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在金属钛表面制备纳米孪晶层的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415400阅读:656来源:国知局
一种在金属钛表面制备纳米孪晶层的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属于材料加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在金属钛表面制备纳米孪晶层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孪晶界是一种特殊的低能态共格晶界,孪晶界两侧的晶格呈镜面对称;由于孪晶界与位错间存在特殊的相互作用,利用纳米尺度孪晶界可实现晶体材料的增强增韧;因此,纳米孪晶可以明显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能。

强流脉冲电子束是最近几年发展的一种新型表面改性技术,其作为一种高密度能量源,在材料近表层附近沉积了大量的能量,并且产生了快速加热和冷却过程,该过程的循环往复导致了表面复杂的温度场和应力场的产生,进而导致材料组织发生了明显变化;由于快速熔化或蒸发加热,热应力以及自淬火等过程的产生,导致了表面非平衡结构的形成,例如纳米晶,准晶,非晶等亚稳态结构,这些结构的产生提高了材料表面的物理和化学性能。

工业纯钛具有优良的冲压工艺性能和焊接性能,对热处理及组织类型不敏感,在令人满意的塑性条件下具有一定的强度;它的强度主要取决于间隙元素氧、氮的含量。它在海水中具有高的抗腐蚀性能,但在无机酸中较差,一般用于制造在-253~350℃温度下工作的、受力不大的各种板材零件或锻件,也可制造铆钉线材和管材,甚至可以应用于医学种植体器件等;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能够明显细化工业纯钛表面的组织,从而使得其表面性能得到显著的提高,尽管国内外文献报道过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纯钛的研究,但没有报道纳米孪晶层的制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金属钛表面制备纳米孪晶层的方法,将工业纯钛经过轧制和再结晶退火处理形成退火孪晶,然后将电子束施加在经过再结晶退火处理的工业纯钛表面上,从而获得了纳米孪晶,显著提高了材料的耐腐蚀性。

本发明的方法按以下步骤进行:

1、将海绵钛放入真空自耗电弧炉的坩埚中,利用控温仪将温度调节在300±10℃,预热海绵钛至少30分钟以除去水份,然后将温度升到1800±10℃,熔炼至少1小时以保证海绵钛完全熔化,再将熔化的物料浇注到铸铁模具内,冷却至常温得到工业纯钛铸锭;

2、加热工业纯钛铸锭至800~900℃,保温0.5~1h,然后热轧,开轧温度850~900℃,终轧温度700~750℃,总压下量为60~70%,最后再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退火温度600~700℃,时间10~50分钟;退火后冷却到室温,获得铸锭;

3、利用线切割在铸锭上切出断面,然后对断面进行机械抛光和研磨至表面光亮,再用有机溶剂将其表面清洗干净,获得试样;

4、将试样置于真空≤6×10-3Pa条件下,对其表面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加速电压为20~25KV,脉冲次数为25次,能量密度为2~4J/cm2,在金属钛表面获得纳米孪晶层。

上述步骤(3)的有机溶剂为乙醇或丙酮。

本发明通过工业纯钛的轧制消除冶炼纯钛过程中的铸造缺陷,以优化其微观组织结构;通过再结晶退火处理先向工业纯钛中引入退火孪晶,然后对其表面施加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从而获得纳米孪晶,使得材料表面的电化学耐腐蚀性明显提高;并且电子束表面改性工艺是在真空条件下进行,能够有效避免合金表面被氧化;本发明方法工艺简单,操作方便,工业纯钛表面形成了大量的纳米孪晶,这对于提高材料表面性能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表面SEM形貌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表面SEM形貌图;

图3为图2的放大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表面SEM形貌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表面SEM形貌图;

图6为图5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采用的真空自耗电弧炉型号为ZHT100。

本发明实施例中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采用的设备型号为MMLAB-HOPE-Ⅰ。

本发明实施例中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时的束斑直径为30mm,脉冲宽度为0.5~5μs,脉冲间隔为30s。

本发明实施例中的热轧采用CVC+轧机,坯料的尺寸为1280mm×100mm×6000mm。

实施例1

将海绵钛放入真空自耗电弧炉的坩埚中,利用控温仪将温度调节在300±10℃,预热海绵钛30分钟,然后将温度升到1800±10℃,熔炼1.5小时,再将熔化的物料浇注到铸铁模具内,冷却至常温得到工业纯钛铸锭;

加热工业纯钛铸锭至800℃,保温1h,然后热轧,开轧温度850℃,终轧温度700℃,总压下量为60%,最后再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退火温度600℃,时间50分钟;退火后冷却到室温,获得铸锭;

利用线切割在铸锭上切出断面,然后对断面进行机械抛光和研磨至表面光亮,再用乙醇将其表面清洗干净,获得试样;

将试样置于真空度≤6×10-3Pa条件下,对其表面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加速电压为20KV,脉冲次数为25次,能量密度为4J/cm2,在金属钛表面获得纳米孪晶层;

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表面SEM形貌如图1所示,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表面SEM形貌如图2所示,放大图如图3所示;由图可见,未经电子束处理时试样表面形成微米级的退火孪晶,其特征为:孪晶面平直,孪晶片较厚,贯穿整个晶粒;而经过25次脉冲处理后孪晶明显细化到纳米级别,而且晶粒也明显得到细化;

对试样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腐蚀介质为3.5wt%NaCl溶液,测得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为29.8μA/cm2,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为5.15μA/cm2

实施例2

将海绵钛放入真空自耗电弧炉的坩埚中,利用控温仪将温度调节在300±10℃,预热海绵钛40分钟,然后将温度升到1800±10℃,熔炼2小时,再将熔化的物料浇注到铸铁模具内,冷却至常温得到工业纯钛铸锭;

加热工业纯钛铸锭至900℃,保温0.5h,然后热轧,开轧温度900℃,终轧温度750℃,总压下量为70%,最后再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退火温度700℃,时间10分钟;退火后冷却到室温,获得铸锭;

利用线切割在铸锭上切出断面,然后对断面进行机械抛光和研磨至表面光亮,再用丙酮将其表面清洗干净,获得试样;

将试样置于真空度≤6×10-3Pa条件下,对其表面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加速电压为22KV,脉冲次数为25次,能量密度为3J/cm2,在金属钛表面获得纳米孪晶层;试样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表面SEM形貌如图4所示,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表面SEM形貌如图5所示,放大图如图6所示;由图可见,未经电子束处理时合金表面形成微米级的退火孪晶,其特征如下:孪晶面平直,孪晶片较厚,贯穿整个晶粒;而经过25次脉冲处理后孪晶明显细化到纳米级别,而且晶粒也明显得到细化;

对试样进行电化学性能测试,腐蚀介质为3.5wt%NaCl溶液,测得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前的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为31.4μA/cm2,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后的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为7.26μA/cm2

电子束处理后的试样的腐蚀电流密度显著下降,降低了1个数量级,证明电子束处理后材料表面耐腐蚀性显著提高。

实施例3

将海绵钛放入真空自耗电弧炉的坩埚中,利用控温仪将温度调节在300±10℃,预热海绵钛50分钟,然后将温度升到1800±10℃,熔炼1小时,再将熔化的物料浇注到铸铁模具内,冷却至常温得到工业纯钛铸锭;

加热工业纯钛铸锭至850℃,保温0.6h,然后热轧,开轧温度880℃,终轧温度720℃,总压下量为65%,最后再进行再结晶退火处理,退火温度650℃,时间30分钟;退火后冷却到室温,获得铸锭;

利用线切割在铸锭上切出断面,然后对断面进行机械抛光和研磨至表面光亮,再用丙酮将其表面清洗干净,获得试样;

将试样置于真空度≤6×10-3Pa条件下,对其表面进行强流脉冲电子束处理,加速电压为25KV,脉冲次数为25次,能量密度为2J/cm2,在金属钛表面获得纳米孪晶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