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提高液晶模组亮度的背光源薄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491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提高液晶模组亮度的背光源薄膜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液晶模组中的薄膜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提高液晶模组亮度的背光源薄膜。



背景技术:

现有传统的液晶模组(LCM)中的背光源,其背光源薄膜为一种厚度为0.10毫米的白色透光薄膜,薄膜正面备双面胶的两层结构(如图1所示),背光源组成半成品后,通过扩散膜和增光膜叠加到薄膜之上,可以改善LED光源直接传播到背光的增光膜表面出现的漏光现象。但是,其薄膜结构无法改善LED光源传播到导光板造成的漏光现象,因为薄膜反面未备有胶,导光板与胶框有间隙,导致LED光源泄露未被导光板锯齿充分吸收利用,造成液晶模组亮度偏低不达标,背光亮度、目视效果无法满足客户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提高液晶模组亮度的背光源薄膜,在不增加LED颗数或提升单颗LED功率前提下提升背光亮度。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提高液晶模组亮度的背光源薄膜,所述背光源薄膜不透光,为两面带胶三层结构;其中,第一层为黑白双面胶,中间层为透明薄膜基材,第三层为TESA双面胶和黑色玛拉胶;所述黑白双面胶的黑面粘接透明薄膜基材,透明薄膜基材一端边缘粘接TESA双面胶,透明薄膜基材另一端边缘粘接黑色玛拉胶,且TESA双面胶和黑色玛拉胶相互平行。

所述TESA双面胶和黑色玛拉胶的厚度相同。

所述背光源薄膜的厚度为0.10~0.13mm。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的LCM液晶模组中背光源薄膜设计,更改为两面带胶三层结构,且薄膜不透光。相比之下,后者使液晶模组背光亮度维持提升30%~40%,液晶模组整体显示效果更佳,同时灯前显示效果更加匀称,增加产品使用寿命。背光制程通过率由60%~80%可提升到99%以上,避免了背光制程因亮度、显示效果无法满足客户需求而导致产品重工、物料报废和人工浪费。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的背光源薄膜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薄膜设计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薄膜设计示意图的主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薄膜设计示意图的左视图。

附图说明:1-黑白双面胶,2-透明薄膜基材,3-TESA双面胶,4-黑色玛拉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结构。

由图2至图4可知,本实用新型的背光源薄膜设计为两面带胶三层结构;第一层为黑白双面胶1,中间层为透明薄膜基材2,第三层为TESA双面胶3和黑色玛拉胶4;所述黑白双面胶1的黑面粘接透明薄膜基材2,透明薄膜基材2一端边缘粘接TESA双面胶3,透明薄膜基材2另一端边缘粘接黑色玛拉胶4,且TESA双面胶3和黑色玛拉胶4相互平行。

优选地,第一层黑白双面胶1的厚度为0.03mm;

优选地,中间层透明薄膜基材2的厚度为0.05mm;

优选地,第三层TESA双面胶3和黑色玛拉胶4的厚度均为0.05mm。

该设计实现了薄膜不透光结构,背光源薄膜贴附的步骤包括:

1. 将背光源薄膜中第一层黑白双面胶1的白面贴附胶框后,能够改善LED光源穿透胶框而造成背光灯漏光等缺陷;

2. 然后将第三层TESA双面胶3的另外一面粘接导光板,导光板与胶框之间不会因任何条件而产生间隙,胶框内的LED光源也不会发生泄露,光源被充分利用传播到导光板锯齿内,使光源强度不会衰减,从而提升液晶模组背光亮度;而黑色玛拉胶4是用来更好均匀灯前及整体效果,可以弥补导光板灯前效果差的缺陷,使LED光源不会传播到导光板表面,使背光灯前效果更加均匀。

本实用新型背光源薄膜双面制备双面胶后,克服了传统的背光源薄膜反面未备有胶,导光板与胶框有间隙,导致LED光源泄露未被导光板锯齿充分吸收利用,造成液晶模组亮度偏低不达标,目视效果不好等缺点,使液晶模组背光亮度会较更改前维持提升30%~40% ,灯前及整体显示效果更佳,增加产品使用寿命,降低物料成本,满足客户的需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经过创造性劳动想到的变化或简单替换,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