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86105阅读:9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特别是关于一种背光模组和采用该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通常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背光模组和用于固持该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的框架。
一种现有技术的液晶显示装置揭露于2004年8月21日公告的中国台湾专利第220,510号。参照图1,该液晶显示装置300包括一软性电路板(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FPC)310、一液晶显示面板320、一框架330、两个发光元件340和一导光板400。
该软性电路板310与该液晶显示面板320电性连接,并包括一主电路区311和一光源设置区312。该光源设置区312是一自该主电路区311延伸出的悬臂,该两个发光元件340设置在该软性电路板310的光源设置区312上。该框架330包括一凹陷部331,该凹陷部331具有两个缺口332。
该液晶显示装置300可以依照下述的顺序进行组装。首先,将该导光板400设置在该框架330上;再将该光源设置区312设置在该凹陷部331内,且使该两个发光元件340分别位于该两个缺口332内;然后,将主电路区311反折设置在该框架330和导光板400的后侧;最后,将该液晶显示面板320设置在该框架330上,使该光源设置区312夹置在该框架330和该液晶显示面板320之间。
该框架330通常是胶框,该发光元件340通常是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
再请参照图2,是熟知的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X与导光板相对出光亮度Y的关系图,其中距离X的单位是毫米(mm)。可以看出,距离X越大,相对出光亮度Y越小,即发光二极管的光利用率越低。
另外,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对导光板出光亮度的均匀性也存在影响。
由于上述的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和夹角对导光板的出光亮度和亮度均匀性的影响,当采用如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装置300时,该液晶显示装置300将存在如下问题首先,由于现有制造能力的限制,该框架330的缺口332的尺寸不可能恰好容纳该发光元件340,也就是说,在完成组装后,该发光元件340和导光板400之间存在一定的间隙,该间隙将影响导光板400的出光亮度;另外,由于发光元件340是设置在软性电路板310上,该软性电路板310易于发生变形,特别是在该光源设置区312是悬臂形状的情况下,该光源设置区312尤其难以保持自身的平整性,如此,将极易导致单个发光元件340的出光面与导光板400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的产生,该夹角将影响导光板400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而且,当采用多个发光元件340时,该发光元件340出光面与导光板400入光面之间不但会产生夹角,且该夹角也各不相同,将进一步影响导光板400的出光亮度的均匀性。

发明内容为克服现有技术的背光模组的发光二极管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对导光板的出光亮度存在影响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发光二极管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背光模组。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可以减小发光二极管出光面与导光板入光面之间的距离的液晶显示装置。
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其设置在该框架内,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该框架上设置至少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与该发光元件紧密接触。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组与一设置在该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其设置在该框架内,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该框架上设置至少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与该发光元件紧密接触。
相较于现有技术,由于本发明的背光模组的框架具有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可以在组装过程中和组装后提供弹性作用力将导光板朝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推动,减小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而且,在发光元件的出光面是平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推力使发光元件的出光面和导光板入光面贴齐,减小发光元件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夹角,从而提高本发明的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的出光亮度和亮度的均匀性。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液晶显示装置的平面示意图,该液晶显示装置处于组装前的一个状态。
图2是熟知的背光模组中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面与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的距离与导光板相对出光亮度的关系图。
图3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框架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
图5是图3所示的框架的V部分的放大图。
图6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框架与发光元件和导光板的组装平面图。
图7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组装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3所示,是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的立体分解图。该液晶显示装置100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1和一背光模组5。
该背光模组5包括一上扩散片51、一上增光片52、一下增光片53、一下扩散片54、一导光板56、一框架55、一反射片57、一电路板58和多个发光元件59。
该上扩散片51、上增光片52、下增光片53和下扩散片54的侧边均设置有多个凸块(未标示)。该导光板56具有一入光面568、一出光面563和一与该出光面563相对的底面564。该导光板56的两个相对侧面以不对称的方式设置多个凸块561,该凸块561的厚度小于导光板56的厚度,且该凸块561的一表面(未标示)与该出光面563平齐。该上扩散片51、上增光片52、下增光片53和下扩散片54上的凸块与该导光板56上的凸块561相对应。该电路板58具有一导线带581,该多个发光元件59设置在该电路板58上。
该框架55具有第一侧壁551、第二侧壁552、第三侧壁553、第四侧壁554和一底框555。该底框555自身是一中空的方形板,其中空的部分形成一第一收容空间556。该第一侧壁551、第二侧壁552、第三侧壁553、第四侧壁554和该底框555组成一第二收容空间557。
该第一侧壁551上具有一缺口5511,该底框555的邻近该第一侧壁551的部分具有一凹陷部5558。该底框555邻近该第二收容空间557的部分进一步设置多个卡槽5551,该卡槽5551的空间大于该导光板56的凸块561的尺寸。
一起参照图4,是该框架55的另一视角的立体图。该框架55在与该第二收容空间557相反的方向设置两个凸出壁558,该两个凸出壁558和该底框555组成一第三收容空间559。该底框555的邻近该第一侧壁551的部分设置有多个凹槽5559。
一起参照图5,是图3所示的框架55的V部分的放大图。该底框555的邻近该第三侧壁553的两个角落分别设置一弹片5556,该弹片5556与该底框555之间形成一空腔5555。该弹片5556自该底框555朝该第一收容空间556突伸而出,其形状是弧形。
一起参照图6,是该框架55与发光元件59、电路板58和导光板56的组装平面图。该电路板58、发光元件59、导光板56和框架55组装时,该导光板56的凸块561与该底框555的卡槽5551配合,并使导光板56卡入该底框555的第一收容空间556内。该电路板58设置在该底框555的凹陷部5558内,该发光元件59收容在该凹槽5559内,该导线带581通过缺口5511伸出框架55。该弹片5556对该导光板56的两个个端角566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56的入光面568与该发光元件的出光面591紧密接触。由于该卡槽5551的空间大于该凸块561的尺寸,当该弹片5556推动该导光板56时,该凸块561可以在该卡槽5551内移动,以不阻碍导光板56的移动。另外,该空腔5555则提供该弹片5556变形时所需的空间。
再请参照图3,本发明的背光模组5在组装时,还需在图6所示的组装结构上进一步将反射片57设置在该导光板56的底面564上,此时,该反射片57收容于该框架55的第三收容空间559内。该背光模组5的下扩散片54、下增光片53、上增光片52和上扩散片51依次设置在该导光板56的出光面563上,此时,该下扩散片54、下增光片53、上增光片52和上扩散片51收容于该框架55的第二收容空间557内,且,该下扩散片54、下增光片53、上增光片52和上扩散片51上的凸块也与该底框555的卡槽5551配合。
再请参照图7,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100的组装,是在完成背光模组5的组装后,将液晶显示面板1设置该上扩散片51上方,该液晶显示面板1也收容于该框架55的第二收容空间557内。
上述的电路板58通常是软性电路板,该电路板58用于将电能输入该发光元件59。该发光元件59通常是发光二极管。该框架55通常是胶框。
相较于现有技术,因本发明的背光模组5的框架55具有弹片5556,该弹片5556可以在组装过程中和组装后提供弹性作用力将导光板56朝发光元件59推动,减小发光元件59出光面591与导光板56入光面568之间的距离,且,在发光元件59出光面591是平面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该推力使发光元件59出光面591和导光板56入光面568贴齐,减小发光元件59出光面591与导光板56入光面568之间夹角,从而提高本发明背光模组5和液晶显示装置100的出光亮度和亮度的均匀性。
该弹片5556的形状并不限于弧形,其也可以是直板状。另外,该弹片5556也可以设置在该底板555的位于该第三侧壁553下方的部位上,并不限于该底板555的角落处。该弹片5556还可以替换为橡胶等其它弹性件,只要将该弹性件固定在该框架55上,并可以对导光板56施加弹性作用力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其设置在该框架内,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上设置至少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与该发光元件紧密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设置在该框架的远离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部分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设置在该框架的角落处。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弹性件是自该框架突伸出的弹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上设置多个卡槽,该导光板上设置多个凸块,该卡槽与凸块相对应并相互卡合。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卡槽的空间大于该凸块的尺寸,以使该凸块可以在该卡槽内移动。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的邻近该导光板的入光面的部分设置有收容该发光元件的凹槽。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一电路板,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电路板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发光元件是发光二极管。
10.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背光模组与一设置在该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其设置在该框架内,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其特征在于该框架上设置至少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与该发光元件紧密接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一背光模组与一设置在该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括一框架、一导光板和一发光元件。该导光板具有一入光面,其设置在该框架内,该发光元件设置在该框架和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之间。该框架上设置至少一弹性件,该弹性件对该导光板施加弹性作用力,使该导光板的入光面与该发光元件紧密接触。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具有较高的出光亮度。
文档编号G02F1/133GK1786785SQ20041007742
公开日2006年6月14日 申请日期2004年12月9日 优先权日2004年12月9日
发明者谢育志, 尤铭锵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群创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