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30447阅读:623来源:国知局
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加热炉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



背景技术:

感应电炉是目前对金属材料加热效率最高、速度最快,低耗节能环保型的感应加热设备。感应电炉,又名高频加热机、高频感应加热设备、高频感应加热装置、高频加热电源、高频电源、高频电炉。高频焊接机、高周波感应加热机、高周波感应加热器(焊接器)等,另外还有中频感应加热设备、超高频感应加热设备等。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目前常用的无氧铜杆连铸机用感应电炉存在工作效率不高、工作质量差的缺点,不能满足使用的需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包括加热炉本体,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内部开设有顶部开口的加热炉腔,所述加热炉腔的顶部开口外部封设有密封盖体,所述密封盖体的中部竖向装置有转动电机,所述转动电机的转子向下设置,且转子末端连接有转动杆,所述转动杆的底端伸入加热炉腔的内部,且装设有横向设置的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外边缘下部还通过转动杆连接有感应加热组件,所述感应加热组件包括铁芯和绕设于铁芯外部的感应圈,所述感应圈采用方形紫铜管制作且内部盛装有冷却水,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底部两端均装设有弹性结构的支撑柱,所述加热炉本体的底部中间位置装设有伸缩部向上的 电控液压伸缩杆。

优选地,所述加热炉腔的底部为半球形,且内壁衬设有耐火砖。

优选地,所述密封盖体与加热炉腔的顶部开口之间通过活扣和密封垫层封接。

优选地,所述转动电机的整体通过支架架设于密封盖体的上表面中部。

优选地,所述转动杆与偏心轮均由高强度耐热1000℃以上材料制成。

优选地,所述转动杆与密封盖体之间通过滚珠轴承安装。

优选地,所述感应加热组件的供电端通过隐藏于转动杆内部的导线与外部的独立电源连接。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转动电机带动下部加热炉腔内部的感应加热组件运动,使得感应加热组件在熔铜水中充分的运动,将感应加热组件与铜液充分的接触,从而使铜液的加热更加的均匀,升温速度更高,提高工作的效率,加设的电控液压伸缩杆在伸缩过程中能够带动加热炉本体振动,将铜液中的气泡排出,使得铜液的紧密程度更高、密度更加的均匀,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的感应加热组件结构示意图。

图中:1加热炉本体、2加热炉腔、3密封盖体、4转动电机、5转动杆、6偏心轮、7感应加热组件、71铁芯、72感应圈、8支撑柱、9电控液压伸缩杆、10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无氧铜杆连铸机组用新型感应加热电炉,包括加热炉本体1、加热炉腔2、密封盖体3、转动电机4、转动杆5、偏心轮6、感应加热组件7、铁芯71、感应圈72、支撑柱8、电控液压伸缩杆9和支架10,所述加热炉本体1的内部开设有顶部开口的加热炉腔2,所述加热炉腔2的底部为半球形,且内壁衬设有耐火砖,所述加热炉腔2的顶部开口外部封设有密封盖体3,所述密封盖体3与加热炉腔2的顶部开口之间通过活扣和密封垫层封接,所述密封盖体3的中部竖向装置有转动电机4,所述转动电机4的整体通过支架10架设于密封盖体3的上表面中部,所述转动电机4的转子向下设置,且转子末端连接有转动杆5,所述转动杆5与密封盖体3之间通过滚珠轴承安装,所述转动杆5的底端伸入加热炉腔2的内部,且装设有横向设置的偏心轮6,所述转动杆5与偏心轮6均由高强度耐热1000℃以上材料制成,所述偏心轮6的外边缘下部还通过转动杆5连接有感应加热组件7,所述感应加热组件7包括铁芯71和绕设于铁芯71外部的感应圈72,所述感应圈72采用方形紫铜管制作且内部盛装有冷却水,所述感应加热组件7的供电端通过隐藏于转动杆5内部的导线与外部的独立电源连接,所述加热炉本体1的底部两端均装设有弹性结构的支撑柱8,所述加热炉本体1的底部中间位置装设有伸缩部向上的电控液压伸缩杆9,所述加热炉腔2的顶部一侧还装设有自动泄压气阀。

本实用新型中采用转动电机带动下部加热炉腔内部的感应加热组件运动,使得感应加热组件在熔铜水中充分的运动,将感应加热组件与铜液充分的接触,从而使铜液的加热更加的均匀,升温速度更高,提高工作的效率,加设的电控 液压伸缩杆在伸缩过程中能够带动加热炉本体振动,将铜液中的气泡排出,使得铜液的紧密程度更高、密度更加的均匀,进一步提高了工作的质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