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625326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透镜驱动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透镜驱动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用于搭载在手机等上的摄像装置的透镜驱动装置中的一种,已知有采用平滑冲击驱动机构(smoothimpactdrivemechanism)的透镜驱动装置。

采用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透镜驱动装置在例如在专利文献(日本专利特开2009-42551号公报)中有所公开。该专利文献所公开的透镜驱动装置通过2个使用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使透镜单元在与光轴方向正交的2个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手抖动补偿功能。

此外,通过使用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使透镜单元在光轴方向上移动,从而实现变焦功能(自动对焦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在透镜驱动装置的领域中,人们寻求在依靠致动器进行驱动时,稳定可动体并使之移动。

在此,本发明对能够稳定可动体并使之移动的透镜驱动装置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为驱动透镜的透镜驱动装置,其具有:基座部件、x轴致动器、x轴可动体、x轴可动体保持部、y轴致动器、y轴可动体、y轴可动体保持部、载体致动器、透镜载体、辅助部件以及载体止动机构,x轴致动器设于基座部件,并具有x轴压电元件以及x轴驱动轴,x轴压电元件可在x轴方向上伸缩,该x轴方向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x轴驱动轴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的x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x轴可动体相对于基座部件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重叠配置,并具有与x轴驱动轴的外周摩擦卡合的x轴摩擦卡合部;x轴可动体保持部设于在基座部件中隔着透镜的光轴与x轴致动器相对的位置,并且以x轴可动体可相对基座部件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x轴可动体;y轴致动器设于x轴可动体,并具有y轴压电元件以及y轴驱动轴,y轴压电元件可在y轴方向上伸缩,该y轴方向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且与x轴方向交叉,y轴驱动轴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中的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y轴可动体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x轴可动体重叠配置于设有基座部件一侧的相反侧,并具有与y轴驱动轴的外周摩擦卡合的y轴摩擦卡合部;y轴可动体保持部设于在x轴可动体中隔着透镜的光轴与y轴致动器相对的位置,并且以y轴可动体可相对x轴可动体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y轴可动体;载体致动器设于y轴可动体,并具有z轴压电元件以及z轴驱动轴,z轴压电元件可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伸缩,z轴驱动轴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的光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透镜载体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相对于y轴可动体重叠配置于设有x轴可动体一侧的相反侧,并具有与z轴驱动轴的外周摩擦卡合的z轴摩擦卡合部以及用于安装透镜的透镜安装部;辅助部件安装于y轴可动体,并支承载体致动器;载体止动机构限制透镜载体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移动。

在该透镜驱动装置中,x轴可动体保持部以x轴可动体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x轴可动体,因此在通过x轴致动器移动x轴可动体时,能够抑制松动来稳定x轴可动体并使之在x轴方向上移动。此外,通过将x轴可动体保持部设于在基座部件中隔着透镜的光轴与x轴致动器相对的位置,x轴可动体保持部能够在其与x轴致动器夹着透镜的重心的位置保持x轴可动体。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中,通过x轴致动器和x轴可动体保持部,能够进一步稳定x轴可动体并使之在x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关于y轴可动体一侧也同样,由于透镜驱动装置具有y轴可动体保持部,因此当移动y轴可动体时,能够抑制松动来稳定y轴可动体并使之在y轴方向上移动。此外,通过将y轴可动体保持部设于在x轴可动体中隔着透镜的光轴与y轴致动器相对的位置,y轴可动体保持部能够在其与y轴致动器夹着透镜的重心的位置保持y轴可动体。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中,通过y轴致动器和y轴可动体保持部,能够进一步稳定y轴可动体并使之在y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由于载体致动器被安装于y轴可动体的辅助部件支承,因此能够抑制载体致动器的倾斜。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中,当移动透镜载体时,能够稳定透镜载体并使之在光轴方向上移动。由于透镜载体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限制,因此能够防止透镜载体移动到意外的位置,并且能够防止意外地与其他部件抵接而发生倾斜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透镜驱动装置中,能够分别稳定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可动体、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可动体以及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移动的透镜载体并使它们移动。

辅助部件通过在至少2点处与z轴驱动轴的外周面接触从而支承载体致动器。在这种情况下,辅助部件能够稳定并支承z轴驱动轴。

载体止动机构可由载体侧抵接部和辅助部件侧抵接部构成,载体侧抵接部设于透镜载体,并且在透镜载体移动至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距离y轴可动体指定距离的位置时与辅助部件抵接;辅助部件侧抵接部设于辅助部件,并且在透镜载体移动至在透镜的光轴方向上距离y轴可动体指定距离的位置时与载体侧抵接部抵接。在这种情况下,在透镜驱动装置中,通过使透镜载体的载体侧抵接部与辅助部件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抵接,能够容易地实现限制透镜载体的移动的载体止动机构。

也可形成如下结构:透镜载体进一步具有载体主体部和载体凸起部,载体主体部设有z轴摩擦卡合部以及透镜安装部,载体凸起部设于载体主体部的外周面,并且在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上突出;载体侧抵接部由载体凸起部中y轴可动体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构成;辅助部件侧抵接部由辅助部件中y轴可动体一侧的面构成。在这种情况下,在透镜驱动装置中,通过使透镜载体部的载体凸起部与辅助部件抵接,能够限制透镜载体的移动。此外,载体凸起部从载体主体部的外周面向与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中,能够在抑制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厚度增加的同时,实现载体止动机构。

也可形成如下结构:辅助部件形成在沿透镜的光轴方向观察时包围透镜载体的大致四角框形,载体致动器在辅助部件的框内配置于辅助部件的角部,载体止动机构设于辅助部件的角部中配置有载体致动器的角部。在这种情况下,当透镜载体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限制后,即使进一步从载体致动器向z轴摩擦卡合部输入驱动力,从载体致动器输入的驱动力也会被与载体致动器设于同一角部的载体止动机构阻挡。由此,在透镜载体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限制后,即使进一步从载体致动器向z轴摩擦卡合部输入驱动力,也能够抑制透镜载体的倾斜,从而能够使透镜载体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能够稳定可动体并使之移动。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2为从x轴致动器一侧观察图1的透镜驱动部的立体图。

图3为从x轴可动体保持部一侧观察图2的透镜驱动部的侧视图。

图4为表示基座部件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5为表示x轴可动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6为从x轴可动体保持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与x轴可动体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7为从x轴致动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与x轴可动体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8为沿图7的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为沿图7的ix-ix线的剖面图。

图10为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一侧观察基座主体部与x轴可动体主体部组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为表示y轴可动体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12为从x轴可动体保持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x轴可动体和y轴可动体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从y轴致动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x轴可动体和y轴可动体组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4为从y轴可动体保持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x轴可动体和y轴可动体组合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15为表示基座主体部、x轴可动体主体部和y轴可动体主体部组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6为表示透镜载体的立体图。

图17为从x轴可动体保持部一侧观察基座部件、x轴可动体、y轴可动体和透镜载体组合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为基座主体部、x轴可动体主体部、y轴可动体主体部和透镜载体组合后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9为从辅助部件一侧观察透镜驱动部的俯视图。

图20为沿图19的xx-xx线的剖面图。

图21为表示变形例的透镜载体的立体图。

图22为表示变形例的透镜驱动部的载体凸起部周边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在附图的说明中对相同的部件附上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说明。

图1以及图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例如搭载于数码相机等摄像装置,并驱动透镜4。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透镜驱动部2以及盖3。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应该安装在透镜驱动部2的透镜4的光轴l。

应予说明,在各图中,为方便说明,标示有xyz直角坐标系。z轴方向为应该安装的透镜4的光轴l方向。x轴方向与光轴l方向正交。y轴方向与光轴l方向正交且与x轴方向正交。

如图1~图3所示,透镜驱动部2具有基座部件100、x轴可动体200、y轴可动体300以及透镜载体400。基座部件100、x轴可动体200、y轴可动体300以及透镜载体400以该顺序沿着光轴l方向排列。透镜驱动部2进一步具有配置成覆盖透镜载体400的周围的辅助部件500。

具体而言,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光轴l方向上重叠地配置。y轴可动体300在光轴l方向上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重叠地配置在设有基座部件100的一侧(基座部件100所重叠的一侧)的相反侧。透镜载体400在光轴l方向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重叠地配置在设有x轴可动体200的一侧(x轴可动体200所重叠的一侧)的相反侧。

x轴可动体200以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基座部件100。y轴可动体300以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在y轴方向上可相对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x轴可动体200。透镜载体400以在光轴l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被支承于y轴可动体300。

首先,对基座部件100周围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基座部件100具有基座主体部110、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基座主体部110时,其为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部件。应予说明,为方便说明,将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构成基座主体部110的外周边缘的四条边分别称作边h11、边h12、边h13以及边h14。边h11与边h12平行,且沿x轴方向延伸。边h13与边h14平行,且沿y轴方向延伸。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基座主体部110时,各边以边h11、边h14、边h12以及边h13的顺序连接而形成外周边缘。

在基座主体部110设有以光轴l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110a。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设在基座主体部110中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上(重叠有x轴可动体200的一侧的面)。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设在基座主体部110的表面上相对开口部110a更靠近边h12一侧的位置。第1凸起部111和第2凸起部112配置为排列在x轴方向上。在第1凸起部111和第2凸起部112之间,沿x轴方向隔开指定的间隙。在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的上表面(顶部),即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上设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大致v字状的槽。基座部件110与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一体设置。

在基座主体部1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上,在比开口部110a更靠近边h11一侧的位置设有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具有支承部121以及轴部122。支承部121固定在基座主体部1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上。轴部122形成为圆柱状,并配置为沿x轴方向延伸。支承部121支承轴部122的中央部分。在轴部122的两端和基座主体部110之间设有间隙。基座主体部110和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一体设置。

在基座主体部1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上,在比开口部110a更靠近边h12一侧的位置设有x轴致动器130。x轴致动器130和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隔着光轴l相对。

x轴致动器1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x轴致动器130具有棱柱状的x轴压电元件131、x轴驱动轴132以及配重部133。

x轴压电元件131为可在x轴方向上伸缩的元件。x轴压电元件131由压电材料构成。作为压电材料,能够使用锆钛酸铅(即pzt)、水晶、铌酸锂(linbo3)、铌钽酸钾(k(ta,nb)o3)、钛酸钡(batio3)、钽酸锂(litao3)以及钛酸锶(srtio3)等无机压电材料。x轴压电元件131能够设为由上述压电材料构成的多个压电层和多个电极层交替层压而成的层压结构。通过控制施加到x轴压电元件131上的电压,能够控制x轴压电元件131的伸缩。

x轴压电元件131只要为可在x轴方向上伸缩的形状,则不局限于棱柱状,也可以为圆柱状等。

x轴驱动轴132形成为圆柱状,并配置为圆柱形状的轴线沿x轴方向延伸。x轴驱动轴132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x轴驱动轴132的x轴方向上的一侧端部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31的x轴方向上的一侧端部。x轴驱动轴132的基座主体部110一侧的面被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支承。x轴驱动轴132并未固定于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而是相对于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可沿x轴方向滑动。

配重部133固定于x轴压电元件131的x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配重部133由钨或钨合金等高比重材料形成,其被设计成比x轴驱动轴132更重。通过使配重部133比x轴驱动轴132更重,在x轴压电元件131伸缩时,能够使配重部133难以变位,而使x轴驱动轴132更高效地变位。

在基座主体部1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设有朝向x轴可动体200一侧立起的致动器保持部110b。配重部133中固定有压电元件13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被固定于致动器保持部110b。由此,x轴致动器130形成在x轴驱动轴132被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支承的同时,其被固定于致动器保持部110b的状态。

在x轴压电元件131与x轴驱动轴132的固定、x轴压电元件131与配重部133的固定、以及配重部133与致动器保持部110b的固定中可使用环氧粘合剂等粘合剂。

接着,对x轴可动体20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以及基座部件100对x轴可动体200的支承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5所示,x轴可动体200具有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第1凸起部211、第2凸起部212、x轴摩擦卡合部240以及x轴支承部250。

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为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部件。应予说明,为方便说明,将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构成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外周边缘的四条边分别称为边h21、边h22、边h23以及边h24(参照图7)。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设有以光轴l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210a。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开口部210a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开口部110a形成大致相同的大小。

如图4~图7所示,边h21为在x轴可动体200重叠于基座部件110的状态下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开口部210a位于基座部件100的边h11一侧的边。同样地,边h22为相对于开口部210a位于基座部件100的边h12一侧的边。边h23为相对于开口部210a位于基座部件100的边h13一侧的边。边h24为相对于开口部210a位于基座部件100的边h14一侧的边。

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中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重叠有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面上设于比开口部210a更靠近边h23一侧的位置。第1凸起部211和第2凸起部212在y轴方向上排列配置。在第1凸起部211和第2凸起部212之间沿y轴方向隔开指定的间隙。在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的上表面(顶部),即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大致v字状的槽。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与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一体设置。

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上,在比开口部210a更靠近边h24一侧的位置设有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具有支承部221以及轴部222。支承部221固定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轴部222形成为圆柱状,并配置为沿y轴方向延伸。支承部221支承轴部222的中央部分。在轴部222的两端和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之间设有间隙。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和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一体设置。

x轴摩擦卡合部240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边h22一侧的端部。x轴摩擦卡合部240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朝向沿着y轴方向远离开口部210a的方向突出。在x轴摩擦卡合部240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设有沿着x轴方向延伸的大致v字状的槽。以下,将x轴摩擦卡合部240的设有v字状槽的面称为v字面240a。

x轴支承部250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边h21一侧的端部。x轴支承部250具有x轴第1支承部251以及x轴第2支承部252。x轴第1支承部251位于比x轴第2支承部252更靠近边h23侧的位置。

x轴第1支承部251具有一对板部251a以及251b和隆起部251c。一对板部251a以及251b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边h21一侧的端部朝向沿着y轴方向远离开口部210a的一侧延伸。在板部251a和板部251b之间,在光轴l方向上,设有可夹入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的端部的指定的间隙。板部251a位于比板部251b更靠近基座部件100一侧的位置。隆起部251c设于板部251a中板部251b一侧的面。隆起部251c的隆起的顶部沿着y轴方向延伸。隆起部251c从板部251a突出为在x轴方向上的截面为大致圆弧状。

x轴第2支承部252具有一对板部252a以及252b和隆起部252c。一对板部252a以及252b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边h21一侧的端部朝向沿着y轴方向远离开口部210a的一侧延伸。在板部252a和板部252b之间,在光轴l方向上设有可夹入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的端部的指定的间隙。板部252a位于比板部252b更靠近基座部件100一侧的位置。隆起部252c位于板部252a中板部252b一侧的面。隆起部252c的隆起的顶部沿着y轴方向延伸。隆起部252c从板部252a突出为在x轴方向上的截面为大致圆弧状。

接着,对x轴可动体200重叠于基座部件1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6~图9所示,在x轴可动体200重叠于基座部件100的状态下,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的两个端部分别嵌入x轴支承部250的板部251a和251b之间,以及板部252a和板部252b之间。

此外,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设有按压部件253,该按压部件253的一个端部固定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另一个端部与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抵接。按压部件253具有弹性。按压部件253通过其另一个端部与轴部122抵接,在从基座主体部110分离的方向上抬起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

由此,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的外周面与x轴第1支承部251的隆起部251c以及x轴第2支承部252的隆起部252c抵接。并且,轴部122的外周面与隆起部251c以及252c分别点接触。x轴第1支承部251的隆起部251c以及x轴第2支承部252的隆起部252c以至少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与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的外周面抵接。

在x轴可动体200重叠于基座部件100的状态下,x轴摩擦卡合部240位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第1凸起部111和第2凸起部112之间。此外,x轴摩擦卡合部240位于x轴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2和基座主体部110之间。

此外,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设有按压部件241,该按压部件241的一个端部固定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另一个端部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2抵接。按压部件241具有弹性。按压部件241通过其另一个端部与x轴驱动轴132抵接,在从基座主体部110分离的方向上抬起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

由此,x轴摩擦卡合部240的v字面240a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2的外周面摩擦卡合。并且,x轴驱动轴132的外周面与v字面240a在2条线上线接触。具体而言,构成v字面240a的v字的一侧的面与x轴驱动轴132的外周面线接触,构成v字面240a的v字的另一侧的面与x轴驱动轴132的外周面线接触。

在x轴摩擦卡合部240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驱动轴132摩擦卡合的状态下,通过x轴压电元件131在x轴方向上伸缩,能够使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10所示,x轴摩擦卡合部240在x轴方向上的长度比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第1凸起部111和第2凸起部112之间的指定的间隙的长度更短。即x轴摩擦卡合部24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被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限制。这样,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作为限制x轴可动体200在x轴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x轴止动机构而起作用。

x轴可动体200在x轴摩擦卡合部240、x轴第1支承部251以及x轴第2支承部252的3个位置,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保持。此外,按压部件241以及253将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抬起,因而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形成从基座主体部110浮起的状态。

如图6以及图7所示,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在比开口部210a更靠近边h23一侧的位置设有y轴致动器230。y轴致动器230与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隔着光轴l相对。

y轴致动器2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y轴致动器230具有棱柱状的y轴压电元件231、y轴驱动轴232以及配重部233。y轴压电元件231为可在y轴方向上伸缩的元件。y轴压电元件231具有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压电元件相同的结构。通过控制施加于y轴压电元件231的电压,能够控制y轴压电元件231的伸缩。

y轴驱动轴232形成为圆柱状,并配置为圆柱形状的轴线沿y轴方向延伸。y轴驱动轴232与x轴驱动轴132同样地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

y轴驱动轴232的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231的y轴方向上的一个端部。y轴驱动轴232的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一侧的面被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支承。y轴驱动轴232并未固定于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而是相对于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可沿着y轴方向滑动。

配重部233固定于y轴压电元件231的y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配重部233与配重部133同样地设计成比y轴驱动轴232更重。

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设有立起部260。立起部260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边h21与边h23相连接的角部立起,同时,从立起的上端部的位置向外侧(远离开口部210a的一侧)伸出。并且,将在立起部260中向外侧伸出的部位称为伸出部260a。配重部233中固定有y轴压电元件231的一侧的相反侧的面固定于立起部260的第1凸起部211一侧的面。由此,y轴致动器230形成在y轴驱动轴232被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支承的同时,其被固定于立起部260的状态。

在y轴压电元件231与y轴驱动轴232的固定、y轴压电元件231与配重部233的固定以及配重部233与立起部260的固定中可使用环氧粘合剂等粘合剂。

接着,对y轴可动体30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以及x轴可动体200对y轴可动体300的支承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1所示,y轴可动体300具有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第1侧壁部311a、第2侧壁部311b、第3侧壁部311c、第4侧壁部311d、y轴摩擦卡合部340以及y轴支承部350。

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为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具有4个角部的大致矩形形状的部件。应予说明,为方便说明,将当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构成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外周边缘的四条边分别称为边h31、边h32、边h33以及边h34。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设有以光轴l为中心的圆形的开口部310a。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开口部310a与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开口部210a形成大致相同的大小。

如图11以及图15所示,边h31为当在y轴可动体300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下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开口部310a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边h21一侧的边。同样地,边h32为相对于开口部310a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边h22一侧的边。边h33为相对于开口部310a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边h23一侧的边。边h34为相对于开口部310a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边h24一侧的边。

如图11所示,第1侧壁部311a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1与边h34相连接的角部中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朝向透镜载体400一侧立起。在第1侧壁部311a的内侧的与透镜载体400的止转凸起部420相对应的位置设有沿光轴l方向延伸的缺口部312。第2侧壁部311b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4与边h32相连接的角部中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朝向透镜载体400一侧立起。此外,第1侧壁部311a与第2侧壁部311b沿着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4延伸并相互连结。

第3侧壁部311c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2与边h33相连接的角部中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朝向透镜载体400一侧立起。第4侧壁部311d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上的边h33与边h31相连接的角部中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朝向透镜载体400一侧立起。

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透镜载体400一侧的面设有凹陷为圆形的致动器保持部310b。致动器保持部310b位于第3侧壁部311c与开口部310a之间的区域。

如图11所示,y轴摩擦卡合部340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3一侧的端部。y轴摩擦卡合部340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朝向沿着x轴方向远离开口部310a的方向突出。在y轴摩擦卡合部340的透镜载体400一侧的面设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大致v字状的槽。以下,将y轴摩擦卡合部340的设有v字状槽的面称为v字面340a。

如图11所示,y轴支承部350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4一侧的端部。y轴支承部350具有y轴第1支承部351以及y轴第2支承部352。y轴第1支承部351位于比y轴第2支承部352更靠近边h31侧的位置。

y轴第1支承部351具有一对板部351a以及351b和隆起部351c(参照图11以及图14)。一对板部351a以及351b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4一侧的端部朝向沿着x轴方向远离开口部310a的一侧延伸。在板部351a与板部351b之间,在光轴l方向上设有可夹入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的端部的指定的间隙。板部351a位于比板部351b更靠近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位置。隆起部351c设于板部351a的板部351b一侧的面。隆起部351c的隆起的顶部沿着x轴方向延伸。隆起部351c从板部351a突出为在y轴方向上的截面形成大致圆弧状。

y轴第2支承部352具有一对板部352a以及352b和隆起部352c(参照图11以及图14))。一对板部352a以及352b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边h34一侧的端部朝向沿着x轴方向远离开口部310a的一侧延伸。在板部352a与板部352b之间,在光轴l方向上设有可夹入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的端部的指定的间隙。板部32a位于比板部352b更靠近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位置。隆起部352c设于板部352a的板部352b一侧的面。隆起部352c的隆起的顶部沿着x轴方向延伸。隆起部352c从板部352a突出为在y轴方向上的截面为大致圆弧状。

y轴可动体300进一步具有第1配线连接部321、第2配线连接部322以及第3配线连接部323。第1配线连接部321从第1侧壁部311a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朝向外侧(远离开口部310a的一侧)伸出。第2配线连接部322从第2侧壁部311b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朝向外侧(远离开口部310a的一侧)伸出。第3配线连接部323从第3侧壁部311c的立起方向的前端部附近的位置朝向外侧(远离开口部310a的一侧)伸出。

接着,对y轴可动体300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进行说明。如图12~图14所示,在y轴可动体300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下,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的两个端部分别嵌入y轴支承部350的板部351a与351b之间以及板部352a与板部352b之间。

此外,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设有按压部件353,该按压部件353的一个端部固定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另一个端部与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抵接。按压部件353具有弹性。按压部件353通过其另一个端部与轴部322抵接从而在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分离的方向上抬起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

由此,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的外周面与y轴第1支承部351的隆起部351c以及y轴第2支承部352的隆起部352c抵接。应予说明,轴部322的外周面与隆起部351c以及352c分别点接触。y轴第1支承部351的隆起部351c以及y轴第2支承部352的隆起部352c以至少在y轴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与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的外周面抵接。

在y轴可动体300重叠于x轴可动体200的状态下,y轴摩擦卡合部340位于设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第1凸起部211和第2凸起部212之间。此外,y轴摩擦卡合部340位于y轴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2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之间。

此外,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设有按压部件341,该按压部件341的一个端部固定于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立起的第3侧壁部311c,另一个端部与y轴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2抵接。按压部件341具有弹性。按压部件341通过其另一个端部与y轴驱动轴232抵接从而在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分离的方向上抬起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

由此,y轴摩擦卡合部340的v字面340a与y轴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2的外周面摩擦卡合。应予说明,y轴驱动轴232的外周面与v字面340a在两条线上线接触。具体而言,构成v字面340a的v字的一个面与y轴驱动轴232的外周面线接触,构成v字面340a的v字的另一个面与y轴驱动轴232的外周面线接触。

在y轴摩擦卡合部340与y轴致动器230的y轴驱动轴232摩擦卡合的状态下,通过y轴压电元件231在y轴方向上的伸缩,使y轴可动体300在y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15所示,y轴摩擦卡合部340在y轴方向的长度比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第1凸起部211和第2凸起部212之间的指定的间隙的长度更短。即,y轴摩擦卡合部340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被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限制。这样,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作为限制y轴可动体300在y轴方向上的移动范围的y轴止动机构而发挥作用。

y轴可动体300在y轴摩擦卡合部340、y轴第1支承部351以及y轴第2支承部352的3个位置,相对于x轴可动体200在y轴方向上可移动地被保持。按压部件341以及353将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抬起,因而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形成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浮起的状态。

如图12所示,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透镜载体400一侧的面上设有载体致动器330。载体致动器330由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致动器保持部310b保持。载体致动器330与y轴可动体300的缺口部312隔着光轴l相对。

载体致动器330为构成平滑冲击驱动机构的致动器。载体致动器330具有棱柱状的z轴压电元件331、z轴驱动轴332以及配重部333。z轴压电元件331为在光轴l方向上可伸缩的元件。z轴压电元件331具有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压电元件相同的结构。通过控制施加到z轴压电元件331上的电压,能够控制z轴压电元件331的伸缩。

z轴驱动轴332形成为圆柱状,并配置为圆柱形状的轴线沿z轴方向延伸。z轴驱动轴332与x轴驱动轴132相同地由包含碳纤维等纤维的复合树脂材料构成。z轴驱动轴332的光轴l方向上的一个端部固定于z轴压电元件331的光轴l方向上的一个端部。

配重部333固定于在z轴压电元件331的z轴方向上的另一个端部。配重部333与配重部133相同地被设计成比z轴驱动轴332更重。通过将配重部333嵌入固定于设在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致动器保持部310b,载体致动器330被保持于y轴可动体300。

在z轴压电元件331与z轴驱动轴332的固定、z轴压电元件331与配重部333的固定、配重部333与致动器保持部310b的固定中可使用环氧粘合剂等粘合剂。

接着,对透镜载体400的结构的详细情况以及y轴可动体300对透镜载体400的支承结构的详细情况进行说明。如图16所示,透镜载体400具有载体主体部410、止转凸起部420、卡合部430以及载体凸起部440。

如图16~图18所示,透镜载体400在y轴可动体300的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上配置为被第1侧壁部311a、第2侧壁部311b、第3侧壁部311c以及第4侧壁部311d所包围。在载体主体部410设有以光轴l为中心的圆形开口部410a。设于载体主体部410的开口部410a与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开口部310a形成大致相同的大小。在载体主体部410的开口部410a安装有透镜4。即开口部410a的壁面形成用于安装透镜4的透镜安装部410b。透镜4既可以是由多个透镜构成的透镜单元,也可以是单一的透镜。

止转凸起部420从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沿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突出。此外,止转凸起部420在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上沿着光轴l延伸。止转凸起部420嵌入上述y轴可动体300的缺口部312中。止转凸起部420的形状以及尺寸虽然与缺口部312的形状以及尺寸大致相同,但是缺口部312的略大,能够将止转凸起部420嵌入缺口部312中。通过透镜载体400的止转凸起部420与y轴可动体300的缺口部312的嵌合,透镜载体400围绕光轴l的旋转得到抑制。

卡合部430为与载体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2卡合的部件。卡合部430为具有弹性的金属制部件,其安装于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上。卡合部430和止转凸起部420隔着光轴l大致互相相对。

卡合部430具有与z轴驱动轴332摩擦卡合的z轴摩擦卡合部431和按压部件432。z轴摩擦卡合部431形成为大致v字状。在z轴摩擦卡合部431中大致v字状的内侧面(第1内侧面431a、第2内侧面431b)与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抵接。更详细而言,z轴摩擦卡合部431(第1内侧面431a、第2内侧面431b)与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的光轴l一侧的部位抵接。z轴驱动轴332被夹入按压部件432与z轴摩擦卡合部431之间。按压部件432具有弹性。通过按压部件432的弹性,z轴摩擦卡合部431对z轴驱动轴332侧施力,从而使z轴摩擦卡合部431与z轴驱动轴332摩擦卡合。

在卡合部430的z轴摩擦卡合部431与载体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2摩擦卡合的状态下,通过z轴压电元件331在光轴l方向上的伸缩,能够使透镜载体400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

载体凸起部440设在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上,从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沿与光轴l正交的方向突出。载体凸起部440设于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中卡合部430的附近。

如图19所示,辅助部件500在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形成为包围透镜载体400的大致四角框形。辅助部件500安装于y轴可动体300。

应予说明,为方便说明,将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构成辅助部件500的外周边缘的四条边分别称为边h51、边h52、边h53以及边h54。如图19以及图15所示,边h51为在辅助部件500重叠于y轴可动体300的状态下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相对于光轴l位于y轴可动体300的边h31一侧的边。同样地,边h52为相对于光轴l位于y轴可动体300的边h32一侧的边。边h53为相对于光轴l位于y轴可动体300的边h33一侧的边。边h54为相对于光轴l位于y轴可动体300的边h34一侧的边。

此外,将由边h51和边h54相连接而形成的角部称为角部k1。同样地,将由边h54和边h52相连接而形成的角部称为角部k2。将由边h52和边h53相连接而形成的角部称为角部k3。将由边h53和边h51相连接而形成的角部称为角部k4。

辅助部件500的角部k1被y轴可动体300的第1侧壁部311a支承(固定)。角部k2被y轴可动体300的第2侧壁部311b支承(固定)。角部k3被y轴可动体300的第3侧壁部311c支承(固定)。角部k4被y轴可动体300的第4侧壁部311d支承(固定)

辅助部件500以载体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2在光轴l方向上可移动的方式对其进行支承。辅助部件500至少在2点处与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支承载体致动器330。更详细而言,载体致动器330在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位于辅助部件500的框内的角部k3的内侧。通过角部k3的内侧面与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的抵接,辅助部件500支承载体致动器330。当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z轴驱动轴332被夹入角部k3的内侧面与卡合部430的z轴摩擦卡合部431之间。

本实施方式中,在边h53的内侧部分设有支承凸起部510。z轴驱动轴332在沿光轴l观察时位于支承凸起部510和边h52之间。z轴驱动轴332在边h53上比支承凸起部510更靠近边h52一侧的部位以及支承凸起部510的朝向边h52一侧的部位的两处被支承。此外,z轴驱动轴332在边h52上连接有边h53的一侧的端部附近的部位的一处被支承。由此,z轴驱动轴332在角部k3中合计三处被支承。

如图20所示,在辅助部件500的边h52的内侧设有台阶部520。台阶部520由边h52中的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侧的相反侧的端部向光轴l一侧伸出而形成的。将台阶部520中的朝向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作为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在沿着光轴l方向观察时与载体凸起部440的一部分重叠。将载体凸起部440中的与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相对的面作为载体侧抵接部441。即载体侧抵接部441为载体凸起部440中的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一侧的面的相反侧的面。

这样,辅助部件500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与透镜载体400的载体侧抵接部441在光轴l方向上相对。由此,当透镜载体400移动至在光轴l方向上距离y轴可动体300指定距离的位置时,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与载体侧抵接部441抵接,透镜载体400在光轴l方向上的移动被限制。由此,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以及载体侧抵接部441作为限制透镜载体400在光轴l方向上的移动的载体止动机构而发挥作用。

如图19所示,构成载体止动机构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台阶部520)以及载体侧抵接部441(载体凸起部440)设于辅助部件500的角部中配置有载体致动器330的角部k3。

在此,在角部k3设有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等是指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等设在相比其他的角部更靠近角部k3的位置。在角部k3设有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等,不单指边h52和边h53相连接的一点,也指边h52和边h53的连接部周围的区域。

例如,将边h51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定为中点h51a,将边h52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定为中点h52a。将边h53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定为中点h53a,将边h54的延伸方向上的中央位置定为中点h54a。将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通过中点h51a和中点h52a的直线定为假想线vl1。同样地,将通过中点h53a和中点h54a的直线定为假想线vl2。在角部k3设有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等也包括在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在辅助部件500的周围,相比假想线vl1更靠近边h53一侧且相比假想线vl2更靠近边h52一侧的区域内设有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的情况。

接着,对与各致动器连接的电气配线、检测x轴可动体200等的位置的传感器以及与各传感器连接的电气配线进行说明。首先,对设在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以及传感器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基座主体部110的重叠x轴可动体200的一侧的面上设有霍尔传感器hs1、霍尔传感器hs2以及电气配线w101~w118。

霍尔传感器hs1作为检测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可动体200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而起作用。霍尔传感器hs1设在基座主体部110中比开口部110a更靠近边h13一侧的位置。在霍尔传感器hs1连接有电气配线w101~w104的一端侧。w101~w104的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3。

电气配线w105以及w106的一端侧与x轴致动器130的x轴压电元件131连接,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3。电气配线w105以及w106向x轴压电元件131提供电力。

在基座主体部110中边h13和边h12相连接的角部设有凹状的连接点p31以及p32。电气配线w107以及w108的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连接点p31以及p32,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3。在基座主体部110中边h13和边h11相连接的角部设有凹状的连接点p41以及p42。电气配线w109以及w110的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连接点p41以及p42,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3。

霍尔传感器hs2作为检测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可动体300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而起作用。霍尔传感器hs2设在基座主体部110中边h11和边h14相连接的角部附近的位置。霍尔传感器hs2设在基座主体部110中朝向y轴可动体300一侧隆起的隆起部110c。在霍尔传感器hs2连接有电气配线w111~w114的一端侧。w111~w114的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4。

应予说明,如图6所示,x轴可动体200的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形成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避开霍尔传感器hs2以及隆起部110c的形状,以使得不会干扰霍尔传感器hs2以及隆起部110c。

如图4所示,在基座主体部110中边h11和边h14相连接的角部设有凹状的连接点p11以及p12。电气配线w115以及w116的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连接点p11以及p12,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4。在基座主体部110中边h123和边h14相连接的角部设有凹状的连接点p21以及p22。电气配线w117以及w118的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连接点p21以及p22,另一端侧延伸至基座主体部110的边h14。

连接点p11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朝向凹状的底部侧直径变小的大致锥形。连接点p12、p21、p22、p31、p32、p41以及p42的开口的边缘部均与连接点p11的开口部的边缘部一样地形成为大致锥形。

接着,对设于x轴可动体200的电气配线等进行说明。如图6所示,在x轴可动体200设有磁铁mg1、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磁铁mg1安装在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重叠y轴可动体300的一侧的面中设于第1凸起部211和第2凸起部212之间的位置的凹部内。而且,设于基座部件100的霍尔传感器hs1与磁铁mg1在光轴l方向上位置重合。霍尔传感器hs1基于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一起移动的磁铁mg1的磁场的变化,检测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的位置。x轴致动器130基于霍尔传感器hs1的检测结果而受到反馈控制。

在立起部260的伸出部260a中y轴可动体300一侧的面设有连接点q41以及q42。连接点q41以及q42形成在光轴l方向上贯穿伸出部260a的孔状。连接点q41以及q42中的y轴可动体300侧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朝向基座部件100侧直径变小的大致锥形。

当在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位于x轴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连接点q41以及q42分别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连接点p41以及p42位置一致。应予说明,此x轴基准位置为使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上移动之前的位置(初始位置)。作为一个例子,有x轴可动体200的x轴摩擦卡合部240位于基座部件100的第1凸起部111和第2凸起部112的中间时的x轴可动体200的位置。

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的一端侧与y轴致动器230的y轴压电元件231连接,另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设在伸出部260a的连接点q41以及q42。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向y轴压电元件231提供电力。

设于x轴可动体200的立起部260的电气配线w201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09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suspensionwire)(第2吊线)sw41连接。设于x轴可动体200的立起部260的电气配线w202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10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2吊线)sw42连接。

具体而言,吊线sw41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41,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41。吊线sw41与电气配线w109在连接点p4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而且,由于连接点p41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锥形,因此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容易流入连接点p41内,从而能够容易地连接吊线sw41与电气配线w109。此外,能够容易地安装吊线sw41。即使是在连接点p42等其他连接点与吊线sw42等其他吊线的连接中,由于连接点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锥形,因此会产生与连接点p41的情况同样的效果。吊线sw41与电气配线w201在连接点q4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

吊线sw42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42,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42。吊线sw42与电气配线w110在连接点p4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42与电气配线w202在连接点q4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

在此,如图12所示,伸出部260a位于在光轴l方向上比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更靠近透镜载体400一侧的位置。即,设于伸出部260a的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与吊线sw41以及sw42各自的连接位置位于在光轴l方向上比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的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面更靠近透镜载体400一侧的位置。通过在x轴可动体200设置立起部260并与吊线sw41以及sw42的一端连接,能够使x轴可动体200一侧的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与吊线sw41以及sw42的连接位置远离(处于较远的位置)基座部件100。

接着,对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电气配线等进行说明。如图2以及图12所示,在y轴可动体300设有霍尔传感器hs3、磁铁mg2、电气配线w301~w306。磁铁mg2设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中第1侧壁部311a立起的角部。而且,设于基座部件100的霍尔传感器hs2与磁铁mg2在光轴l方向上位置重合。霍尔传感器hs2基于与y轴可动体主体部310一起移动的磁铁mg2的磁场的变化,检测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的位置。y轴致动器230基于霍尔传感器hs2的检测结果而受到反馈控制。

在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辅助部件500一侧的面设有连接点q11以及q12。连接点q11以及q12形成在光轴l方向上贯穿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孔状。连接点q11以及q12中的辅助部件500侧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朝向基座部件100侧的开口直径变小的大致锥形。

在第2配线连接部322的辅助部件500一侧的面设有连接点q21以及q22。连接点q21以及q22形成在光轴l方向上贯穿第2配线连接部322的孔状。连接点q21以及q22中的辅助部件500侧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朝向基座部件100侧的开口直径变小的大致锥形。

在第3配线连接部323的辅助部件500一侧的面设有连接点q31以及q32。连接点q31以及q32形成在光轴l方向上贯穿第3配线连接部323的孔状。连接点q31以及q32中的辅助部件500侧的开口的边缘部形成为朝向基座部件100侧的开口直径变小的大致锥形。

当在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位于y轴基准位置并且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位于x轴基准位置的状态下,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连接点q11以及q12分别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连接点p11以及p12位置一致。同样地,连接点q21以及q22分别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连接点p21以及p22位置一致。连接点q31以及q32分别与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连接点p31以及p32位置一致。

应予说明,此y轴基准位置为x轴可动体200位于x轴基准位置并且使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y轴方向上移动之前的位置(初始位置)。作为一个例子,有当x轴可动体200位于x轴基准位置,且y轴可动体300的y轴摩擦卡合部340位于x轴可动体200的第1凸起部211与第2凸起部212的中间时的y轴可动体300的位置。

霍尔传感器hs3作为检测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的透镜载体400的位置的位置传感器而起作用。霍尔传感器hs3设于第2侧壁部311b中的开口部310a一侧的面。在霍尔传感器hs3连接有电气配线w301~w304的一端侧。电气配线w301以及w302的另一端侧分别延伸至设于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连接点q11以及q12。电气配线w303以及w304的另一端侧延伸至设于第2配线连接部322的连接点q21以及q22(参照图2)。

电气配线w305以及w306的一端侧与载体致动器330的z轴压电元件331连接,另一端延伸至设于第3配线连接部323的连接点q31以及q32。电气配线w305以及w306向z轴压电元件331提供电力。

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电气配线w301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15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4吊线)sw11连接。设于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电气配线w302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16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4吊线)sw12连接。

具体而言,吊线sw11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11,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11。吊线sw11和电气配线w115在连接点p1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11和电气配线w301在连接点q1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此外,吊线sw12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12,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12。吊线sw12和电气配线w116在连接点p1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12和电气配线w302在连接点q1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

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第2配线连接部322的电气配线w303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17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3吊线)sw21连接(参照图2)。设于第2配线连接部322的电气配线w304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18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3吊线)sw22连接。

具体而言,吊线sw21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21,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21。吊线sw21和电气配线w117在连接点p2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21和电气配线w303在连接点q2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此外,吊线sw22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22,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22。吊线sw22和电气配线w118在连接点p2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22和电气配线w304在连接点q2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

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第3配线连接部323的电气配线w305与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07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1吊线)sw31连接(参照图2)。设于第3配线连接部323的电气配线w306和设于基座部件100的电气配线w108由具有导电性的吊线(第1吊线)sw32连接。

具体而言,吊线sw31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31,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31。吊线sw31和电气配线w107在连接点p3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31和电气配线w305在连接点q31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此外,吊线sw32的一端插入连接点p32,另一端穿过连接点q32。吊线sw32和电气配线w108在连接点p3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吊线sw32和电气配线w306在连接点q32处通过焊锡或者导电糊剂等互相连接。

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电气配线w301~w306与吊线sw11、sw12、sw21、sw22、sw31以及sw32的各连接位置的从基座部件100沿光轴l方向的高度位置互相大致相同。此外,设于y轴可动体300的电气配线w301与吊线sw11的连接位置和设于x轴可动体200的电气配线w201与吊线sw41的连接位置的从基座部件100沿光轴l方向的高度位置大致相同。应予说明,此处的“高度大致相同”包括高度互相完全一致的情况以及在高度一致的主旨范围内稍有差异的情况。由此,吊线sw11、sw12、sw21、sw22、sw31、sw32、sw41以及sw42的长度大致相同。

如图4所示,将吊线sw11以及sw12设为一组,吊线sw21以及sw22设为一组,吊线sw31以及sw32设为一组,吊线sw41以及sw42设为一组。各组吊线分别位于基座部件100的4个角部。

如图12等所示,吊线sw41以及sw42与设于在立起部260中向外侧伸出的伸出部260a的电气配线w201以及w202连接。通过像这样设置伸出部260a,当x轴可动体2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防止吊线sw41以及sw42与立起部260的基端部抵接。

此外,吊线sw11以及sw12与设于从第1侧壁部311a向外侧伸出的第1配线连接部321的电气配线w301以及w302连接。像这样,通过设置第1配线连接部321,当y轴可动体300相对于基座部件100在x轴方向以及y轴方向上移动时,能够防止吊线sw11以及sw12与第1侧壁部311a的基端部抵接。对于第2配线连接部322侧以及第3配线连接部323侧也同样地能够防止吊线sw21以及sw22与第2侧壁部311b的基端部抵接,以及,防止吊线sw31以及sw32与第3侧壁部311c的基端部抵接。

接着,对设于透镜载体400的磁铁mg3进行说明。如图18所示,在载体主体部410的与霍尔传感器hs3相对的位置设有磁铁mg3。霍尔传感器hs3基于与载体主体部410一起移动的磁铁mg3的磁场的变化,检测透镜载体400相对于y轴可动体300的位置。载体致动器330基于霍尔传感器hs3的检测结果而受到反馈控制。

接着,对基座部件100对x轴可动体200的保持位置与各部分的重心的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将x轴摩擦卡合部240与x轴驱动轴13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1。将x轴第1支承部251的隆起部251c与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2。将x轴第2支承部252的隆起部252c与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的轴部12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3。将以这些抵接部t1~t3为顶点的三角形定为第1三角形s1。当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作为对x轴可动体200的重心、y轴可动体300的重心、透镜载体400的重心和辅助部件500的重心进行合成而得的重心的第1重心位于第1三角形s1的内侧。应予说明,第1重心优选靠近第1三角形s1的中心位置(重心位置)。

接着,对x轴可动体200对y轴可动体300的保持位置与各部分的重心位置之间的关系进行说明。如图15所示,将y轴摩擦卡合部340与y轴驱动轴23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4。将y轴第1支承部351的隆起部351c与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5。将y轴第2支承部352的隆起部352c与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的轴部222抵接的部位定为抵接部t6。将以这些抵接部t4~t6为顶点的三角形定为第2三角形s2。当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作为对y轴可动体300的重心、透镜载体400的重心和辅助部件500的重心进行合成而得的重心的第2重心位于第2三角形s2的内侧。应予说明,第2重心优选靠近第2三角形s2的中心位置(重心位置)。

作为x轴止动机构而起作用的设于基座主体部110的第1凸起部111以及第2凸起部112、与作为y轴止动机构而起作用的设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的第1凸起部211以及第2凸起部212以使得第1重心位于第1三角形s1的内侧并且第2重心位于第2三角形s2的内侧的方式,对x轴可动体200以及y轴可动体300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由此,通过x轴止动机构以及y轴止动机构来限制x轴可动体200以及y轴可动体300的移动范围,来维持第1重心位于第1三角形s1的内侧并且第2重心位于第2三角形s2的内侧的状态。

在此,对抵接部t1~t6进行说明。此处的抵接部是指,例如像抵接部t2、t3、t5以及t6那样,在2个部件点接触的情况下,将点接触的位置定为抵接部。此外,此处的抵接部是指,例如像抵接部t1以及t4那样,在2个部件于2条线处线接触的情况下,将夹于线接触的2条抵接线之间的区域的中心位置(重心位置)定为抵接部。具体而言,如图10所示,x轴摩擦卡合部240的v字面240a与x轴驱动轴132在2条抵接线tl(在图10中用假想线(点划线)表示)处互相线接触。将当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夹于2条抵接线tl之间的区域定为区域r(为了明确该区域而添加有阴影)。x轴摩擦卡合部240与x轴驱动轴132的抵接部t1为区域r的中心位置(重心位置)。此外,此处的抵接部是指,在2个部件面接触的情况下,将当沿光轴l方向观察时面接触的区域的中心位置(重心位置)作为抵接部。

本实施方式形成为如上结构,在该透镜驱动装置1中,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以x轴可动体200可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方式保持x轴可动体200,因此在通过x轴致动器130移动x轴可动体200时,能够抑制松动而稳定x轴可动体200并使之在x轴方向上移动。此外,通过将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设于在基座部件100中隔着光轴l与x轴致动器130相对的位置,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能够在其与x轴致动器130夹着透镜4的重心的位置保持x轴可动体200。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通过x轴致动器130和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能够进一步稳定x轴可动体200并使之在x轴方向上移动。

关于y轴可动体300一侧也同样,由于透镜驱动装置1具有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因此当移动y轴可动体300时,能够抑制松动来稳定y轴可动体300并使之在y轴方向上移动。此外,通过将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设于在x轴可动体200中隔着光轴l与y轴致动器230相对的位置,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能够在其与y轴致动器230夹着透镜4的重心的位置保持y轴可动体300。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通过y轴致动器230和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能够进一步稳定y轴可动体300并使之在y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由于载体致动器330被安装于y轴可动体300的辅助部件500支承,所以能够抑制载体致动器330的倾斜。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当移动透镜载体400时,能够稳定透镜载体400并使之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

由于透镜载体400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台阶部520以及载体凸起部440)限制,因此能够防止透镜载体400移动到意外的位置,并且能够防止意外地与其他部件抵接而发生倾斜的情况。

如上所述,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能够分别稳定在x轴方向上移动的x轴可动体200、在y轴方向上移动的y轴可动体300以及在光轴l方向上移动的透镜载体400并使它们移动。

辅助部件500通过在至少2点处与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支承载体致动器330。在这种情况下,辅助部件500能够稳定并支承z轴驱动轴332。

当透镜载体400移动至在光轴l方向上距离y轴可动体300指定距离的位置时,设于透镜载体400的载体凸起部440的载体侧抵接部441与设于辅助部件500的台阶部520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互相抵接。在这种情况下,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通过使透镜载体400的载体侧抵接部441与辅助部件500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抵接,能够容易地实现限制透镜载体400的移动的载体止动机构。

具有构成载体止动机构的载体侧抵接部441的载体凸起部440从载体主体部410的外周面向与光轴l方向正交的方向突出。通过使载体凸起部440的载体侧抵接部441与辅助部件500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抵接,透镜载体400的移动受到限制。由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中,能够在抑制光轴l方向上的厚度增加的同时,实现载体止动机构。

载体止动机构(载体凸起部440以及台阶部520)设于辅助部件500的角部中配置有载体致动器330的角部k3。在这种情况下,当透镜载体400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限制后,即使进一步从载体致动器330向z轴摩擦卡合部431输入驱动力,从载体致动器330输入的驱动力也会被与载体致动器330设于同一角部k3的载体止动机构阻挡。由此,在透镜载体400的移动被载体止动机构限制后,即使进一步从载体致动器330向z轴摩擦卡合部431输入驱动力,也能够抑制透镜载体400的倾斜,从而能够使透镜载体400保持为稳定的状态。

(变形例)接着,对限制透镜载体在光轴l方向上的移动的载体止动机构的变形例进行说明。在变形例的说明中,对与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部2相同的结构元件附上同一符号并省略详细的说明。本变形例对实施方式中的透镜载体400的结进行了变更。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本变形例中的透镜载体400a具有载体主体部410、止转凸起部420、卡合部430以及载体凸起部440a。

载体凸起部440a从载体主体部410中的被盖3覆盖的一侧的端面沿光轴l方向突出。载体凸起部440a的顶部和盖3的内侧面相互相对。载体凸起部440a与本实施方式中的载体凸起部440同样地设于辅助部件500的角部k3。

载体凸起部440a的顶部与盖3的内侧面相互相对。由此,当透镜载体400a移动至在光轴l方向上距离y轴可动体300指定距离的位置时,载体凸起部440a的顶部与盖3的内侧面抵接,从而抑制透镜载体400a在光轴l方向上的移动。由此,将用于与盖3抵接的载体凸起部440a设于透镜载体400,并有意地使作为载体止动器而起作用的载体凸起部440a与盖3的内侧面抵接,能够限制透镜载体400a在光轴l方向上的移动。

以上,虽然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x轴可动体保持部120并不是必须与基座主体部110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同样地,y轴可动体保持部220并不是必须与x轴可动体主体部210一体设置,也可以分体设置。此外,虽然使用霍尔传感器hs1~hs3作为检测x轴可动体200等位置的位置传感器,但也可以使用霍尔传感器以外的位置传感器。

此外,辅助部件500也可以在1点处与载体致动器330的z轴驱动轴332的外周面接触,从而支承载体致动器330。虽然使载体凸起部440的载体侧抵接部441和设于辅助部件500的台阶部520的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作为载体止动机构而起作用,但是也可以通过这些以外的方法来构成载体止动机构。载体止动机构(载体侧抵接部441以及辅助部件侧抵接部521)也可以设于辅助部件500中配置有载体致动器330的角部以外的角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