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4988阅读:194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无边框化和超窄边框化已经成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展趋势。液晶显示装置的主要组成部分为显示面板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主要包括中框、导光板和背板,而且无边框化和超窄边框化的实现主要取决于背光模组中中框的结构,以及导光板和背板与中框的固定方案。

现有技术中,无边框和超窄边框的中框结构,以及导光板和背板与中框的固定方案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方案如图1所示,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104和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包括中框102、导光板103和背板101。本方案采用压导光板背光结构,即直接在中框102侧壁内表面上加工出分别压固导光板103和背板101的阶梯状凸起,阶梯状凸起包括第一凸起1021和第二凸起1022,直接的,背板101设置在第一凸起1021的下方,导光板103设置在第二凸起1022的下方并与第一凸起1021的侧面相对,压固导光板103的第二凸起1022的上表面用于放置和固定显示面板104,实现无边框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

为了详细描述本方案,首选65寸pmma或树脂类导光板为例,并且显示面板104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现有显示面板资源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黑边bm尺寸可以小至3mm级别。如图2所示,该方案中,导光板距离显示面板显示区域边缘aa区(包含第二凸起覆盖压导光板的大小)的大小a≥2.2mm,导光板距离第一凸起的侧面之间的距离为导光板膨胀间隙b≥2.2mm,固定背板的第一凸起长度加中框厚度大小为c≥5mm,因此显示面板显示区域到中框外侧面的到边距离为w1=a+b+c≥9.4mm,而显示面板黑边bm的大小仅为bm=3mm,因此绝对边框为w1=w1-bm=9.4-3≥6.4mm,该绝对边框较大甚至超过了显示面板bm值得两倍大小,导致外观效果较差,与无边框或超窄边框的理念相违背,无法真正意义上实现“无边框”的效果。

而且,这种方案由于导光板103设置在中框102第二凸起1022的下方,装配时只能采用在背板101外部向显示面板104方向反向锁固螺钉的方式实现背光模组的组装,这种组装方法降低了装配效率,不利于生产。

第二种方案如图3所示,该方案液晶显示装置中的背光模组包括中框202、导光板203和背板201,在液晶显示装置中还包含了显示面板204。该方案采用不压导光板结构,在中框202侧壁内表面上只设置一个凸起2021,用于对背板201的固定,导光板203设在背板201的上方,并且使导光板203的侧面与凸起2021的侧面相对设置,显示面板204设在导光板203的上方,并使显示面板204的下表面与凸起202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

为了详细的描述本方案,同样选用65寸pmma或树脂类导光板为例,并且显示面板204包括显示区域和非显示区域,现有显示面板资源显示面板的非显示区域的黑边bm尺寸可以小至3mm级别。

如图2所示,导光板203距离显示面板204显示区域边缘aa区的大小a≥0.1mm,导光板203距离凸起2021的侧面之间的距离为导光板203膨胀间隙b≥2.2mm,固定背板201的凸起2021长度加中框202厚度大小为c≥5mm,因此显示面板204显示区域到中框202外侧面的到边距离为w1=a+b+c≥6.2mm,显示面板黑边bm的大小仅为bm=3mm,因此绝对边宽w1=w1-bm≥3.2mm,与显示面板黑边bm=3mm相比,还是较大,并且此方案中显示面板204与中框202上设置的凸起2021上表面间的粘接固定的距离d=bm-(b-|a|)=3-(2.2-1)=0.8mm,然而目前0.8mm的粘接空间无法满足显示面板204的固定。

此方案中导光板203在垂直显示面板204方向上只有显示面板204的限制,没有得到中框202上相应结构的限制,而且显示面板204的固定方式为采用胶带粘贴方案固定在凸起2021的上表面上,使得导光板203极易压迫显示面板204导致显示面板粘接结构损坏,甚至造成显示面板204脱离中框202的问题。

由于无边框液晶模组中的中框需要设置同时满足固定背板、导光板和显示面板的结构,在只改变中框结构的情况下,如果在中框上设置固定背板和导光板的两个结构将导致绝对变宽w1较大,甚至超过了bm黑边的两倍,然而如果只在中框上设置固定背板的结构,即使绝对变宽w1将得到有效的减小,但依然大于黑边bm的值,还将导致的另一个缺陷为,显示面板粘贴固定的距离仅为0.8mm,无法满足显示面板的固定,而且导光板没有得到中框的固定,致使导光板挤压显示面板,极易造成显示面板脱落的问题。

因此,解决现有技术问题的关键是,在无边框液晶模组中,在实现导光板很好的固定且不影响其他组件固定的基础上,实现绝对边框w1值得减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提供一种新的中框和背板结构,实现了导光板很好的固定,减小绝对边宽w1值的大小,并且中框相应结构有足够的空间实现与显示面板的固定。

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组件、中框、导光板,其中,所述背板组件,包括第一背板和长宽尺寸大于所述第一背板的第二背板,所述第二背板叠加固定在所述第一背板的上方,在所述第二背板边缘形成宽于所述第一背板的伸出部;所述中框,包括用于压固所述伸出部的第一支撑壁,以及并列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壁上方的第二支撑壁;所述导光板,包括入光侧和用于固定在所述中框上的固定侧,所述固定侧插装在所述第一支撑壁和第二支撑壁之间。

进一步的,第一背板与第二背板通过粘接固定方式形成背板组件,或背板组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壁之间的距离大小大于导光板的厚度大小。

可选的,伸出部与第一支撑壁的下表面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并保证第二背板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壁的上表面齐平。

可选的,伸出部与第一支撑壁的下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并保证第二背板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壁的上表面齐平。

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的背光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散热器和背光灯组件,其中,显示面板与第二支撑壁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散热器包括固定连接在背板组件下方的底板、与导光板入光面相对设置的侧板,所述底板与背板组件的通过紧固螺钉连接;背光灯组件固定在所述散热器侧板的内侧面上。

进一步的,底板对应紧固螺钉位置开设有通孔型滑动凹槽,背板组件的下表面对应所述滑动凹槽开设螺纹孔,紧固螺钉与所述螺纹孔配合。

进一步的,显示面板粘贴固定在第二支撑壁的上表面。

本发明通过改变背板结构,并在中框上设置与其相互配合固定的第一支撑壁、用于固定导光板和显示面板的第二支撑壁,实现了导光板及其其他组件很好的固定,并有效的减小了绝对边框w1的值,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设置侧面有伸出部的背板组件,相应的,中框设置压固所述伸出部的第一支撑壁,并列所述第一支撑设置用于放置显示面板的第二支撑部,从而利用第一支撑壁与第二支撑臂之间的空间实现导光板的放置与固定,使得中框的壁厚最小可为1.5mm,在保证导光板边缘化距显示面板显示区域边缘距离a、导光板膨胀空间b、显示面板黑边bm的值不变的情况下,实现绝对边框w11值得减小,本发明w11的值最小为2.9mm,相较于现有技术方案一的6.4mm有较明显的减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来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现有技术方案一的显示装置局部剖视图;

图2为现有技术方案二的显示装置局部剖视图;

图3a为本发明背板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中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显示装置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5a为图4中m处沿a方向的局部结构剖视图;

图5b为图5a的尺寸标记图;

图6为图4中垂直于a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如图5a所示,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组件301、中框302、导光板303,其中,如图3a所示,背板组件301包括第一背板3011和长度尺寸大于第一背板3011的第二背板3012,第二背板3012叠加固定在第一背板3011的上方,形成侧面有伸出部的背板组件301。

如图3b所示,中框302包括用于压固背板组件301伸出部的第一支撑壁3021,以及并列设置在第一支撑壁3021上方的第二支撑壁3022,第一支撑壁3021与第二支撑壁3022之间的相对空间用于固定导光板303、反射片等部件,如图5a所示为图4中m处沿a向的剖视图,其中导光板303的功能为导引侧面进入之光源转为平面出光,其结构包括入光侧和用于将其固定在所述中框302上的固定侧,导光板303的固定侧插装到第一支撑壁3021与第二支撑壁3022之间,配合将反射片安装在第一支撑壁3021与导光板303之间,实现导光板303和反射片的安装与固定。

进一步的,改变背板组件301结构目的是相应的实现与其配合固定的中框302结构的重新设置,所以第一背板3011与第二背板3012叠加形成的背板组件301的形成方式及牢固性将影响着背板组件301与中框302的组装。

优选的,第一背板3011与第二背板3012采用粘接的方式固定在一起,此种方式方便背板组件301与中框302的组装,先放置第一背板3011,使第一背板3011与第一支撑部302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然后在第一背板3011的上表面上涂抹用于固定第二背板3012的胶体,实现背板组件301的组装和背板组件301与中框302的组装。为了减少粘接第一背板3011和第二背板3012的麻烦,在背板组件301生产时,可以直接生产出一体结构的背板组件301,用于与中框302的配合固定。

为了方便反射片及导光板303的放置,及保证放置平面水平,背光组件301侧面的伸出部与第一支撑壁3021的下表面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而且应保证第二背板3012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壁3021的上表面齐平,而且反射片及导光板303压设在第二背板3012的上方,有效的保证了第二背板3012与第一背板3011的之间连接的牢固性。

可选的,背光组件301侧面的伸出部与第一支撑壁3021的下表面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并保证第二背板3012的上表面与第一支撑壁3021的上表面齐平。

进一步的,第一支撑壁3021与第二支撑壁3012之间的相对空间必须大于导光板303的厚度,该相对空间除了放置导光板303以外,还需放置反射片等部件,并且反射片放置在第一支撑壁3021与导光板303之间。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如图5a所示和图6所示,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实施例中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还包括显示面板304、散热器305、背光灯组件306,其中,显示面板304设置在第二支撑壁3022上方并与第二支撑壁3022通过粘接方式固定连接;散热器305包括固定连接在背板组件301下方的底板3051、与导光板303入光面相对设置的侧板3052,本实施例中,优选底板3051与背板组件301通过紧固螺钉307固定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且为了方便实现导光板303的组装,散热器底板3051对应紧固螺钉307的位置开设有通孔型滑动凹槽3053,该滑动凹槽3053的尺寸大于紧固螺钉307的尺寸,可实现紧固螺钉307在滑动凹槽3053中的来回滑动,相应的,背板组件301的下表面对应滑动凹槽3053的位置开设有螺纹孔3013,紧固螺钉307与螺纹孔3013配合,紧固螺钉307和滑动凹槽3053的设置可实现散热器305在背板组件301固定位置的调节,而且,当进行导光板303安装时,可先将散热器305拉出相应距离,方便导光板303装入到中框302上。

背光灯组件306固定在散热器305侧板3052的内侧面上,与导光板303入光面相对,使其发出的光线入射到导光板303内,为了使导光板303内接受到的光线均匀,背光灯组件306均布设置在散热器305侧板3052的内侧面上。

下面结合附图5b具体说明本实施例所提的一种显示装置的有益效果,同样采用65寸pmma(亚克力)或ps(聚苯乙烯)等树脂类导光板和显示面板黑边bm=3mm为例,如图5a和5b所示,导光板303与中框302之间的预留膨胀间隙b≥2.2mm,导光板303边缘距离显示面板304显示区域边缘aa区(含第二支撑壁覆盖压导光板大小)距离a≥2.2mm,中框侧壁厚度c≥1.5mm即可,因此显示面板304显示区域边缘到中框302外侧边缘的距离w1=a+b+c≥5.9mm,而显示面板304黑边bm值仅为3mm,因此绝对边框w11=w1-bm≥2.9mm,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一的绝对边宽6.4mm相比,此值有较明显减小,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二的绝对边框3.2mm相比,也实现了绝对边宽的减小,明显的改进为,方案二中显示面板的粘接固定距离d=0.8mm,此值较小,无法满足显示面板固定所需要的粘接空间,而本实施例中,导光板303设置在第二支撑臂3022的下方,显示面板304设置在第二支撑壁3022的上方,可以使第二支撑臂3022有适当的伸出长度,来满足显示面板304固定所需的粘接距离。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的目的是在实施例一所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及其显示装置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的组装方法,组装方法包含:背板组件301固定连接在中框302第一支撑壁3011下表面,散热器305通过紧固螺钉307穿过滑动凹槽3053及与螺纹孔3013配合安装在所述背板组件301底部。

组装导光板时采用以下步骤:

步骤1:松动所述紧固螺钉307,利用滑动凹槽3053的剩余空间,拉出所述散热器305;

步骤2:利用所述导光板303的柔性特性将导光板303固定侧插装到所述第一支撑壁3021和所述第二支撑壁3022之间;

步骤3:推装所述散热器305,利用所述散热器305侧板推动所述导光板303,将导光板303另一固定侧插装到所述第一支撑壁3021和所述第二支撑壁3022之间。

然后将显示面板304粘接固定在第二支撑壁3022的上表面,完成显示装置的组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