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826392阅读:201来源:国知局
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维(Three Dimension,3D)立体显示技术已经备受关注,成为显示领域的一个重要的前沿科技领域。3D立体显示技术包括助视3D显示和裸眼3D显示。其中,裸眼3D显示为不需要任何助视设备观看到3D效果的显示。在裸眼3D显示技术中,基于液晶光栅的3D显示装置由于结构简单、与液晶工艺较为兼容以及性能良好等优点备受关注,其中,基于液晶光栅的3D显示装置通常是基于双目视差和光栅分光原理来实现3D立体显示效果的,其一般包括显示器件和设置于该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

参见图1,目前的3D显示装置一般包括显示器件01和设置于该显示器件01出光侧的液晶光栅02(如图1中双向箭头所示);其中,液晶光栅02包括:第一基板021、第二基板022、填充于第一基板021与第二基板022之间的液晶层023、位于第一基板021面向液晶层023一侧的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电极024、以及位于第二基板022面向液晶层023一侧的面电极025;其中,位于第一基板021内侧的条形电极024的结构示意图可以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是扭曲向列(TN)型液晶光栅,由于上述的3D显示装置中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使用了两块基板,因此,上述的3D显示装置厚度比较厚,而且上述的3D显示装置中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中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分布于液晶层的两侧,这样,在制作液晶光栅时,就需要在两块基板上各制作部分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工艺比较复杂。

综上,现有技术中的3D显示装置厚度比较厚,工艺比较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用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以及简化工艺。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件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所述液晶光栅包括:基板、填充在所述基板和所述显示器件之间的液晶层,以及仅位于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件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所述液晶光栅包括:基板、填充在所述基板和所述显示器件之间的液晶层,以及仅位于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由于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仅使用了一块基板,因此,可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3D显示控制器件仅位于基板面向液晶层的一侧,这样,在制作液晶光栅时,只需要在一块基板上制作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因此,可以简化工艺。

较佳地,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包括:公共电极,以及位于所述公共电极与所述液晶层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

较佳地,所述狭缝电极位于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

所述狭缝电极位于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

较佳地,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包括:多对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电极组;其中,每一所述电极组包括相互平行、极性相反且排列方向与所述多对电极组的排列方向一致的一个第一条形电极和一个第二条形电极。

较佳地,所述电极组位于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

所述电极组位于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

较佳地,所述液晶光栅还包括:触控检测器件;所述触控检测器件位于所述基板和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之间或位于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与所述液晶层之间。

较佳地,所述触控检测器件包括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

由于触控电极层为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这样,一方面,由于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中的电极为金属电极,电阻低,并且金属网格结构占用的面积小,因此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3D显示电极(即3D显示控制器件中的电极)间的感应电容,从而减少干扰,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网格触控电极比现有的氧化铟锡(ITO)电极成本低,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形成显示器件和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其中,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包括:

仅在基板上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

将所述形成有3D显示控制器件的基板的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朝向所述显示器件的出光侧,并在所述形成有3D显示控制器件的基板与所述显示器件之间形成液晶层。

采用该方法制备的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件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所述液晶光栅包括:基板、填充在所述基板和所述显示器件之间的液晶层,以及仅位于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由于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仅使用了一块基板,因此,可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3D显示控制器件仅位于基板面向液晶层的一侧,这样,在制作液晶光栅时,只需要在一块基板上制作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因此,可以简化工艺。

较佳地,所述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包括:

形成公共电极;

在所述公共电极上形成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狭缝电极包括: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形成狭缝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包括:

形成多对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电极组;其中,每一所述电极组包括相互平行、极性相反且排列方向与所述多对电极组的排列方向一致的第一条形电极和第二条形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电极组包括: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形成电极组。

较佳地,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还包括:

在所述基板和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之间或在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形成触控检测器件。

较佳地,所述形成触控检测器件,包括:形成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

由于采用该方法制备的触控电极层为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这样,一方面,由于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中的电极为金属电极,电阻低,并且金属网格结构占用的面积小,因此可以降低触控电极与3D显示电极间的感应电容,从而减少干扰,另一方面,由于金属网格触控电极比现有的氧化铟锡(ITO)电极成本低,因此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位于第一基板内侧的条形电极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3D显示控制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触控电极层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3D显示控制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3D显示控制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3D显示控制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a)~12(g)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制备工艺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用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以及简化工艺。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附图中各层的厚度和形状不反映真实比例,目的只是示意说明本申请内容。

实施例一:

参见图3,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件1(如图3中双向箭头所示)和设置于显示器件1出光侧的液晶光栅2(如图3中双向箭头所示);其中,液晶光栅2包括:基板21、填充在基板21和显示器件1之间的液晶层22,以及仅位于基板21面向液晶层22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23(如图3中虚线框所示)。

其中,显示器件1可以为液晶显示器(LCD)、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OLED)、等离子体显示器(PDP)或阴极射线显示器(CRT)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任何限定。

由于上述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2仅使用了一块基板21,因此,可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3D显示控制器件23仅位于基板21面向液晶层22的一侧,这样,在制作液晶光栅2时,只需要在一块基板21上制作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23,因此,可以简化工艺。

较佳地,显示器件1包括设置在显示器件1出光侧的第一偏光片24,液晶光栅2还可以包括:位于基板21背向液晶层22一侧的第二偏光片25,如图3所示。

当然,显示器件1也可以不包括设置在显示器件1出光侧的第一偏光片,此时液晶光栅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液晶层22与显示器件1之间的第一偏光片和位于基板21背向液晶层22一侧的第二偏光片。

其中,第一偏光片和第二偏光片的光透过轴方向相互垂直或平行。

较佳地,如图4所示,3D显示控制器件23(如图4中虚线框所示)包括:公共电极231,以及位于公共电极231与液晶层22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232;其中,狭缝电极232位于液晶光栅2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公共电极231与狭缝电极232之间绝缘,例如可以在公共电极231与狭缝电极232之间设置一绝缘层,使得公共电极231与狭缝电极232之间绝缘。

其中,公共电极231可以是板状的电极,也可以是狭缝状的电极,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设定距离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此时的液晶光栅可以称为高级超维场转换(ADS)型的液晶光栅,且液晶光栅为常亮型液晶光栅,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由于同一平面内狭缝电极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公共电极与狭缝电极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该多维电场可使得正对狭缝电极的液晶分子产生旋转,光不能透射出去,从而在与狭缝电极所在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暗条纹,而在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其对应的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故在与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明条纹,即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

较佳地,在液晶光栅为常亮型液晶光栅时,还可设置3D/2D转换功能,例如可以设置一控制开关,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给公共电极和狭缝电极加载工作电压,用于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当液晶光栅处于2D工作状态时,不给公共电极和狭缝电极加载工作电压,这样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从而不会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此时的液晶光栅相当于一块透明玻璃,当输入2D显示信号时,就能够实现2D显示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相邻的狭缝电极232之间的距离为至少两个显示器件的像素的宽度,也可以说相邻的一暗条纹和一明条纹至少覆盖两排显示器件的像素。

较佳地,为了实现触控功能,液晶光栅2还可以包括:触控检测器件26;触控检测器件26可以位于基板21和3D显示控制器件23之间(如图3所示),当然,触控检测器件26还可以位于3D显示控制器件23与液晶层22之间,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

需要指出的是,若触控检测器件26位于基板21和3D显示控制器件23之间,此时距离3D显示装置的出光侧基板更近,会使得触控灵敏度更高。

触控检测器件26与3D显示控制器件23之间绝缘,例如可以在触控检测器件26与3D显示控制器件23之间设置一绝缘层,使得触控检测器件26与3D显示控制器件23之间绝缘。

较佳地,为了降低触控电极与3D显示电极间的感应电容,减少干扰,触控检测器件26可以包括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

较佳地,如图5所示,触控电极层261(如图5中虚线框所示)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电极2611、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金属电极2612和桥点2613;其中,桥点2613位于第一金属电极2611与第二金属电极2612的交叠处,使得第一金属电极2611与第二金属电极2612绝缘;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一金属电极2611与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二金属电极2612共同定义一网格2614;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例如可以垂直)。

较佳地,为了不影响显示的开口率,可以将上述金属触控电极(即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二金属电极)设置在显示器件的相邻像素之间的空隙对应的位置上,即将显示器件的像素设置在网格对应的位置上。

较佳地,为了尽可能的减少金属触控电极对3D显示效果的影响,可将延伸方向与狭缝电极232的延伸方向一致或相近的金属触控电极设置在液晶光栅2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

较佳地,为了防止金属触控电极反射外界的光线而影响显示效果,液晶光栅2还可以包括:设置在基板21与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之间用于限定每一显示器件的像素的黑矩阵层27。

由于黑矩阵层27设置在基板21与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261之间,且用于限定每一像素,而像素设置在网格对应的位置上,由此可知,金属触控电极设置在黑矩阵层27对应的位置上,这样可以防止金属触控电极反射外界的光线,从而影响显示效果。

实施例二:

参见图6,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3D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3D显示装置相类似,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只说明不同的部分。

如图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2包括:基板21、填充在基板21和显示器件1之间的液晶层22,以及仅位于基板21面向液晶层22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33(如图6中虚线框所示)。

较佳地,参见图7,3D显示控制器件33(如图7中虚线框所示)包括:公共电极331,以及位于公共电极331与液晶层22之间的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332;其中,狭缝电极332位于液晶光栅2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

此时的液晶光栅可以称为高级超维场转换(ADS)型的液晶光栅,且液晶光栅为常暗型液晶光栅,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由于同一平面内狭缝电极边缘所产生的电场以及公共电极与狭缝电极间产生的电场形成多维电场,该多维电场可使得正对狭缝电极的液晶分子产生旋转,光能透射出去,从而在与狭缝电极所在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明条纹,而在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其对应的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故在与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暗条纹,即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液晶光栅为常暗型液晶光栅时,只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而不能实现2D显示的效果,即不能设置3D/2D转换功能。

需要指出的是,相邻的狭缝电极332之间的距离为至少两个显示器件的像素的宽度,也可以说相邻的一暗条纹和一明条纹至少覆盖两排显示器件的像素。

实施例三:

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3D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3D显示装置相类似,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只说明不同的部分。

如图8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2包括:基板21、填充在基板21和显示器件1之间的液晶层22,以及仅位于基板21面向液晶层22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43(如图8中虚线框所示)。

较佳地,参见图9,3D显示控制器件43包括:多对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电极组431(如图9中虚线框所示);其中,每一电极组431包括相互平行、极性相反且排列方向与多对电极组431的排列方向一致的一个第一条形电极4311和一个第二条形电极4312;其中,电极组431位于液晶光栅2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设定距离间隔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此时的液晶光栅可以称为平面转换(IPS)型的液晶光栅,且液晶光栅为常亮型液晶光栅,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由于同一平面内一对电极组431中第一条形电极4311和第二条形电极4312间形成平面电场,该平面电场可使得正对电极组431的液晶分子产生旋转,光不能透射出去,从而在与电极组431所在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暗条纹,而在相邻的电极组431之间的区域,其对应的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故在与相邻的电极组431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明条纹,即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

较佳地,在液晶光栅为常亮型液晶光栅时,还可设置3D/2D转换功能,例如可以设置一控制开关,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给电极组431加载工作电压,用于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当液晶光栅处于2D工作状态时,不给电极组431加载工作电压,这样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从而不会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此时的液晶光栅相当于一块透明玻璃,当输入2D显示信号时,就能够实现2D显示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相邻的电极组431之间的距离为至少两个显示器件的像素的宽度,也可以说相邻的一暗条纹和一明条纹至少覆盖两排显示器件的像素。

实施例四:

参见图10,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四提供的一种3D显示装置,与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3D显示装置相类似,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赘述,下面只说明不同的部分。

如图10所示,本申请实施例三提供的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2包括:基板21、填充在基板21和显示器件1之间的液晶层22,以及仅位于基板21面向液晶层22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53(如图10中虚线框所示)。

较佳地,参见图11,3D显示控制器件53包括:多对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电极组531(如图11中虚线框所示);其中,每一电极组531包括相互平行、极性相反且排列方向与多对电极组531的排列方向一致的一个第一条形电极5311和一个第二条形电极5312;其中,电极组531位于液晶光栅2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

此时的液晶光栅可以称为平面转换(IPS)型的液晶光栅,且液晶光栅为常暗型液晶光栅,当液晶光栅处于3D工作状态时,由于同一平面内一对电极组431中第一条形电极4311和第二条形电极4312间形成平面电场,该平面电场可使得正对电极组431的液晶分子产生旋转,光能透射出去,从而在与狭缝电极所在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明条纹,而在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其对应的液晶分子不会产生旋转,故在与相邻的狭缝电极之间的区域相对应的区域形成暗条纹,即可以形成明暗相间的光栅条纹,当输入3D显示信号时,则可实现3D显示的效果。

需要指出的是,相邻的电极组531之间的距离为至少两个显示器件的像素的宽度,也可以说相邻的一暗条纹和一明条纹至少覆盖两排显示器件的像素。

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3D显示装置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形成显示器件和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

其中,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包括:

仅在基板上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

将所述形成有3D显示控制器件的基板的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朝向所述显示器件的出光侧,并在所述形成有3D显示控制器件的基板与所述显示器件之间形成液晶层。

而形成显示器件的方法与现有技术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形成显示器件的步骤与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的步骤可以同时进行,也可以其中之一先进行,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较佳地,若制作的显示器件包括设置在显示器件出光侧的第一偏光片,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还包括:在基板背向液晶层一侧形成第二偏光片。

其中,形成第二偏光片可以在步骤仅在基板上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之前,也可在此步骤之后,本申请实施例并不对其进行限定。

当然,若制作的显示器件并不包括设置在显示器件出光侧的第一偏光片,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还包括:

在将所述形成有3D显示控制器件的基板的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朝向所述显示器件的出光侧之前,在显示器件的出光侧形成第一偏光片;

在基板背向液晶层一侧形成第二偏光片。

较佳地,所述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可以包括:

形成公共电极;

在所述公共电极上形成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狭缝电极可以包括: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形成狭缝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3D显示控制器件,也可以包括:

形成多对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电极组;其中,每一所述电极组包括相互平行、极性相反且排列方向与所述多对电极组的排列方向一致的第一条形电极和第二条形电极。

较佳地,所述形成电极组可以包括: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或在所述液晶光栅中用于形成明条纹的区域形成电极组。

较佳地,所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还可以包括:

在所述基板和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之间或在所述3D显示控制器件与所述液晶层之间形成触控检测器件。

较佳地,所述形成触控检测器件,可以包括:形成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

较佳地,为了防止金属触控电极反射外界的光线而影响显示效果,上述在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形成液晶光栅,还可以包括:

在基板与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之间形成用于限定每一显示器件的像素的黑矩阵层。

下面以3D显示装置中显示器件为LCD,液晶光栅为ADS型且常亮型的液晶光栅,并且该液晶光栅包含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为例,结合附图12(a)~12(g)来具体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3D显示装置的制备工艺流程。

步骤一、参见图12(a),形成LCD101(如图12(a)中双向箭头所示);

其中,LCD101包括设置在LCD101出光侧的第一偏光片102。

步骤二、参见图12(b),在基板103上形成用于限定每一LCD的像素的黑矩阵层104;

步骤三、参见图12(c),采用金属网格技术在黑矩阵层104上形成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105;

其中,形成的触控电极层105包括:多条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一金属电极、多条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二金属电极和桥点;其中,桥点位于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二金属电极的交叠处,使得第一金属电极与第二金属电极绝缘;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一金属电极与任意两条相邻的第二金属电极共同定义一网格;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不平行;LCD的像素设置在网格对应的位置上。

步骤四、参见图12(d),在金属网格结构的触控电极层105上形成公共电极106;

其中,触控电极层105与公共电极106之间绝缘,例如可以在触控电极层105与公共电极106之间设置一绝缘层,使得触控电极层105与公共电极106之间绝缘。

步骤五、参见图12(e),在公共电极106上用于形成暗条纹的区域形成多个相互平行且按照设定距离间隔排列的条形的狭缝电极107;

其中,狭缝电极107与公共电极106之间绝缘,例如可以在狭缝电极107与公共电极106之间设置一绝缘层,使得狭缝电极107与公共电极106之间绝缘。

步骤六、参见图12(f),将上述形成有狭缝电极107的基板的狭缝电极107朝向第一偏光片102,并在狭缝电极107与第一偏光片102之间形成液晶层108;

步骤七、参见图12(g),在基板103背向液晶层108一侧形成第二偏光片109。

综上所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3D显示装置,包括显示器件和设置于所述显示器件出光侧的液晶光栅,所述液晶光栅包括:基板、填充在所述基板和所述显示器件之间的液晶层,以及仅位于所述基板面向所述液晶层一侧的3D显示控制器件,由于3D显示装置中液晶光栅仅使用了一块基板,因此,可以减薄3D显示装置的厚度,并且,3D显示控制器件仅位于基板面向液晶层的一侧,这样,在制作液晶光栅时,只需要在一块基板上制作用于实现3D显示功能的3D显示控制器件,因此,可以简化工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