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胀管设备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3078034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特别是用于膨胀换热器的管的胀管设备。

背景技术:
换热器(heatexchanger),是将热流体的部分热量传递给冷流体的设备,又称热交换器。换热器在化工、石油、动力、食品及其它许多工业生产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在化工生产中换热器可作为加热器、冷却器、冷凝器、蒸发器和再沸器等,应用广泛。换热器可分为有管的换热器和无管的换热器。在有管的换热器中:管用于给热流体或冷流体二者之一提供流通通道。管的两个端部中至少流体进入端需要与流体容器密封的连接。管与连接板密封连接固定,管通常采用导热性好的金属管,如成本低的铁管,导热性好的铜管,耐腐蚀的不锈钢管。授权公告号CN3170543B公开了一种胀管装置,包括胀头拉杆座、胀接座、胀头组件、固定板和液压缸连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胀头组件包括多个胀头拉杆,所述的胀头拉杆的上端设置在所述的胀头拉杆座上,每个胀头拉杆上依次套装胀杆衬套、弹性胀套和导向螺母;所述的胀杆衬套固定在所述胀接座的底部通孔内,所述的胀接座上部通过所述的固定板连接到液压缸的缸体;所述的胀头拉杆座通过液压缸连接板连接到液压缸拉杆。该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同时对产品零件尺寸精度要求低,生产效率高,可单端胀接也可两端同时胀接,可作直接贴胀胀管工艺应用,也可作焊前预胀工艺应用。现有的胀管设备存在以下不足:连接板为圆形时膨胀完成后需要固定连接板与换热器的外壳固定的时候,外壳上固定的管二与穿过连接板的管一的相对位置不容易控制,在管二流入流体时管一容易遮挡管二,影响流体流入,通常需要增大连接板固定的最外层的管与外壳的间隙。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提供一种胀管设备,在固定连接板与换热器的外壳时,能够控制连接板上固定的管一与外壳上固定的管二的相对位置。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胀管设备,用于膨胀多根换热器的管一,所述管外套装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为圆形板,所述连接板外套装有外壳,所述外壳上固定有管二,所述胀管设备包括:胀杆、拉力支撑部其特征在于,所述胀管设备还包括限位部,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拉力支撑部相对固定,所述限位部用于限制所述管二围绕所述连接板转动。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二包括与外壳连接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的轴线,位于最靠近所述连接部的两根管一之间。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拉力支撑部固定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管二部分外表面接触,所述限位部设有可收缩的杆,所述杆用于插入所述管二内。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管二部分外表面贴合。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设有用于与引导所述限位部与所述管二部分外表面接触的开口。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二为圆管。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管二为弯管。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为U形板。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部由钢制成。在本实用新型的胀杆设备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拉动部由钢制成。在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中,第一升降部的第一活塞杆设有螺纹,该螺纹用于限制所述拉动部朝所述胀杆移动。保证胀杆膨胀管的大小,有效的控制管与连接板之间的间隙。附图说明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胀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所示为图1的限位部与外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图3所示为图1的限位部与管二配合隐藏外壳的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更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为达成预定方法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实用新型提出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详细说明。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胀管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请参见图1,胀管设备20用于膨胀换热器中金属的管控制管与套装在管外的金属的连接板之间的间隙,金属的管可采用如成本低的铁管,导热性好的铜管,耐腐蚀的不锈钢管,铝管,其截面可以是圆形,椭圆形,多边形或异形结构。管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弯管。管用于在换热器工作使为温度较高的热流体或温度较低的冷流体提供通道。热流体和冷流体可以是气体也可以是液体。连接板由金属制成,如铜、铁、铝、不锈钢。连接板在管口一侧的表面为连接板的外表面,连接板背向管口的一面为连接板的内表面。连接板可以是流体容器的一部分,板式换热器的主片。连接板为圆形板。连接板可以设置在管的一端或两端。连接板上开设有一个或多个的贯通的孔,孔为冲孔或钻孔。连接板外套装有外壳,外壳上固定有管二,管二用于为外壳内注入流体。胀管设备20包括机架200、胀杆21、拉动部22、第一升降部23、第二升降部24,限位部25。胀杆21的一端与拉动部22连接固定;拉动部22与第一升降部23、胀杆21的一端的连接固定;第一升降部23与拉动部22、机架200连接固定;第二升降部24与机架200,限位部25与机架200连接。机架200自胀杆21向上包括:上拉力支撑部210、上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第二升降部固定板240;自胀杆21向下包括:下拉力支撑部210a、下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40a。拉力支撑部210、上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第二升降部固定板240、下拉力支撑部210a、下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a均与硬质的杆体或管体连接,如套装在杆体或管体外,杆体或管体优选的与管轴线平行。上拉力支撑部210和上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可以在机架200的杆体或管体轴线方向移动。第二升降部固定板240与杆体或管体固定连接。上拉力支撑部210和上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之间设有用于限制二者间距的硬杆或硬管的限距部。下拉力支撑部210a、下第一升降部固定板230a与杆体或管体连接固定。限距部为管形结构时可以套装在杆体或管体外。拉力支撑部230上开始有通孔,该通孔用于穿过胀杆21。图2所示为图1的限位部与外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见图2。限位部25与拉力支撑部210连接固定。限位部25用于限制所述管二17围绕所述连接板转动。限位部25与管二17部分外表面贴合,限位部25与管二17面接触。限位部25设有用于与引导所述限位部25与管二17部分外表面接触兵的开口251,限位部25由钢制成,限位部25为U形板。限位部25的底部设有与拉力支撑部210固定连接的板,该板与限位部25可以一体成型。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管二171的两侧线接触或点接触。连接板外套装有外壳170,外壳170上固定有管二171,管二171用于为外壳内注入流体。管二17包括与外壳连接的连接部171。图3所示为图1的限位部与管二配合隐藏外壳的的结构示意图;请一并参见图3。连接部171的轴线,位于最靠近连接部171的两根管一之间。管二17为圆管。优选的连接部171的轴线距离最靠近连接部171的两根管一的轴线的距离相同。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管二17内表面接触,所述限位部25设有可收缩的杆,杆用于插入管二17内,杆与管二17内表面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管二171的一侧面接触或线接触或点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管二171的两侧线接触或点接触。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为杆状结构。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管二171的一侧面接触或线接触或点接触,将管二171与限位部25相互抵靠即可实现限位。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拉力支撑部210直接固定。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管二171为的截面为多边形或椭圆形。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管二171为直管。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限位部25与机架200其他部位连接固定,如机架200的管体或杆体。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可以仅对管的一端进行膨胀;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胀管设备可以根据需要旋转放置;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管一、管二可以是直管也可以是弯管。综上,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至少具有以下的优点:在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中,固定连接板与换热器的外壳时,能够控制连接板上固定的管一与外壳上固定的管二的相对位置。在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中,连接部的轴线距离最靠近连接部的两根管一的轴线的距离相同,减小进入换热器的外壳的流体被换热器的管一的干扰,减小外壳与管一的间距。在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中,管二与限位部贴合面接触,管二与限位部配合,可限至管二与连接板的相对位置,保证管二与连接板的距离减小进入换热器的外壳的流体被换热器的连接板的干扰。在本实用新型的胀管设备中,限位部可以控制连接板与换热器的外壳在管轴线方向的相对位置。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和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