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0952阅读:10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特别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数字时代的来临,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亦快速成长,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电子产品,相对地对于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及功能要求则越来越高,尤其具有轻、薄、短小等特性的液晶显示装置,更是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目前液晶显示装置的使用越来越普遍,已被广泛地应用在各式电子产品上,除可以作为一般电脑显示器使用外,尚可作为人机界面用的触控屏幕,且亦可与视讯系统结合而作为电视使用,例如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及笔记型电脑(Notebook,NB)等。而降低液晶分子的反应时间、提升广视角、对比度以及色彩饱和度等,则为提升液晶显示装置的技术要项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上述的技术都渐渐地在提升进步中,但在反应时间速度方面仍需要改善。业者的所以在反应时间速度上极力研发新技术,无非是希望液晶显示装置具有阴极射线管(CRT)显示装置的动画显示效果。而习知的液晶显示装置之所以无法达到CRT的动画显示效果,除反应时问上的速度限制之外,另一个重要的因素乃是CRT的影像显示方式是属于脉冲型显示方式(impulse-type display),而习知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影像显示方式是属于持续型显示方式(hold-type display)。
承上所述,脉冲型显示方式对于人们所产生的视觉效果而言,并不会因人眼追踪屏幕中移动物体时所产生的画面模糊(blurring)现象。而持续型显示方式在显示动画时,会因人的眼睛追踪屏幕中移动的物体而造成显示画面模糊的现象。
为了解决模糊现象,近来即有业者提出利用闪光(blinking)技术来解决画面模糊问题。对于闪光技术而言,其中一种方法为将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的发光单元间隔性地进行开、关,以使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源模拟脉冲型显示方式,据以达到消除画面模糊的功效;而另一种方法则是通过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利用改变一外加的电压,而产生电场变化,使液晶分子能快速旋转,让通过的光线具有亮、暗的变化,而达到间隔性的闪光,以解决画面模糊的问题。
然而,由于驱动背光模组中发光单元的开、关动作的反应时间,无法十分快速,或者等待液晶分子旋转至定位所需的反应时间较长,因此不论利用上述任何一种方式,还是无法快速达到预期的闪光功效,即光线闪光的频率无法接近视觉频率,亦无法有效解决模糊现象的发生。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画面模糊现象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以解决上述问题,正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之一。
由此可见,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在结构与使用上,显然仍存在有不便与缺陷,而亟待加以进一步改进。为了解决上述存在的问题,相关厂商莫不费尽心思来谋求解决之道,但长久以来一直未见适用的设计被发展完成,而一般产品又没有适切的结构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此显然是相关业者急欲解决的问题。因此如何能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便成为当前业界极需改进的目标。
有鉴于上述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人基于从事此类产品设计制造多年丰富的实务经验及专业知识,并配合学理的运用,积极加以研究创新,以期创设一种新型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能够改进一般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使其更具有实用性。经过不断的研究、设计,并经过反复试作样品及改进后,终于创设出确具实用价值的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克服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新型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使其提供一种能够改善画面模糊现象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从而更加适于实用。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是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一侧。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还可采用以下技术措施进一步实现。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等导光元件是彼此呈间隔排列或呈连续排列。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等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是为一矩形、一圆形或一椭圆形。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等发光二极管是发出不同颜色光线。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等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红光二极管、一绿光二极管及一蓝光二极管。
前述的其背光模组,其更包括至少一第二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第二组发光二极管是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另一侧。
前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是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
本发明的目的及解决其技术问题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依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组,设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并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该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一侧。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等导光元件为一导光板。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等导光元件是彼此呈间隔排列或呈连续排列。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等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是为一矩形、一圆形或一椭圆形。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等发光二极管是发出不同颜色光线。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该等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红光二极管、一绿光二极管及一蓝光二极管。
前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更包括一第二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第二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另一侧。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明显的优点和有益效果。由以上可知,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本发明中,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光元件的一侧。
为达上述目的,依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组。本发明中,背光模组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并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导光元件的一侧。
借由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至少具有下列优点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是通过背光模组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设置于各导光元件上的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互配合,以产生循序的闪光方式。与习知技术相较,通过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配合,使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于同一时间内,循序闪光,除了可以产生模拟脉冲型显示方式,以达到消除画面模糊的现象外,更可降低背光模组的所消耗功率。
综上所述,本发明新颖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具有上述诸多优点及实用价值,其不论在产品结构或功能上皆有较大的改进,在技术上有显著的进步,并产生了好用及实用的效果,且较现有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具有增进的功效,从而更加适于实用,并具有产业的广泛利用价值,诚为一新颖、进步、实用的新设计。
上述说明仅是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发明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发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图1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分解示意图;图2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且导光元件是呈连续排列的示意图;图3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以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且导光元件是呈间隔排列的示意图;图4A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为一矩形的示意图;图4B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为一圆形的示意图;图4C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为一梯形的示意图;图4D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为一椭圆形的示意图;图5为显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且导光元件呈连续排列的示意图。
1 液晶显示装置11 液晶显示面板12 背光模组121导光元件122 第一组发光二极管 123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4扩散板 125反射板126光学膜片组 127框架R1~Rn、G1~Gn、B1~Bn、R1’~Rn’、G1’~Gn’、B1’~Bn’发光二极管具体实施方式
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发明为达成预定发明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提出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其具体实施方式
、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如后。
请参阅图1所示,本发明较佳实施例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1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11以及一背光模组12。
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设置于液晶显示面板11的一侧,而背光模组12是以一侧光式背光模组为例。
请同时参阅图1与图2所示,背光模组12包括复数个导光元件121以及至少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于本实施例中,是以n个导光元件121以及n个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为例。
本实施例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的设置并无限制,但必须设置于各导光元件121的一侧,在此,于实施上则设置于导光元件121的左侧(如图1及图2所示)。
此外,背光模组12更可包括至少一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在此亦以n个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为例,且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其设置上亦无限制,但须与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相对而设,故在此,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是设置于各导光元件121的另一侧(如图2及图3所示)。
于本实施例中,各个发光二极管各发出不同颜色的光,故于实施上可使用一红光二极管、一绿光二极管或一蓝光二极管。另外,于本实施例中,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及各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的发光二极管的设置个数并无限制,在此是以各组发光二极管具有3个各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的发光二极管为例。故例如第一个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具有具有红光、绿光及蓝光的发光二极管(R1、G1、B1),而第二个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亦具有红光、绿光及蓝光的发光二极管(R2、G2、B2),而第n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具有红光、绿光及蓝光的发光二极管(Rn、Gn、Bn),而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亦具有具有红光、绿光及蓝光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故此不再赘述。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导光元件121可为一导光板或一导光柱,其排列方式并无限制,于实施上各导光元件121可彼此呈连续排列(如图2所示),或呈间隔排列(如图3所示)的方式。其中,导光元件121的材质并无限制,于实施上是为一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PC)或为一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 methacrylate resin,PMMA),故其制造方式,则可以射出成形或压出成形制成。当使用上述方式制成时,则导光元件121的整体形状则无限制,其截面形状于实施上是为一矩形(如图4A所示)、一圆形(如图4B所示)、一梯形(如图4C所示)或一椭圆形(如图4D所示)。另外,导光元件121亦可利用一光纤(optical fiber)来达成。
另外,本实施例的导光元件121,更可包括一图案(图未示),实施上图案可由一网点或一微结构(micro structure)所构成,例如可以一印刷方式制成网点,或利用射出成形或压出成形于导光元件121上形成微结构。图案的设置并无限制,于实施上设置于各导光元件121的一表面,表面是相对导光元件121的一出光面设置,接近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的光源侧的图案则呈现较疏,而远离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的光源侧的图案则呈现较密。另外,当同时设置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时,则接近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及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的光源侧,有较疏的图案,而于导光元件121中间的图案则较密。于本实施例中,当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R2’、G2’、B2’,…Rn’、Gn’、Bn’)的光线打到导光元件121上的图案时,则可通过网点或微结构破坏光线的全反射,使光线以散射方式射出,以使背光模组12达到提供均匀的光源的功效。
请再参阅图2所示,于本实施例中,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内的复数个发光二极管(R1、G1、B1)进行循序闪光,当各个导光元件121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是使用3个不同光的发光二极管(R1、G1、B1)时,例如于导光元件121A上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具有红光(R1)、绿光(G1)及蓝光(B1)的发光二极管,导光元件121B上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具有红光(R2)、绿光(G2)及蓝光(B2)的发光二极管。于进行循序闪光时,可为红光二极管R1、R2、…Rn同时点亮,其他即蓝光、绿光二极管(G1、B1,G2、B2,…Gn、Bn)为暗,接着绿光二极管G1、G2、…Gn同时点亮,其他即红光、蓝光二极管(R1、B1, R2、B2,…Rn、Bn)则为暗,再来蓝光二极管B1、B2、…Bn同时点亮,而其他即红光、绿光发光二极管(R1、G1,R2、G2,…Rn、Gn)皆为暗。也就是说,于同一时间内位于各个导光元件121上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R2’、G2’、B2’,…Rn’、Gn’、Bn’)是依颜色别轮流同时点亮。
除此之外,另一种循序闪光方式则为,以各个导光元件121为一组,邻设于各组导光元件121的发光二极管轮流点灭。例如,邻设于导光元件121A的发光二极管(R1、G1、B1)先灭其他发光二极管(R2、G2、B2,…Rn、Gn、Bn)为亮,然后邻设于导光元件121B的发光二极管(R2、G2、B2)再灭,其他发光二极管(R1、G1、B1,…Rn、Gn、Bn)为亮,也就是利用导光元件121及邻设于导光元件121的发光二极管来模拟一根冷阴极屏光灯管,一一依序亮灭。
本实施例中,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的闪光方式是与上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的闪光方式相同,故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于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或第二组发光二极管123中,当然也可以分别包括复数相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及复数不同颜色的发光二极管,例如形成绿、红、蓝、红、绿的排列方式(图未示)。
由于发光二极管具有轻巧、省电、亮灭速度快及寿命长等优点,故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是利用复数个导光元件121及复数第一组发光二极管122的相互配合,使各个导光元件121上的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 R2’、G2’、B2’,…Rn’、Gn’、Bn’)能快速的点灭。由于人眼无法察觉如此快速的点灭的频率,故即使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R2’、G2’、B2’,…Rn’、Gn’、Bn’)在依序点灭的情形下,还是能因视觉暂留现象,使人眼看见白光,产生模拟脉冲型显示方式,以达到消除画面模糊的现象。此外,由于可轮流点灭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R2’、G2’、B2’,…Rn’、Gn’、Bn’),故亦能达到节省功率的效用。
请再参阅图1及图5所示,其中图5为图1自人眼位置的侧视图,于本实施例中,背光模组12更包括一扩散板124以及一反射板125,而扩散板124设置于导光元件121上,反射板125则与扩散板124相对而设置导光元件121于另一侧,俾使导光元件121位于反射板125与扩散板124之间。于本实施例,反射板125是用以反射发光二极管(R1、G1、B1,R2、G2、B2,…Rn、Gn、Bn,R1’、G1’、B1’,R2’、G2’、B2’,…Rn’、Gn’、Bn’)的光源,而扩散板124则用以将光源扩散至液晶显示面板11。
另外,背光模组更包括一光学膜片组126,设置于扩散板124上,而光学膜片组126是具有一上扩散板、一增亮膜以及一下扩散板(图未示),其中,上扩散板与下扩散板是相对设置,俾使增亮膜位于上扩散板与下扩散板之间。请再参阅图1所示,于本实施例中,是由扩散板124、反射板125以及光学膜片组126装设于一框架127上,以构成背光模组12。
综上所述,因依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是通过背光模组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设置于各导光元件上的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互配合,以产生循序的闪光方式。与习知技术相较,通过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配合,使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于同一时间内,循序闪光,除了可以产生模拟脉冲型显示方式,以达到消除画面模糊的现象外,更可降低背光模组的所消耗功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发明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是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光元件是彼此呈间隔排列或呈连续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是为一矩形、一圆形或一椭圆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等发光二极管是发出不同颜色光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红光二极管、一绿光二极管及一蓝光二极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更包括至少一第二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第二组发光二极管是分别对应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另一侧。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是为一侧光式背光模组。
8.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一液晶显示面板;以及一背光模组,设置于该液晶显示面板的一侧,并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该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一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光元件为一导光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光元件是彼此呈间隔排列或呈连续排列。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导光元件的截面形状是为一矩形、一圆形或一椭圆形。
12.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第一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等发光二极管是发出不同颜色光线。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该等发光二极管包括一红光二极管、一绿光二极管及一蓝光二极管。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所述的背光模组更包括一第二组发光二极管,包括复数发光二极管,该第二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另一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包括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至少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第一组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等导光元件的一侧。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及其背光模组,是通过背光模组具有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设置于各导光元件上的一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互配合,以产生循序的闪光方式。与习知技术相较,通过复数个导光元件以及第一组发光二极管相配合,使第一组发光二极管,于同一时间内,循序闪光,除了可以产生模拟脉冲型显示方式,以达到消除画面模糊的现象外,更可降低背光模组的所消耗功率。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093313SQ20061008291
公开日2007年12月26日 申请日期2006年6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6月19日
发明者林峰立 申请人:启萌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