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拆卸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2508阅读:10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可拆卸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诸如彩色打印机的图像形成设备,以及附接于其上的串联式处理单元。
背景技术
在电子照相彩色打印机中,所谓的串联式彩色打印机已经变成主流,其中与黄色、洋 红、青色和黑色对应的感光鼓平行排列。
在这些串联式彩色打印机中,日本专利申请公报No.2007-313033公开了一种打印机, 其中对应于各种颜色的处理盒作为整体可拆卸地附接到打印机的主单元上。每个处理盒包 括感光鼓和显影剂,两者共同容纳在用于每种颜色的壳体内。各种颜色的处理盒被置于可 拆卸地附接到主单元上的托盘上。在托盘的一侧,设置对应于各个处理盒的中间电触点。 在处理盒置于托盘上的状态下,每个处理盒的盒电触点与对应的中间电触点相连接。打印 机主单元包括主单元电触点,该主单元电触点将在托盘己经附接于主单元上的状态下与各 个中间电触点连接。各个盒电触点与各个中间电触点机械连接,并且同时各个中间电触点 与主单元电触点机械连接。结果,各个盒电触点与各个主单元电触点通过各个中间电触点 电气连接。在各个盒电触点与主单元电触点电气连接的状态下,能够将电力从主单元供给 到各个处理盒。
然而,当设置上述中间电触点时,托盘侧的结构变得复杂。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简单结构的串联式处理单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构造了一种可移除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具有多个处理 盒、 一对下支承板和一对上支承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均具有可绕轴旋转的感光鼓,感 光鼓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均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
的两个侧面和设置在侧面的盒电极。多个处理盒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 列。每个下支承板支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下部。 一对上支承板向上定位并与一对下支承板分离。每个上支承板支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上部。 一对上支承板和 一对下支承板提供面对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侧开口,以便使多个处理盒的每个的 电极通过侧开口向外露出。


本发明的特定特征和优点以及其他的目的将根据参照附图所做的以下说明而变得明 显,其中
图1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彩色打印机的侧视图; 图2是显示串联式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3是显示图2的处理单元的后视图4是显示已经从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卸下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5是显示图4的处理单元的后视图6是显示已经装载到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内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7是显示装载在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内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8是显示图7的处理单元的后视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10是显示图9的处理单元的后视图11是显示己经从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卸下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12是显示己经装载到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内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 图13是显示装载在彩色打印机的主单元内的处理单元的侧视图;和 图14是显示图13的处理单元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发明的诸实施例。注意在下面说明中,贯穿描述采用了表 述"前"、"后"、"上"、"下"、"左"、"右",用来在激光打印机布置在它被确定为可用的 方位时定义不同部分。具体地,设置有前盖4的侧(图1中的右侧)为"前",而相反侧 (图1中的左侧)为"后"。左右方向的意义和宽度方向是一样的。从定向的观点看,除 非明确地写出,否则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附接于主单元2的状态下描述串联式处理单 元3。1. 彩色打印机的结构
提供串联式彩色打印机1作为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像形成设备。彩色打印机1 具有主单元2。主单元2包括串联式处理单元3。主单元2在其一侧具有前盖4,以便通过 前盖4在主单元2内装载或拆卸串联式处理单元3。
串联式处理单元3包括四个处理盒5。处理盒5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平行排列。 处理盒5 (5K, 5Y, 5M, 5C)对应于从前面开始以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顺序配置的 黑色、黄色、洋红和青色。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上方,设置曝光单元6,以便发射与各种 颜色对应的四个激光束。代替曝光单元6,也可设置与各个处理盒5对应的四个LED阵列。
每个处理盒5包括感光鼓7、显影辊8和电晕充电器10。随着感光鼓7绕轴旋转,通 过电晕充电器10使感光鼓7的表面均匀带电。然后有选择地使感光鼓7的表面暴露于从 曝光单元6发射的激光束。这样的暴露在感光鼓7的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当感光鼓7进 一步旋转且静电潜像面对显影辊8时,显影辊8将色粉提供给静电潜像,以便在感光鼓7 的表面上形成色粉图像。
主单元2进一步在其底部包括用于保持记录纸P的纸盒11。保持在纸盒11中的每个 记录纸P通过多个辊馈送到纸张馈送带12上。纸张馈送带12从鼓的下侧面对四个感光鼓 7。转印辊13设置成隔着纸张馈送带12面对各个感光鼓7。随着纸张馈送带12运转,纸 张馈送带12上的记录纸P顺序穿过纸张馈送带12和各个感光鼓7之间。当各个感光鼓7 面对记录纸P时,携带在感光鼓7的表面上的色粉图像通过施加到转印辊13上的转印偏 压转印到记录纸P上。
在记录纸P馈送方向上,定影单元14布置在纸张馈送带12的下游。色粉图像己经转 印于其上的记录纸P被馈送到定影单元14。在定影单元14中,通过加热和加压使色粉图 像定影在记录纸P上。色粉图像已经定影于其上的记录纸P被多个辊排出到设置在主单元 2顶部的纸张排出盘15。
2. 串联式处理单元 (1)处理盒
参考图2,从侧面观察,每个处理盒5形成为实质上L的形状。除了对应的感光鼓7 和对应的显影辊8之外,每个处理盒5还包括对应于各种颜色的色粉(见图1)。在每个处 理盒5的底部设置开口,使得感光鼓7的外周表面从该开口被部分地露出。
用于将驱动力传输到显影辊8的显影驱动输入部23设置在每个处理盒5的左侧壁上。在每个处理盒5的右侧壁上设置盒电极25。
在每个处理盒5的两个侧壁上,分别形成作为圆柱形的下被支承部的凸出部27。凸出 部27具有中心轴,该中心轴在感光鼓7的轴线上。在宽度方向上,各个凸出部27从处理 盒5的各个侧壁向外突出。一对凸出部27的端面27a之间的距离比后面将要描述的一对下 支承板32的外表面32a之间的距离更大。可替换地, 一对凸出部27的端面27a之间的距 离比一对下支承板32的内表面32b之间的距离更大。
如图2所示,用于将驱动力传输到感光鼓7的输入齿轮28设置在每个处理盒5的左 侧壁上的凸出部27上。
凸起构件30在宽度方向上从每个处理盒5的两侧壁的顶端部向外突出。凸起构件30 用于将处理盒5支承到后面将要描述的上支承板31上。 一对凸起构件30的端面30a之间 的距离比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31b之间的距离更大。 (2)单元框架
参考图2,串联式处理单元3包括一起支承四个处理盒5的单元框架20。
单元框架20包括在宽度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一对上支承板31;布置在远处且从一对上
支承板31向下的一对下支承板32;和在前后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一对接合板33。
从侧面观察,每个上支承板31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形状。在垂直方向上,
每个上支承板31的前端具有比其中间部分的长度更短的长度。在垂直方向上,每个上支
承板31的后端具有比其中间部分的长度更长的长度,从而形成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制动
部34。
每个上支承板31具有四个凹口 35,这些凹口 35的上部开放,并且从侧面观察形成为 实质上U形的形状。四个凹口 35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则的间隔排列。每个处理盒5的凸起 构件30接合到对应的凹口 35中。结果,每个凸起构件30在前后方向上由对应的凹口 35 支承。四个处理盒5的各个凸起构件30由各自的凹口 35支承,以便通过一对上支承板31 共同支承四个处理盒5。
从侧面观察,每个下支承板3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矩形板。每个下支承板32 在前后方向上比每个上支承板31短。 一对下支承板32以短于一对上支承板32之间距离 的间隔彼此面对。在另一实施例中, 一对下支承板32可以被定位为具有第一中心至中心 距离,该第一中心至中心距离比上支承板31之间的第二中心至中心距离更短。
每个下支承板32具有四个凹口 36,这些凹口36的上部开放,并且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实质上V形的形状。四个凹口 36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则间隔排列。每个处理盒5的凸出部 27从上方接合到对应的凹口 36中。结果,通过对应的凹口 36从下方支承每个凸出部27。 四个处理盒5的各个凸出部27由各自的凹口 36支承,以便通过一对下支承板32共同支 承四个处理盒5。
从后方观察,接合板33形成为在垂直方向上和在宽度方向上均延伸的实质上的矩形 板。在宽度方向上,每个接合板33从内部接合到一对上支承板31和一对下支承板32上。
前接合板33定位在四个处理盒5的前方。在前接合板33的前部,设置有形成为从侧 面观察时实质上是L形的单元把手37。
后接合板33定位在四个处理盒5后方。如图3所示,后接合板33具有变窄中间部61 , 该变窄中间部61位于与一对上支承板31接合的部分和与一对下支承板32接合的部分之 间。在宽度方向上,该变窄中间部61具有比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更短的 宽度。结果,后接合板33由于中间部61的作用而被限制在垂直方向上的中间。 (3)处理盒的附接
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从主单元2移除的状态下,每个处理盒5附接到串联式处理 单元3和从串联式处理单元3移除。
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从主单元2移除的状态下,每个处理盒5可在串联式处理单 元3内移动而没有固定于其。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个处理盒5的凸起构件30接合到 串联式处理单元3的每个上支承板31的对应凹口 35中。每个处理盒5的每个凸出部27 也接合到串联式处理单元3的每个下支承板32的对应凹口36中。结果,每个处理盒5可 移除地支承在一对上支承板31和一对下支承板32上。
当每个处理盒5附接到串联式处理单元3时,每个凸起构件30和每个凸出部27分别 从上方啮合到对应的凹口 35和对应的凹口 36中,同时处理盒5在一对上支承板31之间 被引导。结果,每个处理盒5通过一对上支承板31和一对下支承板32支承,从而完成到 串联式处理单元3的附接。
3.主壳体的内部结构
如图4所示,主单元2包括一对主单元侧板50,该一对主单元侧板50在宽度方向上 以一定间隔彼此面对(在图4中仅显示了右侧的主单元侧板50)。每个主单元侧板50包括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导轨51;用于相对于主单元2定位每个处理盒5的一对定位构件52; 和用于将每个处理盒5压到对应的定位构件52的按压构件53。例如,通过在宽度方向上向外变形对应的主单元侧板50而形成每个导轨51。如图7 所示,每个导轨51朝前方开口,而在垂直方向上,导轨51的前端具有比其后端长度更窄 的长度。每个导轨51的后端包括具有向下和向后倾斜的下边缘的斜面54;和从斜面54的 边缘延伸到后边缘的平面62。在垂直方向上,每个导轨51的后端具有比每个上支承板31 的制动部34的长度更长的长度。在垂直方向上,每个导轨51的在其前端和后端之间的中 间部具有几乎与每个上支承板31的制动部34的长度相同的长度。
如图5所示, 一对定位构件52在宽度方向上以一定间隔彼此面对。如图4所示,每 个定位构件52形成为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实质上的矩形板。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附 接到主单元2上的状态下,每个定位构件52在前后方向上定位于对应的下支承板32外侧。
每个定位构件52具有四个定位槽55,定位槽55的上部开口,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实质 上V形的形状。四个定位槽55在前后方向上以一定间隔排列,具体地,与凹口36的间隔 相同,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装载到主单元2内时,使得每个定位槽55在宽度方向上 面对对应的凹口 36。
如图7所示,按压构件53由巻簧形成并且设置成与各自的处理盒5对应。按压构件 53的一端被固定到主单元2的顶板上。按压构件53的另一下端从上方接触对应的处理盒 5,以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装载到主单元2中时向下按压处理盒5。
如图5和8所示,主单元2包括显影驱动输出部24和鼓驱动输出部29,以便将驱动 力传输到处理盒5。每个显影驱动输出部24和每个鼓驱动输出部29与每个处理盒5对应。 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装载到主单元2中的状态下,对应于各个处理盒5的显影驱动输 出部24和鼓驱动输出部29面对对应的处理盒5的显影驱动输入部23和对应的鼓显影驱 动输入部28。每个显影驱动输出部24和每个鼓驱动输出部29分别与对应的显影驱动输入 部23和对应的鼓显影驱动输入部28接合,从而使得用于旋转感光鼓7和显影辊8的驱动 力通过显影驱动输出部24和鼓驱动输出部29的接合部传输到对应的处理盒5。
主单元2还包括用于将电力供给到处理盒5的主单元电极26。每个主单元电极26与 每个处理盒5的盒电极25对应。如图5和8所示,当从上方观察主单元2时,每个主单 元电极26的端部在宽度方向上定位在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侧。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 装载到主单元2中的状态下,每个主单元电极26从宽度方向上的右侧接触对应的处理盒5 的盒电极25。结果,每个主单元电极26和对应的盒电极25电气及机械连接,从而通过主 单元电极26和盒电极25将电力供给到处理盒5。4.串联式处理单元的附接
如图4所示,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从主单元2移除的状态下,每个上支承板31 的制动部34定位在导轨51的前端部上。在垂直方向上,每个导轨51具有比每个制动部 34更短的前端部。结果,当每个制动部34被拉起到对应的导轨51的前端部时,制动部 34开始接触导轨51的前端面,从而防止串联式处理单元3被拉出更多。为了从主单元2 移除串联式处理单元3,从各自的导轨51移除两个制动部34。
随着串联式处理单元3从图4所示的位置移到后面,各个上支承板31的制动部34沿 着对应的导轨51滑动,使得串联式处理单元3被引导到主单元2中,如图6所示。
随着制动部34接着沿对应的导轨51的斜面54向下移动到后面,串联式处理单元3 作为整体向下移动一个更低的水平到后方,处理盒5的凸出部27接合到对应的定位构件 52的定位槽55中。如图7所示,随着制动部34到平面62上,串联式处理单元3向下移 动更低一个水平到后方,凸出部27从对应的下支承板32的凹口36移除。结果,处理盒5 的凸出部27从对应的下支承板32的凹口 36经过到达对应的定位构件52的定位槽55。
另一方面,按压构件53从上方接触对应的处理盒5,以从上方按压处理盒5。结果, 处理盒5的凸出部27被压到对应的定位槽55中,从而相对于主单元2定位各个处理盒5。 因而完成串联式处理单元3在主单元2内的装载。
例如,每个按压构件53的下端具有带有向下凸的面的构件。结果,随着串联式处理 单元3沿导轨51滑动,每个按压构件53的下端平滑地进入到对应的处理盒5的顶面上, 并且平滑地从其顶面上脱离。
如上所述,包括各自的感光鼓7的四个处理盒5在与感光鼓7的轴向正交的方向上(前 后方向)平行配置。在宽度方向上,上支承板31在宽度方向上配置在处理盒5的两侧。 下支承板32配置成低于各自的上支承板31 。四个处理盒5共同由一对上支承板31和一对 下支承板32两者支承。
在垂直方向上,每个上支承板31离开对应的下支承板32—定距离定位。因此,每个 处理盒5在宽度方向上的每个侧面通过对应的支承板31和下支承板32之间的侧开口暴露 在外。因此,通过使用上支承板31和对应的下支承板32之间的开口,每个处理盒5的盒 电极25与对应的主单元2的主单元电极26从开口朝向外露出,从而能够直接地机械及电 气连接。这个构造能够去除用于中继盒电极25与对应的主单元电极26之间的电连接的中 间电极。此外,通过使用每个上支承板31和对应的下支承板32之间的侧开口,设置在每个处理盒5中的鼓显影驱动输入部28从开口朝向外露出,从而直接地连接到对应的鼓驱 动输出部29。这个构造能够去除在宽度方向上设置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每侧上的通孔,该 通孔用于使鼓驱动输出部29穿过其中。因此,串联式处理单元3的每侧的构造变得更简 单。
在本实施方式中,处理盒和主单元之间不需要中间电极。因此,如果盒电极25和对 应的主单元电极26满足建立电连接的位置关系,用于盒电极25和对应的主单元电极26 的定位的设计就具有更多的柔性。
当实现处理盒5的每个盒电极25与对应的主单元2的主单元电极26之间的机械连接 时,盒电极25和主单元电极26之间的电气连接也实现了。这个构造能够防止在每个处理 盒5和主单元2之间的电气连接附近出现故障。
因为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31b之间的距离比一对下支承板32的内表面32b之间 的距离更长,上支承板31不干涉处理盒5附接到一对下支承板32。这个构造实现了处理 盒5到一对下支承板32的平滑的附接。换句话说,因为一对下支承板32的内表面32b的 距离比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31b的距离短, 一对下支承板32能够稳定地支承每个处 理盒5。
每个处理盒5包括由对应的一对上支承板31支承的一对凸起构件30,和由对应的一 对下支承板32支承的一对凸出部27。因为一对凸出部27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比一对下支承 板32的外表面32a之间的距离更长, 一对下支承板32能够稳定地支承一对凸出部27。此 外,因为一对凸起构件30的端面之间的距离等于或大于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之间的 距离, 一对上支承板31能够稳定地支承一对凸起构件30。具体地, 一对上支承板31和一 对下支承板32能够稳定地从上方和下方支承处理盒5。此外, 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 之间的距离比一对凸出部27的端面之间的距离更长。因此,在处理盒5附接于单元框架 20时,每个凸出部27不干涉对应的上支承板31,从而实现处理盒5到单元框架20的平 滑附接。结果,这个构造能够同时通过单元框架20实现各个处理盒5的稳定支承和处理 盒5到单元框架20的平滑附接。
每个输入齿轮28定位在感光鼓7的轴线上。当驱动力传输到每个输入齿轮28以使对 应的感光鼓7绕其轴线旋转时,感光鼓7不偏心旋转。因此, 一对下支承板32能够保持 稳定地支承各自的处理盒5。
在垂直方向上和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接合板33使一对上支承板31与一对下支承板32连接。因此, 一对上支承板31之间的位置关系、 一对下支承板32之间的位置关系和每个 上支承板31和对应的下支承板32之间的位置关系保持恒定。
在后接合板33中,位于保持在一对上支承板31之间的部分与保持在一对下支承板32 之间的部分之间的部分61比一对上支承板31的内表面之间的距离更窄。即使当从前面将 串联式处理单元3装载到主单元2中时,在主单元2中,取代对应的上支承板31向对应 的处理盒5且在对应的上支承板31下方的每个主单元电极26不与后接合板33发生干涉。
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装载到主单元2中的状态下,设置在主单元2中的定位构件 52支承处理盒5并相对于主单元2定位处理盒5。结果,处理盒5能够相对于主单元2精 确定位。
每个处理盒5包括盒电极25。另一方面,主单元2包括主单元电极26。在串联式处 理单元3己经装载到主单元2中的状态下,每个主单元电极26在宽度方向上从单元框架 20的外侧直接地连接到对应的盒电极25。在宽度方向上,每个主单元电极26连接到对应 的盒电极25的部分定位在一对上支承板31内侧。因此,每个主单元电极26能够容易地 连接到对应的盒电极25,而无需任何中间电极。
下面的描述将解释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参考图9-14。参考图9-14,与图1到8 相类似的元件使用相同的参考数字标示,并且省略其说明。
(1) 鼓锁定杆
参考图9和10,单元框架20的每个下支承板32包括各自的凹口 36后面的鼓锁定杆 101。每个鼓锁定杆101为棒状,实质上弯曲成曲柄形状并在与宽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 伸。每个鼓锁定杆101可枢轴旋转地支承到在宽度方向上延伸的支持轴104,并且设置在 杆101的中心。每个支持轴104支承到下支承板32。从左侧观察时,每个鼓锁定杆101在 逆时针方向上被弹簧(未显示)推动。在除了推动力外没有其他外力施加于杆101上的状 态下,每个鼓锁定杆101几乎在垂直方向上直立。
(2) 凸轮构件
如图11所示,主单元2包括代替定位构件52的凸轮构件102。每个凸轮构件102由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板形成。每个凸轮构件102在宽度方向上与每个鼓锁定杆101的下端 重叠。换句话说,凸轮构件102定位在鼓锁定杆101下方。
每个凸轮构件102具有从侧面观察形成为实质上梯形的四个凸轮部103。凸轮部103 在前后方向上以规则间隔排列。如图12所示,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正在装载到主单元2中或从主单元2卸出的同时,每个凸轮部103的顶面不与对应的鼓锁定杆101相互作用。 如图13所示,每个凸轮部103具有高度,以便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装载到主单元2 中的状态下接触鼓锁定杆101的下端。 (3)处理单元在主单元中的装载
如图11所示,在串联式处理单元3已经从主单元2移除的状态下,鼓锁定杆101保持 几乎在垂直方向上直立。
随着串联式处理单元3从图11所示的位置移到后面,各个上支承板31的制动部34 沿着导轨51滑动,使得串联式处理单元3被引导到主单元2中,如图12所示。
随着制动部34接着沿导轨51的斜面54向下移动到后面,串联式处理单元3作为整 体移动到向下低的水平及后面,每个鼓锁定杆101从上方接触每个凸轮构件102的对应的 凸轮部103。当每个鼓锁定杆101接触对应的凸轮部103时,鼓锁定杆101抵抗逆时针方 向上施加的推动力而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
随着制动部34接着到达如图13所示的平面62,串联式处理单元3移动到更向下一个 水平及后面。鼓锁定杆101进一步由于凸轮部103的作用而在顺时针方向上旋转,从而鼓 锁定杆101的一端从上方接触对应的凸出部27,以将对应的凸出部27压到对应的凹口 36。 处理盒5因此能够相对于串联式处理单元3稳定和精确地定位。
如上面已经描述的,当每个鼓锁定杆101被凸轮构件102的对应的凸轮部103操作时, 每个凸出部27被支承并固定到对应的下支承板32上。每个凸出部27被支承并固定在下 支承板32的对应的凹口 36,从而精确地将各自的处理盒5定位到下支承板32上。
可以理解的是,前面的描述和附图阐明本发明的诸实施例。当然,根据前面的教导, 各种的修改、添加和替代设计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变得很明显,而不脱离所揭示的发明的 精神和范围。因而,应当理解,本发明不局限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而可能在所附权利要求 的完整范围内实施。
权利要求
1.一种可移除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3),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处理盒(5),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具有可绕着在第一方向上延伸的轴旋转的感光鼓(7),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具有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面和设置在所述侧面上的盒电极(25),所述多个处理盒在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一对下支承板(32),每个所述下支承板支承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所述侧面的下部;和一对上支承板(31),所述上支承板(31)定位成向上且与所述一对下支承板分离,所述上支承板中的每个支承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所述侧面的上部,其中所述一对上支承板和所述一对下支承板提供面对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侧开口,以便使所述多个处理盒的每个的所述盒电极(25)通过所述侧开口暴露在外。
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下支承板定位成彼此间隔第一距离,所述一对上支承板定位成彼此间隔第二距离,并且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长。
3.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下支承板中的每个具有下内表面,所述一对下支承板的下内表面定位成彼此 间隔第一距离,所述一对上支承板中的每个具有上内表面,所述一对上支承板的上内表面定位成彼此 间隔第二距离,并且所述第二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长。
4. 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对下支承板定位成彼此间隔第一中心至中心距离,所述一对上支承板定位成彼此间隔第二中心至中心距离,并且所述第二中心至中心距 离比所述第一中心至中心距离长。
5. 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包括一对下被支承部(27)和定位在所述一对下被支承部上 方的一对上被支承部(30),所述一对下被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下端面,并且构造成由所述一对下支承板 支承,所述下支承板彼此间隔第三距离,而所述第三距离比所述第一距离长,而所述第三 距离比所述第二距离短,和所述一对上被支承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具有上端面并且被构造成由所述一对上支承 板支承,所述上端面彼此间隔第四距离,所述第四距离比所述第二距离长。
6.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一对被支承部中的一个定 位在用于将驱动力传输到所述感光鼓的所述轴上。
7. 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构造成将所述下被 支承部固定到所述下支承板上的杆(101)。
8.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接合板(33),所述 接合板(33)具有构造成将所述一对下支承板耦合到所述一对上支承板的宽度和高度。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合板包括上部和中间部 (61),所述上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一宽度和要被耦合到所述一对上支承板的两侧端,所述中间部在第一方向上具有第二宽度,并且所述第二宽度比所述第一宽度短。
10. —种图像形成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主单元(2);和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串联式处理单元(3),所述串联式处理单元可移除地装载在所述 主单元中。
11.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构造成将所述下被 支承部固定到所述下支承板上的杆(101),并且所述主单元具有操作所述杆的操作构件。
12. 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括定位构件(52),所 述定位构件(52)构造成支承所述多个处理盒并将所述多个处理盒定位到所述主单元内的 预定位置。
13. 如权利要求IO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单元进一步包括主单元 电极(26),所述主单元电极构造成连接到所述盒电极并将电力传输到所述盒电极,在第 一方向上,所述主单元电极和所述盒电极的连接部在所述上支承板的内表面的内侧。
全文摘要
一种可移除地装载在图像形成装置中的串联式处理单元,该处理单元具有多个处理盒、一对下支承板和一对上支承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均具有感光鼓,感光鼓具有在方向上延伸的旋转轴。旋转轴具有两个端部。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具有在第一方向上彼此面对的两个侧面和设置在侧面上以将电力传输到感光鼓的盒电极。多个处理盒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第二方向上排列。每个下支承板支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下部。一对上支承板向上定位并与一对下支承板分离。每个上支承板支承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上部。一对上支承板和一对下支承板提供面对多个处理盒中的每个的侧面的侧开口,以使多个处理盒的每个的电极通过侧开口暴露在外。
文档编号G03G21/18GK101614996SQ20091013029
公开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请日期2009年3月30日 优先权日2008年6月27日
发明者冈部靖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