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282490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阶段的液晶显示装置通常采用背光模组与液晶显示面板组合的方式进行画面显示。背光模组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关键组件为液晶显示面板供应充足的亮度与分布均匀的光源,使其能正常显示影像。

背光模组根据光源位置不同,可分为侧入式与直下式,侧入式背光模组具有厚度薄、功耗低等优点,但随着液晶显示面板的尺寸逐渐增大,侧入式背光模组由于散热性差、亮度均匀性差等因素严重阻碍其发展。而直下式背光模组应用于大尺寸液晶显示装置中的优势逐渐凸显,但现有技术条件下,厚度成为制约其发展的关键原因。这是因为直下式背光模组的厚度与光学品味两者相互制约,当厚度较大时,背光模组的混光距较大,光学品味较好;当厚度减小时,其混光距变小,从而易出现灯影,光学品味变差,与此同时产生的眩光对于人眼伤害较大。为了两者的兼顾,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增加光源数量、修改光源的透镜的光型、增加扩散板的厚度以及雾度、增加光学膜片数量等,不可避免地造成成本增加,同时也不利于液晶显示装置的超薄化。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用以提高背光模组光学品味的同时不增加其厚度,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所述背板一侧的反射片和多个光源,以及设置在所述反射片背离所述背板一侧且与所述反射片存在设定距离的光学膜片,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所述光学膜片面向所述光源一侧的半透半反膜;

所述半透半反膜对所述光源的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为多个,且与所述光源一一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且所述半透半反膜的图形中心在所述背板的正投影与所述光源的发光中心重合。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的图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的面积大于所述光源所占面积。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的最大宽度与所述光源最大宽度满足关系式:2H<L<6H;

其中,H为所述光源的最大宽度,L为所述半透半反膜的最大宽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半透半反膜通过支撑部件进行支撑;或者,所述半透半反膜直接贴附在所述光学膜片上。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所述光学膜片包括棱镜片。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光学膜片于所述背板之上的中框,以及用于将所述背光模组与位于所述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屏固定的前框。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背光模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背板一侧的反射片和多个光源,以及设置在反射片背离背板一侧且与反射片存在设定距离的光学膜片,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光学膜片面向光源一侧的半透半反膜。由于半透半反膜可将光源的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再由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二次反射,扩大该部分光线出射到液晶显示屏的角度,同时在不需要增大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前提下增大混光距离,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光路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现有的直下式背光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现有技术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1、反射片12、光源13、扩散片14和光学膜片15。光源13出射的光直接入射或经过反射片12反射入射至扩散片14,扩散片14将入射的光线进行扩散,拓宽视角;最后光线透过光学膜片15后入射至液晶显示屏。在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混光距离通常为背光模组腔体的厚度,混光距离越大,则光源所出射的光线更均匀,光学品味更好。而在现有技术中的背光模组如若增大混光距离则需要将腔体的厚度增大,即将扩散片光源之前的距离增大,不可避免地会造成背光模组的整体厚度增大,不能够实现显示装置超薄化。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可以提高背光模组光学品味的同时不增加其厚度,降低成本。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背光模组,包括:背板21,依次设置在背板一侧的反射片22和多个光源23,以及设置在反射片22背离背板21一侧且与反射片22存在设定距离的光学膜片24,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光学膜片24面向光源23一侧的半透半反膜25。

在具体实施中,光源23的出射光束中心部分的强度较大,但这部分光束的均匀度相对较差,因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半透半反膜就是针对这部分光束而设计的。如图3所示,针对均匀性较差的光束,半透半返膜将一部分光线直接出射至光学膜片24,而将另一部分光线再返回反射片22,经过反射片的二次反射再向光学膜片24出射。由此,经过反射片22的二次反射,在不改变背光模组原始厚度的前提下增大了该部分光束的混光距离,光源中心光束的均匀性提高;此外,由于光线经过二次反射扩大了光线出射角,因此不需要再设置扩散片来拓宽视角,从而节省成本,进一步实现背光模组的轻薄化。

优选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如图2所示,包括多个半透半反膜25,且半透半反膜25与光源23一一对应。即在光学膜片24面向光源23的一侧,为每个光源23出射光所对应的位置均设置一个半透半反膜25,以使各光源23出射光线的均匀性都得到改善。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半透半反膜25的图形为中心对称图形,且半透半反膜25的图形中心在背板21的正投影与光源23的发光中心重合。如上所述,由于光源23所出射的中心部分光束的均匀性较差,因此,为了对这部分光线进行二次反射以提高其混光距离,需要将半透半反膜25设置在对应光源23的出光方向的正前方。

进一步地,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半透半反膜25的图形可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例如,半透半反膜25的图形可为正方形,正六边形等。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光源23可为半球形的点光源,其出射光线中心对称,因此,半透半反膜为适应此种光源也呈中心对称图形。而在改变光源23出光形式后,其对应的半透半反膜应作出适应性的改变,只要半透半反膜25可作用于光源23的均匀性较差那部分光线即可,本实施例不对此种情况下半透半反膜的形状进行限定。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如图4所示,还包括用于支撑半透半反膜25的支撑部件26。支撑部件26不仅可以支撑半透半反膜25,还可对位于腔体上的其它光学膜层(如光学膜片24)起到支撑作用。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支撑部件26包括:用于支撑半透半反膜25的支架261,连接支架261的中部为镂空的底座262,以及固定底座于基板的定位孔263。其中,光源23可设置于底座262的镂空区域的中心,支架261所支撑的半透半反膜作用于光源23的一部分光线。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半透半反膜25与对应的光源23的距离为一确定值,通常情况下可认为背光模组的腔体厚度为光源23与半透半反膜25之间的距离。距离光源越远,光束的发散越严重,因此半透半反膜25的图形面积需要根据上述距离进行合理设置。

具体地,半透半反膜25的面积大于光源23所占面积。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半透半反膜25可为圆形,光源23在背板上的图形也为圆形,则半透半反膜25的直径L大于光源23的直径H。通常情况下光源发散角为60度以内的光束的强度较大,均匀性差;以半球形的点光源为例,光源的最大宽度(即直径)通常为7-8mm,光源23与半透半反膜25之间的距离通过可为18-32mm,因此,作用于发散角为60度以内的光束的半透半反膜的宽度与光源宽度之间满足关系2H<L<6H;其中,H表示光源的最大宽度(如圆形光源的直径),L表示半透半反膜的最大宽度(如圆形半透半反膜的直径)。

在另一种可实施的方式中,半透半反膜25也可以直接贴附在光学膜片24上,由此减少部件,进一步降低成本。

在具体实施时,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光学膜片24可包括棱镜片。此外,为使背光模组具有其它光学性能,光学膜片24还可包括其它功能性膜片,在此不做限定。

此外,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中,如图6所示,还包括:用于固定光学膜片24于背板21之上的中框27,以及用于将背光模组与位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显示屏固定的前框28。

基于同一构思,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背光模组以及位于背光模组出光面的液晶显示屏。该液晶显示屏可为液晶面板、液晶显示器、液晶电视等。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上述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包括:背板,依次设置在背板一侧的反射片和多个光源,以及设置在反射片背离背板一侧且与反射片存在设定距离的光学膜片,还包括:至少一个位于光学膜片面向光源一侧的半透半反膜。由于半透半反膜可将光源出射的部分光线进行反射,再由背光模组的反射片二次反射,扩大该部分光线出射到液晶显示屏的角度,同时在不需要增大背光模组整体厚度的前提下增大混光距离,提高背光模组的光学品味。

尽管已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