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6926发布日期:2018-11-30 20:36阅读:152来源:国知局
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冰箱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



背景技术:

冰箱制冷装置在冰箱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因而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对冰箱制冷装置有着一定的质量和功能性的技术要求,在冰箱制冷装置生产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成型模具,进而对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有着特殊的技术要求。目前,现有技术中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在整体体系上能够满足性能方面的要求,但成型后的冰箱制冷装置冷却慢,为了提高生产进度,通常将冰箱制冷装置放置在水中降温,这种冷却方式会导致成型的冰箱制冷装置存在较大的内应力,影响质量及使用性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包括上模板和下模板,所述上模板上嵌入安装有浇口套,且上模板的下端通过螺丝安装有型腔,下模板的上端通过螺丝安装有型芯,且型芯与下模板之间安装有推杆,并且型芯的上端与型腔的下端相接触,下模板的下端与第一垫块的上端相接触,第一垫块的下端与底座的上端相接触,且下模板、第一垫块和底座之间连接有螺丝,并且底座的上端放置有第二垫块,底座和第二垫块之间连接有螺丝。

优选的,所述型腔与型芯之间设有用于压铸的间隙,且型芯的上端设有浇口,浇口的一端与间隙相连通,且浇口的另一端与浇口套的下端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推杆包括螺杆、进液口、出液口和通孔,其中螺杆杆体的两侧开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且进液口和出液口通过通孔相连通,且通孔的最上端与螺杆最上端的距离为3mm-5mm。

优选的,所述型芯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通孔上设有内螺纹,推杆的一端插设在通孔的内侧。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型腔和型芯对制冷装置的形状进行控制,通过浇口套和浇口实现进料,铸造过程方便简单。

2、铸造完毕后,需要冷却时,将自来水或冷凝水通过软管与推杆上的进液口相连接,出液口通过软管与回收水槽相连接,此时水在通孔中流动时,水通过螺杆的杆体能够带走产品的热量,加快产品的降温,且水与产品不会直接接触,使得产品的应力不会发生改变,降温完毕后,可以利用推杆方便的取出产品。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的推杆。

图中:1上模板、2型腔、3型芯、4下模板、5第一垫块、6第二垫块、7底座、8推杆、9浇口套、10浇口、81螺杆、82进液口、83出液口、84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3,一种冰箱制冷装置成型模具,包括上模板1和下模板4,上模板1上嵌入安装有浇口套9,且上模板1的下端通过螺丝安装有型腔2,下模板4的上端通过螺丝安装有型芯3,且型芯3与下模板4之间安装有推杆8,并且型芯3的上端与型腔2的下端相接触,下模板4的下端与第一垫块5的上端相接触,第一垫块5的下端与底座7的上端相接触,且下模板4、第一垫块5和底座7之间连接有螺丝,并且底座7的上端放置有第二垫块6,底座7和第二垫块6之间连接有螺丝,型腔2与型芯3之间设有用于压铸的间隙,且型芯3的上端设有浇口10,浇口10的一端与间隙相连通,且浇口10的另一端与浇口套9的下端相连通,推杆8包括螺杆81、进液口82、出液口83和通孔84,其中螺杆81杆体的两侧开设有进液口82和出液口83,且进液口82和出液口83通过通孔84相连通,且通孔84的最上端与螺杆81最上端的距离为3mm-5mm,型芯3上开设有均匀分布的通孔,通孔上设有内螺纹,推杆8的一端插设在通孔的内侧。

本实施例中,本装置结构简单,使用过程中可以通过型腔2和型芯3对制冷装置的形状进行控制,通过浇口套9和浇口10实现进料,铸造过程方便简单,铸造完毕后,需要冷却时,将自来水或冷凝水通过软管与推杆8上的进液口82相连接,出液口83通过软管与回收水槽相连接,此时水在通孔中流动时,水通过螺杆81的杆体能够带走产品的热量,加快产品的降温,且水与产品不会直接接触,使得产品的应力不会发生改变,使用过程中,可以根据冷却要求选择需要连接水管的推杆8的个数,降温完毕后,可以利用推杆8方便的取出产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