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基板、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45056阅读:215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属于显示装置压力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基板、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很多现有的显示装置除具有触控功能外,还具有压力检测功能,即能检测显示面板所受压力的大小。但是,现有的压力检测结构不能与用于实现显示和触控的结构相结合(即不能实现InCell),而需要在显示面板外设置单独的专门用于检测压力的压力检测基板,这样的方式导致显示装置的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至少部分解决现有的能实现压力检测的显示装置结构复杂,制造难度大,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的显示基板。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基板,其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区和位于像素区外的非显示区,且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基底;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设于非显示区的压力检测线;设于所述压力检测线上方且与压力检测线电连接的多个导电的隔垫物。优选的是,所述压力检测线形成网格状。优选的是,所述导电隔垫物中掺杂有纳米导电颗粒。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纳米导电颗粒选自金、银、铜、铁、铝、氧化铟熙、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纳米导电颗粒在所述隔垫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在1%至30%之间。优选的是,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由透明导电材料构成的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设于无压力检测线的位置。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触控电极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非显示区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压力检测线同层设置的辅助导电层,所述辅助导电层设于非显示区中的触控电极上方或下方,且与所述设于非显示区中的触控电极接触。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与所述触控电极同层设置的中间导电层,所述中间导电层设于所述压力检测线上方或下方,且与所述压力检测线接触。进一步优选的是,所述显示基板为液晶显示的阵列基板,所述触控电极为自容式触控电极,并分时复用为公共电极。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与所述显示基板对盒的对盒基板,所述显示基板具有压力检测线和隔垫物的一侧朝向所述对盒基板;压力检测单元,其与所述压力检测线电连接,用于检测所述隔垫物的电阻变化。本发明的显示基板中具有压力检测线和隔垫物,并通过检测隔垫物的电阻而确定其变形,进而确定所受压力,由此其压力检测结构简单(只用增加压力检测线,隔垫物是显示基板中原本就有的结构),可与用于实现显示和触控的结构相结合(即能实现InCell),而不用再设置单独的压力检测基板,从而使显示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沿AA’线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触控电极中所加驱动信号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为:1、压力检测线;11、辅助导电层;18、引出线2、隔垫物;3、触控电极;31、中间导电层;9、基底;91、像素区;92、非显示区;8、检测电路。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在本发明中,“A位于B上方”或“B位于A下方”是指:A和B均设于基底的同一侧,而A与B在基底上的投影至少有部分重合,且在该重合部分,A位于B远离基底的一侧(当然也就是B位于A靠近基底的一侧)。在本发明中,“A与B同层设置”是指:A和B是由同一个材料层经过构图工艺(可包括形成完整材料层、涂布光刻胶、曝光、显影、刻蚀、光刻胶剥离等步骤中的一步或多步)形成的,因此它们在层叠关系上属于同一层,但这并不代表A和B与基底间的距离必然相等。实施例1: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其分为多个间隔设置的像素区91和位于像素区91外的非显示区92,且显示基板包括:基底9;由金属材料构成的、设于非显示区92的压力检测线1;设于压力检测线1上方且与压力检测线1电连接的多个导电的隔垫物2。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基板的非显示区92设有金属的压力检测线1,在压力线上设有多个隔垫物2。当显示基板与对盒基板构成的显示面板受到压力时,对盒基板对隔垫物2施压并导致其变形。由于导体的电阻与其截面积成反比,故隔垫物2的变形会会导致其电阻的变化(压力检测线1和隔垫物2构成的一个整体的导电体系,隔垫物2变形相当于该体系的部分位置的截面积变化,从而其总电阻会变化)。因此,通过检测隔垫物2的电阻变化,即可确定显示面板所受的压力,实现压力检测。本发明的显示基板中具有压力检测线1和隔垫物2,并通过检测隔垫物2的电阻而确定其变形,进而确定所受压力,由此其压力检测结构简单(只用增加压力检测线1,隔垫物2是显示基板中原本就有的结构),可与用于实现显示和触控的结构相结合(即能实现InCell),而不用再设置单独的压力检测基板,从而使显示装置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优选的,压力检测线1形成网格状。也就是说,如图1所示,压力检测线1可以是由多条横纵相交的线构成的网格状结构,该网格状的压力检测线1整体上具有较低且统一的电阻,由此更便于检测出隔垫物2电阻的变化。当然,若果有多条独立的压力检测线1(如多条沿列方向延伸的压力检测线1),其上分别设有隔垫物2,从而分别检测出显示面板不同位置所受的压力,也是可行的。优选的,隔垫物2中掺杂有纳米导电颗粒。更优选的,纳米导电颗粒选自金、银、铜、铁、铝、氧化铟熙、石墨烯、碳纳米管中的任意一种或多种。更优选的,纳米导电颗粒在所述隔垫物中的质量百分含量在1%至30%之间。也就是说,以上隔垫物2中优选可掺入1%至30%的尺寸处于纳米量级(1~100纳米)的金、银、铜、铁、铝、氧化铟熙、石墨烯、碳纳米管等颗粒,以改善其导电性能。优选的,显示基板还包括多个由透明导电材料(如氧化铟锡)构成的触控电极3,触控电极3设于无压力检测线1的位置。也就是说,如图1、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显示基板中还可设有用于实现触控的触控电极3,从而使压力检测和触控功能集成为一体,简化产品的结构。显然,以上触控电极3应当设在没有压力检测线1的位置,以免二者相互干扰。更优选的,触控电极3的至少一部分位于非显示区92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与压力检测线1同层设置的辅助导电层11,辅助导电层11设于非显示区92中的触控电极3上方或下方,且与设于非显示区92中的触控电极3接触。通常而沿,触控电极3并不是仅仅位于像素区91中的,而是在像素区91和非显示区92都有分布,为此,可在形成压力检测线1的同时,在非显示区92的触控电极3上(或下)保留相应的金属层作为辅助导电层11,以降低触控电极3的电阻,提高触控检测的灵敏度。由于该辅助导电层11是与压力检测线1同步形成的,故其不需要增加单独的工艺,制备简单。更优选的,显示基板还包括与触控电极3同层设置的中间导电层31,中间导电层31设于压力检测线1上方或下方,且与压力检测线1接触。显然,在压力检测线1所在位置,也可保留构成触控电极3的透明导电层作为中间导电层31,以降低压力检测线1的电阻,提高压力检测的精确度。当然,由于中间导电层31与触控电极3是同层设置的,故其也不用增加单独的制备工艺。更优选的,显示基板为液晶显示的阵列基板,触控电极3为自容式触控电极3,并分时复用为公共电极。也就是说,以上的触控电极3优选采用自容的模式,即在显示基板中设有多块独立的触控电极3,通过向各触控电极3通入高频信号,并检测各电极自身产生的反馈信号,即可实现触控。通常而言,该类型的公共电极(触控电极3)应位于像素电极上方,且在像素区91是狭缝电极的形式。采用以上方式的优点在于,各触控电极3是独立的“块状”,故正好可分布在网格状的压力检测线1的“格”中,设计简单。其中,当显示基板为液晶显示的阵列基板时,以上自容式触控电极3还可分时复用为液晶显示的公共电极。也就是说,如图3所示,显示基板运行时分为交替的显示阶段和触控阶段,触控电极3在显示阶段提供公共电压,作为公共电极使用,而在触控阶段则提供高频信号(当然还要检测其反馈信号),作为触控电极3使用,实现分时复用。当然,在以上的显示基板中,还可包括其它的结构,例如薄膜晶体管、栅极线、数据线、钝化层、像素电极等,在此不再详细描述。本实施例提供还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与显示基板对盒的对盒基板,显示基板具有压力检测线1和隔垫物2的一侧朝向对盒基板;压力检测单元,其与压力检测线1电连接,用于检测隔垫物2的电阻变化。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中包括上述的显示基板,由此其可通过简单的结构实现压力检测。当然,为实现压力检测,以上压力检测线1(和隔垫物2)应位于显示面板内侧,以便显示面板受压时能对隔垫物2施加压力。同时,由于压力检测是通过隔垫物2的电阻实现的,因此显示面板中还需要设有能检测出隔垫物2电阻变化的压力检测单元。当然,该压力检测单元实际检测出的是隔垫物2和压力检测线1构成的导电体系的总电阻,但由于压力检测线1是金属的,几乎不变形,电阻基本不变,故其检测处的电阻变化就是隔垫物2电阻的变化。具体的,如图2所示,该压力检测单元可为检测电路8、检测芯片等,并可通过引出线18与压力检测线1相连。这样,检测电路8可向一条引出线18通入信号,并检测另一条引出线18的信号,即可确定设于两引出线18之间的导电体系的总电阻,而该电阻的变化就是其中隔垫物2电阻的变化。当然,实现以上电阻检测的方法也可以是多样的,例如,可在对盒基板内侧也设置与隔垫物2接触的电极,通过该电极向隔垫物2和压力检测线1通信号以检测隔垫物2的电阻变化。具体的,本实施例的显示面板可为电子纸、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