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1912阅读:437来源:国知局
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柔性电路板生产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



背景技术:

在柔性电路板的制造中,对于焊接了精密芯片的区域,一般会在其表面粘贴一个钢片补强片,以提高该区域的强度,对焊接的芯片的焊接强度加固而进行保护,然而,目前补强片在冲压生产中,经常会出现冲压导致钢片弯曲变形等品质不良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在专利申请号为“201521029723.0”的一篇中国专利文件中,记载了一种补强片的防呆冲压装置,包括传送辊、导向柱、冲切到和防呆针,传送辊用于输送带定位孔的钢带,钢带上还设置有补强片孔,导向柱与定位孔匹配,导向柱插入定位孔中进行导正,导向柱、冲切刀、防呆针位于同一平台上同时运动,冲切刀用于冲切产品,防呆针与补强片孔相匹配,该补强片的防呆冲压装置通过防呆针来识别补强片成型尺寸是否合格,一端误差积累过大,将在补强片孔周围产生印记,便于识别出不良品。

但是,上述这种补强片冲压装置的不足之处在于,将钢带担放在传送辊上,然后,传送辊转动对钢带进行输送,但是,传送辊与冲压装置之间相隔一段距离,在传送辊输送的过程中,传送辊和冲压装置之间的钢带容易受到外力的影响,使钢带的传送轨迹在钢带的宽度方向上产生偏移,从而导致钢带无法精准稳定从冲压装置上的冲切刀正下方经过,影响冲压装置的冲压工艺的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限制钢带在自身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使钢带能够准确的传送到冲压模具内,保障冲压模具冲压的精准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包括机架,所述机架上设置有冲压模具、用于将待加工钢带输送到冲压模具上的传送辊机构,所述机架上设置有两端分别与传送辊机构、冲压模具连接的放置板以及盖在放置板上的盖板,所述盖板和放置板之间形成有供钢带穿过的输料间隙,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板封合固定以限制钢带在自身宽度方向上偏移。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传送辊机构和冲压模具之间设置放置板以及盖在放置板上的盖板,盖板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板封合固定,盖板与放置板之间形成有供钢带穿过的输料间隙,经过传送辊机构的钢带穿过输料间隙,并进入到冲压模具内,冲压模具对钢带进行冲压加工,盖板可避免钢带预进入冲压模具的一端在冲压时向上翘起,盖板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板封合,使输料间隙的两侧被密封住,输料间隙内的钢带两侧与输料间隙的两侧相抵时,输料间隙可阻止钢带在自身宽度方向上的偏移,对钢带的传送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使钢带能够准确的传送到冲压模具内,保障冲压模具冲压的精准度。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设置有用于将盖板和放置板封合在一起的胶带。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胶带将盖板封合固定在放置板上,胶带的粘合固定方式比较牢固、且封合起来比较简单、省力。

优选的,所述盖板的相对两侧设置有沿钢带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密封条,所述放置板上设置有与弹性密封条卡接固定的密封槽。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采用卡接的方式将盖板固定在放置板上,并且通过弹性密封条和密封槽的相互配合作用,将输料间隙的前后两侧封住,在钢带宽度方向上限制钢带的偏移,卡接的方式方便盖板和放置板之间的拆装,给工作人员的拆装工作带来便利。

优选的,所述冲压模具包括下模座和设置在下模座上的下模具,所述下模座上设置有供放置板一端放置的第一放置块,所述放置板位于第一放置块的一端上表面与下模具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带可水平从放置板传送到下模具的上表面上,钢带在放置板和冲压模具内传送没有高度差,传送更加平稳,有利于钢带的进料移动。

优选的,所述机架在冲压模具出料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模具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的水平放置部。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带从冲压模具内出来后,经过水平放置部的上表面,水平放置部与下模具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钢带在冲压模具和水平放置部上传送没有高度差,传送更加平稳,有利于钢带的出料移动。

优选的,所述水平放置部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第二放置块以及设置在第二放置块上表面上的弹性垫片。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弹性垫片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将其设置在第二放置块的上表面,可避免冲压完成后的钢带与第二放置块直接硬性接触,减少冲压后钢带的磨损,有利于对冲压后的钢带进行回收利用。

优选的,所述下模具的出料一端设置有与钢带的上表面相接触以限制钢带向上翘起的限位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限位件与钢带的上表面相接触,限制钢带向上翘起,从而避免冲压模具冲压时由于钢带两端翘起影响冲压精度,保障了钢带在冲压时的稳定性。

优选的,所述传送辊机构包括设置机架上的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以及驱动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传送钢带的驱动组件,所述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之间留有供钢带穿过的间隙。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钢带从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之间的间隙穿过,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工作,将钢带从传送辊机构的左侧传送至传送辊的右侧,采用双传送辊传送的方式对钢带进行输送,提高了对钢带输送的稳定性,通过上下传动辊与钢带的滚动接触,减少钢带传送过程中受到的摩擦力,保障钢带的质量不受损。

优选的,所述驱动组件包括设置在上传送辊上的上齿轮、设置在下传送辊上的下齿轮以及驱动上齿轮和下齿轮相互啮合以带动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同向转动的驱动件。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驱动件驱动上齿轮和下齿轮相互啮合,从而带动上传动辊和下传动辊同向转动,通过一个驱动件便可实现上下传动辊的转动,不需要多个驱动件便可实现,采用齿轮相啮合的方式实现传动,使下传动辊转动起来更为稳定、方便,实现了上下传动辊的同步转动。

优选的,所述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为橡胶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橡胶辊具有较好的弹性力,将钢带夹在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之间,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作用在钢带上的作用力是弹性力,可保障钢带的正常输送,且上传送辊和下传送辊不会对钢带的表面产生磨损或划痕。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盖板的相对两侧与放置板封合,使输料间隙的两侧被密封住,输料间隙内的钢带两侧与输料间隙的两侧相抵时,输料间隙可阻止钢带在自身宽度方向上的偏移,对钢带的传送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使钢带能够准确的传送到冲压模具内,保障冲压模具冲压的精准度;

2、钢带可水平从放置板传送到下模具的上表面上,钢带在放置板和冲压模具内传送没有高度差,传送更加平稳,有利于钢带的进料移动;

3、限位件与钢带的上表面相接触,限制钢带向上翘起,从而避免冲压模具冲压时由于钢带两端翘起影响冲压精度,保障了钢带在冲压时的稳定性。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用于体现钢带的传送状态;

图2是图1中A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传送辊机构以及上盖板、放置板的结构位置;

图3是实施例1的部分爆炸示意图,用于体现下模具、放置板、上盖板、限位件以及水平放置部的结构位置;

图4是实施例2的部分爆炸示意图,用于体现下模具、放置板、上盖板、限位件以及水平放置部的结构位置;

图5是图4中B部放大示意图,用于体现弹性密封条和密封槽。

附图标记:1、机架;2、冲压模具;201、上模座;202、上模具;203、下模具;204、下模座;3、钢带;4、安装座;5、下齿轮;6、上传送辊;7、下传送辊;8、驱动件;9、上齿轮;10、驱动组件;11、传送辊机构;12、放置板;13、盖板;14、胶带;15、第一放置块;16、输料间隙;17、限位件;1701、限位部;18、水平放置部;1801、第二放置块;1802、弹性垫片;19、密封槽;20、弹性密封条。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实施例1:一种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机架1,机架1上设置有冲压模具2和传送辊机构11,冲压模具2用于将钢带3冲压成型出补强钢片,传送辊机构11用于将待冲压的钢带3传送到冲压模具2内,机架1上设置有安装座4,传送辊机构11包括设置在安装座4上的上传送辊6、下传送辊7以及驱动上传送辊6和传送辊传送钢带3的驱动组件10,安装座4分别与上传送辊6、下传送辊7转动连接,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可分别绕着自身的轴线进行转动,上传送辊6位于下传送辊7的正上方,且两者的轴线相平行,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之间留有供钢带3水平穿过的间隙,钢带3的上下表面分别与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的圆周侧面接触;在本实施例中,驱动组件10包括设置在上传送辊6上的上齿轮9、设置在下传送辊7上的下齿轮5以及驱动上齿轮9和下齿轮5相互啮合以带动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同向转动的驱动件8,上齿轮9和下齿轮5为圆形齿轮,上齿轮9固定套设在上传送辊6上,上齿轮9的轴线与上传送辊6的轴线重合,下齿轮5固定套设在下传送辊7上,下齿轮5的轴线与下传送辊7的轴线重合,且上齿轮9和下齿轮5是相互啮合的;驱动件8可以是驱动电机,也可以是驱动马达,在本实施例中,驱动件8优选驱动电机,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与上传送辊6的辊轴固定连接,通过驱动电机的辊轴,驱动上传送辊6逆时针自转,上传送辊6的自转带动上齿轮9逆时针自转,上齿轮9与下齿轮5进行啮合运动,通过上齿轮9带动下齿轮5顺时针自转,从而带动下传送辊7顺时针自转,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分别与钢带3上下表面之间产生横向作用力,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带动钢带3从传送辊机构11的左侧向传送辊机构11的右侧移动,实现钢带3的传送;

另外,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均为橡胶辊,橡胶辊具有较好的弹性力,将钢带3夹在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之间,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作用在钢带3上的作用力是弹性力,可保障钢带3的正常输送,且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不会对钢带3的表面产生磨损或划痕。

如图1和图2所示,冲压模具2包括上模座201和安装在上模座201上的上磨具、下模座204以及安装在下模座204上的下模具203,机架1上设置有两端分别与传送辊机构11、冲压模具2连接的放置板12以及盖在放置板12上的盖板13,放置板12由纸质材料制成,与钢带3下表面接触不会造成钢带3上表面的划伤或磨损,将放置板12水平放置在传送辊机构11和冲压模具2之间,放置板12的左端与安装座4固定连接,放置板12的右端与下模座204固定连接,盖板13采用纸质材料制成,盖板13与钢带3上表面接触不会造成钢带3上表面的划伤或磨损,盖板13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盖板13的中部稍微向上拱起,使盖板13和放置板12之间形成有供钢带3穿过的输料间隙16,输料间隙16从传送辊机构11水平延伸至冲压模具2处,钢带3可从左向右进入输料间隙16内;

盖板13相对的前后两侧与放置板12封合固定以限制钢带3在自身方向上偏移,在本实施例中,封合的方式采用胶带14封合的方式,将盖板13先盖在放置板12上,然后将盖板13的前后两侧封合固定在放置板12上,从而将输料间隙16的前后两侧密封住,钢带3从输料间隙16的左端向输料间隙16的右端移动,在移动的过程中,用胶带14封合的输料间隙16的前后两侧与钢带3的前后两侧相接触,以限制钢带3在宽度方向上的偏移。

如图2所示,下模座204上设置有供放置板12的右端放置的第一放置块15,第一放置块15的形状为长方体,第一放置块15固定在放置板12上,放置板12的右端担放在第一放置块15的上表面上,然后通过胶带14粘合固定,放置板12上表面与下模具203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钢带3可水平从放置板12传送到下模具203的上表面上,钢带3在放置板12和冲压模具2内传送没有高度差,传送更加平稳。

如图3所示,机架1在冲压模具2出料的一端设置有与下模具203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的水平放置部18,在本实施例中,水平放置部18包括设置在机架1上的第二放置块1801以及设置在第二放置块1801上表面上的弹性垫片1802,第二放置块1801和弹性垫片1802的形状均为长方体,将弹性垫片1802通过胶黏固定在第二放置块1801的上表面,弹性垫片1802的上表面与下模具203的上表面在同一水平面内,使冲压后的钢带3出来没有高度差,弹性垫片1802由弹性橡胶材料制成,具有较好的弹性,将其设置在第二放置块1801的上表面,可避免冲压完成后的钢带3与第二放置块1801直接硬性接触,减少冲压后钢带3的磨损,有利于对冲压后的钢带3进行回收利用;

下模具203的出料一端设置有与钢带3的上表面相接触以限制钢带3向上翘起的限位件17,在本实施例中,限位件17包括设置在下模具203右端上表面的两个限位板,限位板分别位于钢带3宽度方向上的两侧,每一限位板的侧面朝向另一限位板延伸形成有限位部1701,限位部1701位于钢带3的正上方,限位部1701从限位板的左端延伸至限位板的右端,由于冲压模具2冲压时,容易导致在下模具203左右两端的钢带3向上翘起,在本实用新型中,在下磨具的右端设置限位板,钢带3向上翘起会与限位部1701的下表面抵触,而限位部1701可在竖直方向上限制钢带3向上翘起,从而避免冲压模具2冲压时由于钢带3两端翘起影响冲压精度,保障了钢带3在冲压时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如下:钢带3从传送辊机构11的左侧进入到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之间,驱动电机工作,驱动上传送辊6工作,通过上传送辊6上的上齿轮9与下传送辊7上的下齿轮5相互啮合,带动下传送辊7自转,通过上传送辊6和下传送辊7将钢带3向传送辊机构11的右侧传送,钢带3进入到盖板13和放置板12之间的输料间隙16内,输料间隙16的前后两侧通过胶带14封合在一起,限制了钢带3在其自身宽度方向上的偏移,从输料间隙16内出来的钢带3在经过第一放置块15后,进入到冲压模具2内,冲压模具2将钢带3冲压成型出补强钢片,冲压后的钢带3经过第二放置块1801上的弹性垫片1802,工作人员可将冲压后的钢带3回收起来。

实施例2:一种补强钢片的冲压装置,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在本实施例中,盖板13和放置板12都为塑料材料制成,盖板13到前后两侧的下表面设置有沿钢带3长度方向延伸的弹性密封条20,弹性密封条20凸出于盖板13的下表面,放置板12上设置有从放置板12上表面向下凹陷形成的密封槽19,密封槽19沿钢带3的长度方向你上延伸,弹性密封条20由塑料材料制成,弹性密封条20与密封槽19是弹性卡接配合的,将盖板13盖在放置板12上,通过弹性密封条20与密封槽19的卡接配合,将盖板13固定在放置板12上,盖板13和放置板12的前后两端通过弹性密封条20和密封槽19密封在一起,实现输料间隙16前后两侧的封合,输料间隙16的前后两侧与钢带3的两侧边沿相抵,可限制钢带3在自身宽度方向上的偏移。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