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492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产品朝着轻薄化、便携化方向的快速发展,液晶显示器在显示技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特别是移动终端、智能电视或笔记本电脑等产品中,液晶显示装置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液晶显示装置一般包括液晶显示面板与背光模组,液晶显示面板自身不能发光,因此需要背光模组来实现画面显示的目的,背光模组包括胶框与背板,在胶框与背板分离设置的背光模组中,一般需要将胶框黏附在背板的底壁上,为了方便胶框的组装,需要设置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具有一定的间隙。而在组装胶框与背板时,由于制作工具本身存在的公差及操作误差,容易出现组装偏位现象,若胶框与背板之间的单边间隙为X1,则发生组装偏位时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间隙的波动范围是0~2X1,使得背光模组中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间隙增加进而导致间隙漏光现象严重,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以实现降低由于组装偏位问题使得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间隙增加导致的漏光风险。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

背板和胶框;所述背板包括底壁和与所述底壁连接的侧壁;所述胶框位于所述背板的所述底壁与所述侧壁形成的收容空间内;

所述胶框临近所述背板的所述侧壁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

所述凸出部的边界不超过所述侧壁的边界。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

第一方面所述的背光模组,以及位于所述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装置,通过在位于背板底壁与侧壁形成的收容空间内的胶框临近背板侧壁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凸出部,且使凸出部的边界不超过背板侧壁边界,解决了背光模组组装偏位导致的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漏光严重的问题,有效减小了背光模组组装偏位时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间隙的波动范围,改善了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漏光问题。同时,由于胶框上设置有凸出部,增加了胶框的宽度,加大了遮光胶带与胶框的粘附面积,从而减小了遮光胶与胶框剥离的风险;进而增加了胶框的强度,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机械强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另一种背光模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实用新型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包括背板和胶框,背板包括底壁和与底壁连接的侧壁,胶框位于背板的底壁与侧壁形成的收容空间内,胶框临近背板的侧壁的一侧设置有至少一个凸出部,且凸出部的边界不超过侧壁的边界。

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出于方便胶框与背板组装的需求存在一定的间隙,在对背光模组中的胶框与背板进行组装时,由于制作工具的公差或人工误差,使得背板底壁与侧壁收容空间中的组件沿平行于背板底壁的方向发生偏移,现有技术中,若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单边间隙为X1,当发生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组装偏移时,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组装间隙波动范围为0~2X1,使得背光模组的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漏光现象严重,进而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整体显示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胶框临近背板侧壁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凸出部,且使凸出部的边界不超过背板侧壁边界,解决了背光模组组装偏位导致的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漏光严重的问题,有效减小了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单边间隙,进而减小了胶框与背板侧壁组装间隙的波动范围,改善了胶框与背板侧壁之间的漏光问题。同时,由于胶框上设置有凸出部,增加了胶框的宽度,加大了遮光胶带与胶框的粘附面积,从而减小了遮光胶与胶框剥离的风险;进而增加了胶框的强度,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机械强度。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背光模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A’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和图2,背光模组包括背板10和胶框11,背板10包括底壁102和与底壁102连接的侧壁101,胶框11位于背板10的底壁102与侧壁101形成的收容空间内,胶框11临近侧壁101的一侧设置有一凸出部111。

其中,凸出部111的边界不超过侧壁101的边界,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凸出部111的边界为沿图2中BB’方向凸出部111的终点所在的界限,侧壁101的边界为沿图2中BB’方向侧壁101的终点所在的界限,即图2中箭头a指向的即为凸出部111的边界,箭头b指向的即为侧壁101的边界,可以看出,凸出部111的边界不超过侧壁101的边界。当背光模组的组装发生偏位时,设置胶框的凸出部111的边界不超过侧壁101的边界能够保证不会因为凸出部111的边界超出侧壁101的边界使得背光模组不符合产品的实际生产需求。

可选的,胶框11临近侧壁101的一侧与侧壁101之间具有第一间隙X2,凸出部111与侧壁101之间具有第二间隙X3,且第二间隙X3小于第一间隙X2,图2示例性地标示出了第一间隙X2与第二间隙X3,胶框11可以包括凸出部111和除凸出部之外的主体部112,可以看出,第一间隙X2为主体部112靠近侧壁101的一侧到侧壁101靠近胶框11一侧的距离,第二间隙X3为凸出部111靠近侧壁101的一侧到侧壁101靠近胶框11一侧的距离,由于凸出部111具有图2中所示的角度α,因此第二间隙X3必然小于第一间隙X2。可选的,第二间隙大于等于0μm,小于等于140μm。背光模组中的胶框11与侧壁101在组装的过程中,当背板10的底壁102与侧壁101形成的收纳空间内的组件发生偏位问题时,由于凸出部1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的第二间隙X3小于胶框11临近侧壁101一侧与侧壁101之间的第一间隙X2,可以减小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的漏光间隙,进而改善胶框11与背板10组装偏位导致的漏光问题。

可选的,沿远离侧壁101的方向凸出部111的截面宽度增加。示例性的,如图2所示,沿远离侧壁101的方向,凸出部111垂直于底壁102的截面宽度d依次增加,这样在减小胶框11与侧壁101之间间隙的同时,改善了胶框11与背板10组装偏位导致的漏光问题。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只是示例性地将胶框11的凸出部111设置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也可是根据实际产品的需求设置成其他的形状,例如可以是如图3所示的形状,本实用新型对凸出部111的形状不作限定。同样的,图3示例性地标示出了第一间隙X2与第二间隙X3,由于凸出部111具有图3中所示的角度β,第二间隙X3必然小于第一间隙X2,当背板10的底壁102与侧壁101形成的收纳空间内的组件发生偏位问题时,由于第二间隙X3小于第一间隙X2,同样也可以减小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的漏光间隙,进而改善胶框11与背板10组装偏位导致的漏光问题。

可选的,胶框11包括凸出部111和除凸出部111以外的主体部112,主体部112与凸出部111远离底壁102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且胶框11远离底壁102的表面宽度L大于0.35mm。由于在胶框11临近侧壁101的一侧设置有凸出部111,这样就增加了胶框11远离底壁102一侧的表面宽度,提高了胶框11的强度,进而提高了整个背光模组的机械强度。

可选的,侧壁101可以面向远离胶框11的一侧弯折,如图2所示,侧壁101面向远离胶框11的一侧弯折,这样能够在不影响背光模组性能的条件下增加背板10的机械强度,防止背板10在受到较大的外力时发生变形,进而提高了整个背光模组的机械强度。可选的,胶框11与背板10底壁102之间可以设置有双面胶17,用于将胶框11固定于底壁102与侧壁101之间的收容空间内,采用的双面胶17可以是黑色双面胶,以改善背光模组的漏光问题。

可选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底壁102上依次设置的反射膜12、导光板13和光学膜片组14。反射膜12在导光板13底部提供了光线的反射面,示例性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反射膜12可以是单层结构,也可以是多层结构。导光板13的作用在于引导光的散射方向,一般采用光折射率和透过率较高的材料,例如可以是PC(聚碳酸酯)或者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等塑胶材料,导光板13的设置能够提高背光模组的出光亮度,进而提高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同时能够确保液晶显示装置亮度的均匀性。光学膜片组14可以包括棱镜片、偏振片或反射片等等,其中,棱镜片能够增加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亮度,偏振片则是对背光源光线根据偏振方向的不同进行的循环增亮,反射片则可以提高背光模组的反射率。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胶框11临近背板10侧壁101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凸出部111,且使凸出部111的边界不超过背板10侧壁101边界,解决了组装偏位导致的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漏光严重的问题,在对胶框11与背板10的组装过程出现偏位问题时,有效减小了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的单边间隙,进而减小了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组装间隙的波动范围,改善了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的漏光问题。同时,由于胶框11上设置有凸出部111,增加了胶框11的宽度,进而增加了胶框11的强度,提高了液晶显示面板的机械强度。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液晶显示装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液晶显示装置包括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还包括位于背光模组上方的液晶显示面板15。由于液晶显示面板15本身不发光,背光模组的发光效果直接影响这液晶显示装置的发光效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胶框11临近侧壁101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凸出部111,改善了背光模组对胶框11与背板10进行组装发生偏位时导致的漏光问题,进而改善了包含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效果。

可选的,液晶显示装置还包括黏附于背光模组中的胶框11与液晶显示面板15之间的遮光胶16,胶框11包括凸出部111与除凸出部111以外的主体部112,主体部112与凸出部111远离底壁102的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由于背光模组的胶框11设置有至少一凸出部111,且凸出部111与胶框11主体部112远离底壁102的一侧位于同一水平面,相对于现有技术大大增加了胶框11与液晶显示面板15之间的黏附面积,减小了漏光的风险,同时,也增加了胶框11与液晶显示面板15之间的黏附力,防止液晶显示面板15脱离背光模组,优化了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工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胶框11临近背板10侧壁101的一侧设置至少一个凸出部111,减小组装公差的同时解决了由于组装偏位导致的胶框11与背板10侧壁101之间漏光严重的问题。在对胶框11与背板10的组装过程出现偏位问题时增加了胶框11的宽度,提高了液晶显示装置的机械强度。同时,由于胶框11上凸出部111的设置,胶框11的凸出部111与主体部112远离底壁102一侧的表面位于同一平面,增加了胶框11与位于胶框11与背光模组之间遮光胶16的黏附面积,防止液晶显示面板15脱离背光模组进而影响液晶显示装置的组装工艺。

注意,上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实用新型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