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弯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53743阅读:224来源:国知局
折弯冲压模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弯冲压模具,包括上模板机构、脱料板机构和下模板机构,还包括:活动压块,其与脱料板机构转动连接;杆体,其一端设置复位单元、相对的另一端接触活动压块,该复位单元设置于上模板机构内;第一入子,其设置于上模板机构上,该第一入子的一端部向活动压块延伸,该第一入子接触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一倒角面;第二入子,其设置于下模板机构上,该第二入子接触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倒角面,该第二倒角面平行于第一倒角面设置。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可以大大地缩短上模板机构的行程,从而降低上模板机构的操作难度,提高冲压模具的整体工作效率。
【专利说明】折弯冲压模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冲压模具,具体涉及一种折弯冲压模具。

【背景技术】
[0002]在机械加工过程中,一些零件由于产品的形状或者安装的需要,通常需要通过模具对零件进行折弯的处理。如图1所示,板件I为了产品的形状或者安装的需要,就需要将其的一侧部11进行折弯处理。
[0003]目前,对于零件的折弯处理通常都是通过连续模实现的,但是连续模的折弯处理也有着许多的缺点。最大的不足就在于连续模对上模的行程要求太高,这是因为折弯的下行距离比较长(如图1中所示需要50.2mm),造成上模的行程同样需要达到这么长的距离,从而为上模的操作带来难度,影响模具的整体工作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效缩短上模行程的折弯冲压模具。
[0005]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0006]折弯冲压模具,包括上模板机构、脱料板机构和下模板机构,还包括:
[0007]活动压块,其与脱料板机构转动连接;
[0008]杆体,其一端设置复位单元、相对的另一端接触活动压块,该复位单元设置于上模板机构内;
[0009]第一入子,其设置于上模板机构上,该第一入子的一端部向活动压块延伸,该第一入子接触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一倒角面;
[0010]第二入子,其设置于下模板机构上,该第二入子接触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倒角面,该第二倒角面平行于第一倒角面设置。
[0011]本实用新型在原先的冲压模具的基础上改进设置了活动压块、杆体、第一入子和第二入子,杆体在初始状态时(即分模状态下)抵住活动压块,使得活动压块处于水平状态,当上模板机构开始下行时(即进行合模时),上模板机构上的第一入子的第一倒角面接触活动压块,促使活动压块相对于脱料板机构转动,借助于类似于“跷跷板”的原理,活动压块的一侧上抬并推动顶杆上升,另一侧下降并接触位于下模板机构上的零件,继续下行后便将零件压制直至接触到第二入子的第二倒角面,由于第二倒角面和第一倒角面是平行设置的,此时零件整合被两个倒角面之间的配合而形成了折弯部,使得零件的折弯处理得以完成;此时,冲压模具开始复位,上模具机构上升,第一入子离开活动压块,活动压块上的压力消失后,其借助于顶杆上复位单元的作用,通过顶杆将活动压块推回水平状态,活动压块也随即离开了零件,完成折弯冲压的处理。
[0012]因此,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借助了两个具有平行倒角面的入子以及转动连接于脱料板机构上的活动压块的共同作用,通过活动压块的下降距离替代了原先上模板机构所需要下行的大部分距离,使得在本实用新型中,上模板机构只需要下行很小一段距离,使得第一入子接触到活动压块即可,上模板机构的行程被大大地缩短,从而降低了上模板机构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冲压模具的整体工作效率。
[0013]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可以作如下改进:
[0014]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活动压块上靠近杆体的部分,其与脱料板机构为台阶面接触,活动压块与脱料板机构的转动连接处靠近该台阶面。
[0015]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杆体与脱料板机构的台阶面配合,再加上转动连接处设置于靠近台阶面的地方,使得活动压块转动时其上的台阶面可以在脱料板机构的台阶面上形成向下的借力,从而提高活动压块的转动效率。
[0016]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活动压块的台阶面呈波浪形。
[0017]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呈波浪形的活动压块,即活动压块接触脱料板机构的台阶面还呈弧形,使得活动压块转动时可以获得更优的转动效率。
[0018]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第一入子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弧面,其连接第一倒角面。
[0019]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由于第一倒角面接触活动压块时,端面剩余的部分可能会抵住活动压块,使得第一倒角面可能会接触不到活动压块,这部分设置为弧面后,在其接触到活动压块时,便可以成功地将第一倒角面送到活动压块上。
[0020]作为优选的方案,上述的第二倒角面还向下模板机构的外侧延伸形成平台。
[0021]采用上述优选的方案,在零件完成折弯部的压制后,由于第二倒角面的斜坡的存在,可能会造成零件向第二倒角面的外侧滑出,设置平台,便可以形成对零件的阻挡,防止其滑出。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2]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所涉及的零件的折弯示意图。
[0023]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分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合模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零件11.侧部12.折弯部2.上模板机构21.上模座22.弹簧23.上垫板24.上夹板25.等高套3.脱料板机构31.脱背板32.脱料板33.台阶面4.下模板机构41.下模板42.下垫板43.下模座5.杆体51.复位单元6.第一入子61.第一倒角面62.弧面7.第二入子71.第二倒角面72.平台8.活动压块81.台阶面82.转动连接处。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
[0027]为了达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的一些实施方式中,其包括上模板机构2、脱料板机构3和下模板机构4,该上模板机构2包括了上模座21、弹簧22、上垫板23、上夹板24和等高套25,等高套25的下端连接至脱料板机构3的脱背板31,脱背板31下面设置了脱料板32,而下模板机构4则包括了下模板41、下垫板42和下模座43。这些上、下模的结构,是一些冲压模具中普遍使用的,本实用新型将其作为例子应用到本实用新型的改进一起来对改进进行具体说明。当然,对于另一些冲压模具,上、下模的结构可能会存在一些区别,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便可以将本实用新型的改进应用到这些冲压模具中,在此不再对这些模具的结构进行具体的说明。
[0028]作为改进部分,如图2-3所示,在上述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还包括:
[0029]活动压块8,其与脱料板机构3通过铰接件等已知转动连接件进行转动连接;
[0030]杆体5,其一端设置复位单元51、相对的另一端接触活动压块8,该复位单元51设置于上模板机构2内,复位单元51可以采用弹簧等已知的复位件,而杆体5可以采用顶针、推杆等具体的部件进行设置;
[0031]第一入子6,其设置于上模板机构2上,该第一入子6的一端部向活动压块8延伸,该第一入子6接触活动压块8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一倒角面61 ;
[0032]第二入子7,其设置于下模板机构4上,该第二入子7接触活动压块8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倒角面71,该第二倒角面71平行于第一倒角面61设置。
[0033]上述的改进部分,其可以仅制作一套并仅应用于一套冲压模具上,也可以是在一套冲压模具通过应用多套,以此同时完成多个零件的折弯加工。
[0034]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原先的冲压模具的基础上改进设置了活动压块8、杆体5、第一入子6和第二入子7,杆体5在初始状态时(即分模状态下)抵住活动压块8,使得活动压块8处于水平状态,当上模板机构2开始下行时(即进行合模时),上模板机构2上的第一入子6的第一倒角面61接触活动压块8,促使活动压块8相对于脱料板机构3转动,借助于类似于“跷跷板”的原理,活动压块8的一侧上抬并推动顶杆5上升,另一侧下降并接触位于下模板机构4上的零件I,继续下行后便将零件9压制直至接触到第二入子7的第二倒角面71,由于第二倒角面71和第一倒角面61是平行设置的,此时零件I便因被两个倒角面之间的配合而形成了折弯部12,使得零件I的折弯处理得以完成;此时,冲压模具开始复位,上模具机构2上升,第一入子6离开活动压块8,活动压块8上的压力消失后,其借助于顶杆5上复位单元51的作用,通过顶杆5将活动压块8推回水平状态,活动压块8也随即离开了零件1,完成折弯冲压的处理。
[0035]因此,本折弯冲压模具与现有技术相比,其借助了两个具有平行倒角面的入子以及转动连接于脱料板机构上的活动压块的共同作用,通过活动压块的下降距离替代了原先上模板机构所需要下行的大部分距离,使得在本折弯冲压模具中,上模板机构只需要下行很小一段距离,使得第一入子接触到活动压块即可,上模板机构的行程被大大地缩短,从而降低了上模板机构的操作难度,提高了冲压模具的整体工作效率。
[0036]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活动压块8上靠近杆体5的部分,其与脱料板机构3为台阶面接触,即通过台阶面81和台阶面33进行接触,活动压块8与脱料板机构3的转动连接处82靠近该台阶面33。
[0037]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杆体5与脱料板机构3的台阶面配合,再加上转动连接处82设置于靠近台阶面的地方,使得活动压块8转动时其上的台阶面82可以在脱料板机构3的台阶面33上形成向下的借力,从而提高活动压块8的转动效率。
[0038]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活动压块8的台阶面82呈波浪形。
[0039]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呈波浪形的活动压块8,即活动压块8接触脱料板机构3的台阶面81还呈弧形,使得活动压块8转动时可以获得更优的转动效率。
[0040]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第一入子6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弧面62,其连接第一倒角面61。
[0041]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由于第一倒角面61接触活动压块8时,端面剩余的部分(即弧面62所在的位置)可能会抵住活动压块8,使得第一倒角面61可能会接触不到活动压块8,这部分设置为弧面62后,在其接触到活动压块8时,便可以成功地将第一倒角面61送到活动压块8上。
[0042]为了进一步地优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效果,如图2-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折弯冲压模具的另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前述内容的基础上,上述的第二倒角面71还向下模板机构4的外侧延伸形成平台72。
[0043]结合图2-3所示,本实施例中,在零件I完成折弯部12的压制后,由于第二倒角面71的斜坡的存在,可能会造成零件I向第二倒角面71的外侧滑出,设置平台72,便可以形成对零件I的阻挡,防止其滑出。
[0044]下面介绍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结合图2-3所示,分模状态下,杆体5向下抵住活动压块8,使得活动压块8处于水平状态,进行合模时,上模板机构2开始下行,上模板机构2上的第一入子6的第一倒角面61向下接触到活动压块8,促使活动压块8相对于脱料板机构3转动,借助于类似于“跷跷板”的原理,活动压块8的一侧上抬并推动顶杆5上升,另一侧下降并接触位于下模板机构4上的零件1,继续下行后便将零件9压制直至接触到第二入子7的第二倒角面71,由于第二倒角面71和第一倒角面61是平行设置的,此时零件I便因被两个倒角面之间的配合而形成了折弯部12,使得零件I的折弯处理得以完成;此时,冲压模具开始复位,上模具机构2上升,第一入子6离开活动压块8,活动压块8上的压力消失后,其借助于顶杆5上复位单元51的作用,通过顶杆5将活动压块8推回水平状态,活动压块8也随即离开了零件1,完成折弯冲压的处理。
[0045]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
1.折弯冲压模具,包括上模板机构、脱料板机构和下模板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活动压块,其与所述脱料板机构转动连接; 杆体,其一端设置复位单元、相对的另一端接触所述活动压块,所述复位单元设置于所述上模板机构内; 第一入子,其设置于所述上模板机构上,所述第一入子的一端部向所述活动压块延伸,所述第一入子接触所述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一倒角面; 第二入子,其设置于所述下模板机构上,所述第二入子接触所述活动压块的端面上还开设有第二倒角面,所述第二倒角面平行于所述第一倒角面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压块上靠近所述杆体的部分,其与所述脱料板机构为台阶面接触,所述活动压块与所述脱料板机构的转动连接处靠近所述台阶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弯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压块的台阶面呈波浪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入子的端面上还设置有弧面,其连接所述第一倒角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弯冲压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倒角面还向所述下模板机构的外侧延伸形成平台。
【文档编号】B21D37/10GK204182781SQ201420522283
【公开日】2015年3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2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2日
【发明者】王树吉, 占先辉 申请人:亿和精密工业(苏州)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