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锻造模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28786阅读:32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锻造模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锻造模架,特别是一种能够快速换模的锻造模架。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锻造业中,模具是一种最常见的装置。在生产应用中,对于模具维护或更换不同的生产产品,因此每次更换时都需要进行相关的调整,以便模具在闭合时,仍能受到足够的合模力。为了便于在更换模具后进行相关调整,传统的调模方式有:比如利用手动调整齿轮组的方式,来改变模具闭合时其活动壁及固定于活动壁上的模具定位点,使得模具在合模时,仍能够提供足够的合模定位。当然,除了利用手动调整齿轮组的方式外,还有利用螺钉来进行调节的,通过设置于模体上的数个螺钉来从各方向调节模体的位置。但是不论是齿轮组或者是螺钉,为了保证模具与冲头的同心度,都需要操作人员在模具换模时重新进行多次的调整,这样就浪费了大量的时间及提高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降低生产效率,同时在多次的调试过程中必然也会相应地产生废品,造成资源的浪费。此外,在加工过程中也容易出现模具移动的现象,从而使得零件的加工精度降低。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定位方便、能够实现快速换模的锻造模架。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锻造模架,包括下模板、上模板和导柱,所述导柱下端固连在下模板上,上述上模板上具有导向孔且导柱上端位于导向孔处,其特征在于,本模架还包括`呈筒状的模筒,所述模筒与下模板之间具有能将模筒定位在下模板上部的定位结构,所述上模板上部能连接上冲头,上述模筒内能安装与其内腔相匹配的下模体,且位于模筒内的下模体能与上述的连接在上模体上的上冲头相对齐。在对工件加工前,通过定位结构将模筒定位在下模板上部,保证模筒在生产过程中位置不会出现偏移,从而提高了模筒与下模板之间的配合精度,有效地解决了需多次调节模筒与下模板位置而造成费时费力的问题,提高了同心度。同时,在对另一种工件进行加工时,由于定位结构的存在,无需再对模筒与下模板之间的位置进行调节,只需换上相应的上冲头与下模体,即实现了快速换模的功能。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上模板上固连有呈筒状的导套,导套上端固连在上述的导向孔处,上述导柱位于导套内。导套上端固连在导向孔内,导柱位于导套内,这样导套就能够带动上模板一同沿着导柱移动。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导柱外径上具有若干环形凹入的环形凹槽。环形凹槽用于储存润滑油,这样能够保证上模板沿着导柱移动时更加顺畅。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定位结构包括下模板上部凹入的并与模筒下部相匹配的沉孔,上述模筒下部位于沉孔处。模筒下部位于下模板上的沉孔内,这样模筒在加工过程中就无法产生位移。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作为另外一种方案,所述定位结构包括模筒下部凹入的沉孔,上述下模板上具有与沉孔相匹配的连接部且连接部位于沉孔处。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下模板上具有贯穿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内具有下压块。在实际工作中,下压块处受力。使用一段时间后可单独更换下压块,而不用对整个下模板进行更换。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下压块上具有用于与驱动件相联的连接孔。驱动件为气缸、油缸等。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上模板下部具有凹入的冲头沉孔,所述冲头沉孔处固连有与其相匹配的用于连接上冲头的连接座,所述连接座内具有填块。冲头沉孔与连接孔配合能使上冲头稳定的与模筒内的下模体相对齐。在上述的锻造模架中,所述填块的耐摩性较上模板耐摩性高。这样降低了整个模架成本,同时,即使填块被磨损也可以对其单独更换。与现有技术相比,本锻造模架采用定位结构对模筒与下模板之间的位置进行定位,无需再多次对模筒的位置进行调整,省时省力,实用性更好,且由于调整次数大大减少,也保证不会再产生调整废品;此外,在需要对另一种工件加工时,只需对上冲头及下模体进行更换即可,能够实现快速换模功能,无需再人工调整同心度,提高了生产效率;由于定位结构保证了上冲头与下模体之间的同心度,因此也能够提高工件的加工精度;填块及下压块在使用时间长后均可进行单独更换,这样可以降低本锻造模架的成本,经济性更好。

图1是本锻造模架的结构剖视图。图中,1、上模板;2、下模板;3、导柱;4、模筒;5、导套;6、环形凹槽;7、沉孔;8、安装孔;9、下压块;10、连接孔;11、连接座;12、填块;13、冲头沉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一[0021]如图1所示,一种锻造模架,包括下模板2、上模板I和导柱3,导柱3下端固连在下模板2上,上模板I上具有导向孔且导柱3上端位于导向孔处,上模板I上还固连有呈筒状的导套5,导套5上端固连在导向孔内,导柱3位于导套5内。在本实施例中,导柱3侧部沿其轴上具有若干环形凹入的环形凹槽6。上模板I下部具有凹入的冲头沉孔,冲头沉孔处固连有与其相匹配的用于连接上冲头的连接座11,连接座11内具有填块12。下模板2上具有贯穿的安装孔8,安装孔8内具有能沿着安装孔8平移的下压块9。在本实施例中,填块12的耐磨性较上模板I的耐磨性高,下压块9上具有用于与驱动件相联的连接孔10,且驱动件可以为气缸、油缸等。本模具还包括呈筒状的模筒4,模筒4内能安装与模筒4内腔相匹配的下模体,位于模筒4内的下模体与连接在上模板I上的上冲头相对齐。模筒4与下模板2之间具有能将模筒4定位在下模板2上部的定位结构,定位结构包括下模板2上部凹入的并与模筒4下部相匹配的沉孔7,模筒4下部位于沉孔7处。本锻造模架在对工件加工前,先将模筒4定位在下模板2上的沉孔7内,确保了在加工过程中模筒4不会产生移动,这样便不需要对模筒4与下模板2之间的位置再进行调节,节省了因多次调节而需要的时间;在模筒4定位结束后,将下模体放入模筒4的内腔内,再连接上上冲头。在利用本锻造模架对工件进行加工时,上模板I依靠着导套5沿着导柱3向下移动,连接在上模板I上的上冲头下压后与安装在模筒4内的下模体相接触并进行成型,成型过程中下压块9处受力,而通过上模板I上冲头沉孔与下压块9上的连接孔10配合能使上冲头稳定的与模筒4内的下模体相对齐,这样能够较好地保证加工精度。同时由于下压块9与下模板2不是一体式的,因此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只需对下压块9进行单独的更换,而不需要对整个下模板2进行更换。此外,连接座内的填块对上冲头也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保护作用,同样当其使用时间较长后,也只需进行单独的更换,而不需要将整个上模板I更换,从而大大降低了成本。在加工结束后,需对另外一种工件进行加工时,由于模筒4已被定位在下模板2上,因此只需更换相应的上冲头及下模体后便可继续进行加工。实施例二本实施例同实施例一的结构及原理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中的定位结构包括模筒4下部凹入的沉孔7,下模板2上具有与沉孔7相匹配的连接部且连接部位于沉孔7处。将模筒4的沉孔7与下 模板2上的连接部相联,同样也能确保在加工时模筒4与下模板2之间不会产生位移。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权利要求1.一种锻造模架,包括下模板(2)、上模板(1)和导柱(3),所述导柱(3)下端固连在下模板(2)上,上述上模板(1)上具有导向孔且导柱(3)上端位于导向孔处,其特征在于,本模架还包括呈筒状的模筒(4),所述模筒(4)与下模板(2)之间具有能将模筒(4)定位在下模板(2)上部的定位结构,所述上模板(I)上部能连接上冲头,上述模筒(4)内能安装与其内腔相匹配的下模体,且位于模筒(4)内的下模体能与上述的连接在上模体上的上冲头相对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I)上固连有呈筒状的导套(5),导套(5)上端固连在上述的导向孔处,上述导柱(3)位于导套(5)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导柱(3)外径上具有若干环形凹入的环形凹槽(6)。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结构包括下模板(2)上部凹入的并与模筒(4)下部相匹配的沉孔(7),上述模筒(4)下部位于沉孔(7)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定位结构包括模筒(4)下部凹入的沉孔(7),上述下模板(2)上具有与沉孔(7)相匹配的连接部且连接部位于沉孔(7)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模板(2)上具有贯穿的安装孔(8),所述安装孔(8)内具有下压块(9)。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压块(9)上具有用于与驱动件相联的连接孔(10)。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模板(I)下部具有凹入的冲头沉孔(13),所述冲头沉孔(13)处固连有与其相匹配的用于连接上冲头的连接座(11),所述连接座(11)内具有填块(1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锻造模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填块(12)的耐摩性较上模板(I)耐摩性高。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锻造模架,属于机械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的模具调模过程复杂、费时费力的问题。本锻造模架包括下模板、上模板和导柱,导柱下端固连在下模板上,上模板上具有导向孔且导柱上端位于导向孔处,本模架还包括呈筒状的模筒,模筒与下模板之间具有能将模筒定位在下模板上部的定位结构,上模板上部能连接上冲头,模筒内能安装与其内腔相匹配的下模体,且位于模筒内的下模体能与连接在上模体上的上冲头相对齐。本锻造模架具有模具定位方便、能够快速换模、制造成本低等优点。
文档编号B21J13/02GK203109136SQ20132012728
公开日2013年8月7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20日
发明者钟海明, 殷社晴, 张军 申请人:浙江中捷环洲供应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