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能解决不良出光问题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光电产业的蓬勃发展,液晶显示器已广泛地应用在各种电器产品中,其中背光模组为液晶显示面板的关键组件之一,由于液晶本身不具发光特性,因此,必须在液晶显示面板底面加上一个发光源,在液晶显示面板上才能达到饱满的色彩显示效果,背光模组之功能即在于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平面光源,使液晶显示面板能正常显示影像。
在很多背光模组中,导光板为楔形结构,楔形结构导光板会破坏了全反射条件,会有光线从不需要出光的位置出光,造成不希望出现的光学不良,诸如灯口光斑等问题。如图1为传统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的A-A’剖切线所作的局部剖视图,图2中的导光板104有一部分为楔形结构,但在导光板104与光学膜片105不重合部分的上方为遮光胶片206,这并不能解决因楔形结构造成的不良出光问题。
故有必要提供一种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能提高光效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不良出光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胶框;
反射膜,贴合在所述胶框的底部;
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膜上并靠近所述胶框一侧的内壁;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膜的上方并被包围在所述胶框的内框里面,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分和矩形部分,所述矩形部分包括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顶面,所述楔形部分包括入光面和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楔形部分导光板对向所述光源发光面的侧面,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厚度,所述斜面位于楔形部分的顶部并且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
小黑条,粘贴在所述出光面上且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斜面。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小黑条的长度与所述导光板的宽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楔形部分导光板的最小厚度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厚度相同。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光源的高度。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光源包括多个LED灯。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所述光学膜片粘贴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顶面上。
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片,所述遮光胶片粘贴在所述胶框和光学膜片之上。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胶片为边框状。
进一步的,所述遮光胶片完全覆盖所述胶框与所述光学膜片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液晶显示装置,所述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
胶框;
反射膜,贴合在所述胶框的底部;
光源,设置在所述反射膜上并靠近所述胶框一侧的内壁;
导光板,所述导光板设置在所述反射膜的上方并被包围在所述胶框的内框里面,所述导光板包括楔形部分和矩形部分,所述矩形部分包括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顶面,所述楔形部分包括入光面和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楔形部分导光板对向所述光源发光面的侧面,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厚度,所述斜面位于楔形部分的顶部并且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
小黑条,粘贴在所述出光面上且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斜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的背光模组相比,由于现在导光板越做越薄,所以常常会在导光板上设计有楔形结构,楔形结构导光板会破坏了全反射条件,会有光线从不需要出光的位置出光,造成不希望出现的光学不良,诸如灯口光斑等。而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中,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上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一侧贴有小黑条,解决了不良出光的问题。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图1为传统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的A-A’剖切线所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的B-B’剖切线所作的局部剖视图。
图中的数字所代表的相应的名称: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101:胶框,102:反射膜,103:光源,104:导光板,105:光学膜片,106:遮光胶片,107:FPC板。
201:胶框,202:反射膜,203:光源,204:导光板,205:光学膜片,206:遮光胶片,207:小黑条,208:FPC板。
301:楔形部分,302:矩形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图中,结构相似的单元以相同符号表示。
请参阅图3、图4和图5,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4为沿图3中的B-B’剖切线所作的局部剖视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模组的优选实施例的导光板的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201,反射膜202,光源203,导光板204,光学膜片205,遮光胶片206,小黑条207,FPC板208.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反射膜202设置在胶框201的底部,用于将光进行反射。光源203设置在反射膜202上并靠近胶框201一侧的内壁,FPC板208设置在胶框201靠近光源203一侧的上方。
在反射膜202上方为导光板204,导光板204被包围在所述胶框201的内框里面,导光板204包括楔形部分301和矩形部分302,矩形部分302包括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顶面,楔形部分301包括入光面和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楔形部分301的导光板对向所述光源发光面的侧面,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矩形部分302的导光板的厚度,所述斜面位于楔形部分301的顶部并且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
其中导光板204的楔形部分301导光板的最小厚度与所述矩形部分302导光板的厚度相同。
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小黑条207,位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斜面的一侧。小黑条207的长度与导光板204的宽度相同
在本优选实施例中,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等于所述光源的高度。
本优选实施例所述光源包括多个LED灯。
在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光学膜片205,光学膜片205粘贴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顶面上。光学膜片205能将光线柔和均匀的散播出来,同时将分散光向正面方向聚集,以提高亮度。
在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遮光胶片206,胶片206为边框状,遮光胶片206粘贴在FPC板208和光学膜片205之上,并且完全覆盖胶框201与光学膜片205之间的间隙,
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包括显示面板,以及背光模组;
所述背光模组包括:胶框201,反射膜202,光源203,导光板204,光学膜片205,遮光胶片206,小黑条207。
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中,反射膜202设置在胶框201的底部,用于将光进行反射。光源203设置在反射膜202上并靠近胶框201一侧的内壁FPC板208设置在胶框201靠近光源203一侧的上方。
在反射膜202上方为导光板204,导光板204被包围在所述胶框201的内框里面,导光板204包括楔形部分和矩形部分,所述矩形部分包括出光面,所述出光面位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顶面,所述楔形部分包括入光面和斜面,所述入光面位于楔形部分导光板对向所述光源发光面的侧面,所述入光面的高度大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厚度,所述斜面位于楔形部分的顶部并且连接所述入光面和所述出光面。
其中导光板204的楔形部分导光板的最小厚度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厚度相同。
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上设置有小黑条207,位于所述出光面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斜面的一侧。小黑条207的长度与导光板204的宽度相同。
本优选实施例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工作原理是:开启电源后,光源203发光,光线从导光板204的所述入光面导入,再依次经过导光板204的所述楔形部分和所述矩形部分,光线从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射出至光学膜片205,经光学膜片205将光线柔和均匀的散播并向正面方向聚集后,提高了亮度。最后光线传至液晶显示面板上。其中,楔形结构的导光板破坏了全反射结构,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上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一侧贴有小黑条207来防止不良出光问题。光源203发出的光还会有一小部分没能导入导光板,靠粘贴在FPC板208和光学膜片205之上的遮光胶片206来防止背光模组漏光。
这样即完成了本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块的发光过程。
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的背光模组以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所述矩形部分导光板的出光面上靠近所述楔形部分的一侧贴上小黑条,来解决因为楔形结构导光板造成的不良出光的问题。
综上所述,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优选实施例揭露如上,但上述优选实施例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均可做各种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界定的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