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动盖结构以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28672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摆动盖结构以及电子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摆动盖结构以及一种电子装置。更特别是,本发明设计一种用于简化包括转动和滑动支承在主体上的摆动盖的摆动盖结构的技术。
背景技术
电子装置包括例如摄像机、静态照相机、电视接收器、蜂窝电话、音频装置等。某些这种电子装置具有设置空腔以便保持例如充电电池的预定部件的主体。
限定在例如JP-UM-A-2-113895中披露的电子装置中所包括的主体内的空腔通过摆动盖覆盖。摆动盖在主体上滑动到预定位置上,并且接着摆动盖相对于主体转动以便打开该空间。JP-UM-A-2-113895所述的电子装置的摆动盖具有盖主体和通过将片材金属弯曲成具有形状而形成的连接构件。连接构件支承在主体上以便可以转动,并且盖主体滑动支承在连接构件上。为了打开该空间,首先盖主体在连接构件上滑动,并且接着盖主体和连接构件一起相对于主体转动。
在此公知的电子装置中,摆动盖具有盖主体和连接构件,连接构件支承在主体上以便可以相对于主体转动,并且盖主体支承在连接构件上以便在连接构件上滑动。因此,不可避免的是包括摆动盖和主体的机构是复杂的。将片状金属弯曲成预定形状的连接构件制造过程是烦琐的。

发明内容
因此,希望提供一种用于将摆动盖支承在电子装置上并能够解决所述问题的简单的支承结构。
为了解决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针对一种摆动盖结构,摆动盖结构包括具有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滑动安装在该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其中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为了克服所述问题,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针对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具有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滑动安装在该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其中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在每种摆动盖结构和电子装置中,摆动盖可以和支承轴一起相对于主体滑动。
第一方面的摆动盖包括限定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且滑动安装在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并且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其中摆动盖通过支承轴在主体上支承以便相对于主体滑动和转动的摆动盖结构简单。
在第一方面的摆动盖结构中,摆动盖可在摆动盖相对于主体转动的第一位置和摆动盖不能相对于主体转动的第二位置之间滑动,具有螺旋和分别从螺旋弹簧主体的相对端延伸的第一和第二臂的螺旋弹簧可放置在支承轴上,摆动盖可设置螺旋弹簧的第一臂与其压靠的弹簧保持部分,并且主体可设置具有螺旋弹簧的第二臂至少在摆动盖位于第一位置时与其压靠的第一保持表面的止挡突出部以及螺旋弹簧的第二臂在摆动盖位于第二位置时与其压靠的第二保持表面,以便朝着第一位置推动摆动盖。因此,操作者不需要进行将摆动盖从摆动盖可以转动的第一位置运动到摆动盖不能转动的第二位置所需的所有操作,这有助于使用设置这种摆动盖结构的装置。
在第一实施例的摆动盖结构中,主体的止挡突出部可具有用于限制位于第二位置的摆动盖而不使其转动的限制表面,并且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可形成在止挡突出部上。因此,用于限制摆动盖而不使其转动的限制表面以及用于支承螺旋弹簧的第二臂的保持表面不需要分开形成,这简化了摆动盖结构。
在第一实施例的摆动盖结构中,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可形成为相互垂直延伸,并且相对于两个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倾斜的倾斜表面可在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之间延伸,使得在摆动盖相对于主体滑动时,第二臂沿着倾斜表面滑动。因此摆动盖可通过小的力运动,以便将摆动盖从第二位置朝着第一位置滑动,并且在摆动盖从第一位置朝着第二位置滑动时,运动力可在滑动摆动盖的早期阶段施加。
按照第二实施例的电子装置包括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且滑动安装在主体的细槽内的支承轴,并且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且可相对于主体在支承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由于摆动盖通过支承轴支承在主体上,以便相对于主体滑动和转动,电子装置的结构简单。


结合附图,本发明的所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将从以下说明中变得更加清楚,附图中图1是按照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的静态照相机的透视图,其滑动盖位于闭合位置;图2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的透视图,其滑动盖在打开位置;图3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的透视图,表示静态照相机的后部;图4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的放大底视图;图5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一部分的放大透视图;图6是条带挂耳以及围绕条带挂耳缠绕的条带的放大截面图;图7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以的透视图,并且充电电池从静态照相机中取出;图8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在使用时的透视图;图9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以第一保持方式用手保持的前立视图;图10是图1所示的静态照相机以第二保持方式用手保持的前立视图;图11是按钮保持单元、第一推动按钮模块、第二推动按钮模块和按钮单元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图12是按钮保持单元、第一推动按钮模块、第二推动按钮模块和按钮单元的放大透视图;图13是相互分开的第一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的放大透视图;
图14是有助于说明将第一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组合的方法的放大透视图;图15是包括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内的连接销插入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的连接孔之前阶段的第一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的放大截面图;图16是通过将第一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组合制成的合成推动按钮的放大透视图;图17是第一推动按钮模块内的连接销插入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的连接孔之后阶段的第一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的放大截面图;图18是保持框架、摆动盖、支承轴和螺旋弹簧的放大分解透视图;图19是图18所示的保持框架的放大截面图;图20是图18所示的螺旋弹簧的放大透视图,其第二臂接触限制部分;图21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在摆动盖不能转动的第二位置;图22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从第二位置运动到摆动盖可以转动的第一位置;图23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在摆动盖可以转动的第一位置;图24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在摆动盖转动以便打开主体内的一个空间;图25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完全转动;图26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操作的放大截面图,其中摆动盖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图27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同时产生的力的典型视图;图28是有助于说明摆动盖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同时产生的力的典型视图;以及图29是有助于说明在保持部分不设置斜面时摆动盖从第一位置运动到第二位置的同时产生的力的典型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通过实例,本发明将描述为适用于静态照相机。本发明不将其实际应用局限于这里特别描述的静态照相机,并且广泛地适用于多种包括摄像机的装置。在以下描述中,垂直方向和横向方向是使用者使用静态照相机进行拍摄时观看的方向。例如,使用者位于静态照相机的后侧,并且物体位于静态照相机的前侧。垂直方向和横向方向在以下说明中出于便利而使用,并且不对于本发明造成任何限制。
参考图1-3,静态照相机1具有在其中保持部件的主体2。主体2形成大致类似于平坦横向细长的矩形实体的形状。主体2具有前壁2a、后壁2b、顶壁2c、底壁2d、左侧壁2e以及右侧壁2f。如图1和2所示,除了右端区段2的表面之外,前壁2a的表面凹入以便形成凹口3。凹口3和右端区段4的各自表面通过向左倾斜面向的垂直细长边界表面5连接。镜头6、内置闪光灯7和自动定时镜头8布置在在凹口3的上端部分内。
滑盖9垂直滑动地支承在凹口3的表面上。滑盖9具有低于主体2的高度,以及等于凹口3的宽度。滑盖9具有向前突出的略微弯曲前表面9a、平上表面9b以及平下表面9c。右端区段4具有其曲率等于后盖9的前表面9a的向前突出的略微弯曲的前表面4a。因此,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与滑盖9的前表面9a平滑连续,如图4所示。
在滑盖9定位在图1所示的上部闭合位置以便覆盖镜头6、内置闪光灯7和自动定时镜头8时,滑盖9的上表面9b与主体2的上表面2c平齐。在滑盖9定位在下部打开位置以便不覆盖镜头6、内置闪光灯7和自动定时镜头8时,如图2所示,后盖9的下表面9c与主体2的下表面2d平齐。在滑盖9从闭合位置滑动到打开位置时,包括在静态照相机1内的电路连接到电源上。在滑盖9从打开位置滑动到闭合位置时,静态照相机1的电路与电源断开。在滑盖9运动到打开位置时,主体2的垂直细长边界表面5的用作手指支承部分5a的上部如图2所示暴露。在使用者保持静态照相机1以便拍摄时,使用者的手指放置在手指支承部分5a上。
条带挂耳10从右端区段4的下端部向前伸出。如图5所示,条带挂耳5具有从右端区段4的左端部向前伸出的突出部10a、从右端区段4的右端部向前伸出的条带栓10b以及在突出部10a和条带栓10b的各自前端之间延伸的止挡10c。突出部10a、条带栓10b和止挡10c形成整体。止挡10c从前侧整体伸出条带挂耳10b之外,如图6所示。条带10的一个端部101围绕条带挂耳10b缠绕。由于止挡10c整个伸出条带挂耳10b之外,围绕条带挂耳10b缠绕的端部101保持在止挡10c之后,如图6所示。
参考图3,例如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面板11安装在主体2的后壁2b的左侧区段内。变焦按钮12布置在靠近后壁2b的右侧区段的上部的位置处。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布置在靠近后壁2b的右侧区段的下端的位置处。操作按钮15围绕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布置。按压变焦按钮12的右侧以便广角拍摄,并且按压变焦按钮12的左侧以便远距拍摄。第一推动按钮13具有环形形状。按压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上部、下部、左侧和右侧以便有选择地选择多种模式中的所需模式,包括闪光灯拍摄模式、自动定时拍摄模式、拍摄图像显示模式以及近距拍摄模式(微距拍摄模式)。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安装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中央开口内。按压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以便通过按压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进行所选择的模式。推动按钮15进行操作以便进行显示多种菜单、在显示面板11上改变显示图片、删除拍摄图像以及浏览的操作。
快门按钮16布置在靠近顶壁2c的右侧的主体2的顶壁2c的部分处。按压快门按钮16以便静态拍摄以及动态拍摄。在主体2的顶壁2c上,主转换按钮17布置在快门按钮16的左侧,并且防止照相机晃动按钮18布置在快门按钮16的右侧。在重复按压主转换按钮17时,电源交替地与静态照相机11的电路连接和脱离。在按压防止照相机晃动按钮18时,启动防止照相机晃动功能。
在滑盖9从闭合位置滑动到打开位置时,电源连接到电路上。在滑盖9从打开位置滑动到闭合位置时,电源与电路断开。
滑动键19布置在顶壁2c的后端部分上。滑动键19是用来选择静态图像拍摄模式、动态图像拍摄模式或图像再现模式的选择键。
参考图4,三脚架连接孔20和连接器21布置在主体2的底壁2d上。三脚架连接孔20用来将静态照相机1连接到三脚架上。连接器21用来将静态照相机1连接到例如打印机的外部装置上。
参考图7,主体2设置在主体2的右侧壁2f内开口的空腔22。充电电池23保持空腔22内。空腔22通过摆动盖24覆盖。
使用者在左手200和右手330中保持静态照相机1以便如图8所示拍摄。静态照相机1可只保持在右手300内,以便如图9和10所示拍摄。如图9所示,将静态照相机1只保持在右手300内同时滑盖9保持在打开位置的方法是将拇指301放置在后壁2b或底壁2d上,将食指302放置在快门按钮16上,将中指303横过手指支承部分5a和滑盖9的上端9a放置,将第三指304放置在条带挂耳10上,并且将小指305放置在前壁2a或底壁2d上。如图10所示,将静态照相机1只保持在右手300内并同时滑盖9保持在打开位置的另一方法是将拇指301放置在后壁2b或底壁2d上,将食指302放置在快门按钮16上,将中指303横过手指支承部分5a和滑盖9的上端9a放置,弯曲第三指304,将弯曲的第三指304放置在条带挂耳10上,并且弯曲小指305,并且将弯曲的小指305放置在前壁2a或底壁2d上。即使条带100附接到条带挂耳10上,条带100的端部101将不与使用者的手指干涉,并且由于条带100的端部101保持在止挡10c之后,使用者可舒服地抓握静态照相机1。因此条带挂耳10还用作手指静置部。
静态照相机1具有台阶形或伸出的手指支承部分5a、滑盖9的上端9b和条带挂耳10。因此,防止放置在主体2的部分上的使用者的手指打滑,可以牢固地保持静态照相机1,并且静态照相机1便于使用。
在某些情况下,保持静态照相机1的使用者的中指303横过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放置。由于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是如上所述的略微弯曲连续表面,使用者可横过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放置中指303,而没有任何不良感觉。
虽然以上描述中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可以是略微弯曲的连续表面,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可以是连续的平表面。即使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是连续的平表面,使用者也可横过主体2的右端区段4的前表面4a和滑盖9的前表面9a放置中指303,而没有任何不良感觉。
在静态照相机1中,显示面板1放置在主体2的后壁2b上,并且快门按钮16放置在顶壁2c上。因此,可容易识别显示面板11上显示的图像,并且在静态照相机1通过手抓握时,手指可容易放置在快门按钮16上。因此,显示面板11上的图像的可见性以及静态照相机1的操作性和便利性令人满意。
在静态照相机1被保持时同样用作手指静置的条带挂耳10形成在主体2的前壁2a的右端区段4上。因此,条带挂耳10不在滑盖9上运动,并且因此静态照相机1可稳定抓握。
由于条带挂耳10还用作手指静置部,静态照相机1不需要任何另外的特殊手指静置部,这有效地减小静态照相机1的部件数量并且简化静态照相机1的结构。
参考图3,主体2具有前面板25、连接在前面板25上的后面板26以及介于前面板25和后面板26之间的保持框架27。如图11所示,后面板26的右端区段用作按钮保持部分26a。按钮保持部分26a设置开口26b,以便接收按钮。按钮单元28例如通过粘合剂附接在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前表面。按钮单元28具有细长矩形框架29、连接框架29的左侧和右侧构件的连接构件30、从连接构件30的中间部分向上倾斜延伸的弹性突舌31、附接在弹性突舌31的上端上的变焦按钮12、从连接构件30的中间部分向下伸出的上部安装突耳32、分别从框架29的预定部分向内伸出的弹性臂33、分别从框架29的预定部分向内伸出的弹性臂33、分别附接在弹性臂33的自由端上的按钮15以及从框架29的下端构件向上伸出的下部安装突耳34。包括这些部件的按钮单元28通过模制树脂制成。按钮单元28的外表面通过镀覆工艺完成。安装突耳32和34分别设置孔32a和34a。通过将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组合来制成的合成推动按钮放置在形成在框架29内的开口内,如图11和12所示。
参考图13和14,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具有环形操作按钮35、在环形操作按钮35的周边上以等角度间隔布置并且从中伸出的四个径向突出部36、从径向突出部36的外端大致垂直于径向突出部36延伸的柔性部分37以及连接到柔性部分37的自由端上的安装部分38。具有这些构件的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通过模制树脂形成。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外表面通过涂覆工艺完成。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环形操作按钮35设置中央开口35a。两个径向相对的径向突出部36分别设置有向后伸出的销36a。每个柔性构件37具有沿着环形操作按钮35的周边延伸的圆形部分37a以及从圆形部分37a的自由端垂直延伸的直线部分37b。相邻柔性部分37的直线部分37b相互平行延伸,并且相同的直线部分37b的自由端连接到安装部分38上。安装部分38设置向前伸出的销38a。
参考图13,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具有中央操作按钮39、从中央操作按钮39的周边向外延伸的柔性腿40以及连接到柔性腿40的自由端上的连接部分41。具有这些部件的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通过模制树脂形成。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外表面通过镀覆工艺完成。形成在大致圆柱形形状的中央操作按钮39具有操作部分39a和连接到操作部分39a的内端上的凸缘39b。柔性腿40具有从凸缘39b向外径向伸出的径向相对的底部部分40a、沿着凸缘39b的周边分别从底部部分40a的自由端延伸的大致圆形弯曲部分40b以及分别在相反方向上从弯曲部分40b延伸的端部部分40c。连接部分41分别设置开口41a。连接部分41在周向上分别从端部部分40c伸出。
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通过下面参考图13-17描述的方法来组合。首先,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操作部分39a安装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环形操作按钮35的中央开口35a内。接着,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围绕中央操作按钮39的轴线转动以便朝着销36a运动连接部分41,如图14所示。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进一步转动,柔性腿40向前弹性弯曲,并且连接部分41分别如图15所示与销36a对准。接着,去除施加在柔性腿40上以便弹性弯曲柔性腿40的力,并且随后,销36a分别接收在柔性腿41的开口41a内。因此,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如图16和17所示完全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销36a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腿部41的开口41a分别是第一和第二连接部分。
在通过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而由此制成的组合推动按钮中,通过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柔性腿40的弹性,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连接部分41压靠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径向突出部36,如图17所示。
参考图12,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已经组合之后,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安装部分38的销38a分别从安装突耳32和34之后安装在按钮单元28的安装突耳32和34的孔32a和34a内。因此,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合成推动按钮附接在按钮单元28上。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组合推动按钮因此附接在按钮单元28上,按钮单元28通过粘合剂或类似物附接在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前表面上。在按钮单元28因此固定在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前表面上之后,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安装部分分别保持在按钮单元28的安装突耳32和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前表面之间以及按钮单元28的安装突耳34和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前表面之间,以便将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合成推动按钮保持在按钮保持部分26a上。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合成推动按钮因此保持在按钮保持部分26a上时,变焦按钮12、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环形操作按钮35、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中央操作按钮39以及操作按钮15分别接收在按钮保持部分26a的开口26b内,以便从按钮保持部分26a向后伸出。
设置开关电路的连线板布置在主体2内的按钮单元28的前部位置处。连线板设置分别与变焦按钮12、第一推动按钮模块、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和操作按钮15相对应的开关。
在按压变焦按钮12时,按钮单元28的弹性突舌31柔性柔曲,变焦开关可操作以便启动变焦功能。在按压第一推动按钮35的环形操作按钮35时,柔性部分37弹性变形,并且与环形操作按钮35按压部分相对应的开关接通,以便启动所需功能,例如闪光灯拍摄功能。在按压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中央操作按钮39时,柔性腿40弹性变形,并且与中央操作按钮39相对应的开关接通以便启动与中央操作按钮39相对应的预定功能。在按压每个操作按钮15时,启动对应于操作按钮15的例如菜单显示功能的预定功能。
在静态照相机1中,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通过在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中央操作按钮39安装在中央开口35a内的方向上弹性弯曲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柔性腿40、并且将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径向突出部36的销36a安装在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连接部分41的开口41a内来组合。因此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不需要焊接在一起,可以通过在短时间内的简单组合操作来组合。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镀覆时,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不能通过焊接连接,这是由于涂覆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金属薄膜不熔化。在通过将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径向突出部36的销36a安装在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连接部分41的开口41a内,因此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时,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表面可通过镀覆工艺完成。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镀覆时,细小、同心、圆形凹槽s可通过旋涂形成图案工艺形成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环形操作按钮35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中央操作按钮39的后端表面上,如图16所示,以便提供具有装饰外观的相同表面。
在静态照相机1中,销36a是第一连接部分,并且设置开口41a的连接部分41是第二连接部分,并且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通过将销36a安装在开口41a内来组合。因此,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可容易组合。
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组合时,如图17所示,连接部分41通过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的柔性腿40的弹性压靠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的突出部36。因此,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不晃动,并且容易稳定组合。
在以上的静态照相机1中,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设置销36a,并且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设置具有开口41a的连接部分41。开口可形成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内,并且销可形成在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内,以便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
在以上的静态照相机1中,销和设置开口的连接部分用来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突出部可形成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内(第二推动按钮模块)并且凹口可形成在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内,并且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可通过分别将突出部安装在凹口内来组合。钩子可形成在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内,并且钩子可接合,以便组合第一推动按钮模块13和第二推动按钮模块14。
参考图7和18,主体2设置在主体2的右侧壁2f内开口的空腔22。电池锁定构件42受到支承以便在空腔22的开口端处在主体2的保持框架27的下边缘上转动,如图7所示。两个锁定突出部27a在空腔22的开口端处在保持框架27的每个前侧构件和后侧构件上分别形成在上部和下部位置上。只有形成在保持框架27的后侧构件上的锁定突出部27a在图7中表示。垂直细长细槽43在空腔22的开口端之上分别形成在保持框架27的前侧和后侧构件的上部内,如图18所示。细槽43在平行于静态照相机1的光轴的方向上穿过前侧和后侧构件。
垂直细长的止挡突出部44形成在保持框架27的右端部分的上部位置处,如图18和19所示。止挡突出部44具有用作止挡表面44a的下端表面、用作第一保持表面44b的左侧表面以及用作第二保持表面44c的上端表面。向上倾斜以便倾斜到右侧的倾斜表面44d在止挡突出部44的第一保持表面44b和第二保持表面44c之间延伸。垂直通孔45在保持框架27内形成在空腔22的开口端和止挡突出部44之间。
用于覆盖空腔22的开口端的摆动盖24具有连接到主体2上的上端部分,使得摆动盖24可在主体2上转动,如图3、5和7所示。如图18所示,摆动盖24具有整体形成单个构件的盖主体46和突出部47。两个L形卡扣部分46a从盖主体46的前侧表面向前或向后伸出并且垂直隔开。两个L形卡扣部分46a从盖主体46的后侧表面向前或向后伸出并且垂直隔开。
假设摆动盖24的长度如图18所示垂直延伸。突出部47从盖主体46的上端表面的左半部向上伸出。盖主体46的上端表面46b是止挡表面。突出部47具有前臂和后臂48。臂48分别设置通孔48a。通孔48a在平行于静态照相机1的光轴的方向上延伸。面向主体2的右侧壁2f的突出部47的表面设置弹簧保持部分47a,以便保持螺旋弹簧49。螺旋弹簧49布置在突舌48之间。螺旋弹簧49具有螺旋主体50、从螺旋主体50的相对端之一延伸的第一臂51以及从螺旋主体50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臂52。臂51和52的各自端部51a和52a大致以直角弯曲。
摆动盖24通过支承轴53支承以便在主体2上转动。如图18所示,支承轴53以如下顺序向前穿过形成在保持框架27的后部内的细槽43、形成在摆动盖24的后部内的通孔48a、螺旋弹簧49的螺旋主体50、形成在摆动盖24的前部内的通孔48a以及形成在保持框架27的前部内的细槽43。支承轴53可在细槽43内垂直运动。摆动盖24可在支承轴53上转动。在支承轴53在细槽43内垂直运动时,摆动盖24和支承轴53一起相对于主体2垂直运动。摆动盖24在主体2上的运动范围的上部极限位置是摆动盖24不能转动的不能转动位置,并且摆动盖24在主体2上的运动范围的下部极限位置是摆动盖24可以转动的可转动位置。
在摆动盖24支承在主体2上的状态下,螺旋弹簧49的第一臂51从左侧弹性压靠突出部46的弹簧保持部分47a,并且根据摆动盖24相对于主体2的位置,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弹性压靠止挡突出部44的第二保持表面44c、倾斜表面44d或第一保持表面44b。
在摆动盖24相对于主体的位置改变时,第二臂52在第二保持表面44c和第一保持表面44b之间在止挡突出部44上滑动。以直角弯曲的第二臂52的端部52a的前部从止挡突出部44向前伸出,如图20所示。因此,在第二臂52在第二保持表面44c和第一保持表面44b之间在止挡突出部44上滑动时,第二臂52的尖端不接触止挡突出部44,并且止挡突出部44将不被止挡突出部44刮伤。
将参考图21-27说明滑动盖24的运动。在摆动盖24处于不可转动位置时,即图21所示的摆动盖24的运动范围的上部极限位置时,突出部47向上延伸到保持框架27的通孔45内,并且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压靠止挡突出部44的第二保持表面45c。因此,螺旋弹簧49将图21的箭头所示的向上力Fu施加在摆动盖24上,并且盖主体46的上端表面46b压靠止挡突出部44的止挡表面44a,以便限制摆动盖24不使其相对于主体2转动。在这种状态下,形成在空腔22的开口端处的锁定突出部27a与摆动盖24的卡扣部分46a接合,以便将摆动盖24在主体2上锁定就位。
在使用者用手将摆动盖24从不可转动位置向下滑动时,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从止挡突出部44的第二保持表面44c滑动通过倾斜表面44d到第一保持表面44b上。在螺旋弹簧49的第一臂52的这种运动过程中,支承摆动盖24的支承轴53在细槽43内向下滑动。逐渐地,摆动盖24到达下部极限位置,即可转动位置。在摆动盖24到达可转动位置时,摆动盖24的卡扣部分46c与锁定突出部47a脱开,并且螺旋弹簧49的第一臂51将如图22的箭头M所示施加向右的力。因此,在使用者手指从摆动盖24分离时,摆动盖24通过螺旋弹簧49的弹性如图23所示相对于主体2在支承轴53上转动。摆动盖24转动直到突出部47接触止挡突出部44的止挡表面44a为止,如图24所示。因此,空腔22打开,并且充电电池23从空腔22中取出。
保持在空腔22内的充电电池23通过电池锁定构件42锁定就位。电池锁定构件42转动以便松开充电电池23,并且接着充电电池23可从空腔22中取出。为了将充电电池23放入空腔22,电池锁定构件42在其转动以便松开充电电池23的方向上转动。电池锁定构件42在充电电池23接收在空腔22内之后在相反方向上转动,以便将充电电池23在空腔22内锁定就位。摆动盖24在闭合方向上转动到图25所示的可转动位置。接着,摆动盖24向上推动以便将摆动盖24在主体2上向上滑动到图26所示的位置。随后,臂52如图27所示从第一保持表面44b运动到止挡突出部44上的倾斜表面44d,并且第二臂52通过螺旋弹簧49的弹性压靠倾斜表面44d。力P如图27箭头所示倾斜向下作用。力P可分解成水平分量的力和垂直分量的力Pd。与等于垂直分量力Pd的反作用力相对应的力P作用在第二臂52上。第二臂52通过向上力Fu向上推动。随后,在使用者的手指从摆动盖24上去除之后,摆动盖24通过向上力Fu自动向上推动。在摆动盖24通过向上力Fu进一步向上推动时,第二臂52接触第二保持表面44c和倾斜表面44d之间的边界,如图28所示。接着,垂直分量力Pd增加并且因此向上力Fu增加。增加的向上力Fu将摆动盖24运动到图21所示的不可转动位置,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压靠止挡突出部44的第二保持表面44d,并且盖主体46的上端表面46b接触止挡突出部44的止挡表面44a。因此,限制摆动盖24,不使其相对于主体2转动。在摆动盖24因此闭合的状态下,保持框架27的锁定突出部27a与摆动盖24的卡扣部分46a接合,以便将摆动盖24保持在不可转动位置上。
由于摆动盖24通过支承轴52支承在主体2上,以便相对于主体2滑动和转动,静态照相机1的摆动盖结构简单。螺旋弹簧49将向上力Fu施加在摆动盖24上,以便将摆动盖24从可转动位置滑动到不可转动位置。使用者完全不需要通过手动操作将摆动盖24从可转动位置运动到不可转动位置,这改善了静态照相机1的便利性。
由于螺旋弹簧49施加向上力Fu以便将摆动盖24从可转动位置运动到不可转动位置,摆动盖结构简单,并且静态照相机1的机构简单,这减小了静态照相机1的制造成本。
在静态照相机1中,将摆动盖24限制在不可转动位置上而不使其转动的止挡突出部44具有第一保持表面44b和第二保持表面44c以便保持螺旋弹簧49的第一臂52。因此,摆动盖结构不需要分别具有用于将摆动盖24保持在不可转动位置而不使其转动并且保持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的两个分开的部件,这简化了摆动盖结构。
此外,由于止挡突出部44具有螺旋弹簧的第二臂52沿其滑动的倾斜表面44d,盖可通过小的力从不可转动位置滑动到可转动位置,并且向上力Fu可在摆动盖24从可转动位置滑动到不可转动位置的早期阶段施加在摆动盖24上。
虽然如上所述倾斜表面44d形成在止挡突出部44上以便将向上力Fu施加在摆动盖24上,即使止挡构件44不具有倾斜表面44d,向上力Fu也可施加在摆动盖24上。例如,在第一保持表面44b和第二保持表面44c如图29所示在一个边缘相遇时,在螺旋弹簧49的第二臂52的端部52a升高通过第一保持表面44b和第二保持表面44c相遇的边缘时,与向下分量力Pd相对应的向上力Fu开始作用在摆动盖24上。
虽然在优选实施例中以某种特定的程度描述了本发明,明显的是可以进行多种变型和改型。因此应该理解到本发明可以这里特定描述之外的方式实施而不偏离其范围和精神。
权利要求
1.一种摆动盖结构,包括具有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滑动安装在该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其中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摆动盖结构,还包括螺旋弹簧,螺旋弹簧具有螺旋和从螺旋弹簧主体的相对端之一延伸的第一臂以及从螺旋的另一端延伸的第二臂;其中摆动盖在摆动盖不能相对于主体转动的不可转动位置和摆动盖可以相对于主体转动的可转动位置之间在主体上滑动;摆动盖设置螺旋弹簧的第一臂与其压靠的弹簧保持部分;主体设置止挡突出部,止挡突出部具有在螺旋弹簧的第二臂至少在摆动盖位于可转动位置时与其压靠的第一保持表面以及在螺旋弹簧的第二臂在摆动盖位于第二位置时在从不可转动位置朝着可转动位置的方向上与其压靠的第二保持表面。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具有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的止挡突出部具有止挡表面,以便将摆动盖限制在不可转动位置,而不使其相对于主体转动。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摆动盖结构,其特征在于,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相互垂直延伸;以及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通过倾斜到第一和第二保持表面的倾斜表面连接,使得在滑动盖在主体上滑动时,螺旋弹簧的第二臂沿着倾斜表面滑动。
5.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具有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滑动安装在该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其中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全文摘要
一种摆动盖结构包括具有用于在其中保持预定部件的空腔并且设置在预定方向上延伸的细槽的主体;设置通孔并且能够覆盖主体的空腔的摆动盖;以及穿过摆动盖的通孔并滑动安装在该主体细槽内的支承轴。在支承轴在细槽内运动并相对于主体在转动轴上转动时,摆动盖可在主体上滑动。
文档编号G03B17/02GK101043584SQ20071008818
公开日2007年9月26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06年3月20日
发明者大口哲矢 申请人:索尼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