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机及其扇形段与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8004阅读:37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连铸机及其扇形段与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钢铁冶金中的连铸设备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能够有效地解决连铸机在浇铸过程中由于拉坯阻力过大而造成连铸机扇形段的装配系统(例如,扇形段框架、轴承座固定座等)变形报废、连铸机开口度精度超标和中间轴承冷却水泄漏对铸坯造成过冷影响铸坯质量等问题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和一种包括该分节辊装配系统的连铸机扇形段,以及一种包括该扇形段的连铸机。
背景技术
在钢铁冶金领域,把高温钢水连续不断地浇铸成具有一定断面形状和一定尺寸规格铸坯的生产工艺过程叫做连续铸钢。用于完成连续铸钢过程所需的设备叫连铸成套设备,简称为连铸机。通常,连铸机为包括浇钢设备、连铸机本体设备、切割区域设备、引锭杆收集及输送设备等的机电液一体化设备。连铸机本体设备包括连铸机扇形段。图1A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主视图;图1B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局部左视图;图1C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主视剖视图。如图1A至图1C所示,连铸机扇形段包括扇形段框架和多个并列设置在该扇形段框架上的辊子单元,其中,所述辊子单元包括辊子10和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中,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20包括辊子装配轴承座21、轴承座固定座22、扇形段框架立板23、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24、冷却水进回水方管25 (也可称为冷却水配管)、加强筋板26、联接螺栓27。轴承座固定座22是一种连铸机扇形段常用的固定辊子装配并向辊子装配轴承座21供应冷却水以冷却轴承的机械定位装置,其与扇形段框架焊接在一起。在现有技术中,轴承座固定座22因二冷水喷嘴布置的需要,其结构是:将单个轴承座固定座22直接焊接在扇形段框架立板23上;而且冷却水进回水方管25焊接在轴承座固定座22下方,并通过与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22内的通道与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24连通,以形成冷却水流动管路,将冷却水导入轴承座对轴承进行冷却。然而,上述结构存在以下缺陷:1、轴承座固定座22与扇形段框架立板23之间采用T字型焊接,单个存在,虽然轴承座固定座22与扇形段框架立板23之间采用加强筋板26加固,但是因轴承座固定座22的底部左右两边的中央位置需要设置联接螺栓孔,而为了避免与之干涉,筋板通常加设在轴承座固定座22的底部左右两边的边缘,因此抗翻转变形力差。2、扇形段轴承座冷却水配管采用方管从轴承座固定座22下接入,轴承座螺栓扳手空间受到限制,联接螺杆与固定座之间采用隔离套绕过方管,螺栓长度增加,弹性变形量增加,固定拆卸困难,调整垫片不易压实,造成扇形段在上线使用过程中开口度发生变化,精度降低。3、由于扇形段工作在高温潮湿环境中,冷却水配管与固定座焊接在一起形成密封通水孔,在固定座变形或冷却水配管、焊缝锈蚀时冷却水易产生泄漏,浇铸过程中泄漏的设备冷却水喷溅到铸坯上造成铸坯过冷,不但造成拉坯阻力增大损坏设备,而且严重影响铸坯质量,严重时还会造成滞坯恶性事故,且由于结构空间影响,处理泄漏非常困难。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多个问题中的至少一项。例如,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抗翻转变形性能良好的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和一种包括该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连铸机扇形段以及包括该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连铸机。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所述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包括辊子装配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座、扇形段框架立板、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其中,所述辊子装配轴承座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上方,所述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设置在辊子装配轴承座中,所述轴承座固定座具有设置在其底部的卡槽和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卡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卡槽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与卡槽之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与轴承座固定座之间的加强筋板。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辊子装配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上方。在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为圆管并且与外界循环冷却水连通。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连铸机扇形段。所述连铸机扇形段包括扇形段框架和多个并列设置在该扇形段框架上的辊子单元,所述辊子单元包括辊子和如上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固定在所述扇形段框架上。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 一种连铸机。所述连铸机包括浇钢设备、连铸机本体设备、切割区域设备、引锭杆收集、输送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包括:大大提高了扇形段框架与轴承座固定座之间的结合强度,增强了抗翻转变形性能;提高了铸机流道开口度精度和扇形段使用寿命,减少了铸坯质量缺陷。

通过
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和特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图1A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主视图;图1B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局部左视图;[0024]图1C为根据现有技术的连铸机扇形段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主视剖视图;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主视图;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局部左视图;图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主视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辊子20-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21-辊子装配轴承座22-轴承座固定座23-扇形段框架立板24-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25-冷却水进回水方管26-加强筋板27-联接螺栓30-扇形段框架 40-辊子单元 50-辊子 60-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61-棍子装配轴承座62-轴承座固定座63-扇形段框架立板64-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6-加强筋板67-联接螺栓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参照附图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图2A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主视图;图2B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局部左视图;图2C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示例性实施例的连铸机扇形段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主视剖视图。如图2A至2C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连铸机扇形段包括扇形段框架30和多个并列设置在该扇形段框架30上的辊子单元40,其中,辊子单元40包括辊子50和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60。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60包括辊子装配轴承座61、轴承座固定座62、扇形段框架立板63、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4和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其中,辊子装配轴承座61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62上方,二者固定连接,例如,可以通过联接螺栓67连接。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4设置在辊子装配轴承座61中,以用于向辊子50提供冷却水,并将完成冷却的水导出。轴承座固定座62具有设置在其底部的卡槽和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扇形段框架立板63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卡槽中,并且扇形段框架立板63的中部或下部还固定在扇形段框架30上。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将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4与外界循环冷却水连通,以将外界的冷却水提供到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4中,并将从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4排出的水导出到外界,从而实现冷却水循环。例如,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可以由彼此连通的沿竖直方向的支管和沿水平方向的支管组成。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为圆管。为了使轴承座固定座62与扇形段框架30能够结合的更加牢固,扇形段框架立板63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轴承座固定座62的卡槽中。进一步讲,扇形段框架立板63与卡槽之间的配合间隙优选控制在0.1mm以内。更进一步讲,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60还可包括设置在扇形段框架立板63与轴承座固定座62的卡槽之间的加强筋板66。尽管在本示例性实施例中,辊子装配轴承座61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62上方,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例如,也可通过卡合连接方式将辊子装配轴承座61固定在轴承座固定座62上方。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还提供了 一种连铸机。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该连铸机包括浇钢设备、连铸机本体设备、切割区域设备、引锭杆收集及输送设备以及如上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下面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60的一个具体示例。轴承座固定座62具有较厚的预定厚度,并且其下方开设用于容纳扇形段框架立板63上端的卡槽。轴承座固定座62的卡槽的深度根据扇形段框架立板63的厚度决定,优选地,以大于或等于扇形段框架立板63厚度的1.5倍为宜。卡槽与扇形段框架立板63上端之间的间隙控制在0.1mm内,并且二者三面焊接,以增强其抗翻转力性能。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65采用ICrlSNiOTi材质的圆管,这样鞒能够防止管路在高温潮湿的工作环境中产生锈蚀造成泄漏。此外,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应根据工艺要求进行水压测试。例如,对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压力的测试,可以通过在压力1.2MPa的情况下,保压2小时,然后以是否泄漏来判断。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的优点包括:(1)将轴承座固定座与扇形段框架立板设置为卡槽连接方式或者设置为卡槽与焊接或加强筋板结合的连接方式,这样能够使轴承座固定座与扇形段框架立板结合得更加牢固;(2)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的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外部的方管改为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中的水平方向的冷却水进出管路,这样能够使冷却水配管方便可靠而且为轴承座联接螺栓留出扳手空间,方便辊子装配轴承座的拆装;此外,还能够取消现有技术中设置在联接螺杆与固定座之间隔离套,这样能够直接将螺栓固定在轴承座固定座下,从而减短联接螺栓长度,进而降低其弹性变形量,使得辊子装配轴承座的固定更加可靠,降低了浇铸过程中因螺杆拉长而发生开口度超标的风险;(3)能够降低维检工作量,而且提高设备使用寿命和铸机流道质量。例如,经统计,铸坯因开口度超标而产生的质量缺陷降低可达50%左右,扇形段框架使用寿命可增加2倍左右。尽管上面已经结合附图和示例性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在不脱离权利要求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各种修改。
权利要求1.一种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包括辊子装配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座、扇形段框架立板、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其中,所述辊子装配轴承座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上方,所述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设置在辊子装配轴承座中,其特征在于,所述轴承座固定座具有设置在其底部的卡槽和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的上端固定在所述卡槽中,并且所述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与所述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通过焊接的方式固定在所述卡槽中。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与卡槽之间的配合间隙控制在0.1mm以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与轴承座固定座之间的加强筋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辊子装配轴承座通过螺栓连接方式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上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为圆管并且与外界循环冷却水连通。
7.—种连铸机扇形段,包括扇形段框架和多个并列设置在该扇形段框架上的辊子单元,所述辊子单元包括辊子和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所述扇形段框架立板固定在所述扇形段框架上。
8.—种连铸机,包括浇钢设备、连铸机本体设备、切割区域设备、引锭杆收集及输送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铸机还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连铸机扇形段。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连铸机及其扇形段与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所述连铸机扇形段分节辊装配系统包括辊子装配轴承座、轴承座固定座、扇形段框架立板、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其中,辊子装配轴承座设置在轴承座固定座上方,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设置在辊子装配轴承座中,轴承座固定座具有设置在其底部的卡槽和设置在其内部的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扇形段框架立板的上端固定在卡槽中,并且第二冷却水进回水管路与第一冷却水进回水管路连通。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大大提高了扇形段框架与轴承座固定座之间的结合强度,增强了抗翻转变形性能;提高了铸机流道开口度精度和扇形段使用寿命,减少了铸坯质量缺陷。
文档编号B22D11/14GK203003104SQ20122070022
公开日2013年6月19日 申请日期2012年12月18日 优先权日2012年12月18日
发明者胡水东 申请人:攀钢集团攀枝花钢钒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