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72951阅读:574来源:国知局
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零件浇注系统的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



背景技术:

由于模具的浇注系统的设计形式对产品的密实度,强度,尺寸,表面质量等产品特性都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浇注系统的设计方案成了行业关注的问题。

由于浇注件的性能优势,使得浇注工艺被运用到精度较高的电子领域,制作电子产品的硬件。但大多数的电子产品的硬件由于体积和壁厚较小,且结构较复杂,而传统的薄壁零件的浇注一般采用单浇口系统浇注,浇注通道狭窄,使得在浇注的过程中高温高压的金属液的流经通路较长,造成热能及动能的严重损失,导致浇注后的浇注件填充不理想,从而导致浇注件出现欠铸、砂孔、气泡以及流纹严重的问题,使得浇注件无法加工成产品而带来经济损失。

综上所述,目前的薄壁零件的浇注方式存在浇注过程中填充不理想、浇注件质量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现旨在提供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以设置一双浇口结构,将双浇口中的主浇口分为沿两个方向延伸的浇口通道,并将这两个浇口流道均通过分流器连接于若干浇口支流道上,最后将浇口支流道的另一端与模具型腔的入料口连接,保证了浇注过程中金属液能更加快速的进入到型腔中,且型腔的不同区域的进液量和进液速度一致,保证了填充过程的均匀性,使浇注的质量更好。

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具有这样的特征,包括:主浇口、浇口流道、浇口、分流器以及支流道,主浇口与浇口流道连接,浇口流道背离主浇口的一端与浇口连接,浇口背离浇口流道的一端设置有若干支流道,且在浇口与支流道的连接处设置有分流器,且每一支流道背离分流器的一端设置入料口。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浇口流道包括第一浇口流道和第二浇口流道,且两浇口流道的其中一端均连接于主浇口上,且主浇口、第一浇口流道以及第二浇口流道三者呈“Y”字形连接。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浇口包括第一浇口和第二浇口,且第一浇口连接于第一浇口流道背离主浇口的一端,第二浇口连接于第二浇口流道背离主浇口的一端。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分流器呈圆锥形设置,分流器包括第一浇口分流器和第二浇口分流器,且第一浇口分流器设置于第一浇口背离第一浇口流道的一端,第二浇口分流器设置于第二浇口背离第二浇口流道的一端。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第一浇口分流器的圆锥设置于第一浇口内,且第一浇口的内壁与第一浇口分流器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浇口分流器的圆锥设置于第二浇口内,且第二浇口的内壁与第二浇口分流器的外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第一浇口与第一浇口分流器的间隙处设置有若干第一浇口支流道,且第一浇口支流道背离第一浇口分流器的一端设置入料口;第二浇口与第二浇口分流器的间隙处设置有若干第二浇口支流道,且第二浇口支流道背离第二浇口分流器的一端设置有入料口。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若干第一浇口支流道呈树枝状分布且均连接于第一浇口上;若干第二浇口支流道呈树枝状分布且均连接于第二浇口上。

上述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其中,入料口的形状与所处待浇注产品的区域形状一致。

上述技术方案的积极效果是:1、通过设置双浇口,从两个不同区域浇注金属液,保证了浇注过程中快速且均匀地将金属液灌注到型腔中,既能防止热能和动能的损失,又能使浇注件的填充更加均匀,有效提高了浇注的质量;2、通过设置若干支流道,且在每根支流道的末端均设置有形状与待浇注产品的形状一致的入料口,有效增大了金属液的流通道路,提高金属液的流速,防止金属液能量的损失,还能使浇注更加均匀,提高浇注的质量;3、在浇口与支流道之间设置分流器,能根据待浇注产品需求控制金属液流入到支流道中的量,从而提高浇注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图2中沿A-A的剖视图;

图4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

附图中:1、主浇口;2、第一浇口流道;3、第二浇口流道;4、第一浇口;5、第二浇口;6、第一浇口分流器;7、第二浇口分流器;8、第一浇口支流道;9、第二浇口支流道;10、入料口;11、型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以下实施例结合附图1至附图4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作具体阐述,但以下内容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的实施例的结构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较佳实施例的一视角结构图;图3图2中沿A-A的剖视图;图4为图2中沿B-B的剖视图。如图1、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包括:主浇口1、第一浇口流道2、第一浇口4、第一浇口分流器6、第一浇口支流道8、入料口10、第二浇口流道3、第二浇口5、第二浇口分流器7以及第二浇口支流道9。

具体的,在型腔11上设置有一双浇道结构,双浇道包括主浇口1,且主浇口1设置于型腔11的上部且平行于型腔11,主浇口1连接于浇口流道上,金属液从主浇口1进入到浇口流道中。

浇口流道包括第一浇口流道2和第二浇口流道3,第一浇口流道2与第二浇口流道3同样平行于型腔11设置,且第一浇口流道2与第二浇口流道3的其中一端均连接于主浇口1上,主浇口1、第一浇口流道2以及第二浇口流道3成“Y”字形连接,保证了从主浇口1中流入的金属液能分液流入到第一浇口流道2和第二浇口流道3中。

具体的,浇口流道背离主浇口1的一端连接有浇口,浇口包括第一浇口4和第二浇口5,第一浇口4连接于第一浇口流道2背离主浇口1的一端,且第一浇口4垂直于型腔11设置;第二浇口5连接于第二浇口流道3背离主浇口1的一端,且第二浇口5同样垂直于型腔11设置。

第一浇口4与第二浇口5内均设置有圆锥形通道(未标出),且圆锥形通道(未标出)的小端与第一浇口流道2或第二浇口流道3连通。

具体的,在第一浇口4或第二浇口5背离浇口流道的一端设置有分流器,分流器包括第一浇口分流器6和第二浇口分流器7,且第一浇口分流器6和第二浇口分流器7均呈圆锥形设置,且第一浇口分流器6的圆锥伸入第一浇口4的圆锥形通道(未标出)内,且第一浇口分流器6的外壁与第一浇口4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第二浇口分流器7的圆锥伸入第二浇口5的圆锥形通道(未标出)内,且第二浇口分流器7的外壁与第二浇口5的内壁之间设置有间隙。

更加具体的,支流道包括第一浇口支流道8和第二浇口支流道9,在第一浇口4上且位于第一浇口4与第一浇口分流器6的间隙处设置有若干第一浇口支流道8,且第一浇口支流道8背离第一浇口分流器6的一端设置入料口10。

在第二浇口5上且位于第二浇口5与第二浇口分流器7的间隙处设置有若干第二浇口支流道9,且第二浇口支流道9背离第二浇口分流器7的一端设置有入料口10。

更加具体的,第一浇口支流道8与第二浇口支流道9均平行于型腔11设置,且若干第一浇口支流道8呈树枝状分布,且每一第一浇口支流道8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一浇口4上;若干第二浇口支流道9同样呈树枝状分布且每一第二浇口支流道9的一端均连接于第二浇口5上。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式,入料口10连接于型腔11上,且入料口10的形状与所处待浇注产品的区域形状保持一致,使得金属液在流入型腔11中时,不会因为入料口10的形状而影响型腔11中待浇注件的形状,有效提高了浇注的质量。

本实施例提供的薄壁零件的双浇道结构,包括主浇口1、浇口流道、浇口、分流器以及支流道,主浇口1与浇口流道呈“Y”字形连接,在浇口流道背离主浇口1的一侧设置有浇口,且浇口背离浇口流道的一端设置有若干支流道,并在浇口与支流道之间设置有分流器;通过将浇口流道设置成“Y”字形,用两条浇道代替单浇道,提高了浇注的速度和均匀性,从而提高了浇注的质量;还通过设置多条支流道,增大了金属液的通道,保证了金属液能较快的进如入型腔11中,且多条支流道分布在型腔11的不同区域,使填充效果更加理想,浇注的质量更高;通过设置分流器,根据浇注件需求控制流量,有效提高浇注的质量;还根据浇注件的形状设置入料口10形状,防止干扰浇注过程,提高浇注的质量。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