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显影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40734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一种显影盒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显影盒。



背景技术:

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是通过电子照相成像原理而将可视图像形成在记录介质上的一种成像装置,包括电子照相复印机,电子照相打印机和LED打印机等。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中通常都包括一种可拆卸地安装至其中显影盒;该显影盒上设置有计数机构,该计数机构可与电子照相成像装置上的检测装置配合使用,以向电子照相成像装置指示该显影盒是否为新的显影盒,使电子照相成像装置开始计算显影盒的寿命。

现有技术,中国专利公开号CN104487903A公开了一种显影盒的检测齿轮,检测齿轮中的动力传递部中的至少一部分与被检测部在轴向方向上设置在同一位置,也就是说,检测齿轮的齿轮部既作为传递驱动力的动力传递部件又被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接触而被检测。但是具有这种结构的检测齿轮,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齿轮的齿轮部直接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接触,检测构件与齿轮部的齿接触面积小,容易使检测构件与检测齿轮接触不稳定,导致检测信号中断,而影响显影盒的检测的稳定性。而且检测齿轮旋转时,可能会发生检测构件插入两齿轮齿之间的间隙中,而发生检测构件干涉检测齿轮旋转的问题,使得检测齿轮与检测构件不能正常工作的情况,影响显影盒检测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检测齿轮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干涉和检测齿轮与电子成像装置中检测构件接触面积小而影响显影盒检测稳定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显影盒,可拆卸地安装至含有检测构件的电子成像装置中,所述显影盒包括:显影剂容纳仓,用于容纳显影剂;侧壁;设在显影剂容纳仓的相对两侧;被检测单元,可绕第一轴线旋转;

中间传递齿轮,构造为传递驱动力至所述被检测单元;所述被检测单元包括动力传递部和被检测部,所述动力传递部与所述中间传递齿轮啮合接收驱动力而使所述被检测单元旋转,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轴线方向上,所述被检测部设置得比所述动力传递部更靠近所述侧壁,所述被检测部被所述检测构件检测。

所述显影盒设置有一个被检测构件和动力传递构件,所述被检测构件包括所述被检测部,还包括有被啮合部;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包括所述动力传递部,还包括有啮合部,所述啮合部与所述被啮合部啮合。

所述被检测构件还包括有限位部,所述侧壁上设置有初始定位部与终止定位部,所述限位部可被所述初始定位部与终止定位部分别限定在初始位置与终止位置。

所述动力传递构件形成为具有部分齿的齿轮,包括有齿轮部与缺齿部,其中所述齿轮部构造为所述动力传递部。

所述动力传递构件还包括有支撑柱,所述被检测构件还形成有一个安装孔,所述支撑柱可安装至所述安装孔中。

所述啮合部形成为从所述支撑柱向外凸出的肋。

所述啮合部形成有两个。

所述被检测部形成为扇形,并具有一个与所述检测构件接触的光滑表面。

所述被啮合部形成有多个,每个啮合部之间形成有间隙,所述啮合部可安装至所述间隙中。

本实用新型显影盒中的被检测构部与电子成像装置中检测构件接触面积大,接触平滑稳定,从而显影盒可被稳定的检测,不会发生电子成像装置中检测构件与检测齿轮齿干涉或者因检测构件接触面积小而影响显影盒检测稳定性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立体图;

图2本实用新型显影盒侧壁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新型显影盒拆除护盖后被检测单元的分解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被检测单元的动力传递部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被检测单元的被检测构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被检测单元处于初始位置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被检测单元处于中间位置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显影盒的被检测单元处于终止位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显影盒进行进一步详细地描述。

如图1所示,显影盒1形成为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大致盒状,具有沿左右方向彼此分离设置的一对侧壁41。在两侧壁41之间设置有容纳显影剂的显影剂容纳仓40。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对左侧壁41进行详细地说明,省略右侧壁41的说明,并将左侧壁41记作侧壁41,侧壁41形成为沿前后方向延伸的侧视大致矩形形状。在侧壁41外还设置有一个护盖70,用于覆盖被检测单元。

如图2所示,在侧壁41形成有显影辊轴露出部43、送粉辊轴露出部42,连接齿轮支撑部44、中间传递齿轮支撑部45,被检测单元支撑部21,被检测单元定位部61。被检测单元支撑部21形成为从侧壁41向外凸出的圆柱,可选择地也可形成为其他形状。被检测单元定位部61形成为从侧壁41向外凸出的壁部,形成有初始定位部61a与终止定位部61b。初始定位部61a与终止定位部61b形成为一个凹槽。

如图3所示,在侧壁41中,显影辊齿轮17装配在显影辊轴露出部43中,送粉辊齿轮16装配在送粉辊轴露出部42中,连接齿轮15装配在连接齿轮支撑部44中,中间传递齿轮13装配在中间传递齿轮支撑部45中,检测单元装配在被检测单元支撑部21中。连接齿轮15形成有两齿部15b和一耦合部15a,齿部15b分别与显影辊齿轮17、送粉辊齿轮16、中间传递齿轮13啮合;耦合部15a可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头(未示出)啮合,接收来自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力。

如图3-5所示,本实用新型的被检测单元包括有动力传递构件11和被检测构件12。动力传递构件11形成为部分齿齿轮,一体地形成有齿轮部11a、缺齿部11b、支撑柱11d和啮合部11c。齿轮部11a作为动力传递部的一个例子。啮合部11c形成为从支撑柱11d向外凸出的肋,啮合部11c形成有两个,可选择地啮合部11c可以形成为3个或者更多;支撑柱11d形成为圆柱。

被检测构件12包括有被啮合部12c、被检测部12a、限位部12b和安装部12d。被检测构件12由树脂材料一体成型,安装部12d形成为空心圆柱,安装部12d内部设置有一个圆形的安装孔12f,安装孔12f的内径大于被检测单元支撑部21的外径,并且大于支撑柱11d的外径。被啮合部12c形成为从所述被检测部12a左表面向外凸出的多个凸台,多个凸台之间形成有间隙e。

动力传递构件11中的啮合部11c可安装至所述被啮合部12c之间的间隙e中。限位部12b形成大致弧形的杆状,可发生弹性变形。被检测部12a形成为一个扇形的盘状构件,具有一个光滑的接触表面。被检测构件12中的安装部12d安装至被检测单元支撑部21,此时限位部12b位于初始定位部61a中,被检测构件12位于侧壁41中的初始位置;再将动力传递构件11安装至被检测构件12中,支撑柱11d安装至安装孔12f中,啮合部11c安装至被啮合部12c形成的间隙e中,从而动力传递构件11与被检测构件12啮合,且动力传递构件11的齿轮部11a与中间传递齿轮13啮合,形成为如图6所示的初始状态。所述被检测单元接收驱动力后,可绕轴线L1旋转,并且在轴线L1延伸方向上,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部12a设置得比动力传递部11a更靠近侧壁41。

下面将结合图6-图8,具体说明显影盒是如何被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140检测的。

如图6所示,显影盒装入电子成像装置中,连接齿轮15还未接受驱动力开始旋转。中间传递齿轮13同时与连接齿轮15、搅拌架齿轮14和动力传递构件11啮合。被检测构件12中的被检测部12a与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140接触,处于检测位置并传递信号至电子成像装置。

当显影盒中的连接齿轮15接收电子成像装置中的驱动力,并将驱动力通过中间传递齿轮13传递至搅拌架齿轮14,从而带动显影剂容纳仓中的搅拌架轴旋转,搅拌显影剂容纳仓40中的显影剂;同时驱动力也会通过中间传递齿轮13传递至动力传递构件11,带动动力传递构件11顺势针旋转,由于被检测构件12与动力传递构件11啮合,从而被检测构件12随着动力传递构件11一起旋转,此时,限位部12b受到力的作用,越过初始定位部61a而随着被检测构件12一起旋转,可旋转至如图7所示的中间位置,此时电子成像装置中的检测构件140不与被检测构件12的被检测部12a接触,处于非检测位置,从而不传递信号至电子成像装置中。

然后动力传递构件11与被检测构件12继续旋转并旋转至如图8所示的终止位置,此时被检测构件12的被检测部12a与电子成像装置中检测构件140接触,处于检测位置并将信号传递至电子成像装置中,且此时的限位部12b位于终止定位部61b中,保持所述检测构件保持在终止位置,这样即使受到轻微的外力作用,检测构件也不会发生移动,从而确保了检测构件工作的稳定性。此后,中间传递齿13在连接齿轮15的驱动下继续旋转,但是由于动力传递构件11缺齿部分11b与中间传递齿轮13相对,动力传递构件11与中间传递齿轮13脱离啮合,此后,显影盒一直保持如图8所示的状态位于电子成像装置中。即被检测构件12一直处于被检测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部12a与动力传递部11a在轴向方向上不设置在同一位置,被检测部12a设置的比动力传递部11a更靠近侧壁41,这样设置使得动力传递部11a与被检测部12a分开设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动力传递部与被检测部设置在同一位置,而导致显影和检测不稳定的问题。而且本实用新型的被检测部12a形成为光滑的表面,检测构件140与被检测部12a平稳接触,且接触面积大,显影盒可以被稳定的接触。

在本实施例中,被检测部与动力传递部设置在两个构件中,可选择地,被检测部与动力传递部也可以一体成型设置在同一个构件中,只要保证在轴线方向上,被检测部设置得比动力传递部更靠近侧壁上即可。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的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