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的制造方法_4

文档序号:9666523阅读:来源:国知局
[0094]图11示出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与最佳电流值之间的关系。从图11可以理解,在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与最佳电流值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0095]这里,如上所述,图像形成期间转印电流的目标电流值It被设定在使得即使当由于转印带21的重复使用而产生上述的转印电流与转印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偏移时也对图像不存在影响或者对图像的影响程度可忽略不计的值。然而,相对于使用斑块T的浓度控制的精度,上述的转印电流与转印性能之间的关系的偏移的影响在一些情况下变大。另一方面,通过将转印部分处的转印性能的波动对斑块T的浓度的影响降低到可能的程度,变得能够以高精度实现浓度控制。
[0096]因此,在本实施例中,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作为关于转印带21的电阻的信息,关于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信息被获得。然后,基于关于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信息,在浓度控制期间,实现用于调整当斑块T被转印到转印带21上时的转印电流的目标电流值的控制。
[0097]8.浓度控制期间的转印电流的控制
[0098]下面,将描述本实施例中的用于调整当斑块T被转印到转印带21上时的转印电流的目标电流值的控制(以下,也简称为目标电流调整控制)。
[0099]首先,将描述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获得关于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信息的方法。
[0100]图12示出对转印带21的每一表面电阻与上述的转印电压控制期间类似地测量的调整电压值V1、V2和V3与检测电流值11、12和13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设定VI =300V、V2 = 500V和V3 = 700V。从图12可以理解,根据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差异,存在电压值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V-1特性)的X轴的截距Xb (转印电压,以下称为通电开始电压)的差异。即,可以理解,对于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较低值,通电开始电压Xb较小。
[0101]图13示出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与通电开始电压Xb之间的关系。从图13可以理解,在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与通电开始电压Xb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因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变得能够通过获得通电开始电压Xb来估计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具体而言,与上述的转印电压控制期间类似,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被获得,并然后获得该关系的X轴(转印电压)的截距,使得可获得通电开始电压Xb。然后,能够通过参照图13所示的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与通电开始电压Xb之间的关系来获得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
[0102]下面,将描述转印部分N处的电流路径。图14示意性地示出转印部分N处的电流路径。转印部分N处的电流路径被分成以下两个路径(1)和(2)。
[0103]路径(1):从转印辊5通过转印带流向感光鼓1的电流的路径
[0104]路径⑵:由于转印带21的静电电容而流动的电流的路径
[0105]转印所需要的电流是流过路径(1)的电流。另一方面,路径(2)的电容对上述的通电开始电压Xb具有影响,并且与转印带21的电阻相关。因此,可使用事先通过实验等获得的通电开始电压Xb与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之间的关系获得最佳转印电流Ip。
[0106]参照图15,将进一步描述本实施例中的包含目标转印电流调整控制的浓度控制。图15是示出控制过程的概要的流程图。
[0107]当开始浓度控制时(S301),CPU 61与上述转印电压控制期间类似地执行用于获得调整电压值V1、V2和V3与检测电流值11、12和13之间的关系的操作(S302)。然后,CPU61从获得的电压值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获得通电开始电压Xb(S303)。然后,CPU 61通过参照存储于ROM 63中的如图13所示的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与通电开始电压Xb之间的关系有关的信息来从获得的通电开始电压Xb获得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 (S304)。然后,从获得的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Rb,CPU 61通过参照存储于ROM 63中的如图11所示的表面电阻Rb与最佳电流值之间的关系有关的信息来确定用于将斑块T转印到转印带21上的转印电流的目标电流值(最佳电流值)Ip (S305)。然后,从在S302的步骤中获得的电压值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CPU 61确定用于获得在S305的步骤中确定的目标电流值Ip的转印电压的目标电压值Vp (S306)。然后,CPU 61在转印带21上形成斑块T并然后调整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S307)。在这种情况下,斑块T通过使用在步骤S306中确定的目标电压值Vp被转印到转印带21上。然后,CPU 61在结束对于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调整之后结束浓度控制(S308)。
[0108]如上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CPU 61作为用于执行其中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被调整的浓度控制的控制手段。该浓度控制是调整操作的例子,在该调整操作中,在感光鼓1上形成的预定斑块T被转印到转印带21上,并且通过浓度传感器40检测斑块T的浓度,并然后根据通过浓度传感器40检测的斑块T的浓度与基准值之间的差调整要被调整的对象。并且,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用于获得关于转印带21的电阻的信息的获得手段。在本实施例中,获得手段由转印电压源E、转印安培计70、CPU 61等构成,并且从关于从转印电压源E输出电压时的电压值和电流值的信息获得关于转印带21的电阻的信息。然后,CPU61根据通过上述的获得手段获得的关于转印带21的电阻的信息改变从转印电压源E输出的用于在浓度控制中转印斑块T的电压。特别地,在本实施例中,CPU 61改变从转印电压源E输出的用于在浓度控制中转印斑块T的电压,使得,对于由通过上述的获得手段获得的信息指示的转印带21的电阻的较低值,通过该电压供给到转印部分N的电流变小。
[0109]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例,能够抑制由于源自转印带21的重复使用等的转印带21的表面电阻的波动(降低或升高)而导致的转印到转印带21上的斑块T的浓度的波动。作为结果,显影剂的调色剂浓度可被适当控制,使得图像浓度波动和缺陷图像的产生被抑制,并因此可长期形成良好的图像。因此,根据本实施例,在通过检测转印带21上的斑块T的浓度来实现浓度控制的构成中,能够抑制由于转印带21的电阻的波动而导致的浓度控制的精度降低。并且,在本实施例中,在转印带21上,可通过共用的浓度传感器40读取多个颜色的斑块T,并因此能够如以上描述的那样以高精度实现浓度控制,同时抑制图像形成装置100的大小和成本的增加以及复杂化。
[0110]顺便提及,在以上中,作为例子描述了直接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但本发明也可被应用到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图16是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示意性截面图。在图16所示的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与图1所示的直接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中的功能和构成相同或对应的功能和构成的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代替图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转印带21,图16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包含作为由无端带形片(膜)构成的中间转印部件的中间转印带24。该中间转印带24是调色剂图像从图像承载部件转印到其上的图像馈送片的例子。中间转印带24以预定的张力被缠绕在作为多个支撑辊的驱动辊25、张力辊26和二次转印相对辊27周围。在中间转印带24的内周表面(后表面)侧,在与图像形成部分P的感光鼓1的相关的一个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作为与图1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的转印辊5类似的一次转印手段的一次转印辊5,该一次转印辊5是辊形一次转印部件。一次转印辊5通过中间转印带24朝着感光鼓1被施压(挤压),并且形成中间转印带24与感光鼓1彼此接触的一次转印部分(一次转印压合部)N1。并且,在中间转印带24的外周表面(前表面)侧,在与二次转印相对辊27相对的位置处,设置作为二次转印手段的二次转印辊28,该二次转印辊28是辊形二次转印部件,并且形成中间转印带24与二次转印相对辊27彼此接触的二次转印部分(二次转印压合部)N2。
[0111]在图像形成部分P的感光鼓1上形成的调色剂图像在一次转印部分(一次转印压合部)N1处通过一次转印辊5的作用被依次静电叠加转印(一次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此时,向一次转印辊5中的每一个施加作为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带电极性相反的DC电压的一次转印电压(一次转印偏压)。中间转印带24上的调色剂图像在二次转印部分N2处通过二次转印辊28的作用被静电转印(二次转印)到转印材料Si。此时,向二次转印辊28施加作为极性与调色剂的正常带电极性相反的DC电压的二次转印电压(二次转印偏压)。作为中间转印带24,在本实施例中能够使用与转印带21类似的带。在图16中的图像形成装置100中,在浓度控制中,在中间转印带24上形成斑块T。然后,通过被设置为在相对于中间转印带24的移动方向的最下游一次转印部分N1K的下游和二次转印部分N2的上游的位置处与中间转印带24相对的浓度传感器40检测该斑块T的浓度。因此,斑块T被转印到中间转印带24上时的转印电流的目标电流值与直接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100的情况中类似地调整,由此变得能够抑制由于中间转印带24的表面电阻的波动而导致的浓度控制的精度降低。
[0112][实施例2]
[0113]下面,将描述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和操作与在实施例1中参照图16描述的中间转印类型的图像形成装置的基本构成和操作相同。因此,具有与在实施例1中描述的功能和构成相同或对应的功能和构成的要素由相同的附图标记或符号表示,并且将省略详细的描述。
[0114]在实施例1中,从转印电压的电压值与电流值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从作为X轴(转印电压)的截距的通电开始电压Xb)获得中间转印带24的表面电阻Rb。另一方面,在本实施例中,获得中间转印带24的表面电阻Rb的方法与实施例1中的方法不同。
[0115]作为中间转印带24的电阻改变的原因中的一个,将考虑以下原因。S卩,在二次转印步骤中,在通过转印电荷带电的转印材料S与中间转印带24之间产生微小的放电,或者产生电荷从转印材料S到中间转印带24的移动,使得中间转印带24的表面上的导电粒子带电。在带电导电粒子与带电导电粒子附近的其它导电粒子之间局部产生电场,并且在电场强的情况下,在这两类导电粒子之间产生放电,使得夹在导电粒子之间的树脂部分在通过放电施加热下被降解和碳化。碳化的树脂部分失去其绝缘性能并且变为导电体。将考虑局部区域中的介电击穿的程度在二次转印步骤的重
当前第4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