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24539阅读:188来源:国知局
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砂布植砂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



背景技术:

从静电植砂装置过来的已完成植砂的砂布在植砂过程中,有一少部分磨料由于静电作用附着在砂布表面,形成浮砂,浮砂没有与砂布布基牢固粘接,在后续砂布的复胶过程中,浮砂容易掉入胶槽,使得最终的砂布产品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容易脱砂,不耐磨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所述浮砂去除装置包括打砂辊、驱动电机和浮砂托盘,所述打砂辊的两侧设有第一导向辊和第二导向辊,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打砂辊转动;

所述第一导向辊、打砂辊和第二导向辊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安装架,且所述第一导向辊、打砂辊和第二导向辊在所述安装架上从右到左依次分布,所述安装架的右侧设有静电植砂装置,所述浮砂托盘承接设置在所述打砂辊的下方;在所述静电植砂装置上完成植砂的砂布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辊、所述打砂辊和所述第二导向辊,且砂布通过其背面依次与所述第一导向辊、打砂辊和第二导向辊相切。

优选的,所述打砂辊为六棱打砂辊。

优选的,所述安装架包括上横梁、下横梁、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间隔且竖直设置,所述上横梁和下横梁相互平行且均水平设置,两者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纵梁和右纵梁,所述上横梁位于所述安装架的上部位置,所述下横梁位于所述安装架的下部位置;

所述第一导向辊向下安装在所述下横梁,所述打砂辊和所述第二导向辊从下到上依次安装在所述左纵梁,且所述第二导向辊安装在所述打砂辊的外侧。

优选的,还包括进料组件,所述进料组件包括第一进布辊、第二进布辊、第三进布辊、第四进布辊、第五进布辊和第六进布辊,纱布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进布辊、所述第二进布辊、所述第三进布辊、所述第四进布辊、所述第五进布辊和所述第六进布辊后进入所述静电植砂装置;

所述第一进布辊和第二进布辊设置在同一高度,其中,所述第一进布辊安装在所述右纵梁,所述第二进布辊安装在所述上横梁;

所述第三进布辊和所述第四进布辊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三进布辊安装在所述左纵梁,且其位于所述第二进布辊的左下方;

所述第四进布辊和所述第五进布辊设置在同一高度,其中,所述第四进布辊安装在所述下横梁;

所述第五进布辊和所述第六进布辊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右纵梁。

优选的,所述第五进布辊和所述第六进布辊之间设置有上胶装置,所述上胶装置包括左部调节辊、上部压制辊、下部裹胶辊、右部调节辊和存胶槽,所述左部调节辊、上部压制辊、下部裹胶辊和存胶槽设置在所述右纵梁左侧的上胶安装座,所述上部压制辊设置在所述下部裹胶辊的上方,并与之相切,所述下部裹胶辊的下端浸润在所述存胶槽内;

所述右部调节辊设置在所述右纵梁,且位于所述第五进布辊的上方;所述左部调节辊设置在所述上部压制辊的左侧,且其高度小于所述第六进布辊;所述右部调节辊设置在所述上部压制辊的右侧,且其高度大于所述上部压制辊与所述下部裹胶辊之间的切面所处的高度;所述左部调节辊和所述右部调节辊都可以在水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纱布从所述第五进布辊绕出后继续从所述右部调节辊绕过,再穿过所述上部压制辊与所述下部裹胶辊之间的切面,再依次绕过所述右部调节辊和所述第六进布辊。

优选的,所述静电植砂装置设置在所述安装架的右侧,其包括植砂料斗、绝缘送砂带、植砂安装架、静电植砂组件、第一送布辊、第二送布辊和驱动装置,所述第一送布辊设置在所述植砂安装架的右侧,砂布从所述第六进布辊绕过后向右再从所述第一送布辊绕过;

所述静电植砂组件包括平行设置的上极板、下极板和供电装置,所述上极板和所述下极板分别固定在所述植砂安装架,且所述上极板和所述下极板的右端均向左下端倾斜设置;所述上极板和所述下极板分别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上极板和所述下极板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送布辊,所述第二送布辊转动后带动铺满胶体的砂布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和所述下极板之间的间隙;

所述植砂料斗设置在所述植砂安装架的右侧,所述植砂料斗内的砂料落到所述绝缘送砂带上;在所述驱动装置的带动下,带着砂料的所述绝缘送砂带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和下极板之间的间隙,同时,所述第二送布辊转动,带动表面铺满胶体的砂布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和下极板之间的间隙,此时所述绝缘送砂带正对于所述砂布上铺满胶体的侧面。

优选的,所述第六进布辊与所述第一送布辊之间的砂布,呈向右下侧倾斜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上极板的两末端都向上卷曲形成圆角,所述下极板的两末端都向下卷曲形成圆角。

优选的,所述上极板的两端分别通过L型工件固定在所述植砂安装架的上侧壁,所述下极板的两端通过高度可调节的连接板固定在所述安装架的下侧壁。

优选的,所述绝缘送砂带为环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包括两分别套装在所述环形结构两端的转动辊。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驱动电机带动打砂辊转动,使打砂辊的辊面与砂布的背面规律接触,以在砂布上产生连续的振动而去除砂面上多余的浮砂,以避免浮砂在后续加工步骤中掉落到胶槽内,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砂布送往下一加工环节的过程中,即完成对砂布表面浮砂的去除工作,设置结构还简单,使用也方便;而被振动掉落的浮砂直接掉落到浮砂托盘内,一方面避免二次清理,另一方面方便回收再利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中浮砂去除装置和进料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静电植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静电植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浮砂去除装置1,打砂辊11,浮砂托盘12;第一导向辊2,第二导向辊3;安装架4,上横梁41,下横梁42,左纵梁43,右纵梁44;静电植砂装置5,植砂料斗52,绝缘送砂带53,植砂安装架54,静电植砂组件55,上极板551,下极板552,间隙553,第一送布辊56,第二送布辊57,驱动装置58,转动辊581;进料组件6,第一进布辊61,第二进布辊62,第三进布辊63,第四进布辊64,第五进布辊65,第六进布辊66;上胶装置7,左部调节辊71,上部压制辊72,下部裹胶辊73,右部调节辊74,存胶槽75;L型工件8,连接板9,砂布1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及图2所示,一种砂布生产的浮砂去除装置;所述浮砂去除装置1包括打砂辊11、驱动电机和浮砂托盘12,所述打砂辊11的两侧设有第一导向辊2和第二导向辊3,所述驱动电机带动所述打砂辊11转动;

所述第一导向辊2、打砂辊11和第二导向辊3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安装架4,且所述第一导向辊2、打砂辊11和第二导向辊3在所述安装架4上从右到左依次分布,所述安装架4的右侧设有静电植砂装置5,所述浮砂托盘12承接设置在所述打砂辊11的下方;在所述静电植砂装置5上完成植砂的砂布依次通过所述第一导向辊2、所述打砂辊11和所述第二导向辊3,且砂布通过其背面依次与所述第一导向辊2、打砂辊11和第二导向辊3相切。

本技术方案中设置驱动电机带动打砂辊11转动,使打砂辊11的辊面与砂布的背面规律接触,以在砂布上产生连续的振动而去除砂面上多余的浮砂,以避免浮砂在后续加工步骤中掉落到胶槽内,影响最终产品的质量,在砂布送往下一加工环节的过程中,即完成对砂布表面浮砂的去除工作,设置结构还简单,使用也方便;而被振动掉落的浮砂直接掉落到浮砂托盘12内,一方面避免二次清理,另一方面方便回收再利用。

所述打砂辊11为六棱打砂辊。提高浮砂去除的效率。

所述安装架4包括上横梁41、下横梁42、左纵梁43和右纵梁44,所述左纵梁43和右纵梁44间隔且竖直设置,所述上横梁41和下横梁42相互平行且均水平设置,两者的两端分别固定在所述左纵梁43和右纵梁44,所述上横梁41位于所述安装架4的上部位置,所述下横梁42位于所述安装架4的下部位置;

所述第一导向辊2向下安装在所述下横梁42,所述打砂辊11和所述第二导向辊3从下到上依次安装在所述左纵梁43,且所述第二导向辊3安装在所述打砂辊11的外侧。

利用安装架4包括上横梁41、下横梁42、左纵梁43和右纵梁44的结构,根据砂布的加工工艺合理布局其走向,紧凑了装置的结构,节省了空间。

还包括进料组件6,所述进料组件6包括第一进布辊61、第二进布辊62、第三进布辊63、第四进布辊64、第五进布辊65和第六进布辊66,纱布依次绕过所述第一进布辊61、所述第二进布辊62、所述第三进布辊63、所述第四进布辊64、所述第五进布辊65和所述第六进布辊66后进入所述静电植砂装置5;

所述第一进布辊61和第二进布辊62设置在同一高度,其中,所述第一进布辊61安装在所述右纵梁44,所述第二进布辊62安装在所述上横梁41;

所述第三进布辊63和所述第四进布辊64从上到下依次设置,其中,所述第三进布辊63安装在所述左纵梁43,且其位于所述第二进布辊62的左下方;

所述第四进布辊64和所述第五进布辊65设置在同一高度,其中,所述第四进布辊64安装在所述下横梁42;

所述第五进布辊65和所述第六进布辊66从下到上依次设置在所述右纵梁44。

利用安装架4包括上横梁41、下横梁42、左纵梁43和右纵梁44的结构,根据砂布的加工工艺合理布局其走向,紧凑了装置的结构,节省了空间。

所述第五进布辊65和所述第六进布辊66之间设置有上胶装置7,所述上胶装置7包括左部调节辊71、上部压制辊72、下部裹胶辊73、右部调节辊74和存胶槽75,所述左部调节辊71、上部压制辊72、下部裹胶辊73和存胶槽75设置在所述右纵梁左侧的上胶安装座,所述上部压制辊72设置在所述下部裹胶辊73的上方,并与之相切,所述下部裹胶辊73的下端浸润在所述存胶槽75内;

所述右部调节辊74设置在所述右纵梁44,且位于所述第五进布辊65的上方;所述左部调节辊71设置在所述上部压制辊72的左侧,且其高度小于所述第六进布辊66;所述右部调节辊74设置在所述上部压制辊72的右侧,且其高度大于所述上部压制辊72与所述下部裹胶辊73之间的切面所处的高度;所述左部调节辊71和所述右部调节辊74都可以在水平方向进行位置调节;

所述下部裹胶辊74在转动过程中不断与存胶槽75内的胶料接触,使其表面时刻保持被胶料附着的状态,纱布从所述第五进布辊65绕出后继续从所述右部调节辊74绕过,再穿过所述上部压制辊72与所述下部裹胶辊73之间的切面,所述下部裹胶辊73表面的胶料均匀传递到砂布表面,均匀上胶完成的砂布再依次绕过所述右部调节辊74和所述第六进布辊66。

所述左部调节辊71或所述右部调节辊74在水平方向进行向左或向右的位置调节时,引起装置中砂布上的张力,避免其张力过紧或太松而影响植砂的效率。左部调节辊71和右部调节辊74中间设置上下相切的上部压制辊72和下部裹胶辊73,提高调节时张力的稳定性。

如图1及图3所示,所述静电植砂装置5设置在所述安装架4的右侧,其包括植砂料斗52、绝缘送砂带53、植砂安装架54、静电植砂组件55、第一送布辊56、第二送布辊57和驱动装置58,所述第一送布辊56设置在所述植砂安装架54的右侧,砂布从所述第六进布辊66绕过后向右再从所述第一送布辊56绕过;

所述静电植砂组件55包括平行设置的上极板551、下极板552和供电装置,所述上极板551和所述下极板552分别固定在所述植砂安装架54,且所述上极板551和所述下极板552的右端均向左下端倾斜设置;所述上极板551和所述下极板552分别与所述供电装置电连接;所述上极板551和所述下极板552的两侧分别设有所述第二送布辊57,所述第二送布辊57转动后带动铺满胶体的砂布10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551和所述下极板552之间的间隙553;

所述植砂料斗52设置在所述植砂安装架54的右侧,所述植砂料斗52内的砂料落到所述绝缘送砂带53上;在所述驱动装置58的带动下,带着砂料的所述绝缘送砂带53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的间隙553,同时,所述第二送布辊57转动,带动表面铺满胶体的砂布从右往左穿过所述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的间隙553,此时所述绝缘送砂带53正对于所述砂布上铺满胶体的侧面。

第一送布辊56带动着通过上胶装置7铺满胶层的砂布10绕过第二送布辊57,第二送布辊57带动砂布10进入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同时,驱动装置58带动铺满砂料的绝缘送砂带53从右往左进入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的间隙553,此时,砂布10上铺满胶体的侧面正对于绝缘送砂带53上铺满砂料的侧面,在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电场的作用下,砂料成为电介质,而电介质在电场力的作用下植入砂布10上的胶层,达到高质量的植砂效果。

从砂料在高压电场中受力的情况分析,应选用较大的极板距离为好,这是因为两极板距离大,砂料从下极板552上吸到上极板551所走的路程较长,所耗的时间也长,因而砂料所获得的能量也大,这样有利于砂料以更大的冲击力植入胶层。而从另一面的电场强度来分析,因为极板间的电场强度,除了与外加电压有关外,还与极板间的距离有关,即电场强度与极板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因此如果加大两极的距离,则大大地降低了其间的电场强度,不利于砂料能量的获取,为了协调两方面的影响因素,在本技术方案中,将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以倾斜的状态设置,砂料向上运动时,并不是垂直于任意极板51的路线,而是垂直与地面的路线,两条路线与上极板551组成的直角三角形中,砂料实际所走的路线为直角三角形的斜边,而在现有技术中,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平行设置,则砂料行走的是垂直极板的路线,在极板间距相等的情况下,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最长的原理,显然是在本技术方案中的倾斜设置,砂料所走的路线较长,则获得的能量也越大,更有利于砂料以更大的冲击力植入胶层,取得最佳的植砂效果。

所述第六进布辊66与所述第一送布辊56之间的砂布,呈向右下侧倾斜的状态。

按照倾斜方向行走的砂布10上,加长了其在进入静电植砂组件55之前的运动路线,同时借助重力的作用,使得胶体在砂布10上铺摊得更均匀,方便使用,提高加工效率。

如图4所示,所述上极板551的两末端都向上卷曲形成圆角,所述下极板552的两末端都向下卷曲形成圆角。

为了防止极板边缘的锐角的极端放电,特别是在几万伏的高电压时,这种现象更为严重,为了防止尖端放电现象的发生,本技术方案中,把极板的两末端向上卷曲成圆弧状结构,宛如一只方盆模样,如图4所示,圆角的圆弧的R大约在20~30mm之间,这种设计可有效防止高电压时边缘放电的发生。不仅如此,这种结构设计还可以防止和减少“反(翻)砂”现象。所谓“反(翻)砂”即在连续生产时,受边缘电场的作用,砂子飞跃上极板,落到上极板的上面,而且蓄积量越积越大,是生产中的一个麻烦,而极板的圆弧设计,大大降低了边缘的电场强度,是磨粒无力飞跃到极板上面,因此防止了“反(翻)砂”的发生

所述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的材料为铸铝或铜。

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的电场强度其实质是在高电压下自由电荷聚集的数量和速度相关,不管是在交流高压和直流高压都是在一个稳定正高压或负高压下使磨粒得以极化,从而达到植砂的目的。从这个意义来说,极板的导电性能越强越好,但同时还需考虑制作的方便,成本低廉等多方面因素,则最优的选择为铸铝和铜。

所述上极板551的两端分别通过L型工件8固定在所述植砂安装架54的上侧壁,所述下极板552的两端通过高度可调节的连接板9固定在所述安装架4的下侧壁。

通过L型工件8固定上极板551,结构简单,便于电路的铺设,安装稳定性强;通过高度可调节的连接板9,无论是通过气缸或是其他能实现直线伸缩和固定的装置均可,调节下极板552的高度,即调节上极板551和下极板552之间间距,而间距的大小影响电场强度,故而实现了根据不同产品的加工要求,装置适应性地提供所需的电场强度完成植砂,提高装置的适应性。

所述绝缘送砂带53为环形结构,所述驱动装置58包括两分别套装在所述环形结构两端的转动辊581。

环形的绝缘送砂带53循环运动为砂布的植砂提供砂料,节省了安装空间,结构简单,性价比高,适宜大力推广。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