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2715609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图像形成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总电流控制部将定影用电流与负载用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设为从工业电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并将总电流控制在预先设定的极限值以下;当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总电流超过极限值时,总电流控制部执行下述控制,即:将总电流控制在极限值以下,并且,通过使辅助电源向负载供给辅助电流,从而向负载供给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从工业电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超过极限值,并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降低。
【专利说明】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0002]某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由工业电源供给电力,但是,为了提高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而设有辅助电源。例如,在某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定影装置具有:由工业电源即一次电源供给电流的运转时用加热器和预热用加热器、作为辅助电源的二次电池、以及由二次电池供给电流的辅助DC加热器。
[0003]在AC 100V的工业电源的情况下,例如在日本国内规定电流的限制值为15A,从而无法使用超过15A的电流。因此,对于从工业电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设定极限值。将极限值设定为上述限制值、稍低于限制值的值或者稍高于限制值的值。
[0004]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优选尽可能地缩短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


【发明内容】

[000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能够抑制从工业电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超过极限值,并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降低。
[0006]本发明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后输出,其具备:定影部,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纸张上;负载,其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被用于执行作业;总电流控制部,其将所述定影部的定影用电流与所述负载的负载用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设为从工业电源供给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并且将所述总电流控制在预先设定的极限值以下;以及辅助电源,其向所述负载供给辅助电流;并且,(a)当所述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所述总电流超过所述极限值时,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执行下述第一控制,即:将所述总电流控制到所述极限值以下,并且,通过使所述辅助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辅助电流,从而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负载用电流与所述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
[0007](发明效果)
[0008]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从工业电源供给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超过极限值,并且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的性能降低。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9]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简图。
[0010]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结构框图。
[0011]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系统的电路图。
[0012]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执行的电流控制的时序图(其一 )O
[0013]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执行的电流控制的时序图(其二)。
[0014]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中所执行的电流控制的流程图。
[0015]图7是表示比较例涉及的电流控制的时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6]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详细地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内部结构的简图。图像形成装置I例如是具有复印、打印、扫描以及传真等功能的数码复合机。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装置主体100、配置在装置主体100上的原稿读取部200、配置在原稿读取部200上的原稿供给部300以及配置在装置主体100的顶部正面的操作部400。
[0017]原稿供给部300作为原稿自动输送装置发挥作用,其连续地输送放置在原稿放置部301上的多张原稿以便原稿读取部200进行读取。
[0018]原稿读取部200具备:安装有曝光灯等的滑架(carriage) 201、由玻璃等透明部件构成的原稿台203、未图示的CCD (Charge Coupled Device、电荷稱合器件)传感器以及原稿读取口 205。当读取放置在原稿台203上的原稿时,在使滑架201沿原稿台203的长度方向移动的同时,通过CCD传感器读取原稿。相对于此,当读取从原稿供给部300供给的原稿时,使滑架201移动至与原稿读取口 205对置的位置处,并利用CXD传感器通过原稿读取口205读取从原稿供给部300输送来的原稿。CCD传感器将读取到的原稿以图像数据的形式输出。
[0019]装置主体100具备纸张储存部101、图像形成部103以及定影部105。纸张储存部101配置在装置主体100的最底部,并具有能够储存成捆纸张的纸盒107。储存在纸盒107中的成捆纸张中最上面的纸张在搓纸辊(pick up roller) 109的驱动下朝向纸张输送通道111被输出。纸张在通过纸张输送通道111后被输送至图像形成部103。
[0020]图像形成部103在输送来的纸张上形成调色剂图像(toner image)。图像形成部103具备感光鼓113、曝光部115、显影部117以及转印部119。曝光部115生成根据图像数据(从原稿读取部200输出的图像数据、从计算机发送来的图像数据、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等)调制后的光,并使该光照射在均匀带电的感光鼓113的外周面上。由此,在感光鼓113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静电潜像。在该状态下,通过从显影部117向感光鼓113的外周面供给调色剂,从而在感光鼓113的外周面上形成与图像数据对应的调色剂图像。通过转印部119将该调色剂图像转印到从以上所说明的纸张储存部101输送来的纸张上。
[0021]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被输送至定影部105。在定影部105中,对于调色剂图像和纸张施加热和压力,从而将调色剂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纸张被排出至堆放托盘(stacktray) 121或者排纸盘123中。
[0022]操作部400具备操作键部401和显示部403。显示部403具有触摸面板功能并显示包含软键的画面。用户一边观察画面一边操作软键,从而进行执行复印等功能所需的设定等。
[0023]操作键部401设有由硬键构成的操作键。具体而言,操作键部401设有开始键405、数字键407、停止键409、复位键411以及用于切换复印、打印、扫描及传真等功能的功能切换键413等。
[0024]开始键405是用于使复印、发送传真等动作开始的键。数字键407是用于输入复印份数、传真号码等数字的键。停止键409是用于使复印动作等中途停止的键。复位键411是用于使已设定的内容恢复为初始设定状态的键。
[0025]功能切换键413具有复印键和发送键等,其是用于相互切换复印功能、发送功能等的键。当操作复印键时,复印的初始画面显示在显示部403中。当操作发送键时,发送传真和发送邮件的初始画面显示在显示部403中。
[0026]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结构框图。图像形成装置I具有通过总线将装置主体100、原稿读取部200、原稿供给部300、操作部400、控制部500以及通信部600相互连接的构成。关于装置主体100、原稿读取部200、原稿供给部300以及操作部400,以上已进行了说明,故省略其说明。
[0027]控制部500 具有 CPU (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ROM (Read OnlyMemory、只读存储器)、RAM (Random Access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以及图像存储器等。(PU用于对于装置主体100等的图像形成装置I的上述结构元件执行使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动作所需的控制。ROM用于存储控制图像形成装置I的动作所需的软件。RAM用于暂时存储执行软件时产生的数据、以及存储应用软件等。图像存储器用于暂时存储图像数据(从原稿读取部200输出的图像数据、从计算机发送来的图像数据、传真接收的图像数据等)。
[0028]通信部600具有传真通信部601和网络I/F部603。传真通信部601具有NCU (Network Control Unit、网络控制单元)和调制解调电路,其中,NCU用于控制与对方传真的电话线路的连接,调制解调电路用于对传真通信用的信号进行调制解调。传真通信部601与电话线路605连接。
[0029]网络I/F 部 603 与 LAN (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607 连接。网络 I/F 部 603是用于与连接在LAN607中的计算机等终端装置之间进行通信的通信接口电路。
[0030]图3是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所具备的电流控制系统的电路图。该系统具备电源部11、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总电流控制部25、辅助电源27以及IH(Induct1nHeating、感应加热)控制部29。
[0031]图像形成装置I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并在定影部105中将该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后输出。
[0032]电源部11是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一例,其将来自工业电源AC的电流作为负载用电流供给在图像形成装置I中被用于执行作业的负载19。此处所说的“负载”是指定影部105以外的其他负载,例如纸张输送系统、打孔处理部、装订处理部等所使用的电动机、螺线管(solenoid)等。
[0033]以下,对于电源部11的构成详细地进行说明。电源部11使用从工业电源AC供给的交流电压生成图像形成装置I进行动作所使用的电源电压。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生成各种不同电压的直流电流的多个电源部(多个负载用电流生成部),图3中仅示出其中一个。电源部11生成驱动图像形成装置I的装订处理部的负载19的电源电压(换而言之负载用电流)。其他电源部生成例如驱动纸张输送系统所使用的负载、或者打孔处理中所使用的负载的电源电压。
[0034]图像形成装置I具备电源线17。电源线17将图像形成装置I的多个电源部(包括电源部11)连接到工业电源AC上。
[0035]电源部11具有二极管电桥(d1de bridge)Dl、二极管D2、电容器Cl、C2、变压器T、晶体管Q(开关元件)、电阻Rl、R2以及开关控制部21。
[0036]经由电源线17从工业电源AC供给的交流电压在被二极管电桥DI整流后,通过电容器Cl使其变得平滑。然后,电容器Cl的两端电压施加于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与晶体管Q的串联电路中。
[0037]晶体管Q的栅极与开关控制部21连接。当根据来自开关控制部21的控制信号使晶体管Q闭合或断开(0N/0FF)时,在变压器T的初级绕组中流通高频电流,从而通过电磁耦合而在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中诱发高频电压。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中诱发的高频电压在被二极管D2整流后,通过电容器C2使其变得平滑,从而生成电源电压Vd。电源电压Vd被供给负载19。
[0038]另外,电源电压Vd通过电阻Rl、R2的串联电路被分压。而且,通过将该分压电压输出至开关控制部21,从而将电源电压Vd反馈给开关控制部21。开关控制部21执行下述控制,即:按照使反馈来的电压接近于预先设定的目标值的方式改变使晶体管Q闭合或断开的占空比(duty rat1),从而使电源电压Vd成为预先设定的固定电压。
[0039]IH控制部29是定影用电流生成部的一例,其将来自工业电源AC的电流作为定影用电流供给定影部105。定影部105是通过电磁感应加热将图像定影在纸张上的IH定影装置。在本实施方式中,与电源部11及其他电源部连接的工业电源AC和与IH控制部29连接的工业电源AC不同,但是也可以是相同的。另外,定影部105也可以使用卤素灯式的定影装置。
[0040]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从工业电源AC供给电源部11及其他电源部的总电流。即,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从工业电源AC向图像形成装置I供给的负载用电流。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具有电流互感器(current transformer) CT>电阻R3、R4、二极管电桥D3、电容器C3以及模数转换部23。
[0041]电流互感器CT与电源线17连接,并具有初级绕组和次级绕组。电源线17的一部分被用作电流互感器CT的初级绕组。电源线17中流通有向图像形成装置I供给的负载用电流,通过电流互感器CT将负载用电流转换为微电流。电流互感器CT的流通有微电流的次级绕组分别与电阻R3、二极管电桥D3、电阻R4、电容器C3并联连接。
[0042]通过电阻R3得到与微电流对应的电压信号。由此,电阻R3作为将电流互感器CT检测出的电流转换为电压信号并输出的电流电压转换部发挥作用。该电压信号在被作为整流二极管一例的二极管电桥D3全波整流后,通过作为滤波电容器一例的电容器C3使其变得平滑。电阻R4是相对于电容器C3的放电电阻,通过减小电阻R4,能够提高电压信号相对于总电流的变化的跟踪性。
[0043]通过模数转换部23将被电容器C3平滑化后的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因此,模数转换部23将从电阻R3(电流电压转换部)输出的电压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该数字信号被输送至总电流控制部25。
[0044]总电流控制部25将定影用电流与负载用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设为从两个工业电源AC供给图像形成装置I的总电流,并且将总电流控制在预先设定的极限值以下。总电流控制部25将下述值设为总电流的值,即:总电流控制部25指示IH控制部29生成的定影用电流的值与通过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出的负载用电流的值相加后的值。总电流控制部25通过图像形成装置I的控制部500所具备的CPU、ROM以及RAM来实现。
[0045]辅助电源27由电容器(capacitor)构成,其用于向被供给负载用电流的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辅助电源27也可以使用充电电池取代电容器。
[0046]辅助电源27与由电源部11供给电力的负载19连接。另外,在连接辅助电源27的一个电极与负载19的配线上,串联连接有二极管D4、第二开关SW2以及辅助电流测量部31。
[0047]辅助电流测量部31用于测量从辅助电源27供给负载19的辅助电流。辅助电流测量部31具有与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相同的构成。第二开关SW2在总电流控制部25的控制下断开或者闭合。当第二开关SW2呈闭合状态时,作为辅助电源27的电容器进行放电,从而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当第二开关SW2呈断开状态时,辅助电源27与负载19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不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
[0048]二极管D4具有下述功能,即:当第二开关SW2呈闭合状态时,阻止电源部11所生成的负载用电流流向辅助电源27。
[0049]另外,辅助电源27的一个电极经由第一开关SWl与连接变压器T的次级绕组、二极管D2以及电容器C2的配线中的、连接二极管D2与电容器C2的配线连接。由此,第一开关SWl设置在连接辅助电源27与电源部11 (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配线上。第一开关SWl在总电流控制部25的控制下断开或者闭合。当第一开关SWl呈闭合状态时,向辅助电源27供给来自电源部11的负载用电流,从而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当第一开关SWl呈断开状态时,电源部11与辅助电源27之间的连接断开,从而停止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
[0050]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I中所执行的电流控制进行说明。图4和图5是表不该电流控制的时序图。图6是表不该电流控制的流程图。图4所不的情况是:由于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因而执行了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feedforward control)。图5所示的情况是:由于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因而未执行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
[0051]将从工业电源AC供给图像形成装置I的总电流的极限值设为15.0A、定影用电流的目标值设为?ο.0A、通过前馈控制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设为1.0A。
[0052]如图4和图5所示,在负载用电流中呈周期性地产生高峰期(peak per1d)t。所谓的“高峰期t”是指下述那样的负载用电流的期间,即:若不执行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的控制、或者不对定影用电流执行前馈控制,则总电流会超过极限值。例如,当图像形成装置I在执行了规定张数的印刷处理后执行该规定张数的装订处理作业时,该装订处理的期间成为高峰期t。每次执行该作业都会产生高峰期t。
[0053]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总电流是否超过极限值15.0A(步骤SI)。总电流控制部25使IH控制部29生成目标值10.0A的定影用电流。另外,在图4和图5所示的时刻Tl之前,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出的负载用电流为5.0A。因此,在时刻Tl之前,总电流为15.0A ( = 10.0A+5.0A),因而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总电流未超过极限值15.0A (步骤SI中为“否”),并返回步骤SI重复执行步骤SI的处理。
[0054]从时刻Tl起,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出的负载用电流开始从5.0A增加,并在图4和图5所示的时刻T2时达到5.2A,因此,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总电流超过了极限值15.0A(步骤SI中为“是”)。此处的“5.2A”仅为判断总电流是否超过极限值15.0A的判断值的一例。
[0055]如图4和图5所示,为了解除总电流超过极限值的状态,总电流控制部25使电源部11执行将负载用电流降低至5.0A的控制,并且,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使辅助电源27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的控制,以向负载19供给所需的电流(步骤S2)。由此,向负载19供给负载用电流(5.0A)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并且使总电流变为极限值15.0A(图4和图5所示的时刻T2以后)。
[0056]根据图3对于使辅助电源27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的控制具体进行说明,S卩: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第一开关SWl的操作控制从而切断辅助电源27与电源部11之间的连接,并且执行第二开关SW2的操作控制从而将辅助电源27与负载19之间接通。由此,停止利用来自电源部11 (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电流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并且从辅助电源27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源。
[0057]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是否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步骤S3)。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辅助电流达到预先设定的阈值时,判断为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如图4所示,在高峰期t中的时刻T3时,辅助电流达到阈值,因而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相对于此,如图5所示,在高峰期t中,辅助电流未达到阈值,因而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
[0058]首先,对于图4的情况进行说明。在时刻T3时,由于辅助电流测量部31测量出的辅助电流达到了阈值,因此,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步骤S3中为“是”)。
[0059]然后,总电流控制部25使IH控制部29执行将定影用电流减小1.0A的前馈控制,并且使电源部11执行增加负载用电流的控制(步骤S4)。另外,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图3所示第一开关SWl的操作控制从而将辅助电源27与电源部11之间接通,并且执行第二开关SW2的操作控制从而切断辅助电源27与负载19之间的连接。由此,利用来自电源部11的电流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并且停止从辅助电源27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
[0060]之所以进行前馈控制而不是反馈控制(feedback control),是因为能够立即将定影用电流减小预先设定的减小量,因而即使负载用电流增加,总电流也不会超过极限值。
[0061]在此,对于所执行的前馈控制简单进行说明。在IH控制部29所具备的存储部中,预先存储有产生高峰期t的处理与分配给该处理的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相对应的数据。例如,对于装订处理分配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dl,对于打孔处理分配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d2。为了防止在前馈控制后因为负载用电流增加而使总电流超过极限值,从而设定了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IH控制部29执行将定影用电流减小对于产生高峰期t的处理所分配的减小量(此处为1.0A)的控制。
[0062]IH控制部29在执行了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之后,开始执行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10.0A的控制(步骤S5:时亥Ij T3) ο该控制使用PID (proport1nal-1ntegra1-derivative、比例-积分-微分)控制这样的反馈控制,以防总电流超过极限值。由此,IH控制部29将来自工业电源AC的电流作为定影用电流供给定影部105,并且,当因为总电流超过极限值而执行了使定影用电流减小预先设定的减小量的前馈控制时,IH控制部29执行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的反馈控制。
[0063]在反馈控制中,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在执行了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的情况下,由于在此之后执行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的反馈控制,因而产生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从时刻T3至时刻T5的期间)。
[0064]在时刻T3之后,由于负载用电流持续增加,并且通过反馈控制使定影用电流增力口,因而总电流也持续增加。但是,在时刻T3时,由于对于定影用电流执行了前馈控制,从而总电流减小(在该例中总电流的减小量为1.0A),因而总电流变为15.0A以下。
[0065]负载用电流在时刻T4时达到最大值,然后开始减小,并在时刻T5时减小至5.0A,从而高峰期t结束。然后,返回至步骤SI。
[0066]另一方面,如图5所示,当判断为辅助电流测量部31测量出的辅助电流未达到阈值时,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步骤S3中为“否”)。
[0067]当在步骤S3中为“否”时,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高峰期t是否已结束(步骤S6)。当判断为总电流超过了极限值时(步骤SI中为“是”),总电流控制部25开始对高峰期t进行计测,并且判断根据处理预先分配的高峰期t是否已过。例如,对于装订处理设定高峰期tl,对于打孔处理设定高峰期t2,并预先将这些数据存储在总电流控制部25的存储部中。总电流控制部25在判断为高峰期t已过时,判断为高峰期t已结束。
[0068]当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高峰期t尚未结束时(步骤S6中为“否”),返回步骤S3的处理。当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高峰期t已结束时(步骤S6中为“是”),返回步骤SI的处理。
[0069]接下来,对于比较例的电流控制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比较例的电流控制的时序图。在比较例中,由于未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因而前馈控制中的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2.0A)大于本实施方式。总电流的极限值(15.0A)、定影用电流的目标值(10.0A)以及高峰期t的长度与本实施方式相同。
[0070]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在比较例中,负载用电流也是从时刻Tl起开始从5.0A增加,并在时刻T2时达到5.2A。因此,与本实施方式同样,在比较例中,也是在时刻T2时判断为总电流超过了极限值15.0A。
[0071]比较例与本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在于,由于未执行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的控制,因此,当判断为总电流超过了极限值时,对于定影用电流执行减小量为2.0A的前馈控制(时刻T2)。为了防止在前馈控制后因为负载用电流增加而使总电流超过极限值,从而设定了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在比较例中,由于不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因而减小量(2.0A)大于本实施方式。
[0072]通过前馈控制而使总电流从15.2A减小2.0A,因而在时刻T2之后,即使负载用电流增加,也能够使总电流不超过极限值。
[0073]对于本实施方式与比较例进行研究后可知:如图4和图7所示,当在对定影用电流执行了前馈控制后执行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的反馈控制(以下称为“反馈控制”)时,为了防止总电流超过极限值,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需要较长时间。反馈控制的期间成为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在本实施方式中,从时刻T3至时刻T5为反馈控制的期间(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在比较例中,从时刻T2至时刻T6为反馈控制的期间(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
[0074]关于前馈控制中的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比较例的减小量(2.0Α)大于本实施方式的减小量(1.0Α)。这是因为:比较例中未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因此,若不使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大于本实施方式,则会因为负载用电流的增加而使总电流超过极限值。由于本实施方式的前馈控制中的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小于比较例,因此,本实施方式的反馈控制的期间短于比较例。
[0075]以下,对于本实施方式的主要效果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总电流超过极限值时,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下述两个控制。一个是将总电流控制到极限值以下(步骤S2、图4和图5的时刻Τ2)。由此,能够抑制从工业电源AC供给图像形成装置I的总电流超过极限值。另一个控制是使辅助电源27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从而向负载19供给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步骤S2、图4和图5的时刻Τ2以后)。由此,能够向负载19供给所需大小的电流,因而能够抑制图像形成装置I的性能降低。
[0076]另外,当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时(步骤S3中为“否”),如图5所示,总电流控制部25不使IH控制部29执行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因此,由于不执行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的反馈控制,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
[0077]另一方面,当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时(步骤S3中为“是”),如图4所示,总电流控制部25使IH控制部29执行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并且使电源部11执行增加负载用电流的控制(时刻Τ3以后)。由此,能够将总电流控制在极限值以下,同时能够抑制负载19的性能降低。由于除了负载用电流之外还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因而能够缩小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降低幅度)。因此,能够缩短通过反馈控制使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所需的期间,因而能够缩短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
[0078]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能够在图4的时刻Τ2至时刻Τ5所示的负载用电流的高峰期t中(例如打孔处理或装订处理的期间中)完成定影用电流的反馈控制,从而在IH控制部29中设定了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降低幅度),并且在辅助电源27中设定了能够向负载19供给的辅助电流的值。由此,能够防止在高峰期t之后产生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
[0079]相对于此,如图7所示,在比较例中,由于未在高峰期t中完成反馈控制(即未通过反馈控制使定影用电流达到目标值),因此,在高峰期t之后产生在总电流达到极限值之前无法使用的期间(时刻T5至时刻T6之间的斜线区域)。
[0080]当增大辅助电流的值时,能够缩小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当缩小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时,能够缩短反馈控制的期间。因此,通过分别适当地设定辅助电流的值和定影用电流的减小量,从而能够在闻峰期t中完成反馈控制。
[0081]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第一开关SWl的操作控制从而切断辅助电源27与电源部11之间的连接,并且执行第二开关SW2的操作控制从而将辅助电源27与负载19之间接通,由此停止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并且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而且,在步骤S4中,总电流控制部25执行第一开关SWl的操作控制从而将辅助电源27与电源部11之间接通,并且执行第二开关SW2的操作控制从而切断辅助电源27与负载19之间的连接,由此利用来自电源部11的电流对辅助电池27进行充电,并且停止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
[0082]由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当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总电流超过极限值时,向负载19供给辅助电流(步骤S2)。而且,当因为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因而执行了减小定影用电流的前馈控制时(步骤S4),利用来自电源部11的电流对辅助电源27进行充电。因此,在呈周期性地产生高峰期t的情况下,能够反复进行放电与充电的循环。
[0083]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中,如图4所示,当辅助电流测量部31测量出的辅助电流增加至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时刻T3),总电流控制部25判断为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步骤S3中为“是”)。作为判断负载用电流与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是否足以作为应向负载19供给的电流的时机,可以是作为辅助电源27的电容器的电量放完时。但是,由于电容器的电量放完的时间不易判断,因此,以上将判断时机设定为辅助电流增加至预先规定的阈值时。
[0084]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判断是否因为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总电流超过极限值(步骤SI),因而需要确定负载用电流的增加以及确定总电流的值。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总电流控制部25将下述值设定为总电流的值,即:总电流控制部25指示IH控制部29生成的定影用电流的值与通过负载用电流测量部13测量出的负载用电流的值相加后的值。由此,能够确定负载用电流的增加以及确定总电流的值。
【权利要求】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根据图像数据形成图像,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纸张上后输出,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部,其将所述图像定影在所述纸张上, 负载,其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被用于执行作业, 总电流控制部,其将所述定影部的定影用电流与所述负载的负载用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设为从工业电源供给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总电流,并且将所述总电流控制在预先设定的极限值以下,以及 辅助电源,其向所述负载供给辅助电流;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当所述负载用电流增加而导致所述总电流超过所述极限值时,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执行第一控制,其中,所述第一控制是指:将所述总电流控制到所述极限值以下,并且,通过使所述辅助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辅助电流,从而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负载用电流与所述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定影用电流生成部,其将来自所述工业电源的电流作为所述定影用电流供给所述定影部,并且,当所述总电流超过所述极限值从而执行了将所述定影用电流减小预先设定的减小量的前馈控制时,所述定影用电流生成部执行使所述定影用电流增加至目标值的反馈控制,和 负载用电流生成部,其将来自所述工业电源的电流作为所述负载用电流供给所述负载;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中, (a)当在所述第一控制中,所述负载用电流与所述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足以作为应向所述负载供给的电流时,所述总电流控制部不使所述定影用电流生成部执行所述前馈控制; (b)当在所述第一控制中,所述负载用电流与所述辅助电流相加后的电流不足以作为应向所述负载供给的电流时,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执行第二控制,其中,所述第二控制是指:使所述定影用电流生成部执行所述前馈控制,并且使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执行增加所述负载用电流的控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在高峰期中通过所述反馈控制使所述定影用电流增加至所述目标值,从而在所述定影用电流生成部中设定了所述定影用电流的所述减小量,并且在所述辅助电源中设定了能够向所述负载供给的所述辅助电流的值,其中,所述高峰期是指:若不执行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辅助电流的控制、或者不对所述定影用电流执行所述前馈控制,则所述总电流超过所述极限值的、所述负载用电流的期间。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第一开关和第二开关,其中,所述第一开关设置在连接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配线上,所述第二开关设置在连接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的配线上, 所述辅助电源由电容器构成, 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执行(c)第三控制和(d)第四控制,其中, 所述第三控制是指:在所述第一控制中,通过操作所述第一开关从而切断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之间的连接,并且操作所述第二开关从而将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之间接通,由此停止利用来自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电流对所述辅助电源进行充电,并且从所述辅助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辅助电流, 所述第四控制是指:在所述第二控制中,通过操作所述第一开关从而将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之间接通,并且操作第二开关从而切断所述辅助电源与所述负载之间的连接,由此利用来自所述负载用电流生成部的电流对所述辅助电源进行充电,并且停止从所述辅助电源向所述负载供给所述辅助电流。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测量所述辅助电流的辅助电流测量部, 当在执行了所述第三控制之后,通过所述辅助电流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辅助电流增加至预先设定的阈值时,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执行所述第四控制。
6.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测量所述负载用电流的负载用电流测量部, 所述总电流控制部,将所述总电流控制部指示所述定影用电流生成部生成的所述定影用电流的值、与通过所述负载用电流测量部测量出的所述负载用电流的值相加后的值设为所述总电流的值。
【文档编号】G03G15/20GK104516252SQ201410499125
【公开日】2015年4月15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9月27日
【发明者】入谷一畅 申请人:京瓷办公信息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