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研磨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3334772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研磨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磨装置,其包括:用于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具;与夹具相连的底座;可沿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置在底座上的主体;用于夹持研磨工件两个相对面,并在研磨时之间距离不变的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且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均设置在主体上;用于调节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之间距离的调节装置。工作时,通过夹具将待研磨工件的一端夹住,而待研磨工件的另一端通过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夹持,并在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的转动过程中实现对待研磨工件的研磨。通过对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之间距离的固定可保证对待研磨工件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
【专利说明】—种研磨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工业机械【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研磨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用于除去带材表面的镀层或涂层的研磨方法是,操作者利用手工控制高速旋转的研磨装置,通过研磨装置端部的高速转动的球体与带材的接触摩擦实现对带材的研磨。
[0003]但是,人工控制研磨装置对研磨带材的深度不好控制,容易导致镀层或涂层还会残留,也可能会导致基板(基板外部是镀层或涂层,基板是研磨后露出的部分)变形或损坏,影响带材的质量。
[0004]因此,如何提高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以提高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目前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0005]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研磨装置,提高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以提高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7]一种研磨装置,其包括:
[0008]用于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具;
[0009]与所述夹具相连的底座;
[0010]可沿所述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主体;
[0011]用于夹持所述研磨工件两个相对面,并在研磨时之间距离不变的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且所述上研磨棒和所述下研磨棒均设置在所述主体上;
[0012]用于调节所述上研磨棒和所述下研磨棒之间距离的调节装置。
[0013]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夹具包括:
[0014]与所述底座相连的基座;
[0015]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下盖板;
[0016]与所述下盖板通过弹性件相连的上盖板,且所述上盖板和所述下盖板之间形成夹持所述待研磨工件的夹持部,所述弹性件设置在所述夹持部;
[0017]用于对所述上盖板进行限位的锁紧件。
[0018]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锁紧件包括:
[0019]与所述基座翻转铰接,能够扣设在所述上盖板上的扣盖;
[0020]与所述基座翻转铰接,能够与所述扣盖的上表面相抵对所述扣盖限位的卡接块。
[0021]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主体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凹槽。
[0022]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下研磨棒通过固定在所述主体上的安装座可转动的架设在所述主体上,所述上研磨棒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主体上。
[0023]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0024]连接杆,所述连接杆具有套设所述上研磨棒的安装孔;
[0025]与所述连接杆铰接,且能够伸缩以驱动所述上研磨棒在所述主体上移动的伸缩驱动装置。
[0026]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还包括与所述主体相连,用于驱动所述主体沿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行的驱动装置。
[0027]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主体与所述驱动装置通过螺杆相连,且所述螺杆与所述主体螺纹连接,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螺杆转动。
[0028]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所述上研磨棒的表面设置有研磨凸起,所述下研磨棒为光杆。
[0029]优选地,上述的研磨装置中,还包括驱动所述上研磨棒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
[0030]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磨装置,其包括:用于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具;与夹具相连的底座;可沿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置在底座上的主体;用于夹持研磨工件两个相对面,并在研磨时之间距离不变的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且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均设置在主体上;用于调节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之间距离的调节装置。工作时,通过夹具将待研磨工件的一端夹住,而待研磨工件的另一端通过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夹持,并在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的转动过程中实现对待研磨工件的研磨。通过对上研磨棒和下研磨棒之间距离的固定可保证对待研磨工件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1]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003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研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研磨装置的侧视图;
[0034]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夹具夹持部的结构示意图;
[0035]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0036]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0037]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上研磨棒的结构示意图;
[0038]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公开的下研磨棒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9]本实用新型的核心是提供一种研磨装置,提高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以提高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
[0040]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0041]如图1-图7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研磨装置,其包括:用于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具11;与夹具11相连的底座I;可沿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置在底座I上的主体2 ;用于夹持研磨工件两个相对面,并在研磨时之间距离不变的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且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均设置在主体2上;用于调节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调节装置5。工作时,通过夹具11将待研磨工件的一端夹住,而待研磨工件的另一端通过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夹持,并在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的转动过程中实现对待研磨工件的研磨。通过对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固定可保证对待研磨工件研磨深度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了待研磨工件研磨后的质量。
[0042]本申请中公开的研磨装置的夹具11具体包括:与底座相连的基座6、固定在该基座上的下盖板112、与下盖板112通过弹性件113相连的上盖板111以及对上盖板111进行限位的锁紧件10。其中,上盖板111和下盖板112之间形成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持部,并且上述弹性件113设置在夹持部,通过弹性件113的伸缩可实现夹持部大小的调节,以保证该夹具11能够加工不同厚度的待研磨工件。对于弹性件113可优选设置为弹簧,并将弹簧的一端与上盖板113相连,而另一端与下盖板112相连。具体地,该上盖板111为U型结构,而下盖板112为平板并设置在上盖板111的开口处,并且弹簧设置在下盖板112与上盖板111的槽底之间。对于本申请中公开的锁紧件10为铰接在基座上,扣合在上盖板111上,并通过基座上的卡扣实现锁紧件10与基座的连接,从而实现对上盖板111的压紧,即实现对待研磨工件的夹持。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对于锁紧件10的结构还可为在上盖板111与下盖板112之间的锁紧螺钉结构。
[0043]具体地,本申请中公开的锁紧件10具体包括:均与基座6翻转铰接的扣盖和卡接块。其中,该扣盖能够扣设在上盖板111上,以对上盖板111进行竖直方向的限位,而该卡接块能够与扣盖的上表面相抵实现对扣盖沿竖直方向的限位。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对锁紧件10对上盖板111的限位,且该结构连接简单,便于操作。
[0044]对于底座I和主体2的连接方式,本申请中具体的在底座I上设置了滑轨,相应的在主体2上设置了与该滑轨配合的凹槽。通过凹槽与滑轨的配合,实现了主体2在底座I上的移动。对于主体2在底座I上的运动还可通过滑轮和导向槽实现。通过主体2在底座I上的运动以实现对待研磨工件的研磨长度的调节。
[0045]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将下研磨棒32通过固定在主体2上的安装座可转动的架设在主体2上,而上研磨棒31可移动的设置在主体2上,具体的可在主体2上设置导轨,该上研磨棒31可在导轨内滑行,并通过上研磨棒31的移动实现对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调节。此实施例中将下研磨棒32直接不可移动的架设在主体2上,而将上研磨棒31可移动的设置,在实际中,还可将两者均可移动的设置,或将下研磨棒32可移动的设置而上研磨棒31不可移动的设置,上述设置方式均可满足对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调节,且均在保护范围内。
[0046]上述的调节装置5具体包括:连接杆51,且该连接杆51具有套设上研磨棒31的安装孔;与连接杆51铰接的伸缩驱动装置52,且该伸缩驱动装置52能够伸缩运动以驱动上述上研磨棒31在主体2上移动。该方式的原理是通过改变伸缩驱动装置52与上研磨棒31之间的距离以使铰接设置的连接杆51向上或向下摆动,从而带动与连接杆51相连的上研磨棒31远离下研磨棒32或靠近下研磨棒32。通过上述设置可实现对上研磨棒31与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机械化调节,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0047]为了进一步降低操作者的劳动强度,本申请公开的研磨装置还包括与主体2相连,用于驱动主体2沿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行的驱动装置7。工作时,通过驱动装置7的驱动实现主体2在底座I上的移动。具体的,该驱动装置7为驱动电机和与驱动电机相连的减速机。
[0048]优选的实施例中,将主体2与驱动装置7通过设置在主体2上的螺杆9相连。具体的将螺杆9与所述主体2通过螺纹连接,而螺杆9的一端通过连接件与驱动装置7相连。工作时,通过驱动装置7的驱动实现螺杆9的转动,而主体2通过凹槽与滑轨配合,从而实现主体2远离驱动装置7或靠近驱动装置7,即此结构类似丝杠螺母结构。本申请中只是提供了一种具体的驱动该主体2运动的方式,但是本申请并不仅限于此种方式,只要能实现对主体2的驱动均在保护范围内。
[0049]更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将上研磨棒31设置为表面具有研磨凸起的结构,而下研磨棒32设置为光杆,以实现对待研磨工件一个表面的研磨,在实际中,还可将两者均设置为表面具有研磨凸起的结构,以实现对两个相对面的同时研磨。
[0050]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申请中公开的研磨装置还包括驱动上述上研磨棒31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8。通过上研磨棒31的转动带动下研磨棒32转动,此外,还可通过转动驱动装置8实现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同步相对转动。通过设置转动驱动装置8进一步实现了该装置的自动化,降低了操作者的劳动强度。
[0051]在实际中,可在主体2上设置控制系统的控制面板4,具体地,将上述的伸缩驱动装置52、驱动装置7和转动驱动装置8均与控制系统电连接,以实现整个装置的自动化。此夕卜,还可在底座I上设置位移传感器以检测主体2在底座I上的运动位置。
[0052]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0053]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实用新型。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实用新型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权利要求】
1.一种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夹持待研磨工件的夹具(11); 与所述夹具(11)相连的底座⑴; 可沿所述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动的设置在所述底座(I)上的主体(2); 用于夹持所述研磨工件两个相对面,并在研磨时之间距离不变的上研磨棒(31)和下研磨棒(32),且所述上研磨棒(31)和所述下研磨棒(32)均设置在所述主体(2)上; 用于调节所述上研磨棒(31)和所述下研磨棒(32)之间距离的调节装置(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夹具(11)包括: 与所述底座⑴相连的基座(6); 固定在所述基座上的下盖板(112); 与所述下盖板(112)通过弹性件(113)相连的上盖板(111),且所述上盖板(111)和所述下盖板(112)之间形成夹持所述待研磨工件的夹持部,所述弹性件(113)设置在所述夹持部; 用于对所述上盖板(111)进行限位的锁紧件(1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件(10)包括: 与所述基座(6)翻转铰接,能够扣设在所述上盖板(111)上的扣盖; 与所述基座(6)翻转铰接,能够与所述扣盖的上表面相抵对所述扣盖限位的卡接块。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I)上设置有滑轨,所述主体(2)上设置有与所述滑轨配合的凹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研磨棒(32)通过固定在所述主体(2)上的安装座可转动的架设在所述主体(2)上,所述上研磨棒(31)可移动的设置在所述主体⑵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装置(5)包括: 连接杆(51),所述连接杆(51)具有套设所述上研磨棒(31)的安装孔; 与所述连接杆(51)铰接,且能够伸缩以驱动所述上研磨棒(31)在所述主体(2)上移动的伸缩驱动装置(5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所述主体(2)相连,用于驱动所述主体(2)沿所述待研磨工件的长度方向滑行的驱动装置(7)。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2)与所述驱动装置(7)通过螺杆(9)相连,且所述螺杆(9)与所述主体(2)螺纹连接,所述驱动装置(7)驱动所述螺杆(9)转动。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研磨棒(31)的表面设置有研磨凸起,所述下研磨棒(32)为光杆。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研磨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驱动所述上研磨棒(31)转动的转动驱动装置(8)。
【文档编号】B24B37/34GK204053752SQ201420471788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0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0日
【发明者】林中山, 张恩, 王醒东 申请人:富通集团(天津)超导技术应用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