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内视镜是通过具有照明能力的取像装置,探查狭小昏暗空间内(如人体内部、建筑物夹缝等)的一种光学设备。由于所探查的区域常为不规则的形状,故需要对取像装置的拍摄角度做出相应的调整。现有的产品通常会在取像装置的连接部分安装可调节角度的管体,进而通过手动调整或电机进行控制调整。通过手动进行调整的方法使用不便。通过电机控制的方法结构较为复杂,同时在很多场合下,特别是医疗场合,使用了电机将会引入安全隐患,不利于产品的推广和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整体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降低了产品成本,易于推广和使用。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适用于内视镜,包括取像装置和内设有信号线的多腔导管,所述信号线与所述取像装置相连接;还包括弹性软管、控制钢丝和控制构件,所述控制钢丝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多腔导管内;所述多腔导管的一端、所述弹性软管和所述取像装置依次装接在一起,所述多腔导管内的信号线和控制钢丝穿过所述弹性软管,并与所述取像装置连接在一起;所述控制构件装接于所述多腔导管的另一端,并通过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使所述弹性软管弯曲。
作为一种优选,还包括辅助钢丝,所述控制钢丝设置于所述多腔导管的一侧,所述辅助钢丝设置于所述信号输送管的另一侧;所述辅助钢丝的一端穿过所述弹性软管与所述取像装置装接在一起,所述辅助钢丝的另一端与所述多腔导管的另一端装接在一起。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构件包括导向构件和转动轴,该导向构件具有回转形周壁,且该回转形周壁设有螺旋状的第一导向槽;所述转动轴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钢丝相固接,另一端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导向槽;通过转动所述导向构件,可使所述转动轴沿所述第一导向槽滑动,并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构件还包括控制轮,所述控制轮可转动地装接于所述控制构件,且与所述导向构件装接在一起,并带动所述导向构件旋转。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构件设有零位置标记,当所述控制轮转动至该零位置标记时,所述控制钢丝处于未拉动且未推动的状态。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构件包括控制轴,所述控制构件为圆柱形,且该控制构件的侧壁上设有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槽;所述控制轴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钢丝相固接,另一端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二导向槽;通过推动所述控制钢丝沿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可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控制构件设有角度标识,当所述控制轴沿所述第二导向槽滑动至相应位置时,所述弹性软管弯折相应的角度。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弹性软管为热缩管或外覆有热缩管的硅胶管。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取像装置设有照明构件。
作为一种优选,所述多腔导管为金属软管或塑料软管,且该多腔导管的表面还外覆有热缩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控制钢丝和弹性弯管的结构,实现了取像装置拍摄角度的简单快速调整;通过拉动所述控制钢丝,可使所述弹性弯管沿其中一侧弯折,通过推动该控制钢丝,即可使该弹性弯管反向弯折。产品使用不带电的控制结构,消除了安全隐患;同时,整体结构简单,且使用方便,产品成本较低,易于推广和使用。
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不局限于实施例。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剖面A-A的剖面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导向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导向构件的剖面B-B的剖面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剖面C-C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一:
参见图1至图4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适用于内视镜,包括取像装置2和内设有信号线5的多腔导管1,所述信号线5与所述取像装置2相连接;还包括弹性软管4、控制钢丝6和控制构件3,所述控制钢丝6可活动地设置于所述多腔导管1内;所述多腔导管1的一端、所述弹性软管4和所述取像装置2依次装接在一起,所述多腔导管1内的信号线5和控制钢丝6穿过所述弹性软管4,并与所述取像装置2连接在一起;所述控制构件3装接于所述多腔导管1的另一端,并通过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6,使所述弹性软管4弯曲。
更进一步的,还包括辅助钢丝7,所述控制钢丝6设置于所述多腔导管1的一侧,所述辅助钢丝7设置于所述信号输送管的另一侧;所述辅助钢丝7的一端穿过所述弹性软管4与所述取像装置装接在一起,所述辅助钢丝7的另一端与所述多腔导管1的另一端装接在一起。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构件3包括导向构件32和转动轴33,该导向构件32具有回转形周壁,且该回转形周壁设有螺旋状的第一导向槽35,该第一导向槽35沿所述导向构件32的轴向回转上升;所述转动轴33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钢丝6相固接,另一端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一导向槽35;通过转动所述导向构件32,可使所述转动轴33沿所述第一导向槽35滑动,并沿该导向构件32的轴向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6。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构件3还包括控制轮31,所述控制轮31可转动地装接于所述控制构件3,且与所述导向构件32装接在一起,并带动所述导向构件32旋转。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构件3设有零位置标记34,当所述控制轮31转动至该零位置标记34时,所述控制钢丝6处于未拉动且未推动的状态。
更进一步的,所述弹性软管4为热缩管或外覆有热缩管的硅胶管。
更进一步的,所述取像装置2设有照明构件。
更进一步的,所述多腔导管1为金属软管或塑料软管,且该多腔导管1的表面还外覆有热缩管。
本实施例的动作过程包括:通过控制轮31带动所述导向构件32转动,卡接于所述第一导向槽35中的旋转轴34由于一端与控制钢丝6固接在一起,无法随着导向构件32转动;则随着导向构件32的转动,旋转轴34沿导向构件32的轴向运动,并拉动控制钢丝6。控制钢丝6在转动轴34的拉动下,向上拉动或向下推动。由于另一侧的辅助钢丝7的长度保持不变,当这一侧的控制钢丝6长度变化时,弹性软管4即发生弯折。通过控制控制钢丝6的拉动长度或推动长度,可控制弹性软管4的弯折角度。图1与图2为控制钢丝6处于未拉动也未推动的状态,即在弹性软管4内,控制钢丝6与辅助钢丝7等长,弹性软管4未弯折;图5与图6为控制钢丝6处于推动状态,即在弹性软管4内,控制钢丝6较之辅助钢丝7略长,弹性软管4向辅助钢丝7的一侧弯折。
实施例二
参见图5至图6所示,本实施例一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所述控制构件3包括控制轴,所述控制构件3为圆柱形,且该控制构件3的侧壁上设有轴向方向设置的第二导向槽38;所述控制轴的一端与所述控制钢丝6相固接,另一端滑动配合于所述第二导向槽38;通过推动所述控制钢丝6沿所述第二导向槽38滑动,可拉动或推动所述控制钢丝6。
更进一步的,所述控制构件3设有角度标识,当所述控制轴沿所述第二导向槽38滑动至相应位置时,所述弹性软管4弯折相应的角度。
上述实施例仅用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内视镜转向结构,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实施例,凡是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落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