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935491阅读:26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辆用前照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反射镜朝 向前方反射,构成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车辆用前照灯,已知一种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 的光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构成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 的车辆用前照灯。在专利文献l中记载的车辆用前照灯构成为,通过将反射镜的反射面分 割为多个反射区域,同时通过特定曲面构成这些各反射区域,从而形成上 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其中,所述特定曲面将以线光源的左右 方向中央位置为焦点的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车辆用前照灯构成为,在具有由回转椭圓面构 成的反射面的第l反射镜中的回转椭圆面的第1焦点上配置线光源,同时, 在其第2焦点的位置上配置灯罩,将从该第l反射镜反射的来自线光源来的光的一部分由灯罩遮挡后,将其由第2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的结构,通过上 述结构形成上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专利文献l:日本特开平9-22607号公报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0-276916号公才艮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此种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 射,既使在反射镜的左右宽度狭窄的情况下,也可提高光源光束的利用效率。可是,上述"专利文献r记载的车辆用前照灯,由于其反射镜的反射 面由以线光源的左右方向中央位置为焦点的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而成的 曲面构成,因此存在着相对于水平方向不容易鲜明地形成倾斜向上的斜明 暗截止线的问题。另外,上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车辆用前照灯,由于作为遮光板的反 转投影像以形成明暗截止线,可鲜明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但存在着不容 易使该斜明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良好的问题。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一种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 的线光源的光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构成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止线的 配光图案的车辆用前照灯,可鲜明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同时,可使斜明 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良好。本发明通过改进线光源的配置以及反射镜的构成来实现上述的目的。 即,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照灯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 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构成在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 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光源的配置为,使在灯具俯视中位于该线光源的左右 方向端缘中的前端缘的第l规定点,位于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l基准轴 线上,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被分割为多个反射区域,这些多个反射区域中的 一部分构成扇形反射区域,所述扇形反射区域 在灯具正视中所述第l基准轴线的不同于所述线光源的左右侧中由从该第l基准轴线向斜下方延伸的第1直线和从该第1基准线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包围,该扇形反射区域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所述线光源的光 朝向与所述第1直线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由来自该扇形反 射区域的偏转扩散反射光形成相对水平方向斜向上的斜明暗截止线,其中 所述回转抛物面以所述第l规定点为焦点的同时以所述第l基准轴线为中心轴。上述"车辆用前照灯"可具有上述反射镜以外的反射镜,也可不具有。 上述"线光源"只要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光源,其具体的构成不被特 别限定,例如,可采用放电灯的放电发光部或面素灯的灯丝,或具有列状 配置的多个发光电极的发光二极管中的这些多个发光电极等,此外,该"线 光源"可由非实际光源的线光源状的模拟光源构成。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分割为多个反射区域,但只要这些多个反射 区域内的一部分上包含有上述扇形反射区域,在其具体的分割数、分割形 状或各反射区域的具体的反射面形状上不特别限定。另外,对于上述"扇 形反射区域"自身,可由单一的反射区域构成,也可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域。上述"第l直线"只要为从第l基准轴线向下方延伸的直线,相对于第2 直线的开角不特别限定,例如可设定其值在10-45°左右的范围内。本说明书的"偏转扩散"指只偏转、只扩散、偏转和扩散组合的任何 一个。由上述构成所示,由于本发明的车辆用前照灯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 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构成在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 止线的配光图案,但上述线光源将在灯具俯视中位于该线光源左右方向的 端缘中的前端缘上的第l规定点配置在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l基准轴线 上,此外,上述反射镜的反射面被分割为多个反射区域,同时这些多个反 射区域中的一部分在灯具正视中相对于上述第l基准轴线的不同于上述线 光源的左右侧中构成由从该第l基准轴线向斜下方延伸的第l直线和从该第 l基准线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包围的扇形反射区域,并且该扇形反射区域 由将以上述第l规定点为焦点的同时以上述第l基准轴线为中心轴的回转抛 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上述线光源的光朝向与上述第l直线直交的方向偏 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由从该扇形反射区域的偏转扩散反射光形成相对 水平方向斜向上的斜明暗截止线,能够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即,由于构成扇形反射区域的基准面的回转抛物面,其中心轴由以位 于线光源的左右方向的端缘中的前端缘上的第1规定点A为焦点同时通过该 第l规定点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l基准轴线构成,在假定扇形反射区域 仍为上述基准面时,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灯具前方 配置的虛拟垂直屏上形成的线光源的光源像相对于第l基准轴线全部形成 在不同于线光源的左右侧的位置上,并且,这些各光源像的上端缘在从与因此,如果使该扇形反射区域由以上述回转抛物面为基准面,将来自 线光源的光向与第l直线直交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就能够将来扩散,由此可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此时,由于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中的从第l基准轴线离开的位置来的 反射光形成的线光源的光源像较小,随着该反射位置接近第l基准轴,线光 源像逐渐变大,能够将在斜明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设 定为越接近斜明暗截止线,光度越高,由此能够提高车辆前方路面中的远 方区域的识别性。根据如此的本发明,在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反 射镜朝向前方反射、形成在上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地构成的车 辆用前照灯中,能够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同时,能够使斜明暗截止 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良好。在上述构成中,如果线光源构成在灯具俯视中大致横长矩形状发光的 模拟光源,若该模拟光源的形成为,在形成横长矩形状缝隙的遮光部件的隙的位置集中,可使该线光源构成具有明晰轮廓的模拟光线,由此能够更 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此时,上述"光学部件"的具体构成没有特别地限定,例如,可采用 反射镜或透镜等。另外,对上述"实际光源"的具体构成也没有特别的限 定。在上述构成中,如果扇形反射区域被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域,可对这 些小反射区域的每个进行其反射光的偏转扩散控制,由此可细精地控制斜 明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此外,在上述构成中,如果反射镜的反射面的在线光源正下的位置中 与扇形反射区域相邻的带状反射区域,由以位于线光源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的前端缘上的第2规定点为焦点,同时以通过该第2规定点地向车辆前后 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轴线为中心轴的回转抛物面为基准面,将来自模拟光源 的光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的偏转扩 散反射光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可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即,由于构成带状反射区域的基准面的回转抛物面,其中心轴由以位 于线光源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的前端缘上的第2规定点为焦点,同时通过该 第2规定点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轴线构成,假定带状反射区域仍为上述基准面时,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灯具前方配 置的虛拟垂直屏上形成的线光源的光源像全部相对于第2基准轴线跨越其 左右方向地形成,并且这些各光源像的上端缘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地形成。因而,如果将该带状反射区域由以上述回转抛物面为基准面、将来自 线光源的光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能够将来自该带状反射 区域的偏转扩散反射光不从水平明暗截止线向上方溢出地偏转扩散,由此 能够清楚地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此时,由于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中的从第2基准轴线离开的位置来的反 射光形成的模拟光源的光源像较小,随着其反射位置接近第2基准轴线,光 源像逐渐地变大,能够将水平明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 设定为越接近水平明暗截止线,光度越高。而且由此,通过与来自扇形反 射区域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相结合,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辆前方路面中 的远方区域的识别性。在该情况下,"左右方向中间位置"可为左右方向中心位置,也可为 从左右方向中心位置向左右方向错位的位置。在上述构成中,如果多个反射区域中的相对扇形反射区域在不同于带 状反射区域一侧相邻的左侧反射区域,由以通过作为线光源的左右方向的 端缘中的前端缘并位于不同于第1规定点的左右侧上的第3规定点,相对于 车宽方向向第1规定点的前方斜向延伸的第3基准轴线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 成,同时,相对于带状反射区域的不同于扇形反射区域的一侧相邻的反射 区域由以通过第l规定点,相对车宽方向朝向第3规定点的前方斜向延伸的 第4基准轴线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成,通过来自该2个反射区域各自的反射 光,能够将配光均匀的至少横长的配光图案不从水平明暗截止线向上方溢 出地形成于靠近车辆正面方向的位置上,由此能够有效地加强由从扇形反 射区域及带状反射区域来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的周边的亮度。


图1为表示本发明 一 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正面图;图2为图1的II-II线的剖面图;图3为表示沿图2的III - III线的剖面图;图4为表示通过从上述车辆用前照灯向前方照射的光,在位于灯具前方25m处的虛拟垂直屏上形成的近光束用配光图案的透视图;图5(a) ~ (e)为说明构成上述近光束用配光图案的一部分的配光图 案的形成过程的图;图6 (a) ~ (d)为说明上述实施例的作用的图。符号说明10车辆用前照灯12光源灯12a光源14第l反射镜14a、 16a、 18a、 20a反射面14al、 14al,扇形反射区域14a2带状反射区域14a3左侧反射区域14a4右侧反射区域14sl、 14s2小反射区域16第2反射镜16b开口部16c半筒状部18第3反射镜18s、 20s扩散反射元件20第4反射镜22遮光部件22a缝隙A第l规定点Axl第l基准轴线Ax2第2基准轴线Ax3第3基准轴线Ax4第4基准轴线Ax5灯中心轴Ax6轴线a、 b、 c、 d、 e、 f、 g、 h小反射区域B第2规定点C第3规定点CL1水平明暗截止线CL2斜明暗截止线E弯点HZ热区域Ll、 Ll'第l直线L2第2直线PA1、 PA1'、 PAlo、 PAlo,、 PA2、 PA2o、 PA3、 PA4、 PB、 PC、 Pa、 Pao、 Pb、 Pbo、 Pc、 Pco、 Pd、 Pdo、 Pe、 Peo、 Pf、 Pfo、 Pg、 Pgo、 Ph、 Pho配光图案PL近光用配光图案 S模拟光源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图i为表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的正面图,图2为其n-n线的剖面图。而图3为图2的III - III线剖面的详图。如这些视图所示,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10作为进行用于形成近光束用配光图案的光照射的灯具组件构成,在装配于未图示的灯体等中的状 态下使用。该车辆用前照灯10具有光源灯12、第1反射镜14、第2反射镜16、第3反 射镜18、第4反射镜20和遮光部件22,具有在灯具俯视图中看长度为纵向的 矩形状的外型形状。光源灯12为将放电发光部作为光源12a的卣化金属灯等的放电灯,其光 源12a作为沿着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灯中心轴Ax5而延伸的线光源。第2反射镜16具有由回转椭圓面组成的反射面16a,反射面16a将灯中心 轴Ax5上的放电电极间的中心位置作为第l焦点,同时将位于该第1焦点正下 的点0作为第2焦点。此时,该反射面16a/人上方侧略圓顶状地覆盖光源12a 而形成,使来自光源12a的光作为向点0会聚的光而反射。但是,在该第2反射镜16的上端部形成开口部16b,通过该开口部16b, 来自光源12a的光向第2反射镜16的上方出射。另外,假设,反射面16a形成 至光源12a的正上位置,由于在其正上位置上反射的光被返回到光源灯12, 不能正确地控制,因此通过形成开口部16b,更有效地利用来自光源12a的 朝向正上的光。该第2反射镜16在其主体部的左右两侧上延长形成半筒状部16c,在该 半筒状部16c的右端部(在灯具正面看为"左端部",以下相同)中固定支 持着光源灯12。第4反射镜20以与第2反射镜16的上方邻接配置的状态,在该开口部16b 的后方侧,固定支持在第2反射镜16上,通过第2反射镜16的开口部16b将从 光源12a射出的光向上方朝向前方反射。该第4反射镜20的反射面20a由多个扩散反射元件20s组成,这些扩散反 射元件20s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所述回转抛物面将灯中心轴 Ax5上的放电电极间的中心位置作为焦点,同时将以通过该中心位置向车辆 前后方向延伸的轴线Ax6为中心轴,通过此各扩散反射元件20s,将来自光 源12 a的光以朝向前方略孩i向下地向左右方向扩散反射。该第3反射镜18以与第2反射镜16的下方邻接配置的状态,固定支持在 第2反射镜16上,使自光源12a朝向斜下后方的光朝向前方反射。该第3反射镜18的反射面18a由多个扩散反射元件18s组成,这些扩散反 射元件18s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而形成,所述回转抛物面将灯中心轴 Ax5上的放电电极间的中心位置为焦点,同时以轴线Ax6为中心轴,通过各 扩散反射元件18s,将自光源12a向斜下后方的光以朝向前方略微向下地向左 右方向扩散反射。遮光部件22为与第3反射镜18的下方邻接地水平配置的板状部件,被固 定支持在第3反射镜18上。该遮光部件22,其上面沿包含点O (即构成第2反射镜16的反射面16a 的回转椭圆面的第2焦点)的水平面延伸。并且,在该遮光部件22上形成包 围点0的横长矩形状的缝隙22a。该缝隙22a从俯视看,以相对点O位于稍后 方的点为中心,具有比光源12a略大的矩形形状。图3中以椭圓形状所示的网格部分表示由第2反射镜16反射的来自光源 12a的光作为集中光入射在遮光部件22上面的区域,缝隙22a以其左右方向两端缘的前端被包含在该区域内,同时其左右方向两端缘的后端大致内切该 区域的分界线的状态形成。过该缝隙22a的来自第2反射镜16的反射光不会被该缝隙22a的周壁面遮挡。第1反射镜14与遮光部件22的下方邻接地配置,将通过缝隙22a朝向下 方的来自第2反射镜16的反射光朝向前方反射。即,该第1反射镜14构成为, 将上述缝隙22a作为在灯具俯视中横长矩形状地发光的模拟光源S,并将来 自该模拟光源S的光反射。并且,该第1反向镜14^夹持遮光部件22地固定在 第3反射镜18上。该第1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被分割为扇形反射区域14a 1 、带状反射区 域14a2、左侧反射区域14a3及右侧反射区域14a4这4个反射区域。扇形反射区域14al在灯具俯视中通过^t拟光源S的左端缘,并在车辆前 后方向延伸的第l基准轴线Axl的左侧(即相对于第l基准轴线Axl为不同于 模拟光源S的左右侧)由从该第l基准轴线Axl向左斜下方延伸的第l直线Ll 和从该第l基准线Axl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L2包围而构成。此时,第l直线 L1的相对第2直线L2的开角被设定为15。。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并且将来自模拟光源 S的光向与第1直线L1直交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其中,该回转 抛物面以位于模拟光源S左端中的前端缘上的第1规定点A为焦点,同时以第 l基准轴线Axl为中心轴。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被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域 14sl。带状反射区域14a2作为在灯具俯视中与扇形反射区域14al邻接并且位 于模拟光源S正下的纵长带状的反射区域而形成。该带状反射区域14a2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并且将来自模拟光源 S的光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其中,该回转抛物面以位于模 拟光源S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的前端缘的第2规定点B为焦点,同时以通过该 第2规定点B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轴线Ax2为中心轴。该带状反射 区域14a2被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域14s2 。左侧反射区域14a3为邻接在扇形反向区域14a 1左侧的反射区域,由抛 物柱面构成,此时,该抛物柱面将通过位于模拟光源S右端缘中的前端缘上 的第3规定点C并相对于车宽方向朝向第1规定点A的前方侧斜向延伸的第3基准轴线Ax3作为焦线地形成,构成其垂直剖面的抛物线的轴设定为朝向水 平方向延伸。此时,第3基准轴线Ax3的方向设定为,相对车宽方向以15。 左右的开角向左斜前方延伸。右侧反射区域14a4为邻接在带状反射区域14a2右侧的反射区域,由抛 物柱面构成。此时,该抛物柱面将通过第1规定点A并相对车宽方向朝向第3 规定点C的前方侧斜向延伸的第4基准轴线AX4作为焦线地形成,构成其垂 直剖面的抛物线的轴设定为水平方向延伸。此时,第4基准轴线Ax4的方向 设定为,相对车宽方向以15。左右的开角向右斜前方延伸的状态设定。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10在大灯对光调整结束的阶段中,相对于车 辆前后方向以0.5-0.6°左右向下的方向延伸的状态配置第l基准轴线Axl、 第2基准轴线Ax2以及轴线Ax6 。图4为表示由从车辆用前照灯10向前方照射的光在位于灯具前方25m处 的虛拟垂直屏上形成的近光束用配光图案的透视图。如该图所示,该近光束用配光图案PL为左配光的近光束用配光图案, 在其上端缘上具有水平及斜明暗截止线CL1、 CL2,作为两明暗截止线CL1、 CL2交点的弯点E位于成为灯具正面方向消点的H-V的0.5-0.6。左右下方。 因此,在该近光束用配光图案PL中,靠左包围弯点E形成高光度区域的热区 域HZ。此时,水平及斜明暗截止线CL1、 CL2以通过H-V的垂直线V-V线为界,斜明暗截止线CL2。该近光束配光图案PL构成6个配光图案PA1、 PA2、 PA3、 PA4、 PB、 PC的合成配光图案。其中4个配光图案PA1、 PA2、 PA3、 PA4为由第l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 反射来自光源12a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由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反射光 形成配光图案PAl,由来自带状反射区域14a2的反射光形成配光图案PA2, 由来自左侧反射区域14a3的反射光形成配光图案PA3 ,由来自右侧反射区域 14a4的反射光形成配光图案PA4。另外,配光图案PB由来自第3反射镜18的反射光形成,配光图案PC由 来自第4反射镜20的反射光形成。此时,配光图案PA1、 PA2为左右扩散角比较小的配光图案,由其上端 缘形成水平及斜明暗截止线CL1、 CL2。此外,有关配光图案PA1、 PA2在后面叙述。配光图案PA3、 PA4形成为左右扩散角比配光图案PA1、 PA2大的配光 图案。各配光图案PA3、 PA4的上端缘位于与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大致同高处。此时,由于配光图案PA3由从抛物柱面构成的左侧反射区域14a3来的反 射光形成,为左右扩散角较大的配光图案,但由于其抛物柱面以相对于车 宽方向向左斜前方延伸的第3基准轴线Ax3为焦线,与该焦线向车宽方向延 伸的情况相比,其形成位置靠右(即靠V-V线)地位移。另一方面,由于配光图案PA4由从抛物柱面构成的右侧反射区域14a4 来的反射光形成,为左右扩散角较大的配光图案,但由于其抛物柱面以相 对于车宽方向向右斜前方延伸的第4基准轴线Ax4为焦线,与该焦线向车宽 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其形成位置靠左(即靠V-V线)地位移。配光图案PB、 PC形成为左右扩散角比配光图案PA3、 PA4大的配光图 案。此时,以各配光图案PB、 PC的上端缘位于与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大致 同高位置的状态设定构成第3及第4反射镜18、 20的反射面18a、 20a的各扩散 反射元件18s、 20s的向下偏向角的值。图5为说明配光图案PA1、 PA2的形成过程图。同图U)所示的配光图案PAlo为,假定扇形反射区域14al仍为上述基 准面(即将第l基准轴线Axl作为中心轴的回转抛物面)时,由来自该扇形 反射区域14al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其构成5个配光图案Pao、Pbo、 Pco、 Pdo、 Peo的合成配光图案。该各配光图案Pao、 Pbo、 Pco、 Pdo、 Peo为由分别来自构成同图(e) 所示的扇形反向区域14al的5个小反向区域a、 b、 c、 d、 e的反射光形成的配 光图案。该各配光图案Pao、 Pbo、 Pco、 Pdo、 Peo形成在V-V线的左侧。这是由 于通过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l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上述虚拟垂直屏上形 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源像全部形成于V-V线的左侧位置(即相对于第l基准轴 线Axl不同于模拟光源S的左右侧)的位置上,且该各光源像的上端缘朝向从与第1直线L1直交的方向(即相对水平方向以15。斜度方向向上)至水平方向间的角度方向延伸地形成。此时,这5个配光图案Pao、 Pbo、 Pco、 Pdo、 Peo中,由来自位于从第l 基准轴线Axl离开的下段的小反射区域a、 b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ao、 Pbo形成较小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中段的小反射区域c、 d的反射光形成 的配光图案Pco、 Pdo形成稍大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上段的小反射区域e 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eo形成较大的配光图案。此外,由来自沿第l直 线Ll的小反射区域b、 d、 e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bo、 Pdo、 Peo,其上 端缘沿斜明暗截止线C L 2延伸地形成。同图(b)所示的配光图案PAl为由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反射光形 成的实际的配光图案。由于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由以第1规定点A为焦点同时以第l基准轴线 Axl为中心轴的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向与第1直线 Ll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由配光图案PA1的上端缘形成斜明 暗截止线CL2。此时,由来自位于下段的小反射区域a、 b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a、 Pb形成将较小的配光图案Pao、 Pbo在向右下方稍微扩散的同时向左上方少 量扩散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中段的小反射区域c、 d的反射光形成的配 光图案Pc、 Pd形成将较大的配光图案Pco、 Pdo在向右下方少量扩散的同时 向左上方稍大地扩散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上段的小反射区域e的反射光 形成的配光图案Pe形成将较大的配光图案Peo在向右下方稍大扩散的同时 向左上方以 一定程度较大地扩散的配光图案。据此,配光图案PA1的光度分布为,在靠近斜明暗截止线CL2并且靠近 弯点E的位置最明亮,随着由此离开而逐渐变暗。同图(c)所示的配光图案PA2o为假定带状反射区域14a2仍为上述基准 面(即将第2基准轴线Ax2作为中心轴的回转抛物面)时,由来自该带状反 射区域14a2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其构成3个配光图案Pfo、 Pgo、 Pho 的合成配光图案。这些各配光图案Pfo、 Pgo、 Pho为,由来自构成同图(e)所示的带状 反射区域14a2的3个小反射区域f、 g、 h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这些各配光图案Pfo、 Pgo、 Pho形成左右均等地跨越V-V线的横长的配 光图案,其上端缘沿斜明暗截止线CL2延伸地形成。这是由于通过来自带状 反射区域14a2中各点的反射光在上述虚拟垂直屏上形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 源像形成左右均等地跨过V-V线的横长的光源像,并且,这些各光源像的上 端缘向与第2直线L1垂直的方向(即水平方向)延伸地形成。此时,这3个配光图案Pfo、 Pgo、 Pho中,由来自位于从第2基准轴线Ax2 离开的下段的小反射区域f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fo形成小的配光图案, 由来自位于中段的小反射区域g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go形成稍大的配 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上段的小反射区域h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ho形成 较大的配光图案。同图(d)所示的配光图案PA2为由来自带状反射区域14a2的反射光形 成的实际的配光图案。由于该带状反射区域14a2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并且将来自模 拟光源S的光向与第2直线L2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其中所 述回转抛物面以第2规定点B为焦点同时以第2基准轴线Ax2为中心轴,由此, 通过配光图案PA2的上端缘形成水平斜明暗截止线CL1。此时,由来自位于下段的小反射区域f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f形成 将较小配光图案Pfo向左右两侧少量扩散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中段的小 反射区域g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g形成将稍大的配光图案Pgo向左右两 侧稍大扩散的配光图案,由来自位于上段的小反射区域h的反射光形成的配 光图案Ph形成将较大的配光图案Pho向左右两侧以一定程度较大地扩散的 配光图案。据此,配光图案PA2的光度分布为,在靠近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并靠近 弯点E的位置最明亮,随着从此离开而逐渐变暗。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车辆用前照灯10的构成为通过第1反射镜14将 来自作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模拟光源S的光朝向前方反射,形成在 上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CL1、 CL2的近光束用配光图案PL,模拟光源S将在 灯具俯视中位于该模拟光源S的左前端缘的第1规定点A以位于向车辆前后 方向延伸的第l基准轴线Axl上的状态来配置,并且,第1反射镜14的反射面 14a被分割为4个反射区域14al、 14a2、 14a3、 14a4,同时,这4个反射区域 内的一部分在灯具俯视中构成相对第l基准轴线Axl不同于模拟光源S的左右侧、构成由从该第1基准轴线AX 1向左斜下方延伸的第1直线L 1和从该第1基准轴线Axl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L2包围的扇形反射区域14al,并且,该 扇形反射区域14al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以向 与第1直线L1直交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其中所述回转抛物面以 第1规定点A为焦点、同时以第l基准轴线Axl为中心轴,由来自该扇形反射 区域14al的偏转扩散反射光形成相对水平方向斜向上的斜明暗截止线CL2, 可得到其下的作用效果。即,假定如图6(d)所示,在构成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基准面的回转 抛物面的中心轴由第2基准轴线Ax2构成的情况下,其中所述第2基准轴线 Ax2以位于模拟光源S前端缘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上的第2规定点B为焦点并 且通过该第2规定点B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如果假定扇形反射区域14al仍 为上述基准面,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灯具前方 配置的虚拟垂直屏上形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源像如图6(c)中双点划线所示, 在左右方向跨过V-V线地形成。因此,即使扇形反射区域14al由将上述回转 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并且由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向与从第2规定点B向左斜 下方延伸的第1直线L1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也会如图6(c) 中实线所示地,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 1的偏转扩散反射光从斜明暗截止线 CL2向上方溢出,不能清 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CL2。对此,在本实施例中,如图6(b)所示,构成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基 准面的回转抛物面,其中心轴由第l基准轴线Axl构成,其中所述第l基准轴 线Axl以位于模拟光源S的左前端缘上的第1规定点A为焦点的同时通过该 第1规定点A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因此在假定扇形反射区域14a 1仍为上述 基准面时,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灯具前方配置 的虛拟垂直屏上形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源像如前所述地如图6 (a)中双点划 线所示,相对于第l基准轴线Axl全部形成在不同于模拟光源S的左右侧的位 置上,并且,这些各光源像的上端缘在从与第1直线L1垂直的方向至水平方 向之间的角度方向上延伸地形成。因此,如l吏该扇形反射区域14al由以上 述回转抛物面为基准面并且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向与第1直线L1垂直的方 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则如图6(a)中实线所示,能够将来自该扇转扩散,由此可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CL2。此时,由于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14 a 1中的第1基准轴线A x 1离开的位 置的反射光形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源像较小,随着该反射位置、接近第1基准 轴线Axl,光源像逐渐变大,能够将在斜明暗截止线CL2下方附近的配光图 案PA1的光度分布设定为越接近斜明暗截止线CL2,光度越高,由此能够提 高车辆前方路面中的远方区域的识别性。根据如此的本实施例,在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 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形成在上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而构成的 车辆用前照灯中,能够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CL2,同时,能够使斜明暗 截止线CL2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PA1的光度分布良好。此外,本实施例中,由于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构成在灯具俯视中 大致横长矩形状发光的模拟光源S,该模拟光源S在形成有横长矩形状的缝 隙22a的遮光部件22的上方配置第2反射镜16,同时由该第2反射镜16将来自 光源灯12的光向缝隙22a的位置会聚,可使该模拟光源S构成具有明晰轮廓 的模拟光线,由此能够更清楚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CL2。此时,由于第2反射镜16具有回转椭圆面构成的反射面16a,所述回转 椭圆面以光源灯12的灯中心轴Ax5中的》文电电才及间的中心位置为第1焦点、 同时以位于该第1焦点正下的点0为第2焦点,能够将来自光源12a的光向点 O有效地会聚,能够充分提高模拟光源S的光源光束。并且,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扇形反射区域14al被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 域14sl,可对各小反射区域14sl进行其反射光的偏转扩散控制,由此可细精 地控制斜明暗截止线CL2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PA1的光度分布。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第l反射镜14的反射面14a的、在模拟光源S 的正下的位置中与扇形反射区域14al相邻的带状反射区域14a2由以回转抛 物面为基准面并且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 构成,其中所述回转抛物面将位于模拟光源S的左右方向中心位置的前端缘 上的第2规定点B为焦点、同时以通过该第2规定点B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 的第2基准轴线Ax2为中心轴,由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14a2的偏转扩散反射 光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CL 1,可得到以下的作用效果。即,由于构成带状反射区域14a2基准面的回转抛物面,其中心轴由第2 基准轴线Ax2构成,所述第2基准轴线Ax2以位于模拟光源S的左右方向中心 位置的前端缘上的第2规定点B为焦点、同时通过该第2规定点B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假定带状反射区域14a2仍为上述基准面时,由来自该带状反射 区域14a2中的各点的反射光在灯具前方配置的虚拟垂直屏上形成的模拟光 源S的光源像全部相对于第2基准轴线Ax2以^争越其左右方向地形成,并且这 些各光源像的上端缘在水平方向上延伸地形成。因而,如果使该带状反射区域14a2由将上述回转抛物面为基准面、将 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能够将来自该带 状反射区域14a2的偏转扩散反射光不从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向上方溢出地 偏转扩散,由此能够清楚地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CL1 。此时,由于该带状反射区域14a2中的从第2基准轴线Ax2离开的位置来 的反射光形成的模拟光源S的光源像较小,随着其反射位置接近第2基准轴 线Ax2,光源像逐渐地变大,能够将水平明暗截止线CL1下方附近的配光图 案PA2的光度分布设定为越接近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光度越高。而且由此,通过与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相结合,能够进一 步提高车辆前方路面中的远方区域的识别性。另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构成带状反射区域14a2的基准面的回转抛 物面的中心轴由第2基准轴线Ax2构成,所述第2基准轴线Ax2以位于模拟光 源S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前端缘上的第2身见定点B为焦点、同时通过该第2 规定点B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可将配光图案PA2容易地形成以V-V线为中 心并向左右均等地扩散的横长配光图案。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由于相对扇形反射区域14al不同于带状反射区 域14a2的 一 侧相邻的左侧反射区域14a3由以第3基准轴线Ax3为焦线的抛物 柱面构成,其中第3基准轴线Ax3通过位于模拟光源S的右前端缘的第3规定 点C、相对车宽方向朝向第W见定点A的前方斜向延伸,同时,相对带状反射 区域14a2不同于扇形反射区域14al的一侧相邻的右侧反射区域14a4由以第4 基准轴线Ax4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成,其中第4基准轴线Ax4通过第l规定点 A、相对车宽方向朝向第3规定点C的前方斜向延伸,通过来自这些左侧反射 区域14a3及右侧反射区域14a4的各自来的反射光能够将配光均匀的横长的 配光图案PA3 、 PA4不从水平明暗截止线CL1向上方溢出地形成于靠近车辆 正面方向的位置上,由此能够有效地加强来自扇形反射区域14al及带状反 射区域14a2的反射光形成的配光图案PAl、 PA2的周边的亮度。而且,在上述实施例中,对构成带状反射区域14a2的基准面的回转抛 物面的中心轴通过模拟光源S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也 可为通过从第2规定点B左右偏离少许的位置的情况。在此情况下,能够容 易地使配光图案PA2形成相对于V-V线左右不均等地扩散的横长配光图案。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对于作为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采用模拟 光源的情况进行了说明,当然也可由实际光源构成该线光源。
权利要求
1、一种车辆用前照灯,其通过将来自向车宽方向延伸的线光源的光由反射镜朝向前方反射,构成在上端部形成具有明暗截止线的配光图案,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光源的配置为,使在灯具俯视中位于该线光源的左右方向端缘中的前端缘的第1规定点,位于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1基准轴线上,所述反射镜的反射面被分割为多个反射区域,这些多个反射区域中的一部分构成扇形反射区域,所述扇形反射区域在灯具正视中所述第1基准轴线的不同于所述线光源的左右侧中由从该第1基准轴线向斜下方延伸的第1直线和从该第1基准线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包围,该扇形反射区域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所述线光源的光朝向与所述第1直线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由来自该扇形反射区域的偏转扩散反射光形成相对水平方向斜向上的斜明暗截止线,其中所述回转抛物面以所述第1规定点为焦点的同时以所述第1基准轴线为中心轴。
2、 按照权利要求l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线光源在灯具俯视中构成大致横长矩形状发光的模拟光源,该模拟光源的形成为,在形成大致横长矩形状的缝隙的遮光部件的上 方配置光学部件,同时通过该光学部件将来自规定的实际光源的光向所述 缝隙的位置会聚。
3、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扇形反射区域被分割为多个小反射区域。
4、 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反射区域中的另 一部分构成带状反射区域,所述带状反射区 域在灯具正视中以与所述扇形反射区域相邻的状态位于所述线光源正下,该带状反射区域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所述线光源的光 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通过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的偏转扩 散反射光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所述回转抛物面以位于所述线光源的左右方向中间位置的前端缘的第2基准规定点为焦点,同时以通过该第2规定点 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轴线为中心轴。
5、 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反射区域中的另 一 部分构成带状反射区域,所述带状反射区 域在灯具正视中以与所述扇形反射区域相邻的状态位于所述线光源正下,该带状反射区域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所述线光源的光 向水平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通过来自该带状反射区域的偏转扩 散反射光形成水平明暗截止线,所述回转抛物面以位于所述线光源的左右 方向中间位置的前端缘的第2基准规定点为焦点,同时以通过该第2规定点 地向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第2基准轴线为中心轴。
6、 按照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反射区域中,相对于所述扇形反向区域在不同于所述带状反射区域的一侧上相邻的反射区域由将第3基准轴线作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 成,相对于所述带状反射区域在不同于所述扇形反射区域的一侧上相邻的 反射区域由将第 4基准轴线作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成,其中所述第3基准轴 线通过作为所述线光源的左右方向的端缘中的前端缘并位于不同于所述第 l规定点的左右侧的第3规定点,以相对于车宽方向朝向所述第l规定点的前 方侧斜向延伸,所述第4基准轴线通过所述第1规定点,以相对于车宽方向 朝向所述第3规定点的前方侧斜向延伸。
7、 按照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用前照灯,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反射区域中,相对于所述扇形反向区域在不同于所述带状反 射区域的一侧上相邻的反射区域由将第3基准轴线作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 成,相对于所述带状反射区域在不同于所述扇形反射区域的一侧上相邻的 反射区域由将第4基准轴线作为焦线的抛物柱面构成,其中所述第3基准轴 线通过作为所述线光源的左右方向的端缘中的前端缘并位于不同于所述第 1规定点的左右侧的第3规定点,以相对于车宽方向朝向所述第1规定点的前 方侧斜向延伸,所述第4基准轴线通过所述第1规定点,以相对于车宽方向 朝向所述第3规定点的前方侧斜向延伸。
全文摘要
一种可鲜明地形成斜明暗截止线,使斜明暗截止线下方附近的配光图案的光度分布良好的车辆用前照灯。将来自模拟光源(S)的光通过第1反射镜(14)朝向前方反射,形成在上端部具有明暗截止线(CL1、CL2)的配光图案。第1反射镜的反射面(14a)的一部分为从通过模拟光源S的左端缘的第1基准轴线向左斜下方延伸的第1直线(L1)和向正下延伸的第2直线(L2)包围的扇形反射区域(14a1)。该扁形反射区域由将回转抛物面作为基准面,将来自模拟光源的光向与第1直线垂直的方向偏转扩散反射的曲面构成,通过该偏转扩散反射光形成斜明暗截止线(CL2),所述回转抛物面以第1规定点A为焦点,以第1基准轴线Ax1为中心轴。
文档编号F21S8/10GK101235951SQ20081008566
公开日2008年8月6日 申请日期2008年1月15日 优先权日2007年1月15日
发明者田中秀忠 申请人: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