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1224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背光模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
背景技术
由于液晶显示面板中的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为达到显示效果,需要给液晶显示面 板提供一个面光源装置,如背光模组,其功能在于向液晶显示面板供应亮度充分且分布均匀 的面光源。背光模组通常包括光源与导光板,大尺寸的液晶显示器对应的导光板的尺寸也较 大,然而大型导光板需要用到大型的模具或者大型的成型机进行制作,而且后续的加工难度 也较大。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背光模组,其能够避免使用大型模 具或大型成型机制作,且后续加工难度较小。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以及多个背光单元。各背光单元包括一个光源以及一个 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一个与该光源相对的入射面、 一个底面以及一个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射 面。该入射面连接该底面及该出射面,该导光板沿垂直于该出射面且平行于该入射面的方向 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该框架包括多个与该多个导光板相配合的收容空间以收容该多个导光 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该背光模组利用多个导光板紧密收容于与该框架的多个收容空间内以 满足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大尺寸背光模组的需求的同时,避免使用大型模具或大型成型机进 行大尺寸导光板制作,且后续加工难度较小。


图l为本发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立体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3为沿图i中m-m的截面示意图。 图4为图i中背光模组的框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第二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的导光板的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i,为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ioo,该背光模组100包括多个背光单元10以及一 个框架20。
各背光单元10包括一个光源110以及一个与该光源110相对应的导光板120。本实施方式 中,该光源110为发光二极管,且各光源110可依据外部的颜色控制信号控制其发出不同颜色 的光线。请参阅图2,该导光板120包括一个与该光源相对的入射面122、 一个底面124、 一个 与该底面124相对的出射面126、 一个第一反射面123a、 一个第二反射面123b、 一个第三反射 面125、 一个第四反射面127a、 一个第五反射面127b、 一个第一侧面128a以及一个与该第一 侧面128a相对的第二侧面128b。
该入射面122上设有多个"V"形凹槽121,该光源110(图1示)与该多个凹槽121相对以使 该光源110(图1示)发出的光线进入该导光板120时尽量折射后发散开来从而消除暗带。该第 一侧面128a及该第二侧面128b为矩形,即该导光板120为平板形导光板。该入射面122连接该 底面124及该出射面126。该第一反射面123a连接该第一侧面128a、该入射面122、该出射面 126以及该底面124。该第二反射面123b连接该第二侧面128b、该入射面122、该出射面126以 及该底面124。该第三反射面125位于该第一侧面128a及该第二侧面128b之间。该第四反射面 127a连接该第一侧面128a、该出射面126、该底面124以及该第三反射面125。该第五反射面 127b连接该第二侧面128b、该出射面126、该底面124以及该第三反射面125。该第三反射面 125位于该第四反射面127a及该第五反射面127b之间。若该导光板120垂直于入射面122的中 心线为OO',而该导光板120垂直于该出射面的中心线为HH',则沿着中心线00'的方向, 该第一反射面123a及该第二反射面123b朝远离该中心线00'的方向倾斜,且该第四反射面 127a及该第五反射面127b朝接近该中心线00'的方向倾斜。沿着中心线HH'的方向,该第一 侧面128a及该第二侧面128b朝接近该中心线HH'的方向倾斜。即该导光板120沿垂直于该出 射面126且平行于该入射面122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图3示)。
可以理解,凹槽121的形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的"V"形,可以是"U"形或者是其 他形状,只需满足该光源l 10发出的光线进入该导光板l20时尽量折射后发散开来从而消除暗 带。
请参阅图4,该框架20包括多个与该多个导光板120(图2示)相配合的收容空间210。各收 容空间210均由一个收容底面212、 一个第一收容侧面214、以及一个与该第一收容侧面212相 对的第二收容侧面216形成。各收容空间210之间形成一个梯形突起218。
5请结合图l、图2及图4,各导光板120通过该底面124胶合于该收容底面212上、该第一侧 面128a胶合于该第一收容侧面214上、及该第二侧面128b胶合于该第二收容侧面216上从而使 各导光板l20紧密收容于各收容空间210内。本实施方式中该框架20由高反射塑胶材料制成, 因此当各光源110依据外部的颜色控制信号控制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时,各光源110所发出 的不同颜色的光线并不会耦合到与该光源110对应的导光板120之外的导光板上。
可以理解,该框架20并不局限于本实施方式中由高反射塑胶材料制成,还可以在各收容 空间210内镀上高反射膜,即在各收容底面212、各第一收容侧面214、以及各第二收容侧面 216上镀高反射膜。
请一并参阅图l、图2及图4,组装该背光模组100时,首先各导光板120通过该底面124胶 合于该收容底面212上、该第一侧面128a胶合于该第一收容侧面214上、及该第二侧面128b胶 合于该第二收容侧面216上从而使各导光板120紧密收容于各收容空间210内。然后各光源 110设置于一个基板上(图未示)并与各导光板120—一对应。
工作时,该光源110发出的光线首先从入射面122进入该导光板120中,经过该底面124、 该第一反射面123a、该第二反射面123b、该第三反射面125、该第四反射面127a、该第五反 射面127b、该第一侧面128a以及该第二侧面128b反射后从该出射面126出射。
第二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5,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图未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的不同之处 在于导光板130包括一个与光源(图未示)相对的入射面132、 一个底面134、 一个与该底面 134相对的出射面136、 一个第一反射面133a、 一个第二反射面133b、 一个第三反射面135、 一个第一侧面138a以及一个与该第一侧面138a相对的第二侧面138b。该第三反射面135位于 该第一侧面138a以及该第二侧面138b之间。
第三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6,本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图未示)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背光模组100的不同之处 在于导光板140的第一侧面148a及第二侧面148b为梯形,即该导光板140为楔形导光板。
本发明提供的背光模组利用多个导光板紧密收容于框架上多个收容空间内以满足大尺寸 液晶显示器的大尺寸背光模组的需求的同时,避免使用大型模具或大型成型机进行大尺寸导 光板制作,且后续加工难度较小。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本发明的技术构思做出其它 各种相应的改变与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与变形都应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其特征在于,该背光模组包括多个背光单元,各背光单元包括一个光源以及一个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一个与该光源相对的入射面、一个底面以及一个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射面,该入射面连接该底面及该出射面,该导光板沿垂直于该出射面且平行于该入射面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该框架包括多个与该多个导光板相配合的收容空间以收容该多个导光板。
2.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光源为发光二极管
3.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多个导光板通过胶 合方式紧密收容于该多个收容空间内。
4.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入射面上设有多个凹槽。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凹槽形状为"V" 形或者"U"形。
6.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框架由高反射塑胶材料制成。
7.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收容空间内镀有高反射膜。
8.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板包括一个第 一反射面、 一个第二反射面、 一个第三反射面、 一个第一侧面、以及一个与该第一侧面相对 的第二侧面,该第一反射面连接该第一侧面、该入射面、该出射面以及该底面,该第二反射 面连接该第二侧面、该入射面、该出射面以及该底面,该第三反射面位于该第一侧面及该第 二侧面之间。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各导光板还包括一个 第四反射面以及一个第五反射面,该第四反射面连接该第一侧面、该出射面、该底面、该第三反射面,该第五反射面连接该第二侧面、该出射面、该底面、该第三反射面,该第三反射 面位于该第四反射面及该第五反射面之间。
10.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该导光板为平板形 导光板或者楔形导光板。
全文摘要
一种背光模组,其包括一个框架以及多个背光单元。各背光单元包括一个光源以及一个导光板。该导光板包括一个与该光源相对的入射面、一个底面以及一个与该底面相对的出射面。该入射面连接该底面及该出射面,该导光板沿垂直于该出射面且平行于该入射面的方向的截面形状为倒梯形。该框架包括多个与该多个导光板相配合的收容空间以收容该多个导光板。该背光模组利用多个导光板紧密收容于与该框架的多个收容空间内以满足大尺寸液晶显示器的大尺寸背光模组的需求的同时,避免使用大型模具或大型成型机进行大尺寸导光板制作,且后续加工难度较小。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1592824SQ20081030186
公开日2009年12月2日 申请日期2008年5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5月30日
发明者张仁淙 申请人: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鸿海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