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71519阅读:143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液晶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更详细地说,涉及构成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板的各衬底的电极结构。
背景技术


图11是现有的液晶板的分解斜视图。图12是将在图11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10X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图13是将在图11所示液晶板的第2衬底20Y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图14是将图12所示第1衬底10X与图13所示第2衬底20Y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1示出将形成了第1电极图案40X的衬底10X与形成了第2电极图案50Y的衬底20Y粘合并驱动夹在第1和第2电极图案之间的液晶的无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这种无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如图11的分解示意图所示,在通过密封材料30隔着规定间隙粘合的一对衬底之间由密封材料30分隔出一个液晶封入区域35,并将液晶封入到该液晶封入区域35内。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液晶板1中,通过在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之间配置导通材料而将第2电极图案50Y与外部输入用端子82X电气连接。因此,可以从在第1衬底上形成的外部输入用端子82X对在第2衬底20Y上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50Y施加用于驱动液晶的信号。在这种液晶板1中,可以从同在第1衬底上形成的外部输入用端子81X、82X分别向在不同衬底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X及第2电极图案50Y输入施加用于驱动液晶的信号。
在图11所示的液晶板中,外部输入用端子81X、82X,在第1衬底的衬底边101X附近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上形成。而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之间的导通,在第1端子形成区域及第2衬底的衬底边201X附近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21Y上进行。其中,衬底边101X、及201Y,是沿同一方向延伸的边,所以,为了将外部输入用端子81X、82X通过挠性衬底(图中未示出)或橡胶连接器等、或者直接与液晶驱动用驱动器等外部电路连接,将第1端子形成区域11X的一端在与衬底20Y不重叠的部分、即从第2衬底20Y的衬底边201Y伸出的伸出部分15X上形成。于是,在其上形成的外部输入用端子81X、82X,可以在靠近衬底边101X的部分上通过挠性衬底(图中未示出)或橡胶连接器等、或者直接与液晶驱动用驱动器等外部电路连接。另一方面,为使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之间导通,将第1端子形成区域11X的另一端在形成时延伸到与第2衬底20Y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21Y沿平面重叠的区域。
图12和图13,分别为将在现有的液晶板1中使用的第1衬底10X及第2衬底20Y上分别形成的各端子形成区域的一部分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在图11和图12中,在沿着第1衬底10X的衬底边101X形成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11X上,在衬底边101X的中央区域形成着并排的多个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此外,在与形成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的区域的两侧(两端)对应的区域沿着衬底边101X形成着并排的多个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X。并且,从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起,形成用于驱动液晶的多列第1电极图案40X,并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X起将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延伸到与第2衬底20Y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21Y重叠的位置。第1电极图案40X、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X、及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均由ITO膜(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透明导电膜)等形成。
另一方面,在第2衬底20Y上,从图11和图13可以看出,在第2端子形成区域21Y中的与第1衬底10X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对应的位置上,沿着衬底边201Y形成着多个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从该多个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起,以绕过与第1电极图案40的形成区域的两侧对应的区域的方式形成多列延伸到使其在液晶封入区域35的范围内与第1电极图案40X交叉的用于驱动液晶的第2电极图案50Y。第2电极图案50Y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也由ITO膜等形成。
按照如上方式,在第2衬底20Y上,必须使第2电极图案50Y以避开在第1衬底10X上形成着第1电极图案40X的形成区域并绕过与其两侧对应的区域的方式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延伸。因此,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在靠近在第1衬底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X的形成区域的端部的区域(衬底边201Y的中央区域侧)内按直线状形成,但从该区域起离其两侧越远,倾斜延伸的部分(倾斜部分702Y)所占的比例越大。然而,与通常的配线部分不同,由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用夹在两个衬底间的导电材料与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进行导电连接,所以,很容易在邻接的端子之间引起短路。因此,为可靠地防止这种端子间的短路,在邻接的端子之间应确保足够宽的间隔。为此,在离开第1电极图案40X的形成区域的端部的区域(衬底边201Y的两端侧)形成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中,使直线部分701Y的长度尺寸在邻接的端子间有很大差别,并从该部分起向衬底10X的两个侧边103X的方向折曲倾斜而形成配线,从而可以在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各倾斜部分702Y之间确保较宽的间隔。因此,从图13可以看出,在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中,直线部分701Y与倾斜部分702Y的边界连接线E与衬底边201Y所成的角度α相当大。
与此不同,在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向与第1电极图案40X的形成区域靠近的区域笔直地延伸的部分上,即使从该部分延伸的第2电极图案50Y倾斜,但由于在该倾斜部分502Y上不是用导电材料进行衬底间的导通,所以,可以使邻接的图案的间隔相当窄。因此,在第2电极图案50Y中,直线部分501Y与倾斜部分502Y的边界连接线与衬底边201Y所成的角度很小。
如采用结构如上所述的第1衬底10X及第2衬底20Y构成液晶板1,则如图11和图14所示,当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衬底10X和第2衬底20Y粘合时,预先在密封材料30中掺入间隙材料及导通材料,同时在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重叠的区域也通过涂布或印刷而形成密封材料30。因此,当通过密封材料30Y将第1衬底10X和第2衬底20Y粘合时,由密封材料30中所含有的导通材料实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导通。此外,在将第1衬底10X和第2衬底20Y粘合时,由第1电极图案40X与第2电极图案50Y的交叉部分按矩阵状形成象素5。因此,在第1衬底10X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11X的靠近衬底边101X的位置上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安装了挠性衬底后,当通过该挠性衬底对第1衬底10X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及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X输入信号时,可以将图象数据通过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X施加于在第1衬底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X,并可以将扫描信号通过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2X、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X、导通材料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施加于在第2衬底20Y上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50Y。
但是,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利用倾斜延伸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进行导通。因此,如果想要确保足以保证衬底间导通的可靠性的衬底间导通端子的端子宽度或邻接端子间的宽度,则就不得不通过使直线部分701Y的长度尺寸在邻接的端子间有很大差别以确保在倾斜部分702Y上有相当充分的间隔。就是说,存在着不能有效地使用显示区域以外的这部分区域的问题。因此,在现有的电极结构中,存在着位于在第1衬底10X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X的最外侧的图案在显示区域附近折曲的角部与在第2端子形成区域21Y上位于最外侧的端子的基端部分之间(用箭头B指示的区域宽度)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50Y的数量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数量不能增加太多的课题。假如增加第2电极图案50Y的数量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则如图14所示,在区域250内第2电极图案50Y将与第1电极图案40X重叠,因而存在着在衬底间发生短路的概率增加的问题。此外,当为了增加第2电极图案50Y的数量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数量而通过减小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倾斜部分702Y的间隔以确保追加第2电极图案50Y的区域时,在邻接的端子间发生短路的概率增加。进一步,如通过减小第2电极图案50Y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Y的线宽和间隔等使用箭头B所示区域的宽度变窄以确保追加第2电极图案50Y的区域,则电阻(配线电阻)增大,且显示质量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从在保持液晶的一对衬底中的一个衬底上形成的外部输入端子进行信号输入并利用夹在衬底间的导通材料进行衬底间的导通,从而对另一个衬底进行信号输入,在这种类型的液晶板中,提供一种可以通过有效地使用非显示区域的配线区域增大用于驱动液晶的电极图案数量而不降低可靠性及显示质量的结构。
发明的公开为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特征在于,备有第1衬底,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电气连接并向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所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衬底,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与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电连接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两侧的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与上述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电气连接的第2电极图形;并且,上述第1衬底及上述第2衬底,以对置的方式配置成使上述第1电极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图案在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由夹在上述第1衬底和上述第2衬底之间的导通材料实现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1液晶显示装置中,由导通材料将在第1衬底上形成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与在第2衬底上形成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连接,从而进行使位于第1衬底上的第1电极图案与位于第2衬底上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电气连接的所谓衬底间导通。在本发明中,当进行该衬底间导通时,将向与形成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与在第2衬底上形成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连接。此外,将在与上述第1电极图案交叉的方向上延伸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以不使衬底间导通的方式与配置在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两侧的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连接。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将第1电极图案用于衬底间导通,所以,可以增加第2电极图案的数量而不影响衬底间导通的可靠性。这是因为,即使其图案不得不倾斜延伸的部分(例如图4中的A)的图案数量增加,但由于该图案不是用于衬底间导通的图案,所以,将邻接图案间的宽度减小也无关紧要。因此,即使增加第2电极图案的数量,也无需减小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的间隔,而且也不需要减小第1图案的线宽。因此,按照本发明,可以增大用于驱动液晶的电极图案数量而不降低可靠性及显示质量。此外,即使第2电极图案的数量不是增加很多,但由于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减小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所以,在外形尺寸与现有尺寸大小相等的液晶板中可以扩大显示区域。
另外,在本发明中,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最好按直线状向与该端子所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配置。就是说,在结构上,使第1导通用端子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在进行衬底间导通的区域不是倾斜地形成,从而能充分地确保端子间的距离,因而使衬底间导通的可靠性提高。
另外,在本发明中,最好将图象数据供给上述第1电极图案而将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图案。在具有这种结构的液晶装置中,上述第1电极图案,例如,可以用作通过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上述导通材料及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供给图象数据的数据电极图案,上述第2电极图案,可以用作通过上述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施加扫描信号的扫描电极图案。
本发明的第2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电气连接并向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的第1电极图案的第1衬底及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外部输入用端子、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第2电极图案的第2衬底以对置的方式配置成使上述第1电极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图案在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具有安装在上述第2衬底上的其输入端子与上述外部输入用端子电气连接、其输出端子与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电极图案电气连接的驱动用IC,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由夹在上述第1衬底和上述第2衬底之间的导通材料实现电气连接。
在本发明的第2液晶显示装置中,进行由导电材料将在第1衬底上形成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与在第2衬底上形成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连接的所谓衬底间导通。因此,位于第1衬底上的第1电极图案,通过第1和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与安装在第2衬底上的驱动用IC的输出端子连接。在本发明中,当进行该衬底间导通时,使用着向与形成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此外,将在与上述第1电极图案交叉的方向上延伸配置的第2电极图案以不使衬底间导通的方式与驱动用IC的输出端子连接。按照这种结构,由于将第1电极图案用于衬底间导通,所以,可以增加第2电极图案的数量而不影响衬底间导通的可靠性。这是因为,即使其图案不得不倾斜延伸的部分(例如图4中的A)的图案数量增加,但由于该图案不是用于衬底间导通的图案,所以,将邻接图案间的宽度减小也无关紧要。因此,即使增加第2电极图案的数量,也无需减小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的间隔,而且也不需要减小第1图案的线宽。因此,按照本发明,可以增大用于驱动液晶的电极图案数量而不降低可靠性及显示质量。
另外,在本发明的第2液晶显示装置中,可以采用上述第1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各种结构,例如,可采用如下的各种结构,(1)第1导通用端子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按直线状向与形成该端子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形成。
(2)将图象数据供给第1电极图案而将扫描信号供给第2电极图案。
上述(1)和(2)的作用效果,与上述本发明的第1液晶显示装置相同,所以将其说明省略。
附图的简单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图1所示的液晶板分解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3是将在图2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4是将在图2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5是将图3所示第1衬底与图4所示第2衬底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的外观的斜视图。
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图6所示的液晶板分解后的状态的斜视图。
图8是将在图7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9是将在图7所示液晶板的第2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0是将图8所示第1衬底与图9所示第2衬底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1是现有的液晶板的分解斜视图。
图12是将在图11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3是将在图11所示液晶板的第2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图14是将图12所示第1衬底与图13所示第2衬底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用于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形态。
(总体结构)图1是表示本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的外观的斜视图,图2是示意地表示将该液晶板分解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图3是将在图2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图4是将在图2所示液晶板的第2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在图1和图2中,只是示意地示出电极图案及端子等,所以,其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中参照将电极图案及端子的一部分放大后示出的图3和图4进行说明。
在图1和图2中,在安装于携带式电话机等电子设备内的无源阵列型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1,通过密封材料30将由玻璃或塑料等构成的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隔着规定的间隙粘合。将液晶封入由密封材料30分隔出的液晶封入区域35内。在第1衬底10上形成多列在液晶封入区域35的范围内沿纵向延伸的第1电极图案40,在第2衬底20上形成多列在液晶封入区域35的范围内沿横向延伸的第2电极图案50。
在这里示出的液晶板1中,用粘结剂等将偏振片5粘贴在第2衬底20的外侧表面上,在第1衬底10的外侧表面上也用粘结剂等粘贴着偏振片6。当按反射型构成液晶板1时,在偏振片5、6的外侧、或取代偏振片5、6而粘贴反射板(图中未示出)。
在按如上方式构成的液晶板1中,在第2衬底的衬底边201附近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上形成第1和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1、82。而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之间的导通,在第1衬底的衬底边101附近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11、及第2端子形成区域21上进行。其中,第1衬底边101、102,是沿同一方向延伸的边,所以,为了将第1和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1、82通过挠性衬底(图中未示出)或橡胶连接器等、或者直接与液晶驱动用驱动器等外部电路连接,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一端在与衬底10不重叠的部分、即从第1衬底10的衬底边101伸出的伸出部分上形成。因此,作为第2衬底20,采用比第1衬底10大的衬底。另一方面,为使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之间导通,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另一端在形成时延伸到与第1衬底10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11沿平面重叠的区域。
在本形态中,如图2和图3所示,第1端子形成区域11,沿着第1衬底10的衬底边101的中央部分形成,在该第1端子形成区域11上,沿着衬底边101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着多个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此外,在第1衬底10上,将多列用于驱动液晶的第1电极图案40从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起向两侧展开并倾斜地向相对的衬底边102延伸,然后在液晶封入区域35的范围内沿着与101、102正交的方向延伸。这里,第1电极图案40及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由按规定图案形成的ITO膜形成。
如图2和图4所示,在第2衬底20上,也沿着衬底边201形成第2端子形成区域21,但该第2端子形成区域21在除衬底边201的两端以外的较宽的范围上形成。在第2端子形成区域21上,在其中央区域沿着衬底边201形成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并在形成该多个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的区域两侧的2个部位上沿着衬底边201形成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这里,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及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在第2端子形成区域21内都是向相对的衬底边202(参照图2)延伸。
另外,在第2衬底20上,使在将第1衬底10与第2衬底20粘合时与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重叠的多个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从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起按直线状向衬底边202延伸。
进一步,在第2衬底20上,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起形成多列用于驱动液晶的第2电极图案50,在将第1衬底10与第2衬底20粘合时使其绕过与第1电极图案40的形成区域的两侧对应的区域。并且,该多列第2电极图案50,延伸到使其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与第1电极图案40交叉。即,在第2衬底20上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50的配线,在将第1衬底10与第2衬底20粘合时,在与第1衬底10上的形成第1电极图案40的区域的两侧沿平面相对的各区域内,使其在两侧分别向侧边203倾斜地延伸,然后沿着液晶封入区域35(或衬底20的侧边203)按直线状向相对的衬底边202延伸,在这之后,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以与衬底边201、202平行的形式延伸。这里,第2电极图案50、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均由按规定图案形成的ITO膜形成。
如采用结构如上所述的第1衬底10及第2衬底20构成液晶板1,则在本形态中,当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预先在密封材料30中掺入间隙材料及导通材料,同时在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重叠的区域也形成密封材料30。这里,密封材料304中所含的导电材料,例如,是金属粒子或对可弹性变形的小塑料珠的表面进行镀覆后的粒子,如果是对可弹性变形的小塑料珠的表面进行镀覆后的粒子,则其粒径约为6.6μm。与此不同,密封材料304中所含间隙材料的粒径约为5.6μm。因此,在将第1衬底10与第2衬底20重叠的状态下一面施加使其间隙减小的压紧力一面使密封材料30熔融、固化后,导电材料,在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之间以被压碎的状态使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导通。
图5是将图3所示第1衬底与图4所示第2衬底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如图5所示,当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由第1电极图案40与第2电极图案50的交叉部分按矩阵状形成象素5。因此,在第2衬底20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衬底201侧的端部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安装了挠性衬底90后,当通过该挠性衬底90等的外部电路对第2衬底20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及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进行信号输入时,可以将扫描数据通过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施加到在第2衬底20上形成的第2电极图案50上,并可以将图象数据信号通过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81、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导通材料及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信号输入到在第1衬底10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因此,可以根据该图象数据及扫描信号在各个象素5上控制位于第1电极图案40与第2电极图案50之间的液晶的定向状态,所以能够显示出规定的图象。
在现有技术中,对纵向的第1电极图案40,直接从外部输入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而不通过衬底间的上下导通,对为避开第1电极图案40而从两侧绕过的横向的第2电极图案50,通过倾斜延伸的衬底间导通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与此不同,在本形态中,对为避开第1电极图案40而从两侧绕过的横向的第2电极图案50,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直接输入信号而不通过衬底间的上下导通。另一方面,对纵向的第1电极图案40,从外部输入用端子81通过衬底间导通而输入信号。因此,不必按倾斜的形式形成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所以,可以笔直地形成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就是说,没有必要由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在位于第2电极图案50最内侧的图案在显示区域附近弯曲的角部与位于第2电极图案50最外侧的图案的角部之间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地形成的区域(箭头A指示的区域))进行衬底间导通,所以能确保稳定的连接并提高了连接的可靠性。此外,在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上,可以减小图案间的距离(间距间隔),并形成具有窄间距的第2电极图案50。因此,在第2电极图案50中,只需使直线部分501的长度尺寸在邻接的图案间稍有差别并从其开始倾斜地弯曲即可,因而可以减小第2电极图案50的各倾斜部分502之间的间隔。因此,从图4可以看出,在第2电极图案50中,直线部分501与倾斜部分502的边界连接线F与衬底边201所成的角度β较小,因而即使在这种对配置有很大限制的区域上也能形成数量较多的图案。所以,即使增大在这种对配置有很大限制的区域形成的图案数量时,也不需要减小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的间隔,而且,也没有必要减小图案的线宽。因此,按照本形态,可以增大用于驱动液晶的电极图案数量而不降低可靠性及显示质量。此外,在要求衬底间上下导通的液晶板中,如图案数相等,则由于在第2衬底20上可以使不得不将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比以往窄,所以可以使外形尺寸小型化,在外形尺寸大小相等的液晶板1中,能够确保扩展后的更宽的显示区域。进一步,如果在第2衬底20上可以使不得不将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比以往窄,则在显示区域的大小与以往相等的液晶板1中,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
在液晶板1中,有时在衬底上以COG(Chip on glass;玻璃衬底芯片型)安装方式或COP(Chip on Plastic Panel;塑料板衬底芯片型)安装方式安装驱动用IC。在这种情况下,从外部对驱动用IC进行信号输入,并从驱动用IC向各电极图案输出图象数据信号及扫描信号。参照图6、图7、图8、图9和图10,说明在这种型式的液晶板中应用了本发明的情况。
图6是表示本形态的液晶显示装置中使用的液晶板的外观的斜视图,图7是示意地表示将该液晶板分解后的状态的斜视图。图8是将在图7所示液晶板的第1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图9是将在图7所示液晶板的第2衬底上形成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在图6和图7中,由于只是示意地示出电极图案及端子等,所以,其详细的结构,将在后文中参照将电极图案及端子的一部分放大后示出的图8和图9进行说明。
在图6和图7中,本形态的液晶板1,通过密封材料30将由玻璃或塑料等构成的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隔着规定的间隙相对粘合。将液晶封入由密封材料30分隔出的液晶封入区域35内。在第1衬底10上形成多列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沿纵向延伸的第1电极图案40,在第2衬底20上形成多列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沿横向延伸的第2电极图案50。图中示出的液晶板1,将偏振片5粘贴在第2衬底20的外侧表面上,在第1衬底10的外侧表面上也粘贴着偏振片6。当按反射型构成液晶板1时,在偏振片5、6的外侧、或取代偏振片5、6而粘贴反射板(图中未示出)。
在按如上方式构成的液晶板1中,进行从外部输入信号或衬底间的导通时,都利用在第1衬底10及第2衬底20上分别形成的第1端子形成区域11及第2端子形成区域21。因此,作为第2衬底20,采用比第1衬底10大的衬底,在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贴重叠时,利用第2衬底20从第1衬底10的衬底边101伸出的伸出部分进行挠性衬底90或导电橡胶之类的连接器(图中未示出)的连接。
当构成这种连接结构时,在本形态中,如图7和图8所示,在第1衬底10上,第1端子形成区域11,沿着第1衬底10的衬底边101的中央部分形成,在该第1端子形成区域11上,沿着衬底边101以规定的间隔排列着多个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此外,在第1衬底10上,将多列用于驱动液晶的第1电极图案40从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起向两侧展开并倾斜地向相对的衬底边102延伸后,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沿着与101、102正交的方向延伸形成。
如图7和图9所示,在第2衬底20上,也沿着衬底边201形成第2端子形成区域21,但该第2端子形成区域21在除衬底边201的两端以外的较宽的范围上形成,在该第2端子形成区域,沿着衬底边201形成以规定间隔排列的多个外部输入用端子80。外部输入用端子80,在第2端子形成区21按直线状向相对的衬底边202{参照图7}延伸。在伸出部分25上,安装着将图象数据供给第1电极图案40并供给第2电极图案50的驱动用IC8。驱动用IC8的输入端子连接着外部输入用端子80(省略了外部输入用端子80与驱动用IC的连接部。),来自液晶板1的外部的信号从外部输入用端子80输入到驱动用IC8。驱动用IC8的输出端子,通过第2电极图案50、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和70与第1电极图案40连接。
在本形态中,在第2衬底20上,在液晶封入区域35一侧的邻接区域上相对于外部输入用端子80形成半导体(IC)安装区域7,并在该半导体(IC)安装区域7上安装驱动用IC8。从配置在该半导体(IC)安装区域7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区域上的驱动用IC8的输出端子(位于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中央区域的端子)起,按直线状向衬底边202配线直到在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与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对应重叠的部位,从而形成多个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省略了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及第2电极图案50与驱动用IC8的连接部)。此外,从配置在该半导体(IC)安装区域7的长度方向的两侧区域上的驱动用IC的输出端子(位于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两侧区域的端子)起,从直线部分501经由倾斜部分502形成在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使其绕过与第1电极图案40的形成区域的两侧对应的区域的多列用于驱动液晶的第2电极图案50。该多列第2电极图案50,延伸到使其在液晶封入区域35内与第1电极图案40交叉。
如采用结构如上所述的第1衬底10及第2衬底20构成液晶板1,则在本形态中,当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预先在密封材料30中掺入间隙材料及导通材料,同时在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重叠的区域也形成密封材料30。因此,在将第1衬底10与第2衬底20重叠的状态下一面施加使其间隙减小的压紧力一面使密封材料30熔融、固化后,导电材料在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之间以被压碎的状态使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与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导通。
图10是将图8所示第1衬底与图9所示第2衬底粘合时的电极图案及端子放大后示出的俯视图。
如图10所示,当通过密封材料30将第1衬底10和第2衬底20粘合时,由第1电极图案40与第2电极图案50的交叉部分按矩阵状形成象素5。因此,对第2衬底20的第2端子形成区域21的衬底边201侧的端部用各向异性导电材料等安装了挠性衬底90之后,当通过该挠性衬底90对外部输入用端子80输入信号时,可以从驱动用IC8向第2电极图案50施加扫描信号,并可以从驱动用IC8通过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导通材料及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向在第1衬底10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输入图象数据信号。因此,可以根据该图象数据及扫描信号在各个象素5上控制位于第1电极图案40与第2电极图案50之间的液晶的定向状态,所以能够显示出规定的图象。
如上所述,按照现有技术,对纵向的第1电极图案40,从外部输入用端子直接进行信号输入,对为避开第1电极图案40而从两侧绕过的横向的第2电极图案50,通过倾斜延伸的衬底间导通用端子进行信号输入,但在本形态中,对为避开第1电极图案40而从两侧绕过的横向的第2电极图案50,从驱动用IC8直接输入信号,从而当通过衬底间导通进行信号输入时,可以笔直地形成进行衬底间导通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按照如上方式,由于通过衬底间导通并经由第2衬底20对纵向的第1电极图案40进行信号输入,所以,没有必要由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在位于第2电极图案50最内侧的图案在显示区域附近弯曲的角部与位于第2电极图案50最外侧的图案的角部之间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地形成的区域(箭头A指示的区域))进行衬底间导通,所以在该部分上可以只形成能够减小图案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图案50。因此,在第2电极图案50中,只需使直线部分501的长度尺寸在邻接的图案间稍有差别并从其开始倾斜地弯曲即可,因而可以减小第2电极图案50的各倾斜部分502之间的间隔。因此,从图9可以看出,在第2电极图案50中,直线部分501与倾斜部分502的边界连接线F与衬底边201所成的角度β较小,因而即使在这种对配置有很大限制的区域上也能形成数量较多的图案。所以,即使增大在这种对配置有很大限制的区域形成的图案数量时,也不需要减小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及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70的间隔。此外,也没有必要减小图案的线宽。因此,按照本形态,可以增大用于驱动液晶的电极图案数量而不降低可靠性及显示质量。反过来说,如图案数相等,则由于在第2衬底20上可以使不得不将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比以往窄,所以,在外形尺寸大小相等的液晶板1中,可以扩展显示区域。进一步,如果在第2衬底20上可以使不得不将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比以往窄,则在显示区域的大小与以往相等的液晶板1中,可以减小其外形尺寸。
在实施形态1中,第1电极图案40及第2电极图案50,在结构上都是从设在液晶板外部的外装驱动用IC通过外部输入用端子81、82供给和施加图象数据或扫描信号,在实施形态2中,第1电极图案40及第2电极图案50,在结构上都是从安装在第2衬底上的驱动用IC8施加图象数据及扫描信号,但只要是第1电极图案利用衬底间导通而进行信号输入的结构,也可以将实施形态1与实施形态2组合。即,在结构上,可以从安装在玻璃衬底或塑料衬底上的驱动用IC利用衬底间导通而向第1电极图案40施加图象数据,而对另一个第2电极图案50则从液晶板外部的外装驱动用IC施加扫描信号。
另外,在上述结构中将挠性衬底90连接于外部输入用端子80、81、82,但也可以采用通过橡胶连接器等与其他外部电路衬底连接的结构。
权利要求
1.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有第1衬底,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电气连接并向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的第1电极图案;及第2衬底,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与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电连接的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配置在上述第1外部输入用端子两侧的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与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电气连接的第2电极图案;并且,上述第1衬底及上述第2衬底,以对置的方式配置成使上述第1电极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图案在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由夹在上述第1衬底和上述第2衬底之间的导通材料实现电气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按直线状向与该端子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图象数据供给上述第1电极图案,并将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图案。
4.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电气连接并向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邻近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的第1电极图案的第1衬底及具有靠近衬底的一边配置的外部输入用端子、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第2电极图案的第2衬底以对置的方式配置成使上述第1电极图案与上述第2电极图案在彼此交叉的方向延伸,并具有安装在上述第2衬底上的其输入端子与上述外部输入用端子电气连接、其输出端子与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电极图案电气连接的驱动用IC,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由夹在上述第1衬底和上述第2衬底之间的导通材料实现电气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1衬底间导通用端子及上述第2衬底间导通用端子,按直线状向与形成该端子的边相对的另一边延伸配置。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液晶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将图象数据供给上述第1电极图案,并将扫描信号供给上述第2电极图案。
全文摘要
在液晶板1中,对为避开在第1衬底10上形成的第1电极图案40而在第2衬底20上从两侧绕过的第2电极图案50,从第2外部输入用端子82直接进行信号输入,对即使通过衬底间导通进行信号输入也可以笔直地形成衬底间导通用端子60、70的第1电极图案40,通过衬底间导通进行信号输入。因此,在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上不需要进行衬底间导通,因而在不得不使图案倾斜延伸的部分上可以只形成允许减小图案间的距离的第2电极图案50。
文档编号G02F1/13GK1288527SQ9980208
公开日2001年3月21日 申请日期1999年11月5日 优先权日1998年11月11日
发明者中原弘树, 伊藤胜, 中村猛, 末广桂一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