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86495阅读:267来源:国知局
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申请涉及液晶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为了降低液晶显示器挤压漏光的风险,通常在主隔垫物(Main Photo Spacer,MPS)周围和辅助隔垫物(Sub Photo Spacer,SPS)周围外扩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当MPS的BM区域的面积与SPS的BM区域的面积差值较大时,会形成明显的规则暗点,导致画面的品质降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能够减少规则暗点,提升液晶显示面板的画面品质。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一基板和所述第二基板之间的主隔垫物和辅助隔垫物,

所述液晶显示面板还包括滤光区域和黑矩阵区域,所述黑矩阵区域包括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

所述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所述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

优选的,所述滤光区域包括三原色滤光区域,所述三原色滤光区域包括红色滤光区域、绿色滤光区域以及蓝色滤光区域,

位于所述红色滤光区域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和所述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186μm2

优选的,位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与所述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和所述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186μm2

优选的,所述主隔垫物区域包括主隔垫物外扩区域以及所述主隔垫物沿垂直于所述黑矩阵区域所在平面的方向投影所形成的主隔垫物投影区域,所述主隔垫物投影区域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为第一图形,

所述第一图形为第一圆形,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二圆形,所述第一圆形和所述第二圆形同心设置,

或者所述第一图形为第一椭圆形,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二椭圆形,所述第一椭圆形的第一长轴与所述第二椭圆形的第二长轴共线,所述第一椭圆形的第一短轴与所述第二椭圆形的第二短轴共线,所述第一长轴和所述第一短轴的交点与所述第二长轴和第二短轴的交点相重合,且所述第一长轴和所述第二长轴的差值与所述第一短轴和所述第二短轴的差值相等且均大于零,

或者

所述第一图形为第一多边形,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一多边形包括多个第一边,所述第二多边形包括多个第二边,多个所述第二边中的若干者分别与各所述第一边一一对应平行,每一组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优选的,所述辅助隔垫物区域包括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以及所述辅助隔垫物沿垂直于所述黑矩阵区域所在平面的方向投影所形成的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所述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为第二图形,

所述第二图形为第三圆形,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四圆形,所述第三圆形和所述第四圆形同心设置,

或者

所述第二图形为第三椭圆形,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四椭圆形,所述第三椭圆形的第三长轴与所述第四椭圆形的第四长轴共线,所述第四椭圆形的第三短轴与所述第四椭圆形的第四短轴共线,所述第三长轴和所述第三短轴的交点与所述第四长轴和所述第四短轴的交点相重合,且所述第三长轴和所述第四长轴的差值与所述第三短轴和所述第四短轴的差值相等且均大于零,

或者

所述第二图形为第三多边形,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四多边形,所述第三多边形包括多个第三边,所述第四多边形包括多个第四边,多个所述第四边中的若干者分别与各所述第三边一一对应平行,每一组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四边之间的距离均相等。

优选的,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为所述第一圆形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圆形的半径的差值,或

所述第一短轴的尺寸与所述第二短轴的尺寸的差值的1/2,或

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之间的距离,

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为所述第三圆形的半径与所述第四圆形的半径的差值,或

所述第三短轴的尺寸与所述第四短轴的尺寸的差值的1/2,或

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三边与所述第四边之间的距离,

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的范围为10μm~11μm,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的范围为6μm~7μm。

优选的,所述第一圆形的直径为第一尺寸,或

所述第一短轴的尺寸为第一尺寸,或

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垂线与所述第一多边形相交于两点,该两点的连线的长度为第一尺寸,

所述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为第二尺寸,

所述第一尺寸与所述第二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0.73~0.8。

优选的,所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为第三尺寸,

所述第二尺寸与所述第三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1~1.7。

优选的,所述第一多边形为正方形,所述第二多边形、所述第三多边形以及所述第四多边形均为正八边形,对应平行的所述第一边与所述第二边的垂线与所述第一多边形相交于两点,该两点的连线的长度为所述第一尺寸,所述第一尺寸为8μm,

位于所述红色滤光区域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二尺寸为10.5μm,位于所述红色滤光区域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三尺寸为6.5μm,和/或

位于所述红色滤光区域与所述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二尺寸为11μm,位于所述红色滤光区域与所述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三尺寸为6.5μm,和/或

位于所述蓝色滤光区域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二尺寸为11μm,位于所述蓝色滤光区域与所述绿色滤光区域之间的所述第三尺寸为6.5μm。

优选的,所述滤光区域还包括第四色滤光区域,所述第四色滤光区域包括黄色滤光区域或白色滤光区域。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液晶显示面板。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液晶显示面板包括黑矩阵区域,黑矩阵区域包括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为了改善晶显示面板上明显的暗点,本申请设置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如此设置后,通过采样方式观察液晶显示面板的暗点,验证结果显示,暗点的可见度下降,液晶显示面板的画面品质得到提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主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一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滤光区域与黑矩阵区域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主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主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三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距离<20cm时暗点可见程度的图示;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距离≥20cm时暗点可见程度的图示。

附图标记:

图1-2中:

1-第一多边形;

11-第一边;

2-第二多边形;

21-第二边;

21’-过渡边;

3-第三多边形;

31-第三边;

4-第四多边形;

41-第四边。

图4中:

1’-第一图形;

2’-第二图形。

图5中:

1”-第一图形;

2”-第二图形。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液晶显示面板,该面板包括第一基板、第二基板,以及设置于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的主隔垫物和辅助隔垫物。主隔垫物支撑于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用来保持第一基板以及第二基板之间的间隙,该间隙用来容纳液晶层以及电连接线路等。辅助隔垫物用作第一基板与第二基板之间的辅助支撑,并且,辅助隔垫物可以用作防止液晶层因重力发生缺陷的屏障,避免液晶层在重力作用下集中到较低的区域。

液晶显示面板的第一基板或者第二基板还包括滤光区域和黑矩阵区域,滤光区域用于过滤颜色,滤光区域位于显示图像的像素区域内,黑矩阵区域用于防止光漏到显示图像的像素区域以外的区域,并且,主隔垫物以及辅助隔垫物均设置在黑矩阵区域内。

黑矩阵区域包括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如图1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主隔垫物区域的示意图。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主隔垫物区域包括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和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是指:主隔垫物沿垂直于黑矩阵区域所在平面的方向投影形成的区域。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是指:为了遮挡由于主隔垫物的偏移导致的漏光、而在主隔垫物的周围增设的一部分遮光区域,此部分遮光区域为主隔垫物的外扩区域。

如图2所示,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辅助隔垫物区域的示意图。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辅助隔垫物区域包括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和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是指:辅助隔垫物沿垂直于黑矩阵区域所在平面的方向投影形成的区域。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是指:为了遮挡由于辅助隔垫物的偏移导致的漏光、而在辅助隔垫物的周围增设一部分遮光区域,此部分遮光区域为辅助隔垫物的外扩区域。

本申请中,设置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如此设置后,通过采样方式观察液晶显示面板的暗点,验证结果显示,暗点的可见度下降,液晶显示面板的画面品质得到了提高。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当滤光区域包括三原色滤光区域时,即,当滤光区域包括红色滤光区域R、绿色滤光区域G以及蓝色滤光区域B时,位于绿色滤光区域R以及蓝色滤光B区域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图3中M1和M2)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图3中S1和S2)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位于红色滤光区域R以及蓝色滤光区域B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位于红色滤光区域R与绿色滤光区域G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为小于217μm2

在图3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基板A包括三原色滤光区域和黑矩阵区域,其中,M1、M2、S1、S2均为黑矩阵区域,其色度与BM区域的色度相同。但是,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图3中,M1、M2、S1、S2与BM区域绘制出色差,使得M1、M2、S1、S2的所在位置能够被清晰的表示出来。

需要说明的是,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设置在如下列出的至少一个位置处:绿色滤光区域G与蓝色滤光区域B之间、绿色滤光区域G与红色滤光区域R之间、红色滤光区域R与蓝色滤光区域B之间。

进一步,当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均位于绿色滤光区域G与红色滤光区域R之间时,由于绿画面的亮度较高,位于绿画面上的暗点的可见度较高,因此,本申请设置位于绿色滤光区域G与红色滤光区域R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还可以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86μm2。此时,当通过采样方式观察液晶显示面板的暗点时,由于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进一步缩小,暗点的可见度显著下降,液晶显示面板的画面品质进一步得到了提高。

同理,当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均位于绿色滤光区域G与蓝色滤光区域B之间时,基于与上述相同的原则,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范围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小于186μm2。且达到的技术效果也与上述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在实际的液晶显示面板的产品中,主隔垫物以及辅助隔垫物总是同时设置在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之间。本申请中,为了清楚起见,对主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和辅助隔垫物区域的实施例分开阐述,但这并不表示主隔垫物与辅助隔垫物是单独存在的。且需要说明的是,主隔垫物区域可以为如下实施例一至实施例三中的任意一者,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为如下实施例四至实施例六中的任意一者。

首先,对主隔垫物而言,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I以及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有多种设置方式,以下通过各实施例详细说明。这里,首先定义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的外轮廓线的形状为第一图形。

实施例一,如图1所示,第一图形为第一多边形1,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外轮廓线为第二多边形2,其中,第一多边形1包括多个第一边11,第二多边形2包括多个第二边21,多个第二边21中的若干者分别与各第一边11一一对应平行,且每一组对应平行的第一边11与第二边2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此方案中,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从第一多边形1的各个第一边11向外平行外扩,以此减少主隔垫物偏移时出现的漏光现象。

其中,第二边21的数量可以与第一边11的数量相等,例如,第一多边形1与第二多边形2均为正方形。当然,第二边21的数量也可以与第一边11的数量不等。

在图1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二多边形2的边数大于第一多边形1的边数。在此情况下,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边11一一对应平行的两个第二边21通过一条过渡边21’相连,该过渡边21’与相邻的两个第一边11的交点相对,此时,可以设置该交点到过渡边21’的垂线的距离与对应平行的第一边11和第二边21之间的距离相等。这样设置后,相比将第一边11与第二边21设置成相同数量这一方案而言,可以减少相邻两个第二边21夹角处的面积,从而减小了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使得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减小,进而降低了暗点的可见度。

实施例二,如图4所示,第一图形为第一圆形1’,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外轮廓线为第二圆形2’,第一圆形1’和第二圆形2’同心设置。

实施例三,如图5所示,第一图形为第一椭圆形1”,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外轮廓线为第二椭圆形2”,第一椭圆形1”的第一长轴与第二椭圆形2”的第二长轴共线,第一椭圆形1”的第一短轴与第二椭圆形2”的第二短轴共线,第一长轴和第一短轴的交点与第二长轴和第二短轴的交点相重合,且第一长轴和第二长轴的差值与第一短轴和第二短轴的差值相等且均大于零。

上述的实施例二与实施例三中,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从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的外轮廓线向外均匀外扩,以使得在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外形成均匀的外扩区域,以确保当主隔垫物向任意方向发生偏移时,均能够通过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有效的遮挡漏光。

其次,对于辅助隔垫物而言,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以及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也有多种设置方式,以下通过各实施例详细说明。这里,首先定义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的形状为第二图形。

实施例四,如图2所示,第二图形为第三多边形3,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上的外轮廓线为第四多边形4,第三多边形3包括多个第三边31,第四多边形4包括多个第四边41,多个第四边41中的若干者分别与各第三边31一一对应平行,每一组对应平行的第三边31与第四边41之间的距离均相等。此方案中,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从第三多边形3的各个第三边31向外平行外扩,以此减少辅助隔垫物偏移时出现的漏光现象。

在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三多边形3与第四多边形4均为八边形,各第三边31与各第四边41一一对应且平行,该方案使得辅助隔垫物的外扩区域S2从第三多边形3的每一条第三边31向外平行外扩,使得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位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中心部位,降低了辅助隔垫物所在位置处的漏光现象。

实施例五,该实施例五可以参照图4中的主隔垫物的实施例设置,相类似地,第二图形设置为圆形,即,第三圆形,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外轮廓线为圆形,即,第四圆形,其中,第三圆形和第四圆形同心设置。如此设置后,图4中的M1的形状相当于实施例五中的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的形状,图4中的M2的形状相当于实施例五中的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2的形状。

实施例六,该实施例六可以参照图5中的主隔垫物的实施例设置,相类似地,第二图形设置为椭圆形,即,第三椭圆形,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外轮廓线为椭圆形,即,第四椭圆形,第三椭圆形的第三长轴与第四椭圆形的第四长轴共线,第四椭圆形的第三短轴与第四椭圆形的第四短轴共线,第三长轴和第三短轴的交点与第四长轴和第四短轴的交点相重合,且第三长轴和第四长轴的差值与第三短轴和第四短轴的差值相等且均大于零。如此设置后,图5中的M1的形状相当于实施例六中的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的形状,图5中的M2的形状相当于实施例六中的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2的形状。

上述的实施例五与实施例六中,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从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向外均匀外扩,以使得在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外形成均匀的外扩区域,以确保辅助隔垫物向任意方向发生偏移时,均能够通过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遮挡漏光。

在一些实施例中,为了便于设置,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以及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均可以优选设置为圆形,辅助隔垫物投影区域S1以及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均可以优选设置为椭圆形。

当然,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不仅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设置。

下面,本申请通过实验设计的数据列表,对提出的技术方案给予详细说明。

在表1中,实验者对D1、D2、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m以及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分别进行设置,并对应计算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Area),其中,SPS其它区域面积是通过算法对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进行的补偿。

为了说明问题,表1中的数据均以图1-2中所示的主隔垫物区域与辅助隔垫物区域为例,分别对D1、m以及D2、s进行设置。但需要说明的是,也可以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的其它实施例为例,分别对D1、m以及D2、s等进行设置,其结论不受实施例的限制。

表1单位(μm)

表1中共列出八组数据,1#~8#,根据表1中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Area),判断暗点的可见度情况,判断时,在液晶显示面板上分别显示白画面、红画面、绿画面以及蓝画面,以10人为样本对暗点的可见度进行判断,取均值进行统计,并将统计结果记录于表2。

表2

表2中,暗点可见程度分别为:0为不可见;1为模糊,即介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2为可见,需要仔细辨别;3为可见,可以轻易辨别。

将表2中的统计结果做成如图6-7所示的图示,其中,实线表示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位于RG区域(红色滤光区域与绿色滤光区域)之间,虚线表示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位于RB区域(红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需要说明的是,在图6和图7中,R、G、B、W分别表示红画面、绿画面、蓝画面和白画面下的暗点情况。

以下结合表1、表2以及图6-7对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通常情况下,在对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进行设置时,主要考虑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降低主隔垫物所在位置处以及辅助隔垫物所在位置处漏光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减少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两者的面积差值,以降低暗点的可见度。为此,本申请优选对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进行如下设置,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m的范围为10μm~11μm,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的范围为6μm~7μm。参见表1,当m值分别为10μm和11μm,S值分别为6μm、6.5μm或7μm时,对应△Area值分别为141μm2、157μm2、171μm2、186μm2、201μm2和217μm2。参见表2,对应上述△Area值,位于RB区域的暗点的可见度不大于2。

进一步,当m值分别为10μm和10.5μm,S值分别为6μm、6.5μm或7μm时,位于RG区域和RB区域的暗点的可见度小于2。

通过对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m和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遮挡主隔垫物位置处以及辅助隔垫物位置处的漏光,另一方面,还可以减少暗点的形成。

需要说明的是,根据不同的实施例,以上所描述的主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m可以为第一圆形与第二圆形的半径差,或者可以为第一短轴的尺寸与第二短轴的尺寸的差值的1/2,或者可以为对应平行的第一边与第二边之间的距离。并且,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可以为第三圆形与第四圆形的半径差,或者可以为第三短轴的尺寸与第四短轴的尺寸的差值的1/2,或者可以为对应平行的第三边与第四边之间的距离。

另一方面,本申请给出了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与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相应尺寸的比例关系。具体地,根据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的外轮廓形状的不同,第一尺寸(图1、图4和图5中的D1值)可以是第一圆形的直径,或者第一尺寸可以是第一短轴的尺寸,又或者是对应平行的第一边11与第二边21的垂线与第一多边形1相交于两点,该两点的连线的长度为第一尺寸;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为第二尺寸(图1、图4和图5中的m值),本申请优选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0.73~0.8。观察表1和表2,6#数据的△Area值为217μm2,此△Area值对应表2中RB区域中的暗点可见度的最大数值为2,即,暗点需要仔细辨认才能可见。因此,对于位于RB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比值的范围可以设定为0.73~0.8,而对于7#数据和8#数据,在RB区域,暗点可见度的数值大于2,对暗点的辨认较为容易。通过图6-7可知,1#~6#的△Area值在141μm2~217μm2之间,暗点可见度为2以下。

进一步如图6-7所示,对于位于RG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1#~4#的△Area值在141μm2~186μm2之间,暗点可见度小于2,因此,对于位于RG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将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比值的范围进一步限定为0.76~0.8之间。

在本申请提出的上述方案中,通过对第一尺寸与第二尺寸的比值的限定,可以将主隔垫物区域中所包括的主隔垫物投影区域M1的面积以及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面积进行合理的分配,从而降低了暗点的可见度。

此外,本申请还给出了主隔垫物外扩区域M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m与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的比例关系。具体地,辅助隔垫物外扩区域S2的单侧的外扩尺寸s为第三尺寸,第二尺寸与第三尺寸的比值的范围为1~1.7。观察表1和表2,6#数据的△Area值为217μm2,此△Area值对应表2中RB区域中的暗点可见度的最大数值为2,即,暗点需要仔细辨认才可见。因此,对于位于RB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第二尺寸与第三尺寸的比值的范围可以设定为1~1.7。而对于7#数据和8#数据,在RB区域,暗点可见度的数值大于2,对暗点的辨认较为容易。并且,通过观察图6-7可知,1#~6#的△Area值在141μm2~217μm2之间,暗点可见度不大于2。

进一步观察图6-7,对于位于RG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1#~4#数据的△Area值在141μm2~186μm2之间,暗点可见度小于2,因此,对于位于RG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将第二尺寸与第三尺寸的比值的范围进一步限定为1~1.62之间。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对第二尺寸与第三尺寸的比值的限定,该方案从上述尺寸的比例关系这一角度间接限定了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关系,以使得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减小,进而降低了暗点的可见度。

在图1-2所示的实施例中,第一多边形1为正方形,第二多边形2、第三多边形3以及第四多边形4均为正八边形,对应平行的第一边11与第二边21的垂线与第一多边形1相交于两点,该两点的连线的长度为第一尺寸D1。

其中,第一尺寸D1为8μm,当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位于红色滤光区域与绿色滤光区域之间时,第二尺寸m设置为10.5μm,第三尺寸设置为6.5μm;当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位于红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时,第二尺寸m设置为11μm,第三尺寸设置为6.5μm,当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位于蓝色滤光区域与绿色滤光区域之间时,第二尺寸m设置为11μm,第三尺寸设置为6.5μm。该方案通过实验验证,暗点的可见度显著下降。

此方案中,结合表1和表2中的数据以及图6-7的图示可知,当4#数据的m值为10.5μm,s值为6.5μm时,位于RG区域和RB区域的暗点可见度的最大值为1.85,均小于2。当6#数据的m值为11μm,s值为6.5μm时,位于RB区域的暗点可见度的最大值为2。因此,主隔垫物区域和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设置在RG区域、RB区域或GB区域,以减少暗点的形成,提高画面质量。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主隔垫物区域以及辅助隔垫物区域可以设置在如下列出的至少一个位置处:绿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绿色滤光区域与红色滤光区域之间、红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

由图6-7可知,随着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Area)越大,规则暗点越明显,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根据可见但需要仔细辨别这一可见度等级为依据进行设定,提出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数据。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位于绿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的设置可以根据位于红色滤光区域与绿色滤光区域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进行设定。这是由于,绿画面的亮度最高,其次为红画面和蓝画面。在对位于绿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进行设定时,可以以绿画面中暗点的可见度为基准,并依此对位于绿色滤光区域与蓝色滤光区域之间的主隔垫物区域的面积与辅助隔垫物区域的面积的差值进行设定。

本申请中,滤光区域不仅限于三原色滤光区域,在其它一些实施例中,滤光区域还可以包括第四色滤光区域,例如,第四色滤光区域包括黄色滤光区域或白色滤光区域。白色滤光区域可以增加液晶显示面板的亮度,黄色滤光区域使得液晶显示面板的色彩更加柔和。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面板,该液晶显示面板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液晶显示面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基于本申请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