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713416阅读:306来源:国知局
一种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



背景技术:

摩托车车架作为摩托车的主要承载骨架,既要和摩托车的各个安装和固定部件相配合,又要考虑到人体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因此摩托车车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之间结合的精确度要得到保障。如图1所示,有一种摩托车的摩托车车架包括车头管100、车头管加强板200、主管300、发动机上连接板400和车架下体组合500,其中发动机上连接板400和车架下体组合500要分别和主管300的焊接连接。现有技术中,摩托车车架各组成部件用测量工具测量出焊接位置,并按车架的形状支起一框架,将规格零件按照测量出的位置焊接在框架上,焊接完再将框架拆除,该方法比较繁琐,劳动强度大,焊接效率低下,焊接成本高,同时焊接质量得不到保证,不够经济实用。因此,如何提高摩托车车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互相之间结合的精确度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其降低了摩托车车架组合焊接时劳动强度,提高了焊接精度和工作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包括工装底板,所述工装底板为长方体形,工装底板上表面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往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依次设置有车头管定位机构、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机构、主管定位块、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所述车头管定位机构包括车头管定位压夹,所述车头管定位压夹包括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和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所述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和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工作时分别将车头管上下两端夹紧;所述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机构包括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两侧,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上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分别和对应的车头管加强板上的定位孔连接后将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在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上方;所述主管定位块上端沿工装底板长度方向设置有与主管相适配的主管限位卡槽;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包括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一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另一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对称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两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两侧;左发动机上连板、右发动机上连板分别和主管连接后,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和右发动机上连板前部夹紧在主管上,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和右发动机上连板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上;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包括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上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置有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与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相适配,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将车架下体组合水平定位,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穿入车架下体组合与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后防止车架下体组合旋转。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头管定位压夹还包括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和车头管定位气缸,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下端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近工装底板长度方向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上端与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近工装底板长度方向一端的下表面固定;所述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固定且超出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上表面;所述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固定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上且超出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下表面,所述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和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滑动连接并超出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下端,所述车头管定位气缸固定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上表面,车头管定位气缸驱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沿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伸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头管定位机构还包括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车头管定位座下立板和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位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下侧以支撑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与工装底板固定,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下立板固定在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和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之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固定在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上表面,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分别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两侧面固定;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置有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设置有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与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滑动连接并相适配,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滑动连接并相适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包括第一快速推夹、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固定在第一快速推夹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包括第二快速推夹、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固定在第二快速推夹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包括第三快速推夹、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固定在第三快速推夹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包括第四快速推夹、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固定在第四快速推夹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第一快速推夹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固定在第一快速推夹底座上表面,第二快速推夹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固定在第二快速推夹底座上表面,第三快速推夹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固定在第三快速推夹底座上表面,第四快速推夹与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固定在第四快速推夹底座上表面;装夹时,第一快速推夹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前部夹紧在主管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快速推夹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将右发动机上连板前部夹紧在主管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三快速推夹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四快速推夹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将右发动机上连板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和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所述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设置有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所述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设置有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的前端与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相适配,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的前端与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相适配。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还包括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立板和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与工装底板固定,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立板固定连接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之间,所述第一快速推夹底座、第二快速推夹底座、第三快速推夹底座和第四快速推夹底座均固定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上方。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第一快速推夹底座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一快速推夹底座垫块,所述第二快速推夹底座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之间设置有第二快速推夹底座垫块。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还包括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设置在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上表面中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两侧且均位于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上表面;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设置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上,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设置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上;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包括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和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固定在近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侧的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上,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与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滑动连接并超出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悬空端;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固定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的远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侧,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驱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沿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伸缩;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包括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固定在近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侧的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上,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与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滑动连接并超出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悬空端;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固定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的远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侧,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驱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沿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伸缩。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所述工装底板还包括工装底板座,所述工装底板座由一水平板和一竖直板构成,所述竖直板下端靠近水平板一端并与水平板固定,所述工装底板上端与竖直板上端固定,工装底板下端靠近水平板另一端并与水平板固定。

相比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主要体现在:本工装将已经焊接的车头管、车头管加强板和主管分别定位后,将左发动机上连接板、右发动机上连接板和车架下体组合分别夹紧并与主管焊接,降低了摩托车车架组合焊接时劳动强度,提高了焊接精度和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摩托车车架组合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装夹时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向视图;

图5为图4的右向视图。

附图中,1-工装底板;2-车头管定位机构;3-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机构;4-主管定位块;5-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6-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7-竖直板;8-水平板;

21-车头管定位压夹;22-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23-车头管定位座下立板;24-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31-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32-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3-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4-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5-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51-第一定位夹;52- 第二定位夹;53-第三定位夹;54-第四定位夹;55-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6-快速推夹底座垫块;57-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58-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立板;59-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61-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2-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4-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65-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6-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

100-车头管;200-车头管加强板;211-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2-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213-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214-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5-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6-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300-主管;400-发动机上连板;401-左发动机上连板;402-右发动机上连板;500-车架下体组合;511-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512-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513-第一快速推夹;514-第一快速推夹底座;521-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522-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523-第二快速推夹;524-第二快速推夹底座;531-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532-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533- 第三快速推夹;534-第三快速推夹底座;541-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542-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543-第四快速推夹;544-第四快速推夹底座;561-第一快速推夹底座垫块;562-第二快速推夹底座垫块;661-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62-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3-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671-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72-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3-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和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摩托车车架组合工装,包括工装底板1,所述工装底板1为长方体形,工装底板1上表面从长度方向的一端往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依次设置有车头管定位机构2、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机构3、主管定位块4、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5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6。

如图2和图3所示,车头管定位机构2包括车头管定位压夹21,所述车头管定位压夹 21包括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212、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 213、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4、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5、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和车头管定位气缸217,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213下端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近工装底板1长度方向一端的上表面固定,车头管定位座上立板213上端与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4近工装底板1长度方向一端的下表面固定;所述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212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固定且超出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 211上表面;所述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5固定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4 上且超出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4下表面,所述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和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5滑动连接并超出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5下端,所述车头管定位气缸217固定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4上表面,车头管定位气缸217驱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沿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导向套215伸缩。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 和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212工作时分别将车头管100上下两端夹紧。

如图2和图3所示,车头管定位机构2还包括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24、车头管定位座下立板23和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22,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24位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下侧以支撑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22与工装底板1固定,所述车头管定位座下立板23固定在车头管定位座上底板24和车头管定位座下底板22之间。

如图2和图3所示,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机构3包括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31、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2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3,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2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3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31两侧,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2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3上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分别设置有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4和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5,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4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5分别和对应的车头管加强板上的定位孔连接后将车头管加强板200定位在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31上方;

如图2和图3所示,车头管加强板定位块31固定在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 上表面,所述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2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3分别与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安装板211两侧面固定;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立板32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置有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右车头管加强板33定位立板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置有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4与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滑动连接并相适配,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5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导向套滑动连接并相适配。

如图2和图3所示,主管定位块4上端沿工装底板1长度方向设置有与主管300相适配的主管限位卡槽。

如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5包括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52、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一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 52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另一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52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对称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两侧,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两侧;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右发动机上连板402分别和主管200连接后,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52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和右发动机上连板402的前部夹紧在主管200上,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和右发动机上连板402的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上。

如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包括第一快速推夹513、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51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512,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 511固定在第一快速推夹513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512;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52包括第二快速推夹523、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52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522,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521固定在第二快速推夹523 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522;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包括第三快速推夹533、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53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532,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531固定在第三快速推夹533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532;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包括第四快速推夹543、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54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542,所述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541固定在第四快速推夹543推杆的前端且穿过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542;第一快速推夹513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导向座512固定在第一快速推夹底座514上表面,第二快速推夹523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导向座522固定在第二快速推夹底座 524上表面,第三快速推夹533与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导向座532固定在第三快速推夹底座534上表面,第四快速推夹543与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导向座542固定在第四快速推夹底座544上表面;装夹时,第一快速推夹513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销511 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前部夹紧在主管200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二快速推夹523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销521将右发动机上连板前部夹紧在主管200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第三快速推夹533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531将左发动机上连板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一侧,第四快速推夹543推动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541将右发动机上连板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沿工装底板宽度方向的另一侧。

如图2和图3所示,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和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所述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设置有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所述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衬套设置有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销的前端与左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相适配,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销的前端与右发动机上连板导向孔相适配。

如图2和图5所示,发动机上连板定位机构5还包括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57、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立板58和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59,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 57与工装底板1固定,所述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立板58固定连接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底板57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59之间,所述第一快速推夹底座514、第二快速推夹底座524、第三快速推夹底座534和第四快速推夹底座544均固定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59上方。

如图2和图5所示,第一快速推夹底座514与第二快速推夹底座524和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之间均设置有快速推夹底座垫块56,其中第一快速推夹底座514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59之间设置有第一快速推夹底座垫块561,所述第二快速推夹底座524与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座顶板59之间设置有第二快速推夹底座垫块562。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6包括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6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上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设置有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与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相适配,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6 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将车架下体组合500水平定位,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穿入车架下体组合与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后防止车架下体组合55旋转。

如图2和图4所示,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机构6还包括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2、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64,所述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 61设置在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64上表面中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2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对称设置在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两侧且均位于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底板64上表面;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6和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设置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2上,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设置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上;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露出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 62以方便操作。

如图2和图3所示,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6包括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61、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2和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663,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2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固定在近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侧的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2上,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61与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2 滑动连接并超出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2悬空端;所述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 663固定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2的远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侧,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663驱动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61沿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62伸缩。

如图2和图3所示,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包括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71、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2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673,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2沿工装底板1宽度方向固定在近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侧的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上,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71与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2 滑动连接并超出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2悬空端;所述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 673固定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座立板63的远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块61侧,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气缸673驱动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71沿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套672伸缩。

如图2至图5所示,工装底板1还包括工装底板座,所述工装底板座由一水平板8和一竖直板7构成,所述竖直板7下端靠近水平板8一端并与水平板8固定,所述工装底板 1上端与竖直板7上端固定,工装底板1下端靠近水平板8另一端并与水平板8固定。具体地,工装底板1不限于长方体板,工装底板座可根据现场使用情况调整。

本工装操作流程:

步骤S1:装夹车头管100和主管300,先将车头管100放在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 和车头管下端定位压头212之间,主管300放在主管限位卡槽中,然后调整车头管100和主管300位置将左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4与右车头管加强板定位杆35分别和对应的车头管加强板200上的定位孔连接,然后下压车头管上端定位压头216将车头管100上下两端夹紧。

步骤S2:将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右发动机上连板402分别和主管300连接,发动机上连板第一定位夹51和发动机上连板第二定位夹52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和右发动机上连板402的前部夹紧在主管300上,发动机上连板第三定位夹53和发动机上连板第四定位夹54分别将左发动机上连板401和右发动机上连板402的后部夹紧在发动机上连板定位块55上。

步骤S3:将车架下体组合500和主管300尾部连接,左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6和右车架下体组合定位夹67将车架下体组合500水平定位,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65穿入车架下体组合500与车架下体组合定位销导向孔后防止车架下体组合500旋转。

步骤S4:开始焊接。

具体地,本工装操作流程中,步骤S2和步骤S3可互换,拆卸焊接好的工件时采用相反的操作流程即可。

本工装将已经焊接的车头管100、车头管加强板200和主管300分别定位后,将左发动机上连接板401、右发动机上连接板402和车架下体组合500分别夹紧并与主管300焊接,降低了摩托车车架组合焊接时劳动强度,提高了焊接精度和工作效率。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申请人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