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90619阅读:217来源:国知局
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显示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当前,镉量子点(含镉元素的量子点)具有发光光谱可调、发光效率高、fwhm(fullwidthathalfmaximum,半高宽)窄等特点,因此将量子点应用于lcd(liquidcrystaldisplay,液晶显示装置)时,可大幅提升lcd的显示色域。但是,镉是世界各国明确要求限制用量的材料,因此,在使用含镉量子点实现更鲜艳更节能的显示的同时,如何降低镉量子点的用量,成为业界重要的研究方向。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提高量子点的激发效率,从而降低镉量子点的用量。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包括:

导光板,具有出光面以及与出光面垂直连接的入光面;

光源,邻近于导光板的入光面设置,所述光源用于发出蓝光;

量子点膜,设置于导光板的出光面上,所述量子点膜包括镉量子点,镉量子点用于在被蓝光激发时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

有机膜片,设置于量子点膜和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所述有机膜片用于反射红光和绿光以及透射蓝光;

反射片,设置于导光板的下方。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背光模组。

有益效果:本发明将有机膜片加入量子点膜和导光板的出光面之间,蓝光激发镉量子点发出红、绿、蓝三色光,向下照射的红光和绿光被有机膜片反射,向下照射的蓝光则透射有机膜片,并在穿过导光板后被反射片反射回量子点膜,再次激发镉量子点发光,从而能够提高镉量子点的激发效率,降低镉量子点的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结构剖视图;

图2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有机膜片的结构剖视图;

图3是本发明一实施例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所提供的各个示例性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在不冲突的情况下,下述各个实施例及其技术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请参阅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背光模组。所述背光模组10可以包括光源11、导光板12、量子点膜13、有机膜片14、反射片15以及各种光学膜片16。

光源11与驱动电路连接,并在驱动电路的驱动下可以发出蓝光。该光源11可以为led(lightemittingdiode,发光二极管),驱动电路可以为fpcb(flexibleprintedcircuitboard,柔性印刷电路板)。

导光板12设置有入光面和出光面,且入光面和出光面垂直相连。以图中呈矩形体结构的导光板12为例,导光板12的左侧面可以为入光面,其上表面为出光面。光源11邻近于导光板11的入光面设置。

量子点膜13设置于导光板11的出光面上方,并且量子点膜13中设置有镉量子点,镉量子点能够在被蓝光激发时发出红光、绿光及蓝光。其中,镉量子点的材质包括但不限于cdse(硒化镉)和cds(硫化镉)。当然,量子点膜13还可以设置有其他材质的量子点,例如材质可以为zns(硫化锌)、znse(硒化锌)、cuins2(铜铟硫)、ins(硫化铟)、ch3pbcl3(三氯化硼酸)、ch3pbbr3(三溴化硼酸)、ch3pbi3(三碘化硼酸)、cspbcl3(三氯化硼铯)、cspbbr3(三溴化硼铯)及cspbi3(三碘化硼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材质也可以为掺杂有mn4+(锰离子)的氟化物,例如a2[mf6]:mn4+,其中a可以为li(锂)、na(钠)、k(钾)、rb(铷)、cs(铯)及nh4(氨)中的至少一种,m可以为ge(锗)、si(硅)、sn(锡)、ti(钛)、zr(锆)及hf(铪)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材质还可以为a2a’m1-xf6:xmn4+,其中x为掺杂mn4+离子相对m所占的摩尔百分比系数,0<x≤0.3,a可以为k、rb及cs中的至少一种,a’可以为li、na、k及rb中的至少一种,m可以为al(铝)、sc(钪)、v(钒)、ga(镓)、y(钇)、in(铟)、gd(钆)、lu(镥)及bi(铋)中的至少一种。

有机膜片14设置于导光板12的出光面和量子点膜13之间,该有机膜片14能够反射红光和绿光,并且允许蓝光透射。

反射片15设置于导光板12的下方,具体地,反射片15可以通过胶黏贴方式贴附于导光板12的下表面上。

各种光学膜片16包括但不限于扩散片和偏振片,导光板12和各种光学膜片16共同作用,用于将光源11发出的光转换为均匀的面光源,并提供给设置于导光板12的出光面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本发明可以将量子点膜13和有机膜片14构成的复合膜片设置于光学膜片16的上方。

在背光模组10为液晶显示面板提供背光的工作过程中,光源11发出的蓝光从入光面进入导光板12,并在照射到导光板12底部的多个撞点后发生漫反射,漫反射的蓝光从出光面射出并照射到量子点膜13,此时,蓝光激发量子点膜13中的镉量子点,镉量子点将蓝光转化成发出红、绿、蓝三色光,向下照射的红光和绿光被有机膜片14反射,而向下照射的蓝光则透射有机膜片14,并在穿过导光板12后被反射片15反射回量子点膜13,再次激发镉量子点发光,从而提高镉量子点的激发效率,降低镉量子点的用量,另外,由于蓝光利用率得以提高,因此本发明还能提升显示亮度,节省能耗。

本发明可以通过多层薄膜实现上述有机膜片14的作用。如图2所示,有机膜片14包括依次交替设置的第一折射层141和第二折射层142,并且,第一折射层141的折射率大于第二折射层142的折射率,例如,第一折射层141的材质可以为pen(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和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中的一个,第二折射层142的材质可以为pen与pet共聚物、以及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中的一个。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折射层141和第二折射层142的厚度,本实施例可视为有机膜片14具有依次叠加的多个膜片分组。其中,每一膜片分组中所有第一折射层141的厚度相同、所有第二折射层142的厚度相同,但是,各个膜片分组中第一折射层141的厚度不相同、第二折射层142的厚度也不相同。每一膜片分组的结构符合如下关系式:

(mhnl)s

其中,s为每一膜片分组具有厚度为mh的第一折射层141的数量,s也是该膜片分组具有厚度为nl的第二折射层142的数量,m和n为常量系数且取值范围为0.01~2,h=λ/4n1,l=λ/4n2,λ为进入有机膜片14的光的波长,n1为第一折射层141的折射率,n2为第二折射层142的折射率。

以有机膜片14具有120层膜为例,如果有机膜片14包括依次叠加的四个膜片分组,其结构分别为15(h,1.2l)、15(h,1.4l)、15(h,1.6l)、15(h,1.8l),则表示四个膜片分组中,s的取值均为15,m的取值均为1,n的取值依次为1.2、1.4、1.6、1.8。

本实施例通过调整各个膜片分组的s、m和n的取值,即可使得有机膜片14对红光和绿光具有很高的反射率,同时对蓝光具有很高的透射率。并且,由于光在经过有机膜片14的每一层膜结构前的入射角和经过每一层膜结构后的出射角不同,即多层膜结构可以调整光的出射角度,因此本实施例无需对入射光进行准直光处理,使得有机膜片14对较大入射角度的光依然具有很高的蓝光透射率和红绿光反射率。

以第一折射层141的材质为pen、第二折射层142的材质为pmma,且两者分别为60层为例,此时有机膜片14为120层膜结构。对于入射角为0°的光,有机膜片14对波长在400~480纳米的蓝光的透射率大于90%,对波长在515~700纳米的红光和绿光的反射率大于95%。对于入射角为40°的光,有机膜片14对波长在440~450纳米的蓝光的透射率大于90%,对波长在515~650纳米的红光和绿光的反射率大于95%。

继续参阅图1,所述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第一隔水隔氧层171和第二隔水隔氧层172,其中,第一隔水隔氧层171设置于量子点膜13远离有机膜片14的一侧,第二隔水隔氧层172设置于有机膜片14远离量子点膜13的一侧。也就是说,第一隔水隔氧层171和第二隔水隔氧层172使得量子点膜13和有机膜片14处于一个隔水隔氧的环境中,从而能够保证量子点膜13和有机膜片14的可靠性。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隔水隔氧层171和量子点膜13之间、第二隔水隔氧层172和有机膜片14之间、以及量子点膜13和有机膜片14之间均可以通过透光胶实现黏贴。另外,第一隔水隔氧层171和第二隔水隔氧层172的材质可以相同,例如两者的材质可以为pet(polyethylene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应该理解到,图1所示背光模组10仅为阐述本发明之发明目的示意图,本发明的背光模组还可以具有其他结构。例如,背光模组10还可以包括背板和胶框,背板用于承载光源11、导光板12以及上述其他各个元件,胶框围绕导光板12设置,并将设置于导光板12的出光面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压持固定于导光板12上方。另外,导光板12的制造材质可以为pc(polycarbonate,聚碳酸酯或工程塑料),也可以为玻璃,并且由于光在玻璃中的扩散良于pc,因此要将点光源转换为面光源并实现相同的均匀度,光在玻璃材质的导光板中所需折射的路径小于在pc材质的导光板中所需折射的路径,因此采用玻璃材质能够降低导光板的厚度,从而降低整个背光模组10的厚度。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如图3所示,所述液晶显示装置30包括背光模组31以及设置于背光模组31的出光方向上的液晶显示面板32。该背光模组31可以为图1所示的背光模组10,因此,所述液晶显示装置30具有上述背光模组10所能产生的有益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例如各实施例之间技术特征的相互结合,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