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768728发布日期:2019-05-28 17:54阅读:409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数控机床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



背景技术:

数控车床是目前使用较为广泛的数控机床之一,它主要用于轴类零件或盘类零件的内外圆柱面、任意锥角的内外圆锥面、复杂回转内外曲面和圆柱、圆锥螺纹等切削加工,并能进行切槽、钻孔、扩孔、铰孔及镗孔等,数控机床是按照事先编制好的加工程序,自动地对被加工零件进行加工,我们把零件的加工工艺路线、工艺参数、刀具的运动轨迹、位移量、切削参数以及辅助功能,按照数控机床规定的指令代码及程序格式编写成加工程序单。

市场上的数控机床的高度不能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进行调节,灵活性较差,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感较差,且不设置直接观察数控机床是否水平的装置,无法在数控机床的台面不水平时快速进行调节,无法确保台面的绝对水平,即无法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影响了数控机床对零件的加工质量,且不设置减震结构,数控机床的震动得不到缓冲,不仅影响对零件的加工效果,且长期震动大,数控机床的寿命也将减短的问题,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市场上的数控机床的高度不能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进行调节,灵活性较差,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感较差,且不设置直接观察数控机床是否水平的装置,无法在数控机床的台面不水平时快速进行调节,无法确保台面的绝对水平,即无法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影响了数控机床对零件的加工质量,且不设置减震结构,数控机床的震动的震动得不到缓冲,不仅影响对零件的加工效果,且长期震动大,数控机床的寿命也将减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包括主体、支撑杆和底座,所述主体的内部上端镶嵌安置有水平仪,所述支撑杆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于主体的内部下端,且支撑杆的外侧包裹有内螺纹,所述内螺纹的外侧包裹有外螺纹,且外螺纹的外侧包裹安置有螺栓环,所述螺栓环的下端安置有第一调整环,且第一调整环的内部右侧通过键连接有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右侧通过键连接有第二调整环,所述支撑杆的下端焊接连接有连接块,且连接块的外侧焊接连接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的下端焊接连接有减震盒,且减震盒的内部焊接固定有弹簧,所述减震盒的下端设置有升降杆,且升降杆的下端安置有液压杆,所述底座焊接固定于液压杆下端。

优选的,所述主体通过弹簧与减震盒构成弹性结构,且弹簧关于减震盒的内部呈矩形均匀阵列式分布。

优选的,所述水平仪的内侧与主体的外侧紧密贴合,且水平仪通过粘接与主体构成一体化结构。

优选的,所述支撑杆的外侧与螺栓环的内侧紧密贴合,且支撑杆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与螺栓环构成拆卸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调整环通过旋转轴与第二调整环构成旋转结构,且第一调整环的形状结构与第二调整环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

优选的,所述升降杆通过液压杆与底座构成升降结构,且底座的横向中心线与升降杆的横向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的高度能根据工作人员的需求进行调节,灵活性更好,工作人员的使用体验感更佳,且设置直接观察数控机床是否水平的装置,在通过水平仪观察到主体不处于水平状态时,可将螺栓环通过支撑杆外侧的螺纹进行旋转微调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四个角的高度,直到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处于绝对水平状态,此时主体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

2、本实用新型设置减震结构,数控机床的震动的震动可通过弹簧进行弹性缓冲,不仅确保了零件的加工效果,且数控机床的寿命也将得到延长,在主体运作加工零件时,通过该减震盒内焊接连接的弹簧进行弹性缓冲,有效降低主体内部的震动,确保主体在加工零件时的精度。

3、本实用新型在螺栓环通过支撑杆上下旋转调节时,螺栓环与其上端的主体或下端的固定板存在一定大小的缝隙,此时将第一调整环卡合围绕支撑杆外侧放置于螺栓环与其上端的主体或下端的固定板的缝隙中,接着将第二调整环通过旋转轴与第一调整环旋转闭合,此时主体直接压于螺栓环和第一调整环,螺栓环与其上端的主体或下端的固定板的缝隙被填满,主体不易倾斜,主体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且无需经常调节水平结构,提高加工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支撑杆和螺栓环正面剖析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调整环俯视剖析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主体;2、水平仪;3、支撑杆;4、螺栓环;5、第一调整环;6、连接块;7、固定板;8、减震盒;9、弹簧;10、升降杆;11、液压杆;12、底座;13、内螺纹;14、外螺纹;15、旋转轴;16、第二调整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包括主体1、水平仪2、支撑杆3、螺栓环4、第一调整环5、连接块6、固定板7、减震盒8、弹簧9、升降杆10、液压杆11、底座12、内螺纹13、外螺纹14、旋转轴15和第二调整环16,主体1的内部上端镶嵌安置有水平仪2,主体1通过弹簧9与减震盒8构成弹性结构,且弹簧9关于减震盒8的内部呈矩形均匀阵列式分布,通过此结构在主体1运作加工零件时,通过该减震盒8内焊接连接的弹簧9进行弹性缓冲,有效降低主体1内部的震动,确保主体1在加工零件时的精度,支撑杆3的上端通过螺纹连接于主体1的内部下端,水平仪2的内侧与主体1的外侧紧密贴合,且水平仪2通过粘接与主体1构成一体化结构,主体1外侧粘接固定的水平仪2,用于工作人员在使用主体1时观察主体1是否处于水平状态,通过水平仪2可直观快速地对主体1进行观察,更加方便快捷,一旦发现主体1位置不水平,可立刻进行调节;

支撑杆3的外侧包裹有内螺纹13,支撑杆3的外侧与螺栓环4的内侧紧密贴合,且支撑杆3通过内螺纹13和外螺纹14与螺栓环4构成拆卸结构,通过此结构,在通过水平仪2观察到主体1不处于水平状态时,可将螺栓环4通过支撑杆3外侧的螺纹进行旋转微调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四个角的高度,直到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处于绝对水平状态,此时主体1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内螺纹13的外侧包裹有外螺纹14,且外螺纹14的外侧包裹安置有螺栓环4,螺栓环4的下端安置有第一调整环5,且第一调整环5的内部右侧通过键连接有旋转轴15,第一调整环5通过旋转轴15与第二调整环16构成旋转结构,且第一调整环5的形状结构与第二调整环16的形状结构完全相同,在螺栓环4通过支撑杆3上下旋转调节时,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存在一定大小的缝隙,此时将第一调整环5卡合围绕支撑杆3外侧放置于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的缝隙中,接着将第二调整环16通过旋转轴15与第一调整环5旋转闭合,此时主体1直接压于螺栓环4和第一调整环5,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的缝隙被填满,主体1不易倾斜,主体1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且无需经常调节水平结构,提高加工效率;

旋转轴15的右侧通过键连接有第二调整环16,支撑杆3的下端焊接连接有连接块6,且连接块6的外侧焊接连接有固定板7,固定板7的下端焊接连接有减震盒8,且减震盒8的内部焊接固定有弹簧9,减震盒8的下端设置有升降杆10,且升降杆10的下端安置有液压杆11,升降杆10通过液压杆11与底座12构成升降结构,且底座12的横向中心线与升降杆10的横向中心线在同一条直线上,启动液压杆11,使用者可根据使用需要将升降杆10通过液压杆11可将主体1升起或降下,将其调整至适合自己使用的高度,提高使用体验感,且增加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的灵活性,底座12焊接固定于液压杆11下端。

工作原理:对于这一种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首先启动底座12上端焊接固定的液压杆11,使用者可根据使用需要将升降杆10通过液压杆11可将主体1升起或降下,将其调整至适合自己使用的高度,接着在通过水平仪2观察到主体1不处于水平状态时,由于内螺纹13和外螺纹14的形状结构完全吻合,可将螺栓环4内侧的外螺纹14通过支撑杆3外侧的内螺纹13进行旋转微调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四个角的高度,直到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处于绝对水平状态,此时主体1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在螺栓环4通过下端焊接固定有连接块6的支撑杆3上下旋转调节时,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存在一定大小的缝隙,此时将第一调整环5卡合围绕支撑杆3外侧放置于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的缝隙中,接着将第二调整环16通过旋转轴15与第一调整环5旋转闭合,此时主体1直接压于螺栓环4和第一调整环5,螺栓环4与其上端的主体1或下端的固定板7的缝隙被填满,主体1不易倾斜,主体1内的工作台面也处于绝对水平,可确保加工零件的精度的保持,且无需经常调节水平结构,提高加工效率,同时在主体1运作加工零件时,通过该减震盒8内焊接连接的弹簧9进行弹性缓冲,有效降低主体1内部的震动,确保主体1在加工零件时的精度,就这样完成整个立式可调节高度的数控机床的使用过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