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08469阅读:244来源:国知局
结合结构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一种结合结构,其用于将一触控模块及一立体膜结构结合在一起。结合结构包括一支撑基座、一第一卡扣结构及一第二卡扣结构。第一卡扣结构从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卡固触控模块。第二卡扣结构从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卡固立体膜结构。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触控模块的第一容置空间,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立体膜结构的第二容置空间,且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且位于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之间的贯穿开口。因此,本实用新型的结合结构可用来提升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两者之间的组装速度与对位精确度。
【专利说明】结合结构【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结合结构,尤指一种能够提升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两者之间的组装速度与对位精确度的结合结构。
【背景技术】
[0002]显示器从黑白、彩色、大型化、高画质、平面化等等的发展,正如彩色电视取代黑白电视、平面显示器如液晶显示装置逐渐取代阴极射线管显示器等趋势,无一不在追求逼真、自然的视觉享受。而在现行的平面显示器中,一般2D的显示模式已无法满足使用者对于真实视觉感受的需求。由于因两眼视差所获得的立体视觉为最为逼进自然的视觉效果,所以如何在2D的显示环境下通过3D图像显示提供两眼不同的图像,使观赏者产生具有空间深度的视觉感受,而获得一身历其境的立体图像,已成为现阶段显示技术的发展重点之一。
[0003]另外,单单具有纯粹显示功能的平面显示器也已无法满足使用者的需求,因此业者已发展于显示 面板(display panel)上设置触控面板(touch panel),以取代按键或鼠标等传统输入装置,提供使用者进行交互式输入操作的途径。具有触控面板的显示装置使得操作更为直观、更具吸引力,因此可大幅改善人与机器之间沟通界面的友善度及输入效率。
[0004]根据上述说明,可知3D立体图像显示技术的发展肇始于使用者对于显示装置所提供的视觉感受的要求;而触控面板的发展则肇始于使用者对于人与显示装置之间沟通便利性的要求,且两者皆必需通过一平面显示装置方能实现。但在现有技术中,3D立体图像显示技术与触控面板技术一直处于各自发展的景况,业者也迟迟未能提供一整合3D立体显示功能与触控功能的显示器,其中一主要原因在于触控面板与能够产生3D图像显示的3D膜两者在组装上无法快速且准确的进行对位。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于提供一种结合结构,其能够提升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两者之间的组装速度与对位精确度。
[0006]本实用新型其中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一立体膜结构及一液晶显不模块结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结合结构包括:一支撑基座、一第 ^扣结
构、一第二卡扣结构及一第三卡扣结构。所述第--^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
伸而出。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向下延伸而出。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三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贯穿开口。其中,所述触控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一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其中,所述立体膜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二卡扣结构所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且所述立体膜结构的所述顶面通过所述贯穿开口而面向所述触控模块的所述底面。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三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面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且所述第三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向外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的第三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三延伸部向下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周围的第三弯折部。
[0008]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卡扣结构的所述第三延伸部具有多个连通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黏着胶注入孔。
[0009]进一步地,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一第二黏着层及一第三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立体膜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且所述第三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与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之间且靠近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周围。
[0010]本实用新型另外一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及一立体膜结构结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结合结构包括:一支撑基座、一第一卡扣结构及一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贯穿开口。其中,所述触控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一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其中,所述立体膜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二卡扣结构所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且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通过所述贯穿开口而面向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
[0011]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且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
[0012]进一步地,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及一第二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且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立体膜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 [0013]本实用新型另外一再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及一立体膜结构结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结合结构包括:一支撑基座、一第一卡扣结构及一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触控模块。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触控模块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立体膜结构的第二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之间的贯穿开口。
[0014]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且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
[0015]进一步地,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及一第二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且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与所述立体膜结构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
[0016]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可以在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结合结构,其可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触控模块”及“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设计,以提升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两者之间的组装速度与对位精确度,藉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较佳的立体显示效果与触控敏感度。[0017]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实用新型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附图式仅提供参考与说明用,并非用来对本实用新型加以限制者。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结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制造方法的流程图。
[0019]图2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结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分别被卡固在结合结构的第一容置空间与第二容置空间内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0]图3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结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模块被卡固在结合结构的第三容置空间内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1]图4为本实用新型使用结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0022]【符号说明】
[0023]液晶显示装置Z
[0024]结合结构I
[0025]支撑基座10
[0026]贯穿开口100
[0027]顶面101
[0028]底面102
[0029]第一^^扣结构11
[0030]第一容置空间110
[0031]第一延伸部 IlA
[0032]第一弯折部 IlB
[0033]第二卡扣结构12[0034]第二容置空间120
[0035]第二延伸部12A
[0036]第二弯折部12B
[0037]第三卡扣结构13
[0038]第三容置空间130
[0039]第三延伸部13A
[0040]黏着胶注入孔130A
[0041]第三弯折部13B
[0042]触控单元2
[0043]触控模块20
[0044]周围200
[0045]顶面201
[0046]底面202
[0047]立体单元3
[0048]立体膜结构30
[0049]周围300
[0050]顶面301
[0051]底面302
[0052]显示单元4
[0053]液晶显示模块40
[0054]周围400
[0055]顶面401
[0056]黏着单元5
[0057]第一黏着层51
[0058]第二黏着层52
[0059]第三黏着层53
[0060]黏着胶53’
【具体实施方式】
[0061]请参阅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液晶显示装置Z的结合结构,其中液晶显示装置Z的制作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0062]步骤SlOO:首先,配合图1及图2所示,提供一结合结构1,其具有一支撑基座10、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的第—扣结构11、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的第二卡扣结构12、及一从第二卡扣结构12向下延伸而出的第三卡扣结构13,其中第一卡扣结构11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10,第二卡扣结构12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120,第三卡扣结构13具有一第三容置空间130,且支撑基座10具有一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110与第二容置空间120且形成于第一容置空间110与第二容置空间120之间的贯穿开口 100。
[0063]步骤S102:接着,配合图1及图2所示,将一触控模块20 (例如任何具有触控功能的触控面板)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Iio内,以使得触控模块20被第一卡扣结构11所卡固,其中触控模块20的底面202对应于贯穿开口 100,且触控模块20可通过一第一黏着层51以黏着在结合结构I上。更进一步来说,第一卡扣结构11具有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触控模块20的周围200的第一延伸部IlA及一从第一延伸部IlA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触控模块20的顶面201的第一弯折部11B,并且第一黏着层51可形成于触控模块20与支撑基座10的顶面101之间且靠近触控模块20的周围200。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一卡扣结构11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例子为限。
[0064]步骤S104:然后,配合图1及图2所示,将一立体膜结构30 (例如3D膜)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20内,以使得立体膜结构30被第二卡扣结构12所卡固,其中立体膜结构30的顶面301对应于贯穿开口 100,立体膜结构30的顶面301通过贯穿开口 100以面向触控模块20的底面202,且立体膜结构30可通过一第二黏着层52以黏着在结合结构I上。更进一步来说,第二卡扣结构12具有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立体膜结构30的周围300的第二延伸部12A及一从第二延伸部12A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立体膜结构30的底面302的第二弯折部12B,并且第二黏着层52可形成于立体膜结构30与支撑基座10的底面102之间且靠近立体膜结构30的周围300。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二卡扣结构12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例子为限。另外,由于触控模块20与立体膜结构30可分别被卡固在第一容置空间110与第二容置空间120内,所以触控模块20与立体膜结构30可以彼此分离一预定距离。
[0065]当然,如图1所示,上述步骤S102与步骤S104的制作程序也可以颠倒过来,也即本实用新型也可先进行步骤S104后,再执行步骤S102。因此,不管是依序执行步骤S102、S104或依序执行步骤S104、S102,一样都可以通过结合结构I所提供的卡扣方式,先将触控模块20与立体膜结构30结合在一起,所以触控模块20与立体膜结构30彼此之间能够得到最佳且最准确的对位效果。
[0066]步骤S106:然后,配合图1、图3及图4所示,将一液晶显示模块40容置于第三容置空间130内,以使得液晶显示模块40被第三卡扣结构13所卡固,其中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面向立体膜结构30的底面302,且液晶显示模块40可通过一第三黏着层53以黏着在结合结构I上。更进一步来说,第三卡扣结构13具有一从第二卡扣结构12向外延伸以用于顶抵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的第三延伸部13A及一从第三延伸部13A向下弯折以用于顶抵液晶显示模块40的周围400的第三弯折部13B,并且第三黏着层53可形成于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与第三卡扣结构13之间且靠近液晶显示模块40的周围400。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的第三卡扣结构13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例子为限。另外,由于立体膜结构30与液晶显示模块40可分别被卡固在第二容置空间120与第三容置空间130内,所以立体膜结构30与液晶显示模块40可以彼此分离一预定距离。
[0067]举例来说,配合图2与图3所示,由于第三卡扣结构13的第三延伸部13A具有多个连通于第三容置空间130的黏着胶注入孔130A,所以黏着胶53’可通过黏着胶注入孔130A以注入到黏着胶注入孔130A内,藉此以形成上述位于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与结合结构I的第三卡扣结构13之间的第三黏着层53。然而,本实用新型所使用“黏着胶53’可通过黏着胶注入孔130A的设计以形成第三黏着层53”的方式不以上述实施例所举的例子为限。
[0068]因此,配合图1与图4所示,经由上述步骤SlOO至步骤S106的制作方法,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一种使用结合结构的液晶显示装置Z,其包括:一结合结构1、一触控单元2、一立体单元3及一显示单元4。首先,结合结构I具有一支撑基座10、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的第一^^扣结构11、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的第二卡扣结构12、及一从第二卡扣结构12向下延伸而出的第三卡扣结构13,其中第一卡扣结构11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110,第二卡扣结构12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120,第三卡扣结构13具有一第三容置空间130,且支撑基座10具有一连通于第一容置空间110与第二容置空间120的贯穿开口 100。此外,触控单元2包括一容置于第一容置空间110内且被第一卡扣结构11所卡固的触控模块20,其中触控模块20的底面202对应于贯穿开口 100。另外,立体单元3包括一容置于第二容置空间120内且被第二卡扣结构12所卡固的立体膜结构30,其中立体膜结构30的顶面301对应于贯穿开口 100,且立体膜结构30的顶面301通过贯穿开口100以面向触控模块20的底面202。再者,显示单元4包括一容置于第三容置空间130内且被第三卡扣结构13所卡固的液晶显示模块40,其中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面向立体膜结构30的底面302。
[0069]更进一步来说,第一^^扣结构11具有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触控模块20的周围200的第一延伸部IlA及一从第一延伸部IlA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触控模块20的顶面201的第一弯折部11B,并且第二卡扣结构12具有一从支撑基座10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立体膜结构30的周围300的第二延伸部12A及一从第二延伸部12A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立体膜结构30的底面302的第二弯折部12B。
[0070]更进一步来说,结合结构I还进一步包括一黏着单元5,其包括一形成于触控单元2与结合结构I之间的第一黏着层51、一形成于立体单元3与结合结构I之间的第二黏着层52、及一形成于显示单元4与结合结构I之间的第三黏着层53,其中第一黏着层51可形成于触控模块20与支撑基座10的顶面101之间且靠近触控模块20的周围200,第二黏着层52可形成于立体膜结构30与支撑基座10的底面102之间且靠近立体膜结构30的周围300,且第三黏着层53可形成于液晶显示模块40的顶面401与第三卡扣结构13之间且靠近液晶显示模块40的周围400。
[0071]〔实施例的可能效果〕
[0072]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提供的结合结构,其可通过“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触控模块”及“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设计,以提升触控模块与立体膜结构两者之间的组装 速度与对位精确度,藉此本实用新型可以提供较佳的立体显示效果与触控敏感度。
[007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可行实施例,非因此局限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故举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式内容所为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一立体膜结构及一液晶显示模块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括: 一支撑基座; 一第—扣结构,所述第—^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 一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及 一第三卡扣结构,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向下延伸而出;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所述第三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三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贯穿开口; 其中,所述触控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一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 其中,所述立体膜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二卡扣结构所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且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通过所述贯穿开口而面向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 其中,所述液晶显示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三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面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且所述第三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向外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的第三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三延伸部向下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周围的第三弯折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卡扣结构的所述第三延伸部具有多个连通于所述第三容置空间的黏着胶注入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一第二黏着层及一第三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立体膜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且所述第三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顶面与所述第三卡扣结构之间且靠近所述液晶显示模块的周围。
5.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及一立体膜结构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括: 一支撑基座; 一第—扣结构,所述第—^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及 一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第二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的贯穿开口;其中,所述触控模块容置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一卡扣结构所卡固,且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其中,所述立体膜结构容置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内且被所述第二卡扣结构所卡固,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对应于所述贯穿开口,且所述立体膜结构的顶面通过所述贯穿开口而面向所述触控模块的底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且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及一第二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且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立体膜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
8.一种结合结构,用于将一触控模块及一立体膜结构结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包括: 一支撑基座; 一第一卡扣结构,所述第一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触控模块;以及 一第二卡扣结构,所述第二卡扣结构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而出,以卡固所述立体膜结 构; 其中,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触控模块的第一容置空间,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用于收容所述立体膜结构的第二容置空间,且所述支撑基座具有一连通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且位于所述第一容置空间与所述第二容置空间之间的贯穿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上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的第一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一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触控模块的顶面的第一弯折部,且所述第二卡扣结构具有一从所述支撑基座的周围向下延伸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的第二延伸部及一从所述第二延伸部向内弯折以用于顶抵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底面的第二弯折部。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结合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结合结构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黏着层及一第二黏着层,其中所述第一黏着层形成于所述支撑基座的顶面与所述触控模块之间且靠近所述触控模块的周围,且所述第二黏着层形成于所述立体膜结构与所述支撑基座的底面之间且靠近所述立体膜结构的周围。
【文档编号】G02F1/1333GK203745757SQ201320856146
【公开日】2014年7月30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23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23日
【发明者】吴国团, 彭锦淇 申请人:东莞长发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贝太科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