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07960阅读:16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壁挂电视或者大型监视器中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背景技术
作为AC型代表性的交流面放电型等离子体显示屏通过平行相对配置由排列形成了进行面放电的扫描电极以及维持电极的玻璃基板构成的前面板,以及由排列形成了数据电极的玻璃基板构成的背面板,使得两电极形成矩阵,而且在间隙中形成放电空间,用玻璃料等密封材料密封其外周部分而构成。而且,是在基板之间设置由间壁划分的放电单元,在该间壁之间的放电单元中形成了荧光体层的结构。在这种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屏中通过气体放电发生紫外线,用该紫外线激励R、G、B的各色荧光体发光,进行彩色显示(参照特开2001-195990号公报)。
该等离子体显示屏把1个场期间分割为多个子场,根据发光的子场的组合驱动,进行灰度显示。各子场由初始化期间,地址(address)期间以及维持期间构成。为了显示图像数据,在初始化期间,地址期间以及维持期间中分别在各电极上施加不同的信号波形。
在初始化期间,例如在所有的扫描电极上施加正的脉冲电压,在覆盖扫描电极以及维持电极的电介质体层上的保护膜以及荧光体层上积蓄必要的壁电荷。
在地址期间,在所有的扫描电极上,通过顺序地施加负的扫描脉冲进行扫描,在有显示数据时,在把扫描电极进行扫描的期间,如果在数据电极上施加正的数据脉冲,则在扫描电极与数据电极之间发生放电,在扫描电极上的保护膜的表面形成壁电荷。
在接着的维持期间,在预定期间为了在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之间维持放电施加充分的电压。由此,在扫描电极与维持电极之间生成放电等离子体,在预定的期间激励发光荧光体层。在地址期间,在没有施加数据脉冲的放电空间中不发生放电,不产生荧光体层的激发发光。
在这样的等离子体显示屏中,具有在地址期间的放电中发生很大的放电延迟,写入动作不稳定,或者为了完全地进行写入动作加长设定写入时间,在地址期间中花费的时间过大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些课题,提出了通过在前面板上设置辅助放电电极,根据由前面板一侧的面内辅助放电产生的激发放电减小放电延迟的显示屏及其驱动方法(参照特开2002-297091号公报)。
但是,在这样的等离子体显示屏中,当使画面更清晰而增加了行数时,由于在地址时间花费的时间加长,因此必须减少维持期间花费的时间,产生难以确保辉度的课题。进而,为了达到高辉度·高效率,即使在提高了氙分压的情况下放电开始电压也上升,放电延迟加大,具有地址特性恶化的课题。另外,地址特性由于受到制造工艺的影响很大,因此谋求减小地址时的放电延迟缩短地址时间使得不受到制造偏差的影响。
对于这样的要求,以往的在前面板面内进行激发放电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不能够充分地缩短写入时的放电延迟的课题,以及由于减小辅助放电的动作余量而由显示屏诱发误放电的课题,还有向邻接的放电单元供给激发所需要的粒子以上的激发粒子而产生交调失真等课题。为了实现用于供给激发粒子的稳定的辅助放电需要预定的电极间距离。从而,在前面板面内的辅助放电中辅助放电单元增大,具有不能够实现显示屏的高清晰的课题。
发明的内容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产生的,目的在于提供即使在高清晰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地址特性稳定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具有,在第1基板上相互平行地配置且以电介质层覆盖的第1电极和第2电极;在夹持与第1基板间的放电空间而对向配置的第2基板上,在与第1电极和第2电极交差的方向上配置的第3电极;配置于第2基板上与第1或第2电极间进行放电的第4电极。
根据这种结构,可实现用于在第1基板和第2基板的上下方向进行激发放电,减小适于高清晰度的辅助放电单元,稳定地形成激发放电从而地址特性优良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可在第2基板上设有区分以第1、第2及第3电极形成的多个放电单元的间壁,可在放电单元设置萤光体层。优选间壁构成为,有在与第1电极和第2电极正交方向上延伸的纵壁部,和与该纵壁部交叉设置形成间隙部的横壁部,在间隙部的第2基板上形成第4电极。
根据这些结构,在间隙部分中,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形成可靠而且稳定的激发放电,向沿着列方向邻接的放电单元供给激发粒子,能够不依赖于荧光体层的材料特性,减小地址时的放电延迟,使地址特性稳定。
进而,间隙部分还可以通过相互邻接的横壁部分,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并行连续地形成。由此,能够在间隙部分中扩散激发放电,稳定地进行向各放电单元的激发。
另外,在与由第4电极形成的放量空间相对应的第1基板上,还可以形成光吸收层。由此,由光吸收层吸收间隙部分中的发光,能够防止由在间隙部分内产生的激发放电引起的对比度的恶化。
进而,最好把光吸收层形成在第1基板的放电空间一侧的面上。由此,由激发放电产生的发光封闭在间隙部分内,能够谋求对比度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还可以在比第3电极更接近放电空间的位置形成第4电极,与使用第3电极的放电单元的放电电压相比较,还可以降低间隙部分内的激发放电的放电电压,在放电单元的地址放电之前,能够发生稳定的激发放电。
另外,还可以在比第4电极更接近放电空间的位置形成第3电极。由此,能够降低由第3电极产生的地址放电电压。
进而,构成为当在施加了扫描脉冲的第1电极与第4电极之间施加了扫描脉冲时,使得产生激发放电。由此,能够使得在对于放电单元激发成为最必要的时间最佳地发生以减小地址时的放电延迟为目的的激发放电,由此能够得到稳定的地址特性。
另外,最好交每2条第1电极和第2电极交互排列。由此,由于放电单元沿着列方向邻接的部分的电极成为等电位,因此降低在相邻单元之间消耗的充放电电力,节省电力。
进而,第4电极最好形成在与施加了扫描脉冲的第1电极之间相互邻接的部分相对应的第2基板上。由此,能够抑制发生第2电极与第4电极之间的误放电,能够进行稳定的工作。
另外,在周边部分的显示区域以外的部分中,最好形成用于使在第1基板的第1电极与第2基板的第4电极之间诱发放电的放电区。如果依据该结构,则通过周边部分的放电区中的放电,能够减小在间隙部分内部产生的激发放电的放电延迟自身,实现更高速的地址特性,缩短地址时间。
另外,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发生放电的第4电极最好在地址期间施加正的电压脉冲发生放电,进而,在地址期间最好使施加到第4电极上的正的电压值比在地址期间施加到第3电极上的电压值大。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发生间隙部分内的激发放电。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
图2是模式地示出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表面基板的电极排列的平面图。
图3是模式地示出该等离子体显示屏的背面基板的斜视图。
图4是模式地示出该等离子体显示屏的背面基板的平面图。
图5是沿着图4的A-A线切断了时的剖面图。
图6是沿着图4的B-B线切断了时的剖面图。
图7是沿着图4的C-C线切断了时的剖面图。
图8是示出用于使该等离子体显示屏动作的驱动波形一例的波形图。
图9是示出该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放电延迟特性一例的特性图。
图10是示出对于该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激发电压的放电的统计延迟时间一例的特性图。
图11是示出该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扫描电极的引出例的平面图。
图12是在该等离子体显示屏上设置的第2光吸收层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主要部分构造的平面图。
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3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
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4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
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5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主要构造的平面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6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背面基板的构造的平面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7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以下,使用

本发明实施形态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实施形态1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1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图2是模式地示出作为第1基板的表面基板一侧的电极排列的平面图,图3是模式地示出作为第2基板的背面基板一侧的斜视图,图4是作为第2基板的背面基板的平面图。另外,图5,图6以及图7分别是沿着图4的A-A线,B-B线,C-C线切断了时的剖面图。
如图1所示,把放电空间3夹在中间,相对配置作为第1基板的玻璃制的表面基板1和作为第2基板的玻璃制的背面基板2,在该放电空间3中作为通过放电发生紫外线的气体,封入氖以及氙或者其混合气体等。在表面基板1上,用电介质体层4以及保护膜5覆盖,而且排列配置成使得由成对的带形的作为第1电极的扫描电极6与作为第2电极的维持电极7构成的电极群相互平行。该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分别由透明电极6a、7a,以及形成为重叠在该透明电极6a、7a上而且用于提高导电性的银等形成的金属母线6b、7b构成。
另外,如图2所示,扫描电极6和维持电极7每2个交互排列,使得成为扫描电极6-扫描电极6-维持电极7-维持电极7......,而且在扫描电极6之间以及维持电极7之间的各个电极之间,设置由黑色材料构成的光吸收层8。
另一方面,使用图1、图3~图7说明背面基板2的结构。在背面基板2上,相互平行地排列配置成为第3电极的多个带形的数据电极9,使得与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交叉正交。进而,在背面基板2上,形成用于划分由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和数据电极9形成的多个放电单元11的间壁10,同时,设置与由该间壁10划分出的放电单元11相对应形成的荧光体层12。间壁10由沿着与设置在表面基板1上的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正交的方向,即与数据电极9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10a,设置成与该纵壁部分10a交叉形成放电单元11,而且在放电单元11之间形成间隙部分13的横壁部分10b构成。另外,形成在表面基板1上的光吸收层8形成在与间壁10的横壁部分10b之间所形成的间隙部分13的空间相对应的位置上。
另外,在背面基板2的间隙部分13中,在该间隙部分13内的空间中沿着与数据电极9正交的方向形成用于在表面基板1与背面基板2之间发生放电的成为第4电极的激发电极14,由间隙部分13形成激发放电单元。另外,该间隙部分13沿着与数据电极9正交的方向连续地形成。该激发电极14形成在覆盖数据电极9的电介质体层15上,进而形成电介质体层16使得覆盖该激发电极14,形成在比数据电极9更靠近间隙部分13内的空间中。进而,激发电极14仅形成在与施加扫描脉冲的扫描电极6之间相互邻接的部分相对应的缝隙部分13中,而且扫描电极6的金属母线6b的一部分延长到与间隙部分13相对应的位置,形成在光吸收层8上。即,在邻接的扫描电极6中,在沿着间隙部分13的区域的方向突出的金属母线6b与形成在背面基板2一侧的激发电极14之间进行激发放电。
其次,使用图8说明在等离子体显示屏上显示图像数据的方法。作为驱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方法,把1个场期间分割为具有发光期间的重叠的多个子场,通过发光的子场的组合进行灰度显示。各子场由初始化期间,地址期间以及维持期间构成。
图8中示出用于驱动上述等离子体显示屏的驱动波形的一例。在图8所示的初始化期间中,在形成了激发电极Pr(图1的激发电极14)的激发放电单元中,在间隙部分(图1的间隙部分13)的区域中突出了一部分的扫描电极Yn与激发电极Pr之间进行初始化。在接着的地址期间,如图8所示,在激发电极Pr上始终施加正的电位。由此,在激发放电单元中,当在扫描电极Yn上施加扫描脉冲SPn时,在激发电极Pr与扫描电极Yn之间发生激发放电。从而,第n个放电单元中的地址时的放电延迟通过该激发放电而减小,地址特性稳定。
其次,虽然在第n+1个放电单元的扫描电极Yn+1上施加扫描脉冲SPn+1,但是这时由于在前面刚刚发生激发放电,因此第n+1个放电单元中的地址时的放电延迟也减小。另外,这里,仅进行了某一个场的驱动顺序的说明,而其它子场中的动作原理也相同。
这里,在图8所示的驱动波形中,通过在地址期间中在激发电极Pr上施加正的电压,能够稳定地发生激发放电。另外,施加在激发电极Pr上的电压值Vpr更理想的是设定成比在地址期间施加在数据电极D(图1的数据电极9)上的数据电压值Vd大的值。
另外,在地址期间中施加在激发电极Pr上的电压值对于在初始化期间施加在激发电极Pr上的电压值可以设定为正的电压值,也可以对于GND(接地)电平是负的电压值。
如上述那样,在激发放电单元中,由于当施加了扫描脉冲时发生激发放电,因此在地址时能够可靠地发生激发放电,能够更有效地减少地址时的放电延迟。这样,能够在间隙部分区域中可靠地发生激发放电,能够使地址特性更稳定。
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图1,图3,图4,图5所示,在设置于表面基板1上的扫描电极6与设置于背面基板2上的激发电极14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发生激发放电,而且,该激发电极14形成为仅在间隙部分13的区域与数据电极9正交。从而,能够仅在间隙部分13的区域中发生激发放电。因此,与在表面基板1的面内发生激发放电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抑制通过向邻接的放电单元11供给激发所必需的粒子以上的激发粒子产生的交调失真。
进而,使用激发放电的目的在于当使画面高清晰时稳定其地址特性。在表面基板1的面内发生激发放电时,为了进行稳定的激发放电电极间的距离是必须的,辅助放电单元即激发放电单元增大。因此在全部放电单元中激发放电单元所占的面积增大,降低显示屏辉度。另外,如果在施加了扫描脉冲的定时,在表面基板1的面内以外发生激发放电,则用于在背面基板2一侧布线扫描电极6的一部分的构造或者电极取出构造非常复杂,进而还具有不能够确保这时的耐压等问题。
如本发明的实施形态这样,通过在设置于表面基板1上的扫描电极6与设置于背面基板2的激发电极14之间沿着上下方向发生激发放电,能够减小激发放电单元,能够实现即使高清晰度其地址特性也十分出色,而且还提高了显示屏辉度的等离子体显示屏。
另外,如本实施形态这样,激发电极14成为比数据电极9更接近产生激发放电的放电空间3的结构。因此,激发电极14与扫描电极6的距离减小,由此降低放电开始电压,以低电压发生间隙部分13中的激发放电。另外,能够做成比地址放电更快更易于发生激发放电的结构,能够提高地址特性。
进而,仅在与邻接的扫描电极6相对应的区域中设置激发电极14。因此,激发放电仅在扫描电极6与激发电极14之间发生,能够抑制激发电极14与维持电极7的误放电。
图9是示出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放电延迟特性的一例的特性图,横轴表示时间。图9(a)示出没有激发放电的情况,图9(b)和图9(c)示出具有激发放电的情况,图9(b)是第Yn个扫描电极的单元,图9(c)是第Yn+1个扫描电极的单元的特性。进而,在图10中分别以第Yn个扫描电极的单元,第Yn+1个扫描电极的单元示出对于施加在激发电极Pr上的电压Vpr的放电的统计延迟时间。
图9中,a示出发光输出波形,b示出对于扫描电极的施加电压波形,c示出放电的概率分布,d示出激发放电的发光输出波形,e示出写入放电的发光输出波形,c的放电的概率分布示出放电延迟。如果把图9(a),(b),(c)进行比较,则图9(b),(c)的具有激发放电的情况与图9(a)的没有激发放电的情况相比较,放电的概率分布尖锐。由此可知放电延迟小。另外,由于当在第Yn个放电单元的扫描电极Yn上施加扫描脉冲时发生激发放电,因此第Yn个单元中的放电延迟稍大一些,但是由于在第Y+1个放电单元中已经受到激发放电的影响因此能够使放电延迟非常小。
另一方面,如图10所示,可知随着激发电压Vpr的增加,特别是当施加扫描脉冲时,进行激发放电的第Yn个单元中的放电的统计延期时间的减少效果增大。没有激发放电时的放电的统计延迟时间是大约2400ns,而根据本发明可知能够大幅度地改善放电延迟。
图11是示出扫描电极6的引出例的平面图。图11(a)示出使扫描电极6的金属母线6b沿着数据电极9的方向突出,设置突出部分20作为激发用扫描电极部分22的例子,图11(b)示出在金属母线6b的非显示区中设置连接部分21,与激发用扫描电极部分22连接的例子。另外,图11中金属母线6b的倾斜部分是向外部的取出区域。在每种情况下,都能够可靠而稳定地进行激发放电,特别是如图11(b)那样,通过在产生激发放电的间隙部分13设置连续的激发用扫描电极部分22,能够更可靠地发生激发放电。
另外,发生激发放电的间隙部分13沿着与数据电极9正交的方向连续地形成。因此,沿着激发电极14,能够减小在较长的间隙部分13中产生的激发放电的放电分散性。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背面基板2上作为间壁10设置纵壁部分10a和横壁部分10b,形成大致矩形的放电单元11的同时,间隙部分13做成与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并行形成的空间。但是,本发明并不限于这样的放电单元形状,即使在间壁为曲折形,形成放电单元等情况下,当然也能够使用。
进而,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如图2所示,每2条交互排列扫描电极6和维持电极7。因此,放电单元沿着列方向邻接的部分的电极成为等电位,由此,降低放电单元之间消耗的充放电电力,减少功耗。
另外,在本发明的实施形态中,如图1所示,在表面基板1一侧,在邻接的扫描电极6之间以及邻接的维持电极7之间形成光吸收层8。因此,能够通过该光吸收层8遮档间隙部分13中的激发放电的发光,能够改善地址特性的同时,防止对比度的下降。
另外,图12所示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具备与图1相同的结构,进而,还在邻接的扫描电极6之间以及维持电极7之间的电介质体层4或者保护膜5上设置第2光吸收层23。因此,能够谋求对比度的进一步提高。
另外,由于在与间隙部分13相对应的表面基板1上这样设置光吸收层8或者第2光吸收层23,因此荧光体可以进入到间隙部分13中,能够容易地进行荧光体形成。
另外,在图1,图12中,在维持电极7之间也设置了光吸收层8,而在该间隙部分13中由于不发生激发放电,因此也能够采用在该间隙部分中不设置光吸收层的结构。
实施形态2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2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主要部分构造的平面图。在实施形态2中,在等离子体显示屏的显示区外的周边部分中,形成了用于诱发间隙部分13内的空间中的表面基板1与背面基板2之间的激发放电的放电区。
在通过这样的激发放电改善地址特性的方法中,需要稳定地没有放电延迟地产生激发放电自身。在实施形态2中,在显示屏的周边部分中形成发生用于稳定地产生激发放电的辅助放电的放电区。
如图13所示,把与激发电极14相对应的扫描电板6的金属母线6b延伸配置到成为由间壁10形成的显示区50的外侧的周边区域,同样,激发电极14也延伸配置到成为显示区50的外侧的周边区域。因此,在周边区域中形成激发放电的辅助放电区17,通过在该区域中发生的预放电,能够没有放电延迟地稳定地发生激发放电。另外,在图13所示的辅助放电区17中,示出了在扫描电极6与激发电极14之间产生放电的情况例,而也可以在扫描电极6与平行于数据电极9形成的电极之间发生预放电。
实施形态3图14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3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在该实施形态3中,除去形成在背面基板2一侧的激发电极14以外,在与表面基板1一侧的间隙部分13相对应的区域中形成了激发电极18。另外,在该激发电极18中即使与扫描电极6等电位,也可以施加与扫描电极6不同的新的电压波形。通过采用这样的电极结构,能够更高速地产生间隙部分13内的激发放电,能够进行更高速的写入动作。
实施形态4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4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在该实施形态4中,不用电介质体层16覆盖图1所示的实施形态1中的形成在背面基板2一侧的激发电极14,而使其露出于间隙部分13的空间的结构采取。
这样,通过使激发电极14露出,还能够把用于激发放电的电压取为低电压。
实施形态5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5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主要部分构造的平面图。在该实施形态5中,把构成扫描电板6以及维持电极7的透明电极6a、7a的形状取为T字形,使扫描电极6的透明电极6b的一部分从金属母线6b突出,作为与激发电极14相对的电极部分6c。这样通过在电极形状方面下功夫,还能够控制激发放电的大小。
实施形态6图1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6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背面基板的构造的平面图。在该实施形态6中,把激发电极19与数据电极9形成在同一个平面上,而且通过了间壁10的纵壁部分10a的下方。通过采用这样的结构,能够去除掉数据电极9与激发电极19的交叉部分,改善数据电极9与激发电极19的耐压特性的同时,能够抑制由于数据电极9与激发电极19交叉而发生无效电力。
实施形态7图1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形态7中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剖面图。如图18所示,在实施形态7中,形成于背面基板2上的作为第3电极的数据电极33和作为第4电极的激发电极31的结构与实施形态1所叙述的结构不同。
即,在实施形态7中,在背面基板2上首先形成激发电极31,覆盖激发电极31设置电介质体层32,在其介质体层32上设置数据电极33。进而,覆盖数据电极33设置成为间壁形成用的基底的电介质体层34,在该电介质体层34上形成间壁35。这样,在实施形态7中仅是背面基板2一侧的结构不同,表面基板1一侧的结构与实施形态1相同。
从而,如果依据实施形态7,则数据电极33形成在比激发电极31更接近放电空间3的位置。因此,能够减薄形成在数据电极33上的电介质体层34,能够降低地址放电时的放电电压,能够使地址放电稳定。另外,形成在激发电极31上的电介质体层32是激发电极31与数据电极33之间的绝缘层,能够选择确保两者的绝缘性的任意的厚度和材料。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在本发明中,在成为激发放电单元的间隙部分中,能够可靠地发生激发放电,能够使地址特性更稳定。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本发明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由于能够在小的空间中可靠地进行激发放电,因此即使在显示屏高清晰化的情况下,作为地址时的放电延迟小,地址特性良好的等离子体显示装置等也是非常有用的。
权利要求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具有配置成在第1基板上相互平行而且用电介质体层覆盖的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把放电空间夹在中间,在与上述第1基板相对配置的第2基板上沿着与上述第1电极以及上述第2电极交叉的方向配置的第3电极;配置在上述第2基板上,在与上述第1电极或者上述第2电极之间进行放电的第4电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第2基板上设置有划分由第1电极,第2电极以及第3电极形成的多个放电单元的间壁,在上述放电单元上设置在荧光体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间壁由沿着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以及设定成与该纵壁部分交叉那样形成间隙部分的横壁部分构成,在上述间隙部分的第2基板上形成有第4电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间隙部分还可以通过相互邻接的横壁部分,与第1电极以及第2电极并行连续地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与由第4电极形成的放电空间相对应的第1基板上,形成有光吸收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把光吸收层形成在第1基板的放电空间侧的面上。
7.根据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比第3电极更接近放电空间的位置形成有第4电极。
8.根据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4的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比第4电极更接近放电空间的位置形成有第3电极。
9.根据权利要求1到权利要求8的任一项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构成为当在施加了扫描脉冲的第1电极与第4电极之间施加了扫描脉冲时,产生激发放电。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每2条交互地排列第1电极和第2电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第4电极形成在与施加了扫描脉冲的第1电极之间相互邻接的部分相对应的第2基板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周边部分的显示区域以外的部分中,形成有用于使在第1基板的第1电极与第2基板的第4电极之间诱发放电的放电区。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用于在第1基板与第2基板之间发生放电的第4电极在地址期间发生放电。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第4电极在地址期间施加正的电压脉冲,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等离子体显示屏,其特征在于在地址期间施加到第4电极上的正的电压值比在地址期间施加到第3电极上的电压值大。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能够使地址特性稳定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由沿着与背面基板(1)的扫描电极(6)以及维持电极(7)正交的方向延伸的纵壁部分(10a)以及设置成使得与该纵壁部分(10a)交叉,形成单元空间(11),而且在单元空间(11)之间形成间隙部分(13)的横壁部分(10b)构成间壁(10),而且在间隙部分(13)内的空间中,形成用于在表面基板(1)与背面基板(2)之间发生放电的激发电极(14),用扫描电极(6)和激发电极(14)形成可靠而稳定的激发放电,减小地址时的放电延迟,使地址特性稳定。
文档编号H01J17/04GK1578998SQ03801358
公开日2005年2月9日 申请日期2003年10月24日 优先权日2002年11月5日
发明者橘弘之, 小杉直贵, 村社智宏, 长尾宣明, 村井隆一 申请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