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95996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装制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



背景技术:

端拾器在汽车行业主要是用于冲压零件的传送,实现冲压零件在自动化线上的高速生产。传统的冲压零件传输采用人工传送,现在的冲压零件传输采用自动化装置(机器人或机械手),端拾器安装在自动化装置上,通过端拾器上的真空发生器对吸盘抽真空方式,实现冲压零件的抓取或放置。

相关技术中,端拾器组装采用线上组装方式,这种组装方式,占用生产线的生产时间,造成设备非生产时间运行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生产效率高、组装效率高的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包括:框架;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上下可移动地设在所述框架上,所述支撑臂适于与端拾器可拆卸地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支架,结构简单,可以实现端拾器的线下组装,节省生产线的线上生产时间。

所述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还包括举升装置,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支撑臂相连以驱动所述支撑臂上下移动。

所述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还包括角度调整装置,所述角度调整装置适于与所述端拾器相连以调整端拾器的角度。

所述角度调整装置包括相互啮合的蜗轮和蜗杆,所述蜗杆可转动地设在所述框架上,所述蜗轮适于固定在端拾器上。

在所述支撑臂的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块,所述蜗杆与每个所述支撑块均可转动地相连。

所述框架包括沿竖直方向延伸的立框和沿水平方向延伸的平框,所述平框的一端与所述立框的下部相连,所述支撑臂的一端与所述立框可移动地相连,所述支撑臂的另一端适于与端拾器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还包括前脚轮和后脚轮,所述前脚轮与所述平框的另一端相连,所述立框的一侧设有安装支架,所述后脚轮与所述安装支架相连,所述平框设在所述立框的另一侧,所述后脚轮的直径大于所述前脚轮的直径。

所述框架由方钢焊接而成,所述支撑臂为铝合金件。

所述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还包括连接结构,所述连接结构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连接部可转动地相连,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支撑臂可拆卸地相连,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端拾器可拆卸地相连。

所述第一连接部为固定块,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板、转动轴和支撑座,所述支撑座为两个,两个所述支撑座间隔开设置在所述连接板上,所述转动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在两个所述支撑座上,所述转动轴的中部可转动地支撑在所述固定块上,所述连接板适于与所述端拾器相连。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的支架与端拾器组装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后脚轮处的放大图;

图3是图1中的前脚轮处的放大图;

图4是图1中的支撑臂与框架的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5是图1中的支撑臂与端拾器连接处的放大图;

图6是图1中的连接结构处的放大图。

附图标记:

支架100、

框架1、立框11、中横梁111、立柱112、滑动凹槽1121、平框12、梁121、安装支架13、

支撑臂2、

举升装置3、

角度调整装置4、蜗轮41、蜗杆42、

连接结构5、固定块51、连接板52、转动轴53、支撑座54、接头支撑座55、

滑动框6、框体61、横臂611、侧臂612、滚轮62、

第一连接组件7、第一固定板71、第一压板72、第一螺纹连接件73、

第二连接组件8、第二固定板81、第二压板82、第二螺纹连接件83、

支撑块91、手推把手92、前脚轮93、后脚轮94、母接头95、

端拾器200、主连接杆201、支臂202、吸盘20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图6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如图1-图6所示,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包括框架1和支撑臂2。支撑臂2上下可移动地设在框架1上,支撑臂2适于与端拾器200可拆卸地相连。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臂2可以模拟自动化装置(例如机械手或机器人的机器臂)的样式进行制作。

如图1所示,框架1是支架100的支撑结构,支撑臂2的一端与框架1可移动地相连,且支撑臂2相对框架1可沿上下方向移动,支撑臂2的另一端与端拾器200可拆卸地相连,当端拾器200安装到支撑臂2的另一端上时,端拾器200可以随支撑臂2相对框架1上下移动,从而调整端拾器200的位置,便于端拾器200与自动化设备的安装。

端拾器200包括主连接杆201、支臂202和吸盘203,在端拾器200进行线下组装时,将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与支架100相连,工人将支架100推到模具存放位置,支撑臂2伸入到模具上,根据模具上的板料尺寸,安装合适的端拾器200的支臂202、并布置合适数量的吸盘203,使支臂202的一端与主连接杆201相连,支臂202的另一端与吸盘203相连。当端拾器200安装完成后,就可以将组装完成的端拾器200放置到存放架上。车间生产此种零件时,人员可以快速将组装好的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安装在自动化装置上进行自动化生产,节约大量的端拾器200组装时间,提高自动化线的生产效率。

简言之,通过设置包括框架1和支撑臂2的支架100,可以使端拾器200在线下完成组装,组装完成后放置在相应工位,当需要时,将该组装好的端拾器200安装到自动化设备上,端拾器200的组装和调节都在线下完成,不会占用生产线的线上生产时间,提升生产线的生产效率,且组装和调节方便。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利用支架100子线下组装端拾器200,可以节约2/3的线上生产时间。具体而言,若采用线上组装端拾器,则生产线的线上生产时间为T1,若采用线下组装端拾器,则生产线的线上生产时间为T2,T2是T1的三分之一。

下面参照图1-图6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如图1所示,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包括框架1、支撑臂2、举升装置3、角度调整装置4、前脚轮93、后脚轮94和连接结构5。

如图1所示,框架1包括立框11和平框12,立框11沿竖直方向延伸,平框12沿水平方向延伸,平框12与立框11的下部相连,平框12沿水平方向(图1中的前后方向))向远离立框11的方向延伸,即平框12的一端与立框11的下部相连,平框12的另一端远离立框11。如图3所示,平框12包括沿立框11的宽度方向间隔开的两个梁121。

如图1和图2所示,立框11的一侧还设有安装支架13,平框12设在立框11的另一侧,即安装支架13与平框12分别设在立框11的两侧,具体地,安装支架13可以设在立框11的后侧,平框12可以设在立框11的前侧。

支架100还可以包括脚轮,脚轮与框架1相连,从而框架1可以移动,方便组装端拾器200。

具体地,如图2和图3所示,脚轮包括前脚轮93和后脚轮94,前脚轮93与平框12相连,且前脚轮93连接在平框12的另一端上,具体地,前脚轮93为两个,每个前脚轮93与对应地梁121的前端可转动地相连。后脚轮94与安装支架13的后端相连。

优选地,后脚轮94的直径大于前脚轮93的直径,采用直径较小的前脚轮93,便于平框12深入到模具的底部,使支架100与模具位置紧密贴合。采用直较大的后脚轮94,利于承重,且后脚轮94上可以设有转向和停止固定装置,便于对后脚轮94进行操作,支架100的移动和使用更加方便。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框架1上还设有手推把手92,由此方便工人推动支架100。如图1所示,手推把手92为两个,如图2所示,立框11包括两个沿宽度方向间隔开设置的立柱112,两个手推把手92分别一一对应地固定在立框11的两个立柱112上,且手推把手92与安装支架13位于立框11的同一侧,且手推把手92与安装支架13沿上下方向间隔开,手推把手92位于安装支架13的上方,手推把手92为U型。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框架1由方钢焊接而成,而支撑臂2采用铝合金制成。这样框架1的后部重量大,作为主要承载部分,框架1的前部重量轻,当支撑臂2与端拾器200相连时,前后重量平衡性好,支架100的结构稳定性高,不会出现倾倒现象。

如图1所示,举升装置3与支撑臂2相连以驱动支撑臂2上下移动。可选地,举升装置3为液压举升装置3,由此举升过程稳定,且结构简单,举升力大。

进一步可选地,举升装置3为地牛式的液压举升装置3,从而可以快速方便地进行支撑臂2高度的调整,且举升装置3的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可以理解的是,支撑臂2的高度方向即上下方向。

如图1、图2和图4所示,液压举升装置3包括液压油缸,立框11的中部连接有中横梁111,中横梁111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立柱112相连,中横梁111与液压油缸相连以固定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活塞杆与支撑臂2的一端相连,以使支撑臂2相对框架1上下移动。

具体地,如图2和图4所示,立框11上设有滑动凹槽1121,滑动凹槽1121沿上下方向延伸,支架100还包括可滑动地设在滑动凹槽1121内的滑动框6,滑动框6与支撑臂2的一端通过第一连接组件7相连。

更加具体地,如图2所示,每个立柱112上均设有滑动凹槽1121,立柱112为方钢,滑动凹槽1121为在方钢上加工出的凹槽或者直接采用槽钢。

如图1和图2所示,滑动框6包括框体61和滚轮62,框体61包括横臂611和分别设置在横臂611的两端的两个侧臂612,每个侧臂612均设有滚轮62,滚轮62可转动地与侧臂612相连,且滚轮62可活动地设在滑动凹槽1121内。

如图4所示,第一连接组件7包括第一固定板71、第一压板72和第一螺纹连接件73。第一固定板71与框体61的横臂611相连,例如焊接相连,第一固定板71与第一压板72通过第一螺纹连接件73相连,以将支撑臂2夹紧固定在第一固定板71与第一压板72之间。由此支撑臂2的安装和拆卸方便。

优选地,如图4所示,为了使支撑臂2的固定更牢固,第一压板72可以为多个,多个第一压板72可以沿支撑臂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

当举升装置3推动滑动框6相对框体1沿滑动凹槽1121上下移动时,滑动框6通过第一连接组件7带动支撑臂2上下移动。

如图1和图5所示,角度调整装置4适于与端拾器200相连以调整端拾器200的角度,从而实现板料角度的调节。

具体而言,端拾器200吸取板料后重量增加,位置易出现偏差,通过角度调整装置4可以实现端拾器200位置的精度调整。优选地,为了保证端拾器200组装的尺寸精度,角度调整装置4的调整精度高,防止使用过程中出现晃动。

可选地,角度调整装置4包括相互啮合的蜗轮41和蜗杆42,蜗杆42可转动地设在框架1上,蜗轮41适于固定在端拾器200上。由此角度调整装置4结构简单、成本低,安装方便。

在支撑臂2的延伸方向上设有至少一个支撑块91,蜗杆42与每个支撑块91均可转动地相连。由此蜗杆42的支撑更稳定。

在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支撑块91为两个,每个支撑块91均与支撑臂2相连,两个支撑块91沿支撑臂2的延伸方向间隔开设置。蜗杆42的一端穿过立框11位于立框11的一侧,蜗杆42的大部分均位于立框11的另一侧,蜗杆42的一端上可以设有旋转手轮,工人通过旋转手轮旋转蜗杆42,蜗杆42驱动蜗轮41转动,从而实现端拾器200的角度调整。

连接结构5包括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二连接部与第一连接部可转动地相连,第一连接部与支撑臂2可拆卸地相连,第二连接部与端拾器200可拆卸地相连,蜗轮41固定在第二连接部上。

通过设置连接结构5,将端拾器200与支撑臂2的另一端连接在一起,可以实现端拾器200的高度调节和角度调节,且使端拾器200与支撑臂2的组装和拆卸更加方便。

具体地,如图5和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与支撑臂2通过第二连接组件8相连,第二连接组件8包括第二固定板81、第二压板82和第二螺纹连接件83,第二固定板81与第一连接部相连,第二固定板81与第二压板82通过第二螺纹连接件83相连,以将支撑臂2夹紧固定在第二固定板81与第二压板82之间。由此支撑臂2的安装和拆卸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固定板81与第一连接部一体形成。第一连接部为固定块51,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连接部包括连接板52、转动轴53和支撑座54,支撑座54为两个,两个支撑座54间隔开设置在连接板52上,转动轴53的一端固定在一个支撑座54上,转动轴53的另一端固定在另一个支撑座54上,转动轴53的中部可转动地支撑在固定块51上,蜗轮41固定在转动轴53上,连接板52适于与端拾器200相连。

如图6所示,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与连接板52可以采用快换接头相连。具体地,连接板52上设有接头支撑座55,接头支撑座55上安装有快换接头的母接头95,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上设有公接头,通过公接头与母接头95的快速连接和断开,实现端拾器200与支架100的快速链接和拆卸。

当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接头支撑座55上安装有快换接头的公接头,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上设有母接头95。

进一步地,连接板52上还可以设有减重孔,进一步减轻支架100的前部的重量,提升支架100的稳定性。

下面参照图1-图6简单描述利用支架100组装端拾器200的工作过程:

在端拾器200进行线下组装时,将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与支架100的连接结构5相连,工人抓住手推把手92将支架100推到模具存放位置,底部的平框12伸入到模具底部,支撑臂2伸入到模具上,根据模具上的板料尺寸,安装合适的端拾器200的支臂202、并布置合适数量的吸盘203,使支臂202的一端与主连接杆201相连,支臂202的另一端与吸盘203相连。在端拾器200的支臂202和吸盘203的安装过程中,可以适当调整蜗轮41蜗杆42动作,进行板料角度的调整。当端拾器200安装完成后,就可以将组装完成的端拾器200放置到存放架上。车间生产此种零件时,人员可以快速将组装好的端拾器200的主连接杆201安装在自动化装置上进行自动化生产,节约大量的端拾器200组装时间,提高自动化线的生产效率。

通过上述描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采用多个方钢和脚轮实现框架1搭建及移动,其中前脚轮93的直径与模具支撑装置的高度相匹配,支撑臂2的上下调整尺寸与模具高度匹配。此外,蜗轮41和蜗杆42选择精度高的蜗轮41和蜗杆42,实现角度调整的精准度。

简言之,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用于组装端拾器200的支架100,制作精度高,调整精度高,满足自动化生产的需求。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或彼此可通讯;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