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453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机床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床,特别是涉及具有防止冷却液及切削粉从基座上向周围飞散的盖体的机床。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一种机床的加工中心,在底座即基座上具有使用切削刀具加工工件的机床本体,在该基座上配设有覆盖机床本体一部分或全部用的保护挡板。该保护挡板用于防止从设于基座上部的工作台和机床本体飞散开的切削粉及冷却液向外部周围飞散。
配设有这种保护挡板的加工中心,通常在基座上部具有凹状的收纳部,用螺钉将保护挡板的下端部直接固定在该收纳部的底面上。然而,这种结构中,有时会在基座的收纳部底面与保护挡板的下端部之间产生间隙,冷却液会从该间隙向外侧漏出。
为此,例如已知有一种如下结构的机床在保护挡板的下部与收纳部的周板之间形成空间部,从保护挡板的外方向该空间部内嵌入防止冷却液等泄漏的橡胶制填料。除此之外,在日本专利特许公开2002年第205542号公报所记载的机床中,在基座上的收纳部的围绕机床的一侧设置有开口部,在该开口部内配置有堵塞收纳部的底面与保护挡板下部的间隙的填料。在该机床中,因在保护挡板的内侧可装卸填料,故能容易地进行填料的装卸作业。填料被隐蔽在保护挡板的内侧,还能提高外观性。
但是,在该机床中,为了堵塞基座的收纳部的底面与保护挡板下部之间的间隙而使用了填料,该填料大多是橡胶制或海绵制,缺乏耐久性。因此,一段时期后必须更换填料,存在因更换填料而带来的装卸作业麻烦的问题。为了不使填料从开口部脱出,必须用金属板从上方将该填料压住进行固定,故还存在切削粉沾附在固定该金属板用的螺栓及螺母上、并以此为起点造成切削粉堆积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防止下落在基座上的冷却液向基座外漏出、并可防止切削粉在基座上堆积的机床。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机床包括基座;设于该基座上的加工工件的机床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并将所述基座的上部及所述机床本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覆盖的呈箱状的盖体,在所述基座的上部具有将所述盖体的下部收纳并支承于内侧的凹状收纳部,在该收纳部的底部与所述盖体的下部之间具有迷宫部。
采用技术方案1的机床,即使下落于收纳部的冷却液凶猛地进入到迷宫部,也能使冷却液在通过该曲路状的通道期间气势变弱。由此,可防止收纳部内的冷却液向基座外漏出。因不使用以往那种填料,故在迷宫部内不存在固定按压填料的金属板用的螺钉、螺母等固定件以及障碍物等。由此,即使在冷却液中含有切削粉,在迷宫部内切削粉也不会沾附在障碍物等上而堆积。
在技术方案2的机床中,设置有沿所述基座的侧壁从所述收纳部的底部向上方延出的板构件,由所述盖体的下部和所述板构件构成迷宫部。
在技术方案2的机床中,只需沿基座的侧壁设置从收纳部的底部向上方延出的板构件,即可容易地利用该板构件和盖体的下部构成迷宫部。
在技术方案3、4的机床中,包括凹状的排出通道,形成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上,用于将切削粉及冷却液向所述收纳部外排出;以及凹状的槽沟构件,配设在所述排出通道的内侧,沿所述排出通道延伸,并具有比所述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的宽度尺寸,由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竖立的一对侧壁构成,所述板构件由所述槽沟构件的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位于所述收纳部外侧的外侧侧壁构成。
在技术方案3、4的机床中,通过将具有比所述排出通道短的宽度尺寸的槽沟构件配置在排出通道的内侧,可容易地利用槽沟构件的外侧侧壁来构成用于构成迷宫部的板构件。通过使冷却液流向槽沟构件的内侧,即使冷却液从槽沟构件中溢出,也可使冷却液通过流向排出通道内而排出到基座外。因槽沟构件的宽度尺寸比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故槽沟构件与排出通道之间产生间隙,即使流到槽沟构件内侧的冷却液从槽沟构件溢出,也可使冷却液从该间隙流向排出通道内。
技术方案5的机床,在所述盖体的所述下部具有形成为叉状的叉状部,由所述叉状部夹持所述板构件。
在技术方案5的机床中,通过将形成于盖体下部的叉状部配置成夹持板构件的形态,可使由板构件和盖体下部构成的迷宫部更加复杂化并得到延长。由此,能进一步减弱进入迷宫部的冷却液流的气势。
技术方案6、7的机床,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具有支承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工作台的支承台,与所述外侧侧壁相向的内侧侧壁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承台抵触。
在技术方案6、7的机床中,由于槽沟构件的与外侧侧壁相向的内侧侧壁的上端部与支承台抵触,因此,可使从支承台支承的工作台落下的冷却液流向槽沟构件。因槽沟构件靠近排出通道的支承台侧配置,故在槽沟构件的外侧侧壁与排出通道的内侧面之间可形成间隙。由此,即使冷却液越过了槽沟构件的外侧侧壁,也能使该冷却液流向外侧侧壁与排出通道的间隙而流到排出通道内。


图1为加工中心1的立体图。
图2为加工中心1的右视图。
图3为沿图2所示的A-A线的剖视图。
图4为基座2的立体图(未图示右侧槽沟构件70、左侧槽沟构件80)。
图5为基座2的立体图(图示有右侧槽沟构件70、左侧槽沟构件80)。
图6为右侧槽沟构件70的立体图。
图7为连接构件90的立体图。
图8为表示基座2右侧的周板22附近的迷宫部60构成的、基座2的上部右侧周边的横剖视图。
图9为表示基座2前侧的周板22附近的迷宫部60构成的、基座2的上部前侧周边的纵剖视图。
图10为表示变形例1的迷宫部160构成的、基座2的上部右侧周边的横剖视图。
图11为表示变形例2的迷宫部260构成的、基座2的上部右侧周边的横剖视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

本发明一实施例的加工中心1。
图4、图5中,将左斜上侧定为基座2的前方,右斜下侧定为基座2的后方,左斜下侧定为基座2的右侧,右斜上侧定为基座2的左侧。图6中,将左斜上侧定为右侧槽沟构件70的前方,右斜下侧定为右侧槽沟构件70的后方,左斜下侧定为右侧槽沟构件70的右侧,右斜上侧定为右侧槽沟构件70的左侧。在以下说明中,加工中心1的X轴方向是指加工中心1的左右方向,Y轴方向是指加工中心1的前后方向(深度方向),Z轴方向是指加工中心1的上下方向。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加工中心1如图4所示,在设于基座2上的凹状收纳部20的底部21与保护挡板3的下部之间设置有曲路状的迷宫部60(参照图3)。
首先说明加工中心1的概略构成。图1所示的加工中心1是通过使未图示的工件与刀具相对移动而在工件上实施所需的机械加工(例如“镗削”、“铣削”、“钻孔”、“切削”等)的机床。该加工中心1的构成主体包括作为底座的铁制的基座2、设于该基座2上部的工件加工用的机床本体、固定于所述基座2的上部并将机床本体及基座2的上部覆盖的箱状保护挡板3,加工中心1在保护挡板3的后方配设有控制箱9,控制箱9内装有控制加工中心1动作的控制装置(未图示)。图1所示的保护挡板3相当于“盖体”。
如图1、图2所示,基座2通过将铸铁等金属材料注入铸模内成型,具有Y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的形状。为了实现轻量化、高强度化及低成本化,其芯部采用了所谓的中空成形(肋的骨架组合结构)。在基座2下部的四角分别配设有可调节高度的支脚部2a。通过将该四个支脚部2a设置在工场等的地面上,从而将加工中心1设置在规定场所。在基座2的上部后方侧的两角部配设有相互隔开的一对立柱座部4、4(图2中仅图示了一个)。立柱座部4、4是具有大致长方体形状的底座。在一对立柱座部4、4上固定着沿Z轴方向延设的柱状立柱5的下部。
如图3所示,在基座2的上部配设有由底部21和周板22构成的凹状收纳部20(参照图4),该收纳部20的内侧形成为收纳保护挡板3下部的状态。加工中心1在保护挡板3的下部与基座2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之间设置有作为本发明特征的曲路状的迷宫部60。由此,可防止流入基座2的收纳部20内的冷却液越过基座2的周板22向基座2外漏出。关于该基座2的上部结构及迷宫部60的构成后述。
如图1~图3所示,保护挡板3具有箱状形状,由以下多块金属板构成前壁3a、右侧壁3b、左侧壁3c、顶壁3d、从基座2上部向右斜侧方鼓出的右底壁3e、从基座2上部向左斜侧方鼓出的左底壁3f、从立柱5的前面向右侧鼓出的右后壁3g、从立柱5的前面向左侧鼓出的左后壁3h等。如图1所示,前壁3a在其大致中央具有纵长的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0,在该开口部10上配设有滑动开闭式的开闭门11。通过向左方滑动该开闭门11的把手部11a,将开口部10打开,可对保持在后述的工作台8(参照图3)上的工件进行装卸。前壁3a在开闭门11的右侧配设有操作面板12,用于进行加工中心1的加工程序以及加工程序等的参数的设定·输入。
如图1、图2所示,右侧壁3b具有长方形状的开口部14,在该开口部14具有可装卸式固定的盖状的保护挡板侧盖15。将该保护挡板侧盖15取下,打开开口部14,就可进行工作台8上的工件的装卸作业以及收纳于保护挡板3内侧的构成机床本体的各种装置的维护保养作业。虽未图示,但左侧壁3c也配设有与右侧壁3b相同的开口部以及闭塞该开口部的保护挡板侧盖。
保护挡板3的顶壁3d配设有供主轴头(未图示)、通向主轴头的配线(未图示)、刀具交换装置6(参照图3)的电机(未图示)等突出用的开口部(未图示)。如图1、图2所示,箱状的盖体17、18分别将该开口部覆盖。保护挡板3的前壁3a,在上部左侧的角部配设有塔型的报警灯16,用于向作业者告知有关加工中心1动作的错误。
如图3所示,在保护挡板3的内侧收纳着工件切削加工用的机床本体。该机床本体的构成主体包括承载固定在设于基座2上部后方的立柱座部4、4(参照图2)上的柱状立柱5;保持在该立柱5的与基座2上部相向的前面侧并可沿Z轴方向移动的主轴头(未图示);保持于该主轴头的下部且可旋转的主轴7;以及安装在该主轴7上且自动性交换刀具的刀具交换装置(ATC)6。基座2上部的收纳部20配设有可沿XY轴方向移动的工作台8,在该工作台8上可装卸地固定有工件。
下面说明工作台8。图3所示的工作台8的位置处在设于基座2的收纳部20内侧的后述工作台支承台24(参照图4)上,可在收纳部20内沿XY轴方向(水平面)移动。具体地讲,在工作台8的下侧具有移动体50,在移动体50的上部配设有沿X轴方向延伸的一对X轴送进线性导轨(未图示)。并且,通过具有滚珠丝杠轴、螺母及X电机(未图示)等的X轴移动机构,工作台8在所述一对X轴送进线性导轨上移动。移动体50在基座2的收纳部20内能在沿Y轴方向延伸的一对Y轴送进线性导轨30、30上进行移动。具体地讲,通过具有与所述X轴移动机构相同的滚珠丝杠轴、螺母及Y电机(未图示)等的Y轴移动机构,移动体50在所述一对Y轴送进线性导轨30、30上移动。由此,工作台8可在XY轴方向上移动。
如图3所示,在X轴送进线性导轨的上部左右两侧,分别配设有可伸缩的一对伸缩护板52、53,工作台8被夹在其中央。Y轴送进线性导轨30、30在其上部,也分别配设有配置于工作台8前侧的伸缩护板54以及由截面大致呈山字状的金属板构成且配置于工作台8与立柱5的前面侧之间的Y轴后盖体(未图示)。由此,无论工作台8朝哪一方向(只限于构成水平面的XY轴方向)移动,这些各种盖体也能将X轴送进线性导轨及Y轴送进线性导轨30、30覆盖。由此,可防止切削粉堆积在X轴送进线性导轨及Y轴送进线性导轨30、30上。
下面详细说明基座2的上部结构。如图4所示,在基座2的上部具有一体成形为上面开口的凹状的收纳部20。该收纳部20具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俯看大致呈长方形状的底部21以及围住该底部21周缘地立设的周板22。底部21从基座2的前方向后方平缓地向下方倾斜。周板22具有基座2的后方侧开放、Y轴方向为长度方向的俯看大致呈长方形的下边被切开的形状。这样,飞散在保护挡板3的内侧并下落于收纳部20内的冷却液沿底部21的倾斜面流动,从基座2的后方流出到基座2外。图4所示的周板22相当于“所述基座的侧壁”。
下面说明设于周板22上的各构件。如图4所示,基座2前方侧的周板22的上端部,配设有一对隔开规定间隔地进行固定、并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的固定板40、40。该一对固定板40、40各自具有与供周板22上下方向贯通的螺孔(未图示)连通的固定孔40a。基座2的左右两侧的周板22的各上端部,配设有一对隔开规定间隔地进行固定、并具有规定厚度的板状的支承板42、42。
在将保护挡板3固定在基座2上时,使用该固定板40及支承板立柱座部42。如图1、图9所示,将安装于保护挡板3的前壁3a下端部的支架58与固定板40抵触,用螺钉68进行固定。如图2、图8所示,将设于保护挡板3的右底壁3e(左底壁3f)的下端部附近的外侧面上的后述的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支承片112的一片与支承板42抵触。由此,将保护挡板3的下部支承在周板22的支承板42上。这样,将保护挡板3安装在基座2上。
下面说明设于底部21的各构件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底部21的位于左右两侧之间的大致中央部,配设有用于将工作台8大致水平地支承在收纳部20内的大致长方体状的工作台支承台24,是与底部21一起一体成形而构成的。工作台支承台24由大致长方体状的支承台本体25、从该支承台本体25的左右两端部大致垂直地各自立设的一对的右支承壁26及左支承壁28构成,具有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横截面大致呈凹状的形状。由该工作台支承台24的前面、右侧面及左侧面、底部21、周板22围住形成的凹状通道形成为用于使冷却液向基座2外流出的“排出通道”。
下面说明工作台支承台24所具有的结构。首先说明支承台本体25所具有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支承台本体25的上面后方侧配设有一对支承块件47、47。该支承块件47、47可旋转地将所述Y轴移动机构的滚珠丝杆轴(未图示)的一端支承,同时将该滚珠丝杆轴旋转用的Y电机(未图示)固定。在支承台本体25的上面前方侧配设有一对支承块件48、48,用于可旋转地将所述滚珠丝杆轴的另一端支承。通过使用这些支承块件47、48将构成所述Y轴移动机构的各种构件支承,从而将Y轴移动机构配置在比一对的右支承壁26及左支承壁28的各上端部低的下侧。
其次说明右支承壁26及左支承壁28所具有的结构。如图4所示,在右支承壁26及左支承壁28的各上端部,分别配设有用于安装Y轴送进线性导轨30(参照图3)的俯看呈带状的线性导轨安装面27、29。在该线性导轨安装面27、29的内侧(工作台支承台24的内侧)的各角部,分别配设有用于将Y轴送进线性导轨30定位、向上方突出且截面呈凸状的肩部27a、29a。由此,在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内侧朝向外侧的方向上将一对Y轴送进线性导轨30安装在线性导轨安装面27、29上,与各肩部27a、29a抵触后进行定位。
底部21在工作台支承台24的后方配设有形成为从底部21上竖立的状态、且正面看大致呈Y字状的座部支承台32。在座部支承台32上部的左右两侧,相互隔开地配设有用于承载固定立柱5下部的底座、即大致呈长方体状的一对立柱座部4、4。俯看呈梯形的水平板34分别连接在该立柱座部4、4的下部与周板22的上端部之间。这些各水平板34的下侧就是形成隧道状的冷却液通道35,用于将下落于收纳部20内的冷却液从座部支承台32的两侧向基座2的后方排出。在水平板34的上表面与接触于该水平板34上表面的立柱座部4的外侧面之间,隔开规定间隔地并排着三条形成为大致三角状的补强用肋45。
座部支承台32在一对立柱座部4、4之间具有倾斜部37,该倾斜部37从工作台支承台24的上部后方朝基座2的后方平缓地向下方倾斜。由此,下落在支承台本体25上表面的冷却液沿该倾斜部37流动,向基座2的后方流出。
如图5所示,在由上述结构构成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上,铺设有形成为截面呈凹状的槽沟、俯看大致呈L字状的一对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该一对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是以埋住工作台支承台24的前侧及左右两侧的形态铺设的。该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是本发明特征的迷宫部60的一部分,用于将流入内侧的冷却液导向基座2的后方。
下面说明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结构。图5所示的一对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由具有平滑侧面的金属板构成。如图6所示,右侧槽沟构件70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横向部72、以及从该横向部7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沿Y轴方向平行延伸的纵向部73构成,整体是俯看大致呈L字状的形状。如图5所示,左侧槽沟构件80也一样,由沿X轴方向延伸的横向部82、以及从该横向部8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沿Y轴方向平行延伸的纵向部83构成,整体是俯看大致呈L字状的形状。右侧槽沟构件70与左侧槽沟构件80的大部分结构是相互左右对称的形状,故以右侧槽沟构件70为中心详细说明,而对左侧槽沟构件80则简略说明。图5所示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相当于“凹状的槽沟构件”。
首先说明横向部72。如图6所示,横向部72具有俯看横长的长方形状的横本体72a,在该横本体72a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具有将该一端部的规定宽度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侧壁部72b。横本体72a在其长度方向一端部具有俯看呈长方形状的连接部72c,用于重叠连接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该连接部72c具有与设于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的一端部上的固定孔85、85相向的两个固定孔(未图示)。由此,在将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的一端部重叠在连接部72c上面后,将螺钉66连通式嵌合在各固定孔中,并用螺母(未图示)进行固定,从而将右侧槽沟构件70与左侧槽沟构件80相互连接。
其次说明纵向部73。如图6所示,纵向部73具有俯看纵长的长方形状的纵本体73a,该纵本体73a与横向部72的与连接部72c侧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正交状连接着。纵本体73a的与连接着横向部72的前端部相反的后端侧宽度变狭,具有可插入设于基座2的座部支承台32的左右两侧上的冷却液通道35(参照图4)内侧的形状。
在纵本体73a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一端部(与横向部72侧相反的一侧的一端部),具有将该外侧一端部的规定宽度向上方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侧壁部73b。纵本体73a具有侧面看大致呈三角形状的侧壁部73c,该侧壁部73c被固定在侧壁部73b的外侧面,从纵本体73a的前端侧向后端侧逐渐升高。侧壁部73c在比其中间部略微向后的后端附近具有L字状的切口部76,从该切口部76至后端部的侧壁部73c的高度与基座2的所述冷却液通道35内侧的高度相同。
在纵本体73a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内侧一端部(横向部72侧的一端部),具有将该内侧一端部的规定宽度弯曲成大致直角而形成的侧壁部73d。纵本体73a具有抵触侧壁部73e,该抵触侧壁部73e被固定在侧壁部73d的外侧面的、从该侧壁部73d的前端侧至中间部的部分上。抵触侧壁部73e相对纵本体73a的面大致直角状竖立,并且,其上端部向纵向部73的外侧弯曲。
在侧壁部73d后端部的外侧面具有比侧壁部73d略高的固定壁73f。该固定壁73f用于固定连接构件90的长度方向一端部,该连接构件90将固定壁73f与左侧槽沟构件80的纵向部83的后端部的固定壁83f(参照图5)连接。在该固定壁73f的后端部附近具有固定连接构件90用的固定孔77。图6所示的侧壁部73c及抵触侧壁部73e相当于“一对侧壁”,侧壁部73c相当于“外侧侧壁”,抵触侧壁部73e相当于“内侧侧壁”。
横向部72的横本体72a的宽度尺寸比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该排出通道夹在基座2前侧的周板22与工作台支承台24前面之间。由此,如图9所示,在横向部72的侧壁部72b与周板22之间产生规定间隙,利用这一规定间隙可设置后述的迷宫部60。因横向部72与周板22隔开,故可防止流入横向部72内的冷却液从周板22漏出。
纵向部73的横本体73a的宽度尺寸比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该排出通道夹在基座2右侧的周板22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右支承壁26外侧面之间。由此,如图8所示,在纵向部73的侧壁部73c与周板22之间产生规定间隙,利用这一规定间隙可设置后述的迷宫部60。因纵向部73与周板22隔开,故可防止流入横向部73内的冷却液从周板22漏出。
下面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在基座2上的配设方法。如图5所示,首先将凹状的右侧槽沟构件70的开放侧面向上方,将右侧槽沟构件70配置成覆盖基座2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的右半部分的形态。此时,将右侧槽沟构件70的纵向部73的后端部插入配置在基座2后方的隧道状的冷却液通道35(参照图4)的内侧。接着,将左侧槽沟构件80的开放侧面向上方,将左侧槽沟构件80配置成覆盖基座2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的左半部分的形态。左侧槽沟构件80的纵向部83的后端部也同样地插入配置在基座2的冷却液通道35(参照图4)的内侧。
如图6所示,将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的、与右侧槽沟构件70的横向部72相向的一端部重叠状配置在右侧槽沟构件70的横向部72的连接部72c的上面。将螺钉66嵌入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的固定孔85及右侧槽沟构件70的横向部72的连接部72c的固定孔中,并用螺母(未图示)进行固定。由此,将右侧槽沟构件70的横向部72与左侧槽沟构件80的横向部82相互连接。
如图5所示,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连接构件90被固定在基座2的底部21的后端部附近,该连接构件90连接着右侧槽沟构件70的纵向部73的后端部与左侧槽沟构件80的纵向部83的后端部。该连接构件90伸缩自如,用于将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一起拉向底部21上的大致中央的工作台支承台24侧、且固定在基座的底部21上。
下面说明连接构件90。如图7所示,连接构件90由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第1连接构件91和同样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第2连接构件92构成。第2连接构件92与第1连接构件91的长度方向一端侧的内侧重叠,在规定距离内以可沿第1连接构件91的长度方向滑动的状态进行连接。
首先,第1连接构件91具有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形状,由俯看呈带状的本体片91a和在该本体片91a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成大致直角的侧片91b构成。在第1连接构件91的、与连接着第2连接构件92的一侧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上,连接着相对于本体片91a及侧片91b呈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固定片91c。固定片91c具有在本体片91a的宽度方向上稍长的椭圆状的固定孔97。本体片91a在与所述第2连接构件92连接的一侧的一端部附近具有椭圆状的调节孔95、95,该调节孔95、95沿本体片91a的长度方向串联状排列成一对,以本体片91a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
第2连接构件92也一样,具有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形状,由俯看呈带状的本体片92a和在该本体片92a的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方向的一端部设置成大致直角的侧片92b构成。在第2连接构件92的、与连接着第1连接构件91的一侧的一端部相反的另一端部上,连接着相对于本体片92a及侧片92b呈直角的长方形状的固定片92c。固定片92c具有在本体片92a的宽度方向上稍长的椭圆状的固定孔98。本体片92a在与所述第1连接构件91连接的一侧的一端部附近具有一对调节孔96、96,该调节孔96、96分别与第1连接构件91的一对调节孔95、95相向。调节孔96、96具有以本体片92a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的椭圆形状,沿本体片92a的长度方向串联状排列。
下面说明由上述结构构成的连接构件90的固定方法。首先如图5所示,使用螺钉94及螺母(未图示)将第1连接构件91的固定片91c(参照图7)固定在左侧槽沟构件80的纵向部83后端部的固定壁83f上。接着,使用螺钉及螺母(未图示)将第2连接构件92的固定片92c(参照图7)固定在右侧槽沟构件70的纵向部73后端部的固定壁73f上。再将第2连接构件92的所述另一端侧重叠在第1连接构件91的所述另一端侧上。然后,将本体片91a侧的调节孔95、95与本体片92a侧的调节孔96、96相对置。
其次,将第1连接构件91及第2连接构件92拉向工作台支承台24侧。由此,右侧槽沟构件70的抵触侧壁部73e的上端部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右支承壁26的外侧面抵触,左侧槽沟构件80的抵触侧壁部83e的上端部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左支承壁28的外侧面抵触。
然后,相对于设置在基座2的底部21的后端部附近的固定孔23、23(参照图4),将第1连接构件91及第2连接构件92的各调节孔95、96重叠状对置。通过将螺钉99分别嵌入这些调节孔95、96及固定孔23中,将第1连接构件91与第2连接构件92以一条直线状连接,同时将连接构件90固定在基座的底部21上。
这样,在将第1连接构件91及第2连接构件92拉向工作台支承台24侧的大致中央的同时固定在基座2的底部21上。由此,在右侧槽沟构件70的抵触侧壁部73e的上端部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右支承壁26的外侧面之间没有间隙。同样,在左侧槽沟构件80的抵触侧壁部83e的上端部与工作台支承台24的左支承壁28的外侧面之间没有间隙。处于右侧槽沟构件70的抵触侧壁部73e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抵触侧壁部83e将工作台支承台24的右支承壁26及左支承壁28的两外侧面分别覆盖的状态。
采用这种结构,从工作台8上飞散落下的冷却液的大部分不流向基座2上的收纳部20内的排出通道,而是流向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内侧。如上所述,因基座2是将铸铁注入铸模中一体成形的,故其表面粗糙,容易沾附冷却液中含有的切削粉。但是,在本实施例的加工中心1中,可使冷却液的大部分不流向基座2上的排出通道,而流向表面光滑的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由此,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内侧面不会沾附切削粉,故可提高冷却液及切削粉的排出性。
下面说明本发明特征的迷宫部60的构成。图3所示的迷宫部60是为了防止冷却液漏出而设置的曲路状的通道。该迷宫部60分别存在于基座2左右两侧的周板22附近以及基座2前侧的周板22附近。在以下的说明中,分别依次对基座2左右两侧的迷宫部60、基座2前侧的迷宫部60进行说明。
首先说明形成在基座2左右两侧的迷宫部60的构成。基座2右侧的迷宫部60与基座2左侧的迷宫部60相互是左右对称结构,故以设于基座2右侧的周板22附近的迷宫部60为例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保护挡板3的右底壁3e从右侧壁3b(参照图3)的下端部朝向基座2的收纳部20内侧向斜下方倾斜延伸,右底壁3e的下端部与收纳部20的周板22的内侧面略微隔开。右底壁3e具有从其下端部垂直状向下方延伸且前端部与右侧槽沟构件70内侧相向的侧面看呈带状的延设片100。延设片100位于比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稍向内侧的位置。
斜向倾斜的右底壁3e在比下端部略向上侧的外侧面具有侧面看横长的长方形状的第2延设片110。第2延设片110沿长度方向将规定宽度弯曲,上侧的一片固定在右底壁3e的外侧面,下侧的另一片向周板22的内侧面与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的外侧面的间隙延伸。如图2或图8所示,第2延设片110以所述另一片的前端部附近和后端部附近这两个部位固定在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支承片112上。支承片112用于在将保护挡板3安装在基座2上部时,使支承片112的从第2延设片110的外侧面大致水平状延伸的一片与固定于基座2的周板22上端部的各支承板42的上表面抵触(参照图2)。
上述构成中,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位于从右底壁3e的下部各自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的第1延设片100与第2延设片110之间的间隙中。由此,因由第1延设片100、右底壁3e的外侧面、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第2延设片110构成的通道形成为曲路状,故可构成迷宫部60。图8所示的第1延设片100及第2延设片110相当于“叉状部”。
该迷宫部60中介于右侧槽沟构件70的内侧与周板22的上端部及右底壁3e的外侧面间的间隙之间。由此,即使冷却液在右侧槽沟构件70内凶猛流动而越过了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也因与构成该迷宫部60的壁面相碰撞而可使冷却液的气势减弱。由此,可防止冷却液从周板22的上端部越过而向基座2外漏出。
下面说明设于基座2前侧的迷宫部60的构成。如图9所示,保护挡板3的前壁3a的下端部被收纳在基座2前侧的周板22的后方。前壁3a在外侧面的下端部附近固定在沿该下端部附近延伸的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支架58上。支架58的从前壁3a大致水平状延伸的一片与固定于基座2前侧的周板22上端部的各固定板40抵触,使用与支架58的固定孔(未图示)、固定板40的固定孔40a(参照图4)嵌合的螺钉68固定住。
前壁3a的下端部具有沿下端部延伸的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第1延设片120。第1延设片120由固定部120a和延设部120b构成,具有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形状。固定部120a被固定在前壁3a的下端部,延设部120b向垂直下方(基座2的收纳部20)延伸。延设部120b的前端部(下端部)被隔开在比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2b的内侧面略向后方的位置。在第1延设片120上固定着第2延设片121,该第2延设片121从该第1延设片120的外侧面向下方延伸,同时沿前壁3a下端部的长度方向延伸。
上述构成中,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2b位于从前壁3a下端部各自向下方延伸的一对的第1延设片120的延设部120b与第2延设片121之间的间隙中。由此,由截面大致呈L字状的第1延设片120的延设部120b、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2b和第2延设片121形成的通道形成为曲路状,可构成迷宫部60。
该迷宫部60中介于右侧槽沟构件70的内侧与周板22的内侧面及前壁3a的外侧面间的间隙之间。因此,例如即使冷却液在右侧槽沟构件70内凶猛流动而越过了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2b,也因与构成该迷宫部60的壁面相碰撞而可使冷却液的气势减弱。由此,可防止冷却液从周板22上部越过而向基座2外漏出。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本实施例的加工中心1在设于基座2上的凹状收纳部20的底部21与保护挡板3的下部之间具有曲路状的迷宫部60。例如即使冷却液在设于基座2的收纳部20内侧的排出通道内凶猛流动,也可利用该迷宫部60使冷却液的气势减弱。由此,可防止收纳部20内的冷却液越过基座2的周板22向基座外漏出。
本实施例的加工中心1在基座2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上分别配设有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由此,可使从工作台8上飞散落下的冷却液的大部分不流向收纳部20内的排出通道,而流向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内侧并向基座2外排出。并且,因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内侧面平滑,故切削粉不会沾附在该内侧面上,可进一步提高冷却液及切削粉的排出性。
利用该右侧槽沟构件70及左侧槽沟构件80的各侧壁部,可容易地构成所述迷宫部60。例如,可容易地利用从收纳部20的底部21侧向上方延伸的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右底壁3e的外侧面、从右底壁3e的外侧面分别向收纳部20的底部21侧延伸的第1延设片100及第2延设片110来构成。
这样,不是使用以往那种填料来堵塞收纳部20的底部21与保护挡板3下部之间的间隙,而是设置有曲路状的迷宫部60。由此,在迷宫部60内不存在切削粉沾附而形成的障碍物及突起物。由此,可防止在收纳部20的底部21与保护挡板3下部之间的间隙中堆积切削粉。并且,由于不使用固定填料用的金属板、固定该金属板用的螺钉及螺母,故安装作业不麻烦,且可节约这些构件所需的成本。
本发明的机床不限定于上述实施例,当然可作各种变形。例如,可以改变迷宫部60的构成要素的配置。上述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通过将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配置在设于右底壁3e下端部的第1延设片100与固定于右底壁3e下端部附近的外侧面上的第2延设片110之间来构成迷宫部60。
对此,例如也可像图10所示的变形例1那样,将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不是配置在第1延设片100与第2延设片110之间,而是配置在比第1延设片100更向内侧的位置来构成迷宫部160。这种迷宫部160也能形成为曲路状的通道。
此外,例如也可像图11所示的变形例2那样,在基座2的收纳部20中沿周板22设置从底部21竖立后向上方延伸的基座侧延设片29。可将该基座侧延设片29的上端部夹持在第1延设片100与第2延设片110之间从而构成曲路状的迷宫部260。该场合,通过将基座侧延设片29与基座2的收纳部20一体成型,可容易地构成迷宫部260。
上述实施例中,作为“叉状部”设置有第1延设片100和第2延设片110,但也可构成为省去第2延设片110的迷宫部。
权利要求
1.一种机床,包括基座;设于所述基座上的加工工件的机床本体;以及固定在所述基座上并将所述基座的上部及所述机床本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覆盖的呈箱状的盖体,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基座的上部具有将所述盖体的下部收纳并支承于内侧的凹状收纳部,在该收纳部的底部与所述盖体的下部之间具有迷宫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沿所述基座的侧壁从所述收纳部的底部向上方延出的板构件,由所述盖体的下部和所述板构件构成迷宫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凹状的排出通道,形成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上,用于将切削粉及冷却液向所述收纳部外排出;以及凹状的槽沟构件,配设在所述排出通道的内侧,沿所述排出通道延伸,并具有比所述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的宽度尺寸,由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竖立的一对侧壁构成,所述板构件由所述槽沟构件的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位于所述收纳部外侧的外侧侧壁构成。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包括凹状的排出通道,形成于所述基座的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上,用于将切削粉及冷却液向所述收纳部外排出;以及凹状的槽沟构件,配设在所述排出通道的内侧,沿所述排出通道延伸,并具有比所述排出通道的宽度尺寸短的宽度尺寸,由底壁和从该底壁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竖立的一对侧壁构成,所述板构件由所述槽沟构件的所述一对侧壁中的、位于所述收纳部外侧的外侧侧壁构成。
5.如权利要求2~4中任一项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盖体的所述下部具有形成为叉状的叉状部,由所述叉状部夹持所述板构件。
6.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形成有支承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工作台的支承台,与所述外侧侧壁相向的内侧侧壁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承台抵触。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机床,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部形成有支承用于固定所述工件的工作台的支承台,与所述外侧侧壁相向的内侧侧壁的上端部与所述支承台抵触。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机床,包括基座(2);设于该基座(2)上的机床本体;固定在所述基座(2)上并将所述基座的上部及所述机床本体的一部分或全部覆盖的保护挡板(3),在设于基座(2)上的凹状收纳部(20)的底部(21)与保护挡板(3)的下部之间配设有迷宫部(60)。例如,基座(2)右侧的周板(22)附近的迷宫部(60)可通过在基座(2)的收纳部(20)的底部(21)上配置右侧槽沟构件(70),利用右侧槽沟构件(70)的侧壁部(73c)、保护挡板(3)的右底壁(3e)的外侧面、从右底壁(3e)的外侧面朝向收纳部(20)的底部(21)侧各自延伸的第1延设片(100)及第2延设片(110)来容易地构成。由此,即使冷却液在右侧槽沟构件(70)内流动凶猛,利用迷宫部(60)也能减弱冷却液的气势,可防止冷却液向基座(2)外漏出。
文档编号B23Q11/00GK1923460SQ20061012610
公开日2007年3月7日 申请日期2006年8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9月2日
发明者龟山郁雄 申请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