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光扩散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4207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增光扩散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增光扩散的结构改良,尤指一种于塑料透明基材的入光面及出光面上,设置有扩散层及增光层,可使扩散层设置于入光面,而增光层设于另侧,或者是扩散层设置于出光面,而增光层设于另侧,以有效将光线折射而产生扩散以及增光效果的结构。
背景技术
针对多媒体社会的急速进步,多半受惠于半导体组件或人机显示装置的飞跃性进步,就显示器而言,阴极射线管(Cathode Ray Tube,简称CRT)因具有优异的显示品质与其经济性,一直独占近年来的显示器市场。然而,对于个人在桌上操作多数终端机/显示器装置的环境,或是以环保的观点切入,若以节省能源的潮流加以预测,阴极射线管因空间利用以及能源消耗上仍存在很多问题,而对于轻、薄、短、小以及低消耗功率的需求,无法有效提供解决。因此,具有高画质、空间利用率佳、低消耗功率、无辐射等优越性的液晶显示器以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液晶显示器中的液晶面板本身并不会发光,故必须藉由背光模块提供液晶面板所需的面光源,使得液晶面板达到显示的效果,同时获得足够的亮度与对比。
而如图1所示即为习知背光模块的结构分解图,该背光模块1主要由一框架11、一反射片12、一导光板13以及数个光学膜片14所构成,本图中的光学膜片为三片构成,现有背光模块1的组装方式将反射片12配置于框架11内,接着将导光板13配置于反射片12上,之后将三个光学膜片14逐一配置于导光板13上,最后以一金属框架15承载上述的框架11、反射片12、导光板13以及三个光学膜片14而完成组装。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增进背光模块1整体辉度及亮度的表现,通常在导光板13上配置多个光学膜片(如扩散片、增光片或反射式偏光片),以本图在导光板13上配置三个光学膜片14为例,由于此三个光学膜片14皆为单独的构件,故需重复组装三次,如此繁复的组装动作,是造成背光模块1组装成本及工时提高的主要因素。此外,由于制作上述三个光学膜片需经裁切三次才得以达成,因此裁切的成本及工时也随之提高。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同时具有扩散及增光效果的增光扩散结构,藉由该增光扩散结构可以减少传统多层光学膜片中扩散片以及增光片的使用,并有效减少组装成本。
本实用新型增光扩散结构的主要目的,是该增光扩散结构至少包含有一透明基材、扩散层以及增光层,其透明基材为塑料材质,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S(聚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等制成,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而扩散层则包含复数扩散粒子,或包含有复数扩散粒子以及压克力粒子,设置于透明基材入光面或出光面其中一面上,而增光层则设置于透明基材相对应于扩散层的另侧,利用扩散粒子或压克力粒子具有折射率,可将光线折射而产生扩散效果,同时亦可使光线经过增光层而产生增光效果。


图1为习有背光模块的结构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实施例的增光扩散结构剖视图;图3A、B、C、D为本中增光扩散结构的使用状态参考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第二实施例的增光扩散结构剖视图;图5至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增光层各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号说明

1 背光模块 22 扩散层11 框架 221 扩散粒子12 反射片23 增光层13 导光板232 棱镜14 光学膜片 233 几何图案15 金属框架 3 光源2 增光扩散结构 4 反光罩21 透明基材 5 扩散板211 入光面6 导光板212 出光面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增光扩散结构可应用于背光模块中,当光线通过此增光扩散结构时,将透过该增光扩散结构的光线扩散及增光作用,而成为高均齐度的光线,故藉应用该增光扩散结构可以减少传统多层光学膜片中扩散片以及增光片的使用,并有效减少组装成本,且可提高背光模块的亮度品质。
该增光扩散结构2由一透明基材21、一扩散层22与增光层23所组成,如图2所示,其透明基材21为塑料材质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S(聚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等制成,并具有入光面211及出光面212,而扩散层22设置于透明基材入光面211上,其扩散层22并包含复数扩散粒子221,或包含有复数扩散粒子以及压克力粒子,可利用涂布、喷涂或雾化的方式设置于入光面211上,而增光层23则设置于出光面212上,其可利用增光膜贴附、涂布、压合、滚压、贴附或涂布后再压合或滚压或直接成型等方式设置于出光面212上,亦或者于增光膜上或于出光面上直接利用滚压、压合或直接成型等方式形成或设置复数棱镜232或几何图案233或者有增光效果的形状或结构体234(如图5至图8所示),以成为一增光扩散结构2。
当然亦可视所需而使用不同厚度的透明基材,以形成厚度不同的板状增光扩散结构或片状增光扩散结构,当应用于一般直下式背光模块如图3A所示,该增光扩散结构2可形成板状增光扩散结构设置于一具有复数光源3的反光罩4上方;亦可形成片状增光扩散结构而置放于反光罩4上预设的扩散板5上方,如图3B所示;另外亦可应用于一般侧光式背光模块,如图3C所示,其增光扩散结构2可形成板状增光扩散结构,而将复数光源3则设置于增光扩散结构2的侧边;其增光扩散结构2亦可形成片状增光扩散结构而置放于预设的导光板6上方,如图3D所示;而若干光源3经由扩散层22的扩散粒子221或压克力粒子具有折射率,请同时参阅图2所示,将光线折射以产生光线扩散效果,而再通过增光层23后并具有增光效果,使光源3均匀散出,以形成高均齐度的光线,故藉由该增光扩散结构可以减少传统多层光学膜片中扩散片以及增光片的使用,并有效减少组装成本,且可提高背光模块的亮度品质。
当然,该扩散层22亦可如图4所示,设置于透明基材出光面212上,而增光层23则设置于入光面211上,同样可使光线通过时达到扩散以及增光的作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一较佳可行增光扩散结构改良,于是依法提呈新型专利的申请;然而,以上的实施说明及图式所示,是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之一,并非以此局限本实用新型,因此,举凡与本实用新型的构造、装置、特征等近似或相雷同的,均应属本实用新型的创设目的及申请专利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1.一种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其至少包含有一塑料材质制成,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的透明基材;一可将光线折射而产生扩散效果的扩散层,设置于透明基材入光面或出光面其中一面上;一使光线产生增光效果的增光层,设置于透明基材相对应于扩散层的另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透明基材的材质为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S(聚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设置于透明基材的入光面,而增光层则设置于透明基材的出光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扩散层设置于透明基材的出光面,而增光层则设置于透明基材的入光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扩散结构设置于一具有复数光源的反光罩上方。
6.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扩散结构侧边设置有复数光源。
7.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层上设有增光膜。
8.如权利要求7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膜具有复数棱镜或几何图案等有增光效果的形状或结构体。
9.如权利要求1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层于透明基材上设有复数棱镜或几何图案有增光效果的形状或结构体。
10.一种增光扩散结构,其至少包含有一塑料材质制成,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的透明基材,;一可将光线折射而产生扩散效果的扩散层,设置于透明基材入光面或出光面其中一面上;一使光线产生增光效果的增光层,于透明基材相对应于扩散层的另侧设有具增光效果的结构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增光扩散结构,其特征在于,该增光层上设置有增光膜,在增光膜上设置具增光效果的形状或结构体。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的增光扩散结构至少包含有一透明基材、扩散层以及增光层,其透明基材为塑料材质,如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MS(甲基丙烯酸甲酯-苯乙烯共聚物)、PS(聚苯乙烯)或PC(聚碳酸酯),并具有入光面及出光面,而扩散层则包含复数扩散粒子,或包含有复数扩散粒子以及压克力粒子,设置于透明基材入光面或出光面其中一面上,而增光层则设置于透明基材相对应于扩散层的另侧,利用扩散粒子或压克力粒子具有折射率,可将光线折射而产生扩散效果,同时亦可使光线经过增光层而产生增光效果。
文档编号G02F1/1335GK2898855SQ20062000148
公开日2007年5月9日 申请日期2006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06年1月24日
发明者陈进辉, 陈宗洪 申请人:科桥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