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蜿蜒校正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35521发布日期:2018-10-23 21:25阅读:13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带蜿蜒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带蜿蜒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有如下电子照相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利用调色剂使在感光体上形成的静电潜像显影来形成调色剂像,利用转印部将所形成的调色剂像转印到纸张,利用定影部对所转印的调色剂像进行加热定影,从而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在上述图像形成装置中,由于装置主体的翘曲等所引起的架设带的多个架设辊的配准偏移、带周长的差等,从预定的位置蜿蜒而在所谓带发生偏靠(蜿蜒)。作为校正该带偏移的手段,提出了通过检测带端部的位置来检测带的偏移量并根据该信息调整转向辊的倾斜量的构造(参照例如专利文献1)。

另外,公开了根据与中间转印带接触的转印辊的接触力(转印偏置)的变化来控制校正带的蜿蜒的量的技术(参照例如专利文献2)。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9-4853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1-149992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但是,在转印部和定影部的纸张的进给方向发生偏移时,由于从纸张受到的力而在转印带发生偏靠(蜿蜒)。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装置的小型化,需要使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距离接近。

然而,如果使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距离接近,则无法利用在转印部-定影部之间形成的环(loop)来消除转印带从纸张受到的力,所以对转印带施加的偏靠力变大。特别是在厚纸的情况下,由于刚性高,所以难以形成环,对转印带施加的偏靠力变大。

另外,纸张越是长尺的,则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纸张的歪斜量越大,所以偏靠力变大。

另外,纸张越是长尺的,则利用转印部以及定影部这双方夹持纸张的状态下的纸输送距离和纸张的有无中的有纸张的占空比越增加,所以转印带受从纸张受到的力的时间越长,转印带更易于偏靠。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优先抑制色偏而控制为带校正量变小。因此,在如厚纸、长尺纸的通过时那样带的蜿蜒量易于变大的条件下,由于未控制好带蜿蜒,所以发生带破损。另外,即便是未达到带破损的情形,由于带的移动速度变快而带的蜿蜒控制范围扩大所引起的带斜行,也会导致色偏恶化。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是根据动作状况切换蜿蜒校正表格的结构,所以有在动作状况的判定之前产生带破损、色偏恶化的情形。

另外,上述专利文献1、2记载的技术未考虑由于纸张的输送而转印带从纸张受到的力,所以存在产生带破损、色偏的恶化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以及具备该带蜿蜒校正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方案1记载的发明是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而完成的,是带蜿蜒校正装置,具备:

带移动部,在带的宽度方向上对所述带进行移动;

蜿蜒检测部,检测所述带的所述宽度方向的蜿蜒;以及

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蜿蜒检测部检测到的所述带的蜿蜒,控制利用所述带移动部进行的所述带的移动,

所述带蜿蜒校正装置的特征在于,

具备获取纸张输送性的获取部,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控制利用所述带移动部进行的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部获取所输送的纸张的参数,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纸张的参数,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3记载的发明在方案2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部获取所输送的所述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以及摩擦系数中的至少任意1个,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以及摩擦系数中的至少任意1个,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4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3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部获取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图像条件,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5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4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部获取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环境条件,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6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5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获取部获取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由所述获取部获取到的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7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6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部包括转向机构,该转向机构对架设所述带的转向辊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倾斜进行调整,

所述移动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时控制所述转向机构来控制所述转向辊的所述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

方案8记载的发明在方案7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部包括调整所述带的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

所述移动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时控制所述张力调整机构来控制所述带的张力。

方案9记载的发明在方案7或者8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移动部包括角度调整机构,该角度调整机构调整所述带相对所述转向辊的卷绕角度,

所述移动控制部在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时控制所述角度调整机构来控制所述卷绕角度。

方案10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9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控制部根据示出所述纸张输送性和所述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控制所述带的移动量。

方案11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0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蜿蜒校正表格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所述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1个与所述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

方案12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0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蜿蜒校正表格示出由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所述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2个构成的组合与所述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

方案13记载的发明在方案1~12中的任意一项记载的带蜿蜒校正装置中其特征在于,

所述带蜿蜒校正装置具备纸张间隔控制部,该纸张间隔控制部根据所述纸张输送性控制纸张间隔距离。

关于方案14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图像形成部以及定影部,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备:环状的中间转印带,在调色剂像的转印时被旋转驱动;以及转印部,在纸张上转印所述中间转印带上的所述调色剂像,所述图像形成部将所述调色剂像形成于所述纸张,

所述定影部使由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的调色剂像定影于所述纸张,

所述图像形成部具备校正所述中间转印带的宽度方向的蜿蜒的方案1~1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带蜿蜒校正装置。

根据本发明,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结构的图。

图2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构造的功能框图。

图3是示出转向机构的结构的图。

图4是示出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5是表示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克重以及尺寸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的一个例子的图。

图6是表示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克重以及图像条件与中间转印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的一个例子的图。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1:控制部(获取部、移动控制部、纸张间隔控制部);12:存储部;13:操作部;14:显示部;15:原稿读取部;16:输送部;17:图像处理部;18:供纸部;19:通信部;20:图像形成部;21Y、21M、21C、21K:写入单元;22:中间转印带(带);23:2次转印部(转印部);24:排纸口;25:排纸托盘;26:辊;27:清洁刮片;28:转向机构(带移动部);281:转向辊;282:臂;283:弹簧部件;284:偏心凸轮;285:支承部;286:连结部;29:蜿蜒检测部;30:定影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是通过图像形成部20以及定影部30针对由输送部16输送的纸张形成图像的复合机等图像形成装置。

如图1以及图2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构成为具备控制部11、存储部12、操作部13、显示部14、原稿读取部15、输送部16、图像处理部17、供纸部18、通信部19、图像形成部20以及定影部30。

控制部11构成为具备CPU、RAM、ROM,控制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ROM是存储有各种程序以及各种数据的存储部。在控制部11中,CPU从ROM读出各种程序并适当展开到RAM,通过展开的程序和CPU的协作来执行各种处理。例如,控制部11使图像处理部17对由原稿读取部15生成或者经由通信部19接收并保持于存储部12的位图格式的原图像进行图像处理,根据图像处理后的原图像数据使图像形成部20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存储部12是由DRAM(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构成并临时地存储与各种图像处理相关的图像数据等各种数据的图像存储器。另外,存储部12也可以构成为具有HDD(Hard Disk Drive,硬盘驱动器)等来可写入及读出地存储各种数据。

另外,存储部12存储有示出纸张输送性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

操作部13以及显示部14作为用户接口设置于图像形成装置1。

操作部13生成与用户的操作对应的操作信号,输出到控制部11。作为操作部13,能够使用键盘、与显示部14一体地构成的触摸面板等。

显示部14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而显示操作画面等。作为显示部14,能够使用LCD(Liquid Crystal Display,液晶显示器)、OELD(Organic Electro Luminescence Display,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等。

原稿读取部15是为拷贝而设置的扫描仪等,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读取在原稿台上设置的原稿d,生成针对每个像素具有R(红)、G(绿)以及B(蓝)的色值的位图格式的原图像。由原稿读取部15生成的具有R、G以及B的色值的原图像通过未图示的颜色变换部而被颜色变换为具有C、M、Y以及K的色值的原图像之后,被存储到存储部12。

输送部16由多个输送辊161A、161B、161C、161D、定位辊162以及排纸辊163等构成。输送部16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将从供纸部18、手动送纸托盘提供的纸张输送到图像形成部20以及定影部30,将图像形成以及定影后的纸张从排纸口24排出到排纸托盘25。排纸托盘25载置排出的纸张。

另外,输送部16具有将从定影部30输送出的纸张反转并再次输送给图像形成部20的反转部16a。

图像处理部17对在存储部12中存储的图像数据、由原稿读取部15从原稿读取图像而得到的图像数据、经由通信部19从外部装置输入的图像数据进行所需的图像处理,将图像处理后的图像数据输出到图像形成部20。图像处理包括灰度处理、中间色调处理、颜色变换处理等。灰度处理是将图像数据的各像素的灰度值变换为以使在纸张上形成的图像的浓度特性与目标的浓度特性一致的方式校正而得到的灰度值的处理。中间色调处理是误差扩散处理、使用组织型抖动法的加网处理等。颜色变换处理是将RGB的各灰度值变换为CMYK的各灰度值的处理。

供纸部18具备多个供纸托盘,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利用供纸单元181对图像形成部20供给纸张。在各供纸托盘中分别收纳有预先确定的纸张种类、尺寸的纸张。

通信部19由网卡等构成,与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等网络连接。通信部19与网络上的外部装置例如PC等用户终端、服务器等进行通信。通信部19经由网络从外部装置接收用于形成图像的图像数据。

图像形成部20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根据由图像处理部17图像处理过的原图像在纸张上形成由C、M、Y以及K多个颜色构成的图像。

图像形成部20构成为具备4个写入单元21Y、21M、21C、21K、中间转印带22、2次转印部23、清洁刮片27、转向机构28以及蜿蜒检测部29。

4个写入单元21Y、21M、21C、21K沿着中间转印带22的带面串联(串行)地配置,分别形成C、M、Y以及K颜色的图像。

写入单元21Y构成为具备感光体211Y、带电部212Y、光扫描装置213Y、显影部214Y、1次转印辊215Y以及清洁部216Y。在图像形成时,在写入单元21Y中,在由带电部212Y对感光体211Y施加电压而使其带电之后,由光扫描装置213Y利用根据原图像而发出的光束在感光体211Y上扫描来形成静电潜像。由显影部214Y供给调色剂等色料,使感光体211Y上的静电潜像显影时,在作为像承载体的感光体211Y上形成调色剂像。

此外,各写入单元21M、21C、21K与写入单元21Y同样地构成,所以省略其说明。

在各写入单元21Y~21K中,当在感光体211Y~211K上形成调色剂像时,由1次转印辊215Y~215K将感光体211Y~211K上的调色剂像依次重叠地转印(1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2上。由此,在中间转印带22上形成由多个颜色构成的调色剂像。在1次转印之后,由清洁部216Y~216K去除在感光体211Y~211K上残留的色料。

中间转印带(带)22是被环绕到多个辊而旋转的无端带状的像承载体。中间转印带22在调色剂像的转印时被旋转驱动。在多个辊中,还包括1次转印辊215Y~215K、辊26以及转向机构28的转向辊281。

2次转印部(转印部)23配置于从供纸部18输送的纸张的输送路径上。2次转印部23在从供纸部18提供的纸张上转印(2次转印)中间转印带22上的调色剂像,输送到定影部30。

清洁刮片27在环状的中间转印带22的旋转方向上设置于2次转印部23与各写入单元21之间,抵接于中间转印带22的外侧表面而进行清洁。

转向机构28设置于辊26的附近,具有作为架设中间转印带22的多个辊中的一个的转向辊281。转向机构28使转向辊281的轴部281a倾斜而使中间转印带22在宽度方向上移动,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由此,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即,转向机构28作为本发明的带移动部发挥功能。

如图3所示,转向机构28构成为具备转向辊281、臂282、弹簧部件283、偏心凸轮284、支承部285以及连结部286。

转向辊281被设置为位于中间转印带22的旋转方向上的清洁刮片27与各写入单元21之间,抵接于中间转印带22的内侧表面。转向辊281的轴部281a的轴向一端部被支承部285支承。

支承部285经由连结部286与臂282的上端部连结。

连结部286被安装为能够相对臂282在长度方向上滑动,在连结部286的前端部固定有支承部285。另外,连结部286朝图3中的上方被未图示的施力部件施力,由此固定于连结部286的支承部285以及转向辊281朝上方被施力。因此,转向辊281被按压于中间转印带22的内侧的表面,对中间转印带22赋予张力。另外,控制部11能够通过利用施力部件调整连结部286的施力,使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减少。

在臂282的下端部,连接有弹簧部件283。

弹簧部件283将臂282朝接近以可旋转驱动的方式固定于相邻的位置的偏心凸轮284的方向施力。由此,臂282的下端部成为被按压于偏心凸轮284的状态。

偏心凸轮284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利用未图示的马达沿正向或者逆向以预定的旋转量旋转。通过偏心凸轮284以预定的旋转量沿正向或者逆向旋转,被按压于偏心凸轮284的臂282以支点282a为中心沿图3所示的箭头a1方向转动,由此与臂282的上端部连结的连结部286以及支承部285进行移动,转向辊281的轴向一端部沿箭头a2方向移动。

在转向辊281的轴向另一端部(相对图1的纸面跟前侧的端部、相对图3的纸面里侧的端部),未设置臂282、弹簧部件283、偏心凸轮284、支承部285以及连结部286等,转向辊281构成为能够以轴向另一端部为支点而变更倾斜。

蜿蜒检测部29由线传感器构成,检测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控制部11根据由蜿蜒检测部29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计算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量。

定影部30依照控制部11的指示,使图像热定影到利用图像形成部20形成有作为色料的像的调色剂像的纸张。即,定影部30对利用图像形成部20形成有调色剂像的纸张进行加热以及加压。在向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情况下,利用定影部30使图像定影到一个面后的纸张通过反转部16a而被反转了纸张面之后再次被提供到2次转印部23的位置。

此外,本发明的带蜿蜒校正装置构成为至少具备作为带移动部的转向机构28、蜿蜒检测部29以及作为移动控制部及获取部的控制部11。

接下来,参照图4的流程图,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以控制部11检测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电源的启动为契机,开始该动作。

首先,控制部11判定是否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步骤S101)。具体而言,控制部11根据由蜿蜒检测部29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判定是否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控制部11在判定为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的情况下(步骤S101:“是”),转移到接下来的步骤S102。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反复进行步骤S101的处理直至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接下来,控制部11获取纸张输送性(步骤S102)。即,控制部11作为本发明的获取部发挥功能。

在此,纸张输送性是指与纸张的输送相关的物性值(参数)。

纸张输送性的一个例子是对在纸张输送时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带来影响的纸张的参数。具体而言,可以举出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μ)、纸张厚度等。

另外,纸张输送性的其他例子是对在纸张输送时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接受力的时间(比率)带来影响的参数。具体而言,可以举出纸张长度、纸张间隔距离等。

另外,纸张输送性的其他例子是对由于纸张的输送而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带来影响的参数。具体而言,可以举出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例如印刷率)、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2次转印部23-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等。

在步骤S102中,控制部11获取纸张输送性(与纸张的输送相关的参数)中的至少任意1个。

例如,控制部11也可以获取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中的至少任意1个。另外,控制部11也可以获取纸张长度、纸张间隔距离中的至少任意1个。另外,控制部11也可以获取图像条件、环境条件、2次转印部23-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1个。

此外,在获取多个纸张输送性时,能够适当以任意的组合来获取。例如,控制部11也可以获取纸张种类、纸张长度、图像条件。

接下来,控制部11参照示出纸张输送性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步骤S103)。蜿蜒校正表格被存储在存储部12。

蜿蜒校正表格的一个例子是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2次转印部23-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1个与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即,示出纸张输送性的1个(例如纸张种类)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被存储在存储部12。

另外,蜿蜒校正表格的另一例子是示出由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2次转印部23-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2个构成的组合与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即,示出由纸张输送性中的至少任意2个构成的组合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被存储在存储部12。

图5表示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克重以及尺寸(纸张长度)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本实施方式中是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T1的一个例子。

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在克重为“200g/m2以下”的情况下,设定成无论纸张长度多少,转向辊281的倾斜角度都为“小”。另外,在克重为“201~350g/m2”的情况下,设定成纸张长度为“420mm以下”的情况下为“小”、“421~700mm”的情况下为“中”、“700mm以上”的情况下为“大”。另外,在克重为“351g/m2以上”的情况下,设定成纸张长度为“420mm以下”的情况下为“中”、“421mm以上”的情况下为“大”。

在图5所示的蜿蜒校正表格T1中,设定成克重越大或纸张长度越长,则转向辊281的倾斜角度越大(即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越大)。其原因为,克重越大或纸张长度越长,则在纸张输送时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越大,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量越大。

图6表示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克重以及图像条件(印刷率)和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T2的一个例子。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在克重为“200g/m2以下”的情况下,设定成无论印刷率多少,转向辊281的倾斜角度都为“小”。另外,在克重为“201~350g/m2”的情况下,设定成印刷率为“30%以下”的情况下为“大”、“31~100%”的情况下为“中”。另外,在克重为“351g/m2以上”的情况下,设定成印刷率为“60%以下”的情况下为“大”、“61~100%”的情况下为“中”。

在图6所示的蜿蜒校正表格T2中,与图5所示的蜿蜒校正表格T1同样地设定成克重越大则转向辊281的倾斜角度越大(即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越大)。

另外,在图6所示的蜿蜒校正表格T2中,设定成印刷率越大则转向辊281的倾斜角度越小(即中间转印带22的移动量越小)。其原因为,印刷率越大,则在纸张输送时越容易在纸张和中间转印带22打滑,所以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越小,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量越小。

在步骤S103中,控制部11从存储部12读出与在步骤S102中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对应的蜿蜒校正表格而参照。例如,在步骤S102中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是“克重以及尺寸(纸张长度)”的情况下,控制部11从存储部12读出图5所示的蜿蜒校正表格T1而参照。

接下来,控制部11根据在步骤S103中参照的蜿蜒校正表格来进行转向控制(步骤S104)。在此,转向控制是指通过控制转向机构28控制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的控制。即,控制部通过在步骤S104中进行转向控制,作为本发明的移动控制部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控制部11基于由蜿蜒检测部29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量,根据其蜿蜒的方向(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任意一个)使偏心凸轮284沿正向或者逆向旋转。更具体而言,例如,控制部11以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成为在蜿蜒校正表格中设定的倾斜角度的方式使偏心凸轮284旋转,使臂282的上端部朝接近清洁刮片27的方向或者离开清洁刮片27的方向移动。例如,在步骤S102中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是“克重以及尺寸(纸张长度)”且克重为“400g/m2”、纸张长度为“600mm”的情况下,控制部11以倾斜角度成为“大”的方式使偏心凸轮284旋转。由此,能够控制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所以即使在中间转印带22在宽度方向上发生偏移而产生了蜿蜒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接下来,控制部11根据由蜿蜒检测部29检测到的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位置,判定是否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步骤S105)。在此,预定以上的蜿蜒是指有可能发生带破损、色偏的恶化等不良现象的蜿蜒量。

控制部11在判定为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转移到接下来的步骤S106。

另一方面,控制部11在判定为未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的情况下(步骤S101:“否”),判断为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被消除,结束处理。

接下来,控制部11根据在步骤S102中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控制纸张间隔距离(步骤S106)。即,控制部11作为本发明的纸张间隔控制部发挥功能。

具体而言,控制部11根据在步骤S102中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进行控制,以使得纸张间隔距离变长。其原因为,使纸张间隔距离越长,则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力的时间越短,越易于控制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控制部11在步骤S106中控制纸张间隔距离之后,转移到步骤S105,重新判定是否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然后,反复进行步骤S105以及步骤S106的处理,直至在步骤S105中检测不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由此,能够消除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如以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带蜿蜒校正装置具备:带移动部(转向机构28),在带(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上对带进行移动;蜿蜒检测部29,检测带的宽度方向的蜿蜒;移动控制部(控制部11),根据由蜿蜒检测部29检测到的带的蜿蜒,控制利用带移动部的带的移动;以及获取部(控制部11),获取纸张输送性。另外,移动控制部根据由获取部获取到的纸张输送性,控制利用带移动部的带的移动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能够考虑纸张输送性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即使在通过厚纸、长尺纸时,也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另外,在带蜿蜒校正装置动作之前也能够根据纸张输送性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获取部获取所输送的纸张的参数(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以及摩擦系数中的至少任意1个),移动控制部根据由获取部获取到的纸张的参数,控制带的移动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能够考虑对在纸张输送时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带来影响的纸张的参数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能够高精度地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获取部获取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转印部(2次转印部23)-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移动控制部根据由获取部获取到的图像条件、环境条件、转印部-定影部30之间的环量设定,控制带的移动量。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能够考虑对由于纸张的输送而中间转印带22从纸张受到的力带来影响的参数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能够高精度地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带移动部包括转向机构28,该转向机构28对架设带的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进行调整,移动控制部在控制带的移动量时控制转向机构28来控制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能够容易地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能够容易地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移动控制部根据示出纸张输送性和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蜿蜒校正表格,控制带的移动量。蜿蜒校正表格的一个例子是示出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1个与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另外,蜿蜒校正表格的另一例子是示出由所输送的纸张的纸张种类、克重、刚度、尺寸、摩擦系数、形成于所输送的纸张的图像的图像条件、纸张输送时的环境条件以及转印部-定影部之间的环量设定中的至少任意2个构成的组合与带的移动量的对应关系的表格。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在带蜿蜒校正装置动作之前也能够根据纸张输送性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所以能够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具备根据纸张输送性控制纸张间隔距离的纸张间隔控制部(控制部11)。

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带蜿蜒校正装置,能够在通过转向控制未完全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的情况下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所以能够更可靠地抑制带破损、色偏的恶化。

以上,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具体地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例如,在进行转向控制(参照图4的步骤S104)时,也可以进而控制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即,也可以设为转向机构28新具备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控制部11在进行转向控制时控制张力调整机构来控制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由此,能够在调整了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转向控制。

此外,作为张力调整机构,例如可以举出具备从内侧抵接于中间转印带22的抵接部件、朝中间转印带22对抵接部件进行施力的弹簧以及调整弹簧的施力的凸轮的结构等。控制部11在使张力变弱时以弹簧的施力变弱的方式控制凸轮,在使张力变强时以弹簧的施力变强的方式控制凸轮。

如以上所述,带移动部包括调整带的张力的张力调整机构,移动控制部在控制带的移动量时控制张力调整机构来控制带的张力,从而能够在调整了中间转印带22的张力的状态下进行转向控制,所以即使在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存在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期望的移动量。

另外,在进行转向控制时,也可以进而调整中间转印带22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即,也可以设为转向机构28新具备调整中间转印带22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控制部11在进行转向控制时控制角度调整机构来控制中间转印带22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由此,能够在调整了中间转印带22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的状态下进行转向控制。

此外,作为角度调整机构,例如可以举出在与转向辊281相比输送方向下游侧具备能够朝将中间转印带22从内侧推出的方向移动的辊的结构等。控制部11在使卷绕角度变缓时将辊控制为从内侧推出中间转印带22,在使卷绕角度变陡时将辊控制为朝退避中间转印带22的方向移动。

如以上所述,带移动部包括调整带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的角度调整机构,移动控制部在控制带的移动量时控制角度调整机构来控制卷绕角度,从而能够在调整了中间转印带22相对转向辊281的卷绕角度的状态下进行转向控制,所以即使在转向辊281的宽度方向的倾斜角度存在制约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期望的移动量。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转向控制(参照图4的步骤S104)之后,在检测到中间转印带22的预定以上的蜿蜒的情况下(步骤S105:“是”),控制纸张间隔距离(步骤S106),但不限定于此。即,也可以在进行转向控制之后不进行蜿蜒的检测、纸张间隔距离的控制而直接结束处理。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进行转向控制时根据蜿蜒校正表格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除了使用蜿蜒校正表格的控制以外,还采用使用蜿蜒检测部29计算出的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蜿蜒量来调整中间转印带22的宽度方向的移动量。由此,即使在发生与设计值不同的蜿蜒量的情况下,也能够校正中间转印带22的蜿蜒。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本发明的带,例示中间转印带22而进行了说明,但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应用于定影带等。

另外,关于构成图像形成装置的各装置的细部结构以及各装置的细部动作,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