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22004阅读:27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模具加工技术,尤其涉及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
背景技术
汽车的覆盖件多数为三维复杂型面,一个覆盖件一般由三种以上的模具组成的模 具系统冲压而成。模具的型面是由数控机床加工而成的,因此,数控机床的加工精度、刀具 的精度、刚性、加工速度、走刀的方式等诸多因素都直接影响了模具型面的精度,使得模具 型面与三维理论数据之间存在一定的误差,而且每一种模具的型面之间都可能会存在误 差。使用存在误差的模具进行汽车覆盖件的加工难免会造成汽车覆盖件出现误差。因此如 何保证各工序模具的型面之间的一致性成为汽车行业工作者的重点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缺陷,使得 模具系统中的各工序模具型面之间能够保持一致,使得通过这种模具系统加工出来的汽车 覆盖件的误差大大降低。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包括多个依工序对覆盖件进行加 工的模具,每个所述模具均包括冲压扣合的上模和下模每个所述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在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 孔,所述型面基准孔的方向与上模和下模的扣合方向一致;各所述模具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相同;第一工序模具上模的型面基准孔中穿设有冲孔件,用于在第一工序的冲压扣合动 作中在覆盖件上冲压成型定位孔。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所述型面基准孔位于每个所述模具上用于加 工覆盖件的非外观面的位置。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每个所述模具的上模和下模上分别设置有两 个所述型面基准孔。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所述第一工序模具的下模的型面基准孔内插 设有凹模套,所述凹模套的壁面围设的腔体用于容置冲压所述覆盖件上定位孔所产生的废 料。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所述凹模套包括彼此连通的开口孔和腔体, 所述开口孔的孔径与所述上模的型面基准孔的孔径相等,所述腔体的内径大于所述开口孔 的孔径。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所述凹模套的外径为16mm,高25mm;所述开 口孔的孔径为8mm,高8mm ;所述腔体孔的内径为10mm。如上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所述冲孔件为销钉。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通过在各个工序模具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型面基准孔,利用相同的型面基准孔和第一工序模具加工出的板件可以实现各个工序模 具之间的型面与第一工序模具一致,保证了利用这种模具系统加工出来的汽车覆盖件的精度。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 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I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中拉延模的上模结构示 意图;图Ib为拉延模的下模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凹模套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模具系统中拉延模加工而成的拉延板件结 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 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 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 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 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该模具系统由多个依工序 对覆盖件进行加工的模具组成,每个模具均包括冲压扣合的上模和下模。该模具系统中的 每个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在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孔,型面基准孔 的方向与上模和下模的扣合方向一致;各个模具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相同;第一工序模 具中的上模的型面基准孔中穿设有冲孔件,用于在第一工序的冲压扣合动作中在覆盖件上 冲压成型定位孔。其中,具体工序可包括拉延、修冲、翻边整形和冲孔等,根据所需工序的需 求不同,还可以增减工序。本实施例以该模具系统包括拉延模、修冲模、翻边整形模和冲孔 侧冲模这四种模具为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说明,四个模具可以分别独立设置在生产线中, 也可以集成在一个台架的不同位置处。图Ia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中拉延模的上模结构示 意图,图Ib为拉延模的下模结构示意图。图Ia所示的拉延模的上模结构与图Ib所示的拉 延模的下模结构为冲压扣合关系,上模通常为凸模,下模通常为凹模,上模与下模配合使用 以获得覆盖件的基本形态。结合图Ia和图Ib所示,该拉延模的上模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孔A和 B,下模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孔A’和B’。型面基准孔A、B、A’和B’的方向与上 模和下模的扣合方向一致。型面基准孔A与A’分别位于上模和下模的相同位置上,上模与 下模冲压扣合后,型面基准孔A与A’完全重叠。同样的,型面基准孔B与B’分别位于上模4和下模的相同位置上,上模与下模冲压扣合后,型面基准孔B与B’完全重叠。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以模具的上模和下模上分别设置两个型面基准孔为例进 行说明,但并不用以限制型面基准孔的数量。模具的上模和下模上可以设置三个或以上型 面基准孔。作为第一工序模具,拉延模的上模的型面基准孔中穿设有冲压件(优选销钉),用 于在第一工序的冲压扣合动作中在覆盖件上冲压成型定位孔。该定位孔用于覆盖件在各个 工具模具上的定位,即上模型面基准孔、定位孔和下模型面基准孔同时重叠在一起,使得 覆盖件的位置能够唯一确定。拉延模的下模的型面基准孔内可以插设凹模套,该凹模套的 壁面围设的腔体可以用于容置冲压覆盖件上定位孔所产生的废料。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下,如图2所示,该凹模套包括彼此连通的开口孔和腔体,开口 孔的孔径与上模的型面基准孔的孔径相等,腔体的内径大于开口孔的孔径。具体的,为了使 所有的型面基准孔实现标准生产,优选的,凹模套的外径可以为16mm,高为25mm,开口孔的 内径为8mm,高8mm,腔体的内径为10mm。后序的各个模具,如修冲模、翻边整形模和冲孔侧冲模,其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 与第一工序模具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是完全相同的,故此不做赘述。需要说明的是,当覆盖件是外部覆盖件时,各个模具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应尽 量设计在非外观面上,也即型面基准孔的位置应位于每个模具上用于加工覆盖件的非外观 面的位置,从而保证外观覆盖件的密闭性。利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提供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中的拉延模生产拉延板 件的过程可以如下为在第一工序的拉延模的上模设有两个型面基准孔A和B(以直径为 8mm为例),下模的相应位置设有两个型面基准孔A’和B’ (以直径为16mm为例),上模的 型面基准孔A和B中装入已磨好刃口的、相应直径的标准销钉,下模的型面基准孔A’和B’ 内装入凹模套,上模装入的已磨好刃口的标准销钉与凹模套的开口孔的孔径之间为凸凹模 冲裁关系。当第一工序的拉延模冲压完成拉延件后,如图3所示的拉延板件结构示意图,标 准销钉在拉延板件上冲出两个孔A”和B”,A”和B”的孔径即为标准销钉的直径;从拉延板 件上被冲落的废料就落在了下模的凹模套内。该拉延板件即可以作为后序各个工序模具的 型面研合基准。具体的,采用上述模具系统中的拉延模生产出来的拉延板件对后序各工序模具的 型面进行研合的方法可以包括将此拉延板件按照工序放置在后序的模具的下模上,由于后序工序的模具上设置 有与第一工序模具相同的型面基准孔,利用标准销钉穿过上模型面基准孔、拉延板件上的 定位孔和下模型面基准孔,以拉延板件为型面基准,来修研后序工序的模具型面,使之与拉 延板件的型面相符合。其中,后序模具型面修研顺序为以拉延板件为基准,修研下模,使下模型面与拉 延板件型面一致。以拉延板件为基准,半精修研上模。以下模为基准,精修研上模与下模型 面相符,研合率达到80%以上。在后序模具中,上模、下模的型面基准孔,孔径同拉延板件上的孔相同。进一步需要补充的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模具系统中第一工序为拉延模进行了 说明,因此修研模具系统中各模具型面的过程都是以拉延模生产出来的拉延板件为基准的,但这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任一第一工序模具生产出来的板件都可以 作为型面基准的传递件修研后序模具的型面,具体的工序视不同的生产情况而定。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通过在各个工序模具的相 同位置上设置型面基准孔,利用相同的型面基准孔和第一工序模具加工出的板件可以实现 各个工序模具之间的型面与第一工序模具一致,保证了利用这种模具系统加工出来的汽车 覆盖件的精度。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 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 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 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 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包括多个依工序对覆盖件进行加工的模具,每个所述 模具均包括冲压扣合的上模和下模,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在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孔,所 述型面基准孔的方向与上模和下模的扣合方向一致; 各所述模具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相同;第一工序模具上模的型面基准孔中穿设有冲孔件,用于在第一工序的冲压扣合动作中 在覆盖件上冲压成型定位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型面基准孔位于每个所述模具上用于加工覆盖件的非外观面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模具的上模和下模上分别设置有两个所述型面基准孔。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工序模具下模的型面基准孔内插设有凹模套,所述凹模套的壁面围设的腔体 用于容置冲压所述覆盖件上定位孔所产生的废料。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模套包括彼此连通的开口孔和腔体,所述开口孔的孔径与所述上模的型面基准 孔的孔径相等,所述腔体的内径大于所述开口孔的孔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凹模套的外径为16mm,高25mm ;所述开口孔的孔径为8mm,高8mm ; 所述腔体孔的内径为1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冲孔件为销钉。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该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包括多个依工序对覆盖件进行加工的模具,每个所述模具均包括冲压扣合的上模和下模,每个所述模具的上模和下模在相应位置上分别设置有作为研合基准的型面基准孔,所述型面基准孔的方向与上模和下模的扣合方向一致;各所述模具上的型面基准孔的位置相同;第一工序模具上模的型面基准孔中穿设有冲孔件,用于在第一工序的冲压扣合动作中在覆盖件上冲压成型定位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汽车覆盖件的模具系统,通过在各个工序模具的相应位置上设置型面基准孔,利用相同的型面基准孔和第一工序模具加工出的板件可以实现各个工序模具之间的型面与第一工序模具一致。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1832905SQ201020540239
公开日2011年5月18日 申请日期2010年9月21日 优先权日2010年9月21日
发明者马小喆 申请人: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