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10576发布日期:2018-07-10 23:17阅读:249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加工机械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球面研磨机。



背景技术:

球面研磨机是精密加工中的常用设备,主要用途是对工件的表面进行研磨使工件表面形成弧度。本实用新型主要是针对晶振片加工过程中使用的研磨机进行改进。常用的研磨机包括支架、研磨盘、电机和机械臂,电机固接在支架上,研磨盘底部设有旋转轴,电机的输出端与旋转轴固接,机械臂位于研磨盘上方。使用时,启动电机,电机带动研磨盘旋转,机械臂固定好需研磨的工件,然后将需要研磨的工件按压在研磨盘上进行研磨。

使用过程中发现,由于研磨盘是通过旋转轴固定连接在电机上的,研磨盘的圆心不可移动,所以每个需研磨的工件在研磨盘上的研磨轨迹是一样的,在这会导致研磨盘局部过度磨损,而研磨盘的其他部位利用率低,降低了使用寿命,而且经常拆卸和校正研磨盘,降低了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其可以是研磨盘的圆心发生移动,提高研磨盘的利用率。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包括支架、研磨机构、电机和机械臂,电机固接在支架上,研磨机构底部设有旋转轴,电机与旋转轴驱动研磨机构,机械臂位于研磨机构上方,研磨机构设有顶部为下凹的球面研磨盘,所述研磨机构还包括壳体,壳体顶部开口,研磨盘位于壳体顶部,所述壳体内设有圆心偏移机构,所述壳体和研磨盘通过圆心偏移机构连接,且圆心偏移机构的高度略大于壳体内部的深度。

上述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所述圆心偏移机构包括上支柱和下支柱,上支柱顶部与研磨盘底部固定连接,上支柱底部和下支柱顶部并通过螺栓连接,所述下支柱的底部与壳体侧壁通过螺栓连接。

上述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还包括垫片,所述垫片是与壳体顶部相匹配的环形结构,所述垫片为分体的两个半环形片组成,所述垫片的纵剖面为楔形。

上述可调节研磨盘旋转圆心的研磨机,所述垫片底部设有限位凸缘,限位凸缘的参数与壳体顶部的参数相匹配。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中研磨盘是通过圆心偏移机构连接在壳体上,通过调整圆心偏转机构可以使研磨盘的圆心偏移,从而可以避免需研磨的工件在研磨盘上的研磨轨迹一致,减缓了研磨盘局部过度磨损,提高了研磨盘的利用率低,延长了使用寿命,减少了拆卸和校正研磨盘的次数,提高了工作效率。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工作状态结构示意图;

图4中(a)为垫片的俯视图;(b)为垫片的侧视图。

图中各部件标号为:1.支架;2.研磨机构;3.电机;4.机械臂; 21.壳体;22.研磨盘;5.圆心偏移机构;51.上支柱;52.下支柱;53. 螺栓;6.垫片;61.限位凸缘。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支架1、研磨机构2、电机3和机械臂4,电机3固接在支架1上,研磨机构2底部设有旋转轴,电机3的输出端与旋转轴固接,机械臂4位于研磨机构2上方,研磨机构2包括壳体21和研磨盘22,研磨盘22的顶部为下凹的球面,壳体21顶部开口,研磨盘22位于壳体21顶部,为了使研磨盘22与壳体21的相对位置可调,壳体21内设有圆心偏移机构5,壳体21和研磨盘22通过圆心偏移机构5连接。

圆心偏移机构5包括上支柱51和下支柱52,上支柱51顶部与研磨盘22底部固定连接,上支柱51底部和下支柱52顶部均设有径向通孔,并通过螺栓53连接。下支柱52的底部与壳体21侧壁均设有通孔并通过螺栓53连接,从而使研磨盘22安装在壳体21上。还增设了由两个半环形片组成的垫片6,垫片的纵剖面为楔形,垫片6 底部增设有限位凸缘61,限位凸缘61的参数与壳体21顶部内侧的参数相匹配。为了调整研磨盘22旋转圆心时,便于研磨盘22上下错位和便于垫片安装,研磨盘22上下移动,圆心偏移机构5的高度略大于壳体21内部的深度。

初次研磨时,将研磨盘调整至平行于水平面,用机械臂将需要研磨的工件固定并与研磨盘接触,启动电机即可进行研磨。研磨一段时间后,为了避免局部磨损过重,需要调整研磨盘的旋转圆心,从而改变研磨工件在研磨盘上的研磨轨迹,调整步骤如下:

(1)旋转下支柱底部螺栓,将研磨盘和圆心偏移机构从壳体上拆下来;

(2)然后通过调整圆心偏移机构的上支柱与下支柱连接处的螺栓,将使研磨盘圆心偏移到所需位置;

(3)将两个半圆形垫片放入壳体顶部,调整垫片底部的限位凸缘使之处于壳体开口内,然后再旋紧下支柱底部螺栓。

限位凸缘起到对垫片的限位作用,从而使垫片对研磨盘支撑并加固,避免研磨盘在研磨过程中的偏移。使用一段时间后,再次进行调整,垫片水平旋转180度,即可将圆心再次偏移。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