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65275阅读:39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制造,一种用于大型立式车铣中心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
背景技术
立式车铣中心滑枕导轨现阶段主要有四种结构滑动导轨、静压导轨、滚动导轨、 滚滑复合导轨。滑动导轨两导轨面间的摩擦性质是滑动摩擦,大多处于边界摩擦或混合摩擦的状态。滑动导轨结构简单,接触刚度高,阻尼大和抗振性好,但起动摩擦力大,低速运动时易爬行,摩擦表面易磨损。由于采用滑动导向,因此适用于中速运动。静压导轨在相配的两导轨面间通入压力油或压缩空气,经过节流器后形成定压的油膜或气膜,将运动部件略微浮起。两导轨面因不直接接触,摩擦系数很小,运动平稳,但存在结构较复杂,需要一套供油设备,油膜厚度不易掌握,调整较困难等缺点。滚动导轨相配的两导轨面间有滚珠、滚柱、滚针或滚动导轨块的导轨。这种导轨摩擦系数小,低速运动时不易出现爬行,而且耐磨性好,适用于高速运动,缺点是抗振性差。滚滑复合导轨复合导轨是导轨的主要支承面采用滚动导轨,而主要导向面采用滑动导轨。本结构具备了滚动导轨摩擦系数小,低速运动时不易出现爬行的优点,同时也具备了滑动导轨阻尼大和抗振性好的优点。但由于该结构导轨仍然采用滑动导轨导向,因此只适用于中速运动,不能进行高速运动。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摩擦系数小,抗振性好,运动平稳,结构简单。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方柱形的滑枕体与滑枕外壳内腔之间有导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滑枕外壳内腔四壁上、下部位分别安装两套相同结构的复合导轨装置, 各套复合导轨装置均包括由滑枕体、固定滚动块、可调滚动块组成的滚动导轨单元、由滑枕体和静压楔形结构组成的静压导轨单元;滚动导轨单元安装在滑枕外壳内腔四壁上、下位置,另一套滚动导轨单元还包括楔形调整块,静压楔形结构安装于滑枕外壳内腔后侧和前侧上、下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部位,固定滚动块与可调滚动块必须在滑枕外壳内腔中呈相对角配置,共同与垂直位于滑枕外壳内腔正中的滑枕体滑动配合,组成以滚动为主,静压为辅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由于滚动导轨装置为车铣复合导轨装置的载荷和导向导轨,静压导轨为辅助导轨,起到了降低摩擦系数小和吸振的作用,因此本发明车铣滑枕复合导轨装置具备滚动导轨的导轨摩擦系数小,低速运动时不易出现爬行,而且耐磨性好,适用于高速运动的优点。 由于静压导轨不作为载荷和导向的作用,所以可以将静压间隙控制的较小,以便产生毛细作用,因此不需要像以往静压导轨那样提供复杂的供油设备,结构上得到了较大简化。[0010]本发明机床滑枕复合导轨装置提高了滑枕精度和移动速度,增加了滑枕的的刚性和承载力,加强了滑枕抗振性和耐磨性。滑枕截面尺寸^OUSOmm,滑枕垂直最大速度 16000mm/min,可承受最大切削力50KN。

图1车铣滑枕复合导轨布局立体图;图2车铣滑枕复合导轨布局剖视图;图3为图2中的滚动导轨单元结构图(A-A);图4为图2中的静压导轨单元结构图(B-B);图fe为静压楔形结构主视图;图恥为静压楔形结构右视图;图5c为静压楔形结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见图1和图2所示,方柱形的滑枕体与滑枕外壳内腔之间有导轨部件,其特征在于复合导轨装置一式两套,相同结构,包括由滑枕体2、 固定滚动块3及楔形调整块4组成的滚动导轨单元、由滑枕体2和静压楔形结构6组成的静压导轨单元;滚动导轨单元其中一套滚动导轨单元包括滑枕体2、固定滚动块3及滚动导轨单元4、另一套滚动导轨单元还包括楔形调整块5。滑枕体2垂直位于滑枕外壳1内腔正中,滚动导轨单元安装在滑枕外壳1内腔四璧上、下位置,静压楔形结构5安装于滑枕外壳 1内腔后侧和前侧上、下凹槽间的楔面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部位,共同与垂直位于滑枕外壳 1内腔正中的滑枕体2滑动配合,组成以滚动为主,静压为辅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滑枕外壳1内腔四壁上、下固定导轨部件的部位按需要加工成凹槽,用于安装滚动导轨单元,在内腔前、后面上的凹槽之间加工出楔形面,与楔形铁9下楔面配合,用于安装静压导轨单元;滑枕体2长方形外表面需磨削加工,保证光洁度在0. 8以上;固定滚动块 3及楔形调整块4为标准采购件。滚动导轨单元,见图1及图3所示,其特征在于每个滚动导轨单元中的固定滚动块 3均有四件,其中不包括楔形调整块4的滚动导轨单元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滑枕外壳内腔 1左侧和后侧相邻直角两个面的边侧位置,形成滚动导轨基础定位基准面;可调滚动块4共有四件,由螺钉分别固定在固定滚动块3上,再通过螺钉将楔形调整块5固定在滑枕外壳1 内腔右侧和前侧,处于与相对角的另外两个面上固定滚动块3相同的水平位置。固定滚动块3与可调滚动块4必须在滑枕外壳1内腔中呈相对角配置,通过调整楔形调整块3对可调滚动块4施加预紧力,从而使相接触的滑枕体2垂直向轻微倾斜,将受力传递到固定滚动块3,从而实现滚动导轨套件预紧功能,减小可调滚动块4的滚柱游隙, 与滑枕体2的接触紧密。静压导轨单元,见图1及图4所示,其特征在于四个静压楔形结构6安装在滑枕外壳1内腔前、后的上、下部位、与滚动导轨单元处于同一水平位置。车铣滑枕前后方向为主切削力承受方向,因此只有前、后方向安装有静压楔形结构。静压楔形结构6的楔面与滑枕外壳1内腔楔面紧密接触,通过调整螺钉7的旋转来调整静压楔形结构6与滑枕体2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在工作状态时,用油泵向间隙中打入压力油,形成静压油腔8。静压楔形结构 6由楔形铁10、高密度塑料板9及挡块11组成长方体,见图5a,高密度塑料板8上表面加工有形成静压腔的环形静压油沟,见图5c,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楔形铁10上,挡块11以过盈配合的形式安装在楔形铁10下楔面上,见图恥,用于将调整螺钉7产生的力传给楔形铁10 ; 安装调试过程中,在高密度塑料板8与楔形铁9把合后要与滑枕外壳1及滑枕体2合研;楔形铁10下方楔面与滑枕外壳1内腔楔形面合研,楔形铁10下方楔面光洁度达0. 8以上;高密度塑料板9的上表面与滑枕体2外表面合研,高密度塑料板9上表面光洁度达0. 8以上。
权利要求1.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方柱形的滑枕体与滑枕外壳内腔之间有导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滑枕外壳(1)内腔四壁上、下部位分别安装两套相同结构的复合导轨装置,各套复合导轨装置均包括由滑枕体(2)、固定滚动块(3)、可调滚动块(4)组成的滚动导轨单元、由滑枕体(2)和静压楔形结构(6)组成的静压导轨单元,其中一套滚动导轨单元还包括楔形调整块(5);滚动导轨单元安装在滑枕外壳(1)内腔四壁上、下位置,四个静压楔形结构(6)安装于滑枕外壳(1)内腔后侧和前侧上、下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部位,固定滚动块 (3)与可调滚动块(4)必须在滑枕外壳(1)内腔中呈相对角配置,共同与垂直位于滑枕外壳 (1)内腔正中的滑枕体(2)滑动配合,组成以滚动为主,静压为辅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滚动导轨单元中均有四件固定滚动块(3),其中不包括楔形调整块(5)的滚动导轨单元通过螺钉分别固定在滑枕外壳内腔(1)左侧和后侧相邻直角两个面的边侧位置,形成滚动导轨基础定位基准面;可调滚动块(4)共有四件,由螺钉分别固定在固定滚动块(3)上,再通过螺钉将楔形调整块(5)固定在滑枕外壳(1)内腔右侧和前侧,处于与相对角的另外两个面上固定滚动块(3)相同的水平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静压楔形结构(6)的楔面与滑枕外壳(1)内腔楔面紧密接触,通过调整螺钉(7)的旋转来调整静压楔形结构(6)与滑枕体(2)外表面之间的间隙,在工作状态时,用油泵向间隙中打入压力油,形成静压油腔(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静压楔形结构(6 )由楔形铁(10 )、高密度塑料板(9 )及挡块(11)组成长方体,高密度塑料板(9 )上表面有形成静压腔的环形静压油沟,并通过螺钉固定在楔形铁(10)上楔面上,挡块(11)以过盈配合的形式安装在楔形铁(10)下楔面上。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楔形铁(10) 下楔面光洁度达0. 8以上;楔形铁(10)下楔面与滑枕外壳(1)内腔楔面合研,高密度塑料板(9)与楔形铁(10)把合后再与滑枕外壳(1)及滑枕体(2)合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高密度塑料板(9)的上表面与滑枕体(2)外表面合研,高密度塑料板(9)上表面光洁度达0.8以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其特征在于滑枕外壳 (1)内腔四壁上、下固定导轨部件的部位为凹槽,在内腔前、后面上的凹槽之间为楔形面。
专利摘要车铣滑枕的静压滚动复合导轨装置,滑枕体与滑枕外壳内腔之间有导轨部件,其特征在于在滑枕外壳内腔四壁上、下部位分别安装两套相同结构的复合导轨装置,各套复合导轨装置均包括由滑枕体、固定滚动块、可调滚动块组成的滚动导轨单元、由滑枕体和静压楔形结构组成的静压导轨单元,其中一套滚动导轨单元还包括楔形调整块;滚动导轨单元安装在滑枕外壳内腔四壁上、下位置,四个静压楔形结构安装于滑枕外壳内腔后侧和前侧上、下位置,处于相同水平部位。本装置滚动导轨摩擦系数小,低速运动时不易出现爬行,而且耐磨性好。静压间隙小,利用毛细作用形成油腔,结构简化,提高了滑枕精度和移动速度,增加了滑枕的刚性和承载力,加强了滑枕抗振性和耐磨性。
文档编号B23Q1/01GK201988923SQ20112008342
公开日2011年9月28日 申请日期2011年3月28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28日
发明者代丽芬, 刘兴卓, 刘长虹, 吴俊勇, 周肇庆, 喻鹏, 崔佩强, 张春艳, 张洋, 张洪庆, 张秀印, 徐宝财, 王晶, 轩广进, 邵茂利 申请人:沈阳机床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