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90400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公知有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和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利用来自配置在液晶面板的后方的背光源的照明光进行显示。透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室内等暗的环境下能够得到识别性良好的显示。但是,在屋外等比较明亮的环境下,背光源的亮度相对不足,识别性变差。此外,若从背光源射出不比周围的明亮度低的、高亮度的光,则耗电变大。另一方面,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使从液晶面板的前方入射、并一度通过了液晶面板的液晶层的外部光反射之后再度通过液晶层从液晶面板的前方射出,从而进行显示。反射型液晶显示装置在屋外等明亮的环境下能够得到识别性良好的显示。但是,在室内等暗的环境下,亮度不足。因此,近年来开发了能够兼用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04-93715号公报中,将各显示像素分别划分为2个区域,将一个区域的像素电极仅用透明性材料形成,并且将另一个区域的像素电极形成为含有反射性的材料,由此能够在各显示像素中进行透射显示和反射显示。但是,在将各显示像素明确划分为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情况下,存在有如下的问题在各自的显示中能够使用的显示面积减半,所以能够使用的光也减半,从而各自成为暗的显示,显示质量降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包括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液晶层,设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光源部,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中的上述第一基板侧照射光;电介质多层膜,设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与上述第二基板对置的面;以及晶体管阵列, 设在上述电介质多层膜上。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的另一个实施方式,具备相互对置地配置的第一基板及第二基板;
4
液晶层,设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光源部,从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中的上述第二基板侧照射光;电介质多层膜,设在上述第二基板的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的面;以及滤色器阵列, 设在上述电介质多层膜上。本发明的优点将在本说明书的后面进行阐述,并且本发明的优点的一部分可通过阐述明显得知,或通过实施本发明得知。本发明的优点能够通过通过后面详细指出的装置和组合来实现。


所附的附图结合并包含于本发明的一部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与上面给出的总的说明以及下面给出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结构例的放大剖视图。图4是用于说明晶体管阵列的示意性的电路图。图5是示出图3所示的区域P的一例的放大图,是薄膜晶体管的说明图。图6是示出滤色器的配置例的图。图7是被导光板引导的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轨迹的说明图。图8是在扩散板生成的后方散射的说明图。图9是示出棱镜部的一例的放大剖视图。图10是在棱镜部被反射的光的轨迹的说明图。图11是各光学轴的方向的说明图。图12是电介质多层膜的说明图。图13是示出向铝系薄膜入射光时的、计测透射率及反射率的结果的图。图14是示出向包含氧化钛及氧化硅的电介质多层膜入射光时的、计测透射率及反射率的结果的图。图15是示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例的侧视图。图1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面板的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除了能够进行利用来自光源部的光的透射显示之外,还能够进行利用外部光的反射显示。该液晶显示装置具备图1及图2所示的液晶面板1,向液晶面板1的一个面照射照明光的光源部15,配置在光源部15和液晶面板 1之间的聚光部27,配置在聚光部27和液晶面板1之间的相位差板33,配置在相位差板33 和液晶面板1之间的反射偏光板32,配置在反射偏光板32和液晶面板1之间的第一扩散板 34,以及配置在聚光部27和光源部15之间的第二扩散板35。如图3所示,液晶面板1具备以预定的间隙对置配置的一对透明基板2、3,封入该一对透明基板2、3之间的同隙中的液晶层11,以及夹着一对透明基板2、3而配置的一对偏光板12、13。偏光板12、13的透射轴相互正交。在此,一对透明基板2、3由玻璃基板等透明的材料形成。在以下的说明中,将一对透明基板2、3中的远离光源部15的一个称作第二基板2,将一对透明基板2、3中的靠近光源部15的一个称作第一基板3。此外,将一对偏光板12、13中的远离光源部15的一个称作第二偏光板12,将一对偏光板12、13中的靠近光源部15的一个称作第一偏光板13。此外,在透明基板2和偏光板12之间设有扩散层42,该扩散层42作为粘接部件42而使光扩散,偏光板12经由扩散层42而粘贴于透明基板2。如图3所示,在第一透明基板3的与第二透明基板2相对的一侧,在一面上均勻地形成电介质多层膜70,该电介质多层膜70作为将在后面详细说明的半反射镜 (halfmirror) 70。此外,如图3及图4所示,在电介质多层膜70的上层侧设有晶体管阵列60。艮口, 形成有相互平行地延伸配设的多个信号线SL,以与该多个信号线SL交差的方式延伸配设的多个扫描线GL,分别与信号线SL和扫描线GL之间的交点对应地配置的、由ITO等的透明性导电膜构成的多个像素电极4,分别与这些像素电极4对应地配置的多个薄膜晶体管 (TFT) 5。S卩,以对各显示像素41分别配置像素电极4的方式,将多个像素电极4排列成矩阵状。此外,以能够按每个像素行对TFT5提供栅极信号的方式与各像素行对应地形成了扫描线GL,并且,以能够通过TFT5向像素电极4提供显示信号电压的方式与各像素列对应地形成了信号线SL。此外,与各像素行对应地形成辅助电容线HL,通过配置在该辅助电容线 HL和像素电极4之间的绝缘膜按每个显示像素41形成了辅助电容Cs。辅助电容线HL被设定为与后述的对置电极6相等的电位。再有,如图5所示,各TF T5具有形成在电介质多层膜70上的栅电极G,覆盖该栅电极G而成膜的、包含透明性绝缘物的栅极绝缘膜43,隔着该栅极绝缘膜43与栅电极G 对置地形成在该栅极绝缘膜43上的i型半导体膜44,以及在该i型半导体膜44的两侧部之上分别隔着η型半导体膜45形成的、作为金属层46的漏电极D及源电极S。此外,各TF Τ5的源电极S与形成于涂层膜47上的对应的像素电极4连接,各TF Τ5的栅电极G连接到对应的扫描线GL,各TF Τ5的漏电极D连接到对应的信号线SL。在i型半导体膜44上,与沟道区域对应地形成有沟道保护膜48。此外,各TF T5是栅电极G由铬、铝或钼等遮光性金属形成的底部栅(bottom gate)型的薄膜晶体管,栅电极G形成为接触电介质多层膜70。此外,扫描线GL和辅助电容线HL作为与栅电极G相同的层而由同一材料同时形成,由此与栅电极G同样地接触电介质多层膜70。另一方面,如图3所示,在第二透明基板2设有滤色器阵列80。S卩,在与第一透明基板3相对的面一侧,从下层侧依次形成有大致与像素电极4对应的区域成为开口部49a 的遮光层49,滤色器7,以及对置电极6。遮光层49能够由遮光性金属膜或树脂膜形成。遮光层49的使光透射的开口部49a的面积形成为按每个显示像素41而相等。S卩,该液晶面板1设定为开口率按每个显示像素41而相等。滤色器7包括与红色成分对应的红色滤色器7R,与绿色成分对应的绿色滤色器7G,以及与蓝色成分对应的蓝色滤色器7B。例如图6 所示,按每个显示像素,配置了对应的颜色成分的滤色器。对置电极6由ITO等透明性的导电膜构成,形成为能够在各显示像素41之间设定相等的电位。例如,对置电极6形成为一
6片膜状,其覆盖各显示像素41的整个滤色器7。在此,在各显示像素41,在像素电极4上及对置电极6上分别涂覆取向膜8、9,该取向膜8、9用于控制液晶层11的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状态。此外,取向膜8、9例如以如下方式实施取向处理在像素电极4和对置电极6之间未施加电压时,使液晶层11的液晶分子以扭曲角90°进行扭曲取向。一对透明基板2、3通过框状的密封材料10进行接合,该框状的密封材料10包围如上所述地配置有多个像素电极4的图像显示区域,向由该框状的密封材料10包围的区域封入构成上述液晶层11的液晶。在此,如图1及图2所示,在液晶面板1中,第一透明基板3以从第二透明基板2 的一边伸出的方式对置配置,在其伸出部3a搭载了驱动电路14。驱动电路14与形成于伸出部3a的多个端子电连接,通过这些端子向各扫描线GL提供扫描信号,并且向各信号线SL 提供显示信号电压,进而向各辅助电容线HL及对置电极6提供共通(common)电压。并且,驱动电路14对通过像素电极4及对置电极6向液晶层11施加的电压进行控制,由此改变液晶分子相对于一对偏光板12、13的透射轴的倾斜角或方位角。这样,驱动电路14对每个显示像素41,控制透射过该液晶面板1的光量。如图1及图2所示,光源部15是所谓侧光源型的背光源,具备由板状的透明部件构成的导光板16,配置成与液晶面板1对置,具有比液晶面板1的图像显示区域大的面积; 反射板19,配置成与导光板16对置;以及多个发光元件20,向导光板16的某个端面照射光。多个发光元件20在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采用了来自光源部15的照射光的透射显示时发光,各自具有发出红色成分的光的红色LED,发出绿色成分的光的绿色LED,以及发出蓝色成分的光的蓝色LED。再有,优选多个发光元件20能够根据该液晶显示装置的使用环境下的明亮度,适当控制光的发光/非发光。如图7所示,导光板16引导从发光元件20向该导光板16的端面17照射的各色成分的光,从与液晶面板1相对面一侧的主面18a(以下,记作“第一主面18a”)向液晶面板1照射该光。在此,例如,在与第一主面18a对置的另一个主面18b (以下,记作“第二主面18b”),例如,线状的多个槽GB形成为,与由发光元件20照射光的端面17平行地延伸。 该槽GB的截面形状,例如,形成为夹着顶角的2边GBl、GB2相对于该导光板16的第一主面 18a形成相互不同的倾斜角。具体而言,位于发光元件20的配置侧的一边GBl的倾斜角形成为比另一边GB2的倾斜角大。此外,如图7中虚线所示,导光板16将从端面17入射的来自发光元件20的光在内面进行反射,从该导光板16的第一主面18a向液晶面板1射出。再有,导光板16能够由具有比空气大的折射率例如1. 5左右的折射率的丙烯酸等透明材料形成。反射板19将来自发光元件20的光中的从导光板16的第二主面18b漏出来的光向导光板16反射,并且,将通过液晶面板1及导光板16而来的外部光L再次向导光板16 及液晶面板1反射。即,反射板19在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利用了从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的透射显示时提高该光的利用效率,另一方面,在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利用了外部光L的反射显示时起到反射外部光L的反射板的作用。再有,反射板19例如能够采用在玻璃基板或塑料基板上蒸镀了银、铝等金属的板。
第二扩散板35通过使从导光板16的第一主面18a射出的光扩散,降低来自导光板16的射出光的面内不均。第二扩散板35由光散射粒子分散成使得雾度值成为55 85% 的透明性的薄板构成。再有,在第二扩散板35,如图8所示,由于使通过液晶面板1而来的外部光L的一部分向后方散射,因此该第二扩散板35起到在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利用了外部光L的反射显示时的補助性的反射板的作用。聚光部27是使从导光板16向液晶面板1射出、并被第二扩散板35扩散的光更高效地向液晶面板1聚光的部件。聚光部27包括由透明的薄板状部件构成的第一棱镜阵列 28及第二棱镜阵列30,该薄板状部件由丙烯酸树脂等构成。第一棱镜阵列观在一个面上相互平行地形成了直线状的多个棱镜部四。此外,第一棱镜阵列观配置成,使多个棱镜部 29的延伸方向成为例如与形成在导光板16的多个槽GB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此外,第二棱镜阵列30在一个面上相互平行地形成直线状的多个棱镜部31。此外,第二棱镜阵列30 配置成,多个棱镜部31的延伸方向成为例如与形成在导光板16的多个槽GB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再有,如图9所示,各棱镜部四、31分别是相对于液晶面板1的法线HD左右对称的二等边三角形状,并且具有顶角设定在80° 100°的范围、优选为90°的截面形状。再有,如图10所示,棱镜阵列28、30使通过液晶面板1而来的外部光L的一部分在构成各棱镜部四、31的各倾斜面依次反射,所以该棱镜阵列观、30还起到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利用了外部光的反射显示时的辅助性的反射板的作用。如图11所示,反射偏光板32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具有透射轴3 和反射轴32b, 使入射光中的与透射轴3 平行的偏光成分的光透射,使入射光中的与反射轴32b平行的偏光成分的光反射。再有,反射偏光板32配置成,该反射偏光板32的透射轴3 相对于一对偏光板12、13中的、配置在该反射偏光板32侧的偏光板13的透射轴13a平行。再有,如上所述,一对偏光板12、13中的、偏光板12的透射轴1 配置成相对于偏光板13的透射轴 13a正交,但是能够根据液晶层11的液晶的取向模式适当设定。相位差板33在相互正交的方向上具有滞相轴33a和进相轴33b,滞相轴33a及进相轴3 配置成相对于反射偏光板32的透射轴3 及反射轴32b成45°的角度。此外,相位差板33的光学常数设定为,相对于滞相轴33a平行的偏光成分的光和相对于进相轴3 平行的偏光成分的光之间被赋予1/4波长的相位差。如上所述,通过除了反射偏光板32和相位差板33之外还配置反射板,从而将经由导光板16的来自发光元件20的光中的、在与偏光板13的透射轴13a正交的方向上具有偏光面且向液晶面板1照射的光先在反射偏光板32反射,从而变换为与偏光板13的透射轴 13a平行的光之后再次照射到液晶面板1,从而能够提高来自发光元件的光的利用效率。第一扩散板34用于防止在液晶面板1的显示像素和聚光部27的各棱镜阵列观、 30之间产生莫尔纹(moire),由光散射粒子分散成使雾度值成为20 50%的透明性的薄板构成。再有,第一扩散板34与第二扩散板35同样,使通过了液晶面板1的外部光的一部分向后方散射,所以该第一扩散板34还起到在该液晶显示装置进行使用了外部光的反射显示时的、辅助性的反射板的作用。下面,对作为半反射镜70的电介质多层膜70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2所示,电介质多层膜70是通过将折射率相对低的电介质70a和折射率相对高的电介质70b组合、并使它们交替层叠多层来构成的。例如,低折射率的电介质70a的折射率为1. 3 1. 5左右,高折射率的电介质70b的折射率为1.9 2. 5左右。作为低折射率的电介质70a,能够使用氧化硅或氟化镁等,作为高折射率的电介质70b,能够使用氧化钛、硫化锌,氧化锆,氧化铌,氧化钽,氧化铈,氧化铪,氧化钕,氧化钨,氧化锡,掺锡氧化铟,氧化钇等。此外,例如,在把氧化硅用作低折射率的电介质70a,把氧化钛用作高折射率的电介质70b的情况下,优选氧化硅层及氧化钛层的膜厚分别为50nm左右。此时,能够根据氧化硅层和氧化钛层的层叠数来设定反射率。例如,通过将氧化硅层和氧化钛层交替层叠2 6层左右,对于可见光能够得到20%左右的反射率。此外,例如,通过将氧化硅层和氧化钛层交替层叠6 10层左右,对于可见光能够得到40%左右的反射率。S卩,电介质多层膜70通过在入射到液晶层11中的外部光L刚刚通过液晶层11之后使其一部分反射,由此实现较明亮的反射显示。电介质多层膜70根据应用该液晶显示装置的设备,适当设定其反射率。即,通过了液晶面板1的外部光L,在配置于液晶面板1的后方(光源部15侧)的光学部件中往复之后再次入射到液晶面板1。此时,由于在光学部件中往复,会发生亮度降低。因此,通过利用电介质多层膜70预先反射外部光L的一部分,抑制这样的亮度降低。再有,虽然来自光源部15的照明光也被电介质多层膜70反射,但是此时的反射光与透过了电介质多层膜70的外部光L同样,在反射板19反射,所以能够进行再利用。在此,能够利用溅射装置等对氧化硅及氧化钛进行成膜。此外,由于氧化硅或氧化钛对玻璃具有充分的附着性,所以能够直接在由玻璃等透明材料形成的第一透明基板3上成膜。另一方面,关于成为栅电极的材料的铬、铝或钼等遮光性金属,氧化硅的亲和性比氧化钛高。即,在作成薄膜时,氧化钛的膜应力比氧化硅大,所以与在氧化硅层上形成了栅电极G的情况相比,在氧化钛层上形成了栅电极G的情况下,栅电极G的剥离变得容易。因此, 电介质多层膜70优选以使氧化硅层成为最上层的方式交替层叠氧化硅层和氧化钛层。此外,优选将薄膜晶体管5形成为作为栅电极G的层接触氧化硅层。此外,半反射镜70不限定于电介质多层膜70,还可以由铝系的金属薄膜形成。但是,在该情况下,如图13所示,在可见光范围内,各波长的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合计值为 90%左右,因此,光的损失发生10%左右。进而,长波长侧的透射率比短波长侧低,所以透射光带有蓝色成分。此外,长波长侧的反射率比短波长侧高,所以反射光带有红色成分。另一方面,在对半反射镜70使用了如上所述的电介质多层膜70的情况下,如图14 所示,在可见光范围内,各波长中的光的反射率和透射率的合计值成为大致100%,能够抑制光的损失,从而是优选的方式。此外,透射光的着色及反射光的着色能够变少,从而是优选的方式。在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在液晶面板1的液晶层11的施加电压被控制成使液晶层11能够透射光时,不管发光元件20有无发光,外部光都能够通过液晶面板1朝向导光板16入射,但向该导光板16入射来的外部光依次通过导光板16的第一主面18a和第二主面18b之后被反射板19反射,之后,依次通过导光板16的第二主面18b和第一主面18a 之后,再次返回液晶面板1。即,在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能够在不区分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情况下,使各显示像素除了进行使用了各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的透射显示之外,还能够进行使用了外部光的显示即反射显示。此外,在如上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中,除了在光源部15的反射板19进行外部光反
9射之外,还由半反射镜70、第一扩散板34、第二扩散板35、各棱镜阵列28、30等辅助性地反射外部光的一部分。因此,在液晶面板1和反射板19之间存在多个反射面,由于外部光而能够在投影到反射板19的液晶面板1的图像上产生模糊。因此,即使在液晶面板1和反射板19之间有某种程度的距离,也能够防止显示于液晶面板1的图像被识别为双重影像,能够提高显示质量。在此,外部光中的在半反射镜70反射的光在通过偏光板13之前被反射,与其他光相比,产生2倍的相位差。因此,在将半反射镜70的反射率设定为较高的情况下,优选将驱动电路14构成为,在使光源部15成为点灯状态的透射显示时和使光源部15成为熄灯状态的反射显示时之间,能够切换施加到液晶层11的电压。例如,优选将驱动电路14构成为, 使得按每个灰度等级分配的对液晶层11施加的电压在反射显示时比在透射显示时低。此外,为了高效使用反射光,也可以通过磨砂(frost)加工等使第一透明基板3粗化之后,在其上形成半反射镜70来使其进行扩散反射。此外,即使第一透明基板3平坦,也可以将半反射镜70进行粗化从而进行扩散反射。再有,在上述中,对液晶层11的液晶分子以扭曲角90°进行扭曲取向的T N模式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取向模式不限定于TN模式,也可以是将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状态控制成垂直取向的VA(VerticaIAlignment)模式、将液晶分子的初始取向状态控制成弯曲取向的0CB(0ptically Compensated Birefringenece)模式。并且,也可以应用横电场型的 In-Plane Switching 方式(IPS 方式)。[第二实施方式]接着,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进行说明。在此,在第二实施方式中,限定于与第一实施方式的不同点进行了说明,对于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标记来省略其说明。在第一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对在第一透明基板3上设置半反射镜70、在该半反射镜70上设置晶体管阵列60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即,对将形成有晶体管阵列60的第一透明基板3配置在光源部15侧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相对于此,在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中,如图15、图16所示,在显示面板 101中,将设有滤色器7的第二基板2配置在光源部15侧,并且将半反射镜170设置在第二基板2。S卩,如图15、图16所示,在第二透明基板2的与第一透明基板3相对面侧,在一面上均勻地形成了作为半反射镜170的电介质多层膜170。此外,在电介质多层膜170的上层侧设有滤色器阵列80。具体而言,在与第一透明基板3相对面侧,从下层侧依次形成有 大致与像素电极4对应的区域成为开口部49a的遮光层49,滤色器7,对置电极6。此时, 遮光层49形成为与电介质多层膜170接触。因此,在用铬或钼等遮光性金属形成了遮光层 49的情况下,如上所述,优选电介质多层膜170的最上层形成为氧化硅层。另一方面,在第一透明基板3,不形成半反射镜,而是设置晶体管阵列60。即使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液晶显示装置,也能够在不区分透射显示区域和反射显示区域的情况下,使各显示像素除了能够进行利用由各发光元件20发出的光的透射显示之外,还能够进行利用外部光的显示即反射显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附加的优点和变形是容易作出的。因此,本发明的更宽的范围并没有限定于上述的具体说明和代表性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的技术方案的总的发明概念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能够作出各种变形方案。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地配置; 液晶层,设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 光源部,从上述第一基板侧向上述液晶层照射光;电介质多层膜,设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与上述第二基板对置的面;以及晶体管阵列,设在上述电介质多层膜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是含有氧化硅的第一层和含有氧化钛的第二层交替层叠而形成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晶体管阵列含有底部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上述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栅电极与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中的上述第一层接触。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栅电极由含有铬、铝及钼中任一种的遮光性金属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是折射率为1. 3以上且1. 5以下的第一电介质和折射率为1. 9以上且2. 5以下的第二电介质交替层叠而形成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晶体管阵列包括底部栅型的薄膜晶体管,上述薄膜晶体管的栅电极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一电介质和上述第二电介质中的上述第一电介质与上述栅电极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栅电极由含有铬、铝及钼中任一种的遮光性金属形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被设定为,对照射到该电介质多层膜的可见光范围的光的透射率比反射率高。
11.根据权利要求1 9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部是侧光源型的背光源,上述光源部具有 反射板;以及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反射板之间。
12.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地配置;液晶层,设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 光源部,从上述第二基板侧向上述液晶层照射光;电介质多层膜,设在上述第二基板的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的面;以及滤色器阵列,设在上述电介质多层膜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是含有氧化硅的第一层和含有氧化钛的第二层交替层叠而形成的。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滤色器阵列含有遮光膜,上述遮光膜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膜与上述第一层和上述第二层中的上述第一层接触。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膜由含有铬及钼中任一种的遮光性金属形成。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是折射率为1. 3以上且1. 5以下的第一电介质和折射率为1. 9以上且2. 5以下的第二电介质交替层叠而形成的。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滤色器阵列包含遮光膜,上述遮光膜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接触。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遮光膜与上述第一电介质和上述第二电介质中的上述第一电介质接触。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遮光膜由含有铬及钼中任一种的遮光性金属形成。
21.根据权利要求12 2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电介质多层膜被设定为,对照射到该电介质多层膜的可见光范围的光的透射率比反射率高。
22.根据权利要求12 20中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光源部是侧光源型的背光源,上述光源部具有 反射板;以及导光板,配置在上述第二基板和上述反射板之间。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液晶层,光源部,电介质多层膜,以及晶体管阵列。上述第二基板与上述第一基板对置。上述液晶层设在上述第一基板和上述第二基板之间。上述光源部从上述第一基板侧向上述液晶层照射光。上述电介质多层膜设在上述第一基板的与上述第二基板对置的面。上述晶体管阵列设在上述电介质多层膜上。
文档编号G02F1/1335GK102193242SQ20111005537
公开日2011年9月21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8日 优先权日2010年3月8日
发明者小林君平, 荒井则博 申请人:卡西欧计算机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