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3450497阅读:15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水煤气变换工艺及催化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对环境的要求日益重视,对汽柴油油品进行不断的质量升级势在必行,进而要求增加现有石油炼厂加氢反应的加氢深度,一大批新建加氢装置的投运将需要大量氢气;同时氢气燃烧的热值高,燃烧产物为水,是一种高效、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以氢气为燃料的燃料电池以其效率高、排放少、无污染等优点而备受关注。水煤气变换反应(CO+ H2O — H2 + CO2)可实现去除CO的同时产生氢气,是化学工业的一个重要反应过程,在制氢和合成气精制净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多年来,有关水煤气变换催化剂的研究一直是催化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自1921年以来,水煤气变换反应工业化应用以来,铁铬系高温变换催化剂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其活性温区高;催化剂中的铬是剧毒物,对人体和环境有害;此外,为防止催化剂中的活性组分Fe3O4被过度还原,产生Fischer-Tropsh (F-T,费-托反应)等一系列副反应,需要大量的过剩蒸汽,能耗较高,不能满足新兴节能流程的要求。添加CuO助剂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费-托反应的发生,但在低水碳比条件下仍会产生大量的费-托反应副反应。因此开发非Fe基的高温变换催化剂是根本解决系列问题的关键。丹麦托普索公司最早报道了无Fe的CuCrZnO高温变换催化剂LK-811和LK-813以及可完全消除F-T副反应、高活性的KK-142铜基催化剂,该系列使用温度为200-350°C。日本报道了一种200-450°C范围内对水煤气变换有较高活性的铜基高温变换催化剂,其活性组分为CuMnO2。国内铜基高变催化剂的研究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基本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未见工业应用的报道。福州大学以为Y- Al2O3为载体负载N1-Cu-Mn-K制备多元体高温水煤气变换催化剂,活性温度200-450°C。内蒙古工业大学公开以了一种铜錳基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中国专利CN1654121),催化剂通式为Cua(Mn)bO4-M,活性组分为Cua(Mn)b04,M为热稳定助剂。南化院的专利(CN1350883)描述了一种Cu-Zn-Al系一氧化碳高变催化剂,采用高纯氧化铝为载体,可溶性铜盐、锌盐为活性组分,在一定的入口温度下,催化剂热稳定性好,活性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Cu-Fe稱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本发明的催化剂形成了反尖晶石结构的CuFe2O4物种,提高了 Cu微晶的耐热性能,具有活性高、适用温区宽、耐热稳定性优异等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 ;其中Cu含量为15-50 wt. %,以CuO计;Fe含量为50-85 wt. %,以Fe2O3计。一种制备如上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方法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包括以下步骤
(1)将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在搅拌下,与沉淀剂同时逐步加入45 95°C的去离子水中;
(2)调节溶液的pH=8 11,恒温搅拌陈化O. 5 12 h,得到沉淀;
(3)将沉淀物经离心、去离子水洗涤3 10次,在120°C下至少干燥12 h,即得催化剂前驱体;
(4)将催化剂前驱体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在250 850°C下焙烧I 8 h,再经挤条或压片成型即得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所述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所述铜盐为硝酸铜,铁盐为硝酸铁。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是将传统的Cu基低变催化剂和Fe基高变催化剂进行耦合,低温活性组分主要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主要为Fe304。Cu和Fe相互作用,使制得Cu-Fe耦合催化剂具有宽温高活性和耐热稳定性好的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


图1为实施例1中的样品活性测试前后的催化剂的XRD图谱。图2为本发明催化剂的水煤气变换稳定性测试结果。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实施例及对比例对本发明涉及的Cu-Fe变换催化剂进行进一步说明,但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这些实施例。实施例1
称取 Cu (NO3) 2 · 3H20 7. 550 g、Fe (NO3) 3 · 9H20 37. 875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2CO3 57.962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K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C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实施例2
称取 Cu (NO3) 2 · 3H20 4. 530 g、Fe (NO3) 3 · 9H20 42. 925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OH 25.03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KOH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35°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1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12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10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C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实施例3
称取 Cu (NO3) 2 · 3H20 7. 550 g、Fe (NO3) 3 · 9H20 37. 875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似0!1 16.638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OH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250°C下焙烧10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实施例4
称取 Cu (NO3) 2 · 3H20 7. 550 g、Fe (NO3) 3 · 9H20 37. 875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aCO3 44.814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95°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8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O. 5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3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850°C下焙烧I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O实施例5
称取 Cu (NO3) 2 · 3H20 15. 100 g、Fe (NO3) 3 · 9H20 25.250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aHCO3 52.50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H4H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9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550°C下焙烧4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O实施例6
称取 Cu (NO3) 2 · 3H20 7. 550 g、Fe (NO3) 3 · 9H20 37. 875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NH4HCO3 81.531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NaHCO3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65°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6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C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实施例7
称取 Cu (NO3) 2 · 3H20 7. 550 g、Fe (NO3) 3 · 9H20 37. 875 g 与烧杯中,加入 400 mL 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氨水22.890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氨水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9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C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Cu-Fe催化剂样品。对比例
称取Fe(NO3)3AH2O 37.875 g与烧杯中,加入400 mL去离子水溶解并混合均匀;称取KOH 25.036 g,配成500 mL的溶液。将混合盐溶液、氨水溶液同时加入三口烧瓶中的底液(100 mL去离子水)。反应过程中,反应温度恒定于80°C,同时通过调节pH值在10左右;待混合盐溶液滴加完毕后,陈化4 h。自然冷却,所得沉淀物经过离心、洗涤8次以脱除杂质离子(K+等);在120°C下干燥12小时后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然后在静态空气气氛中650°C下焙烧2小时,经挤条成型即得催化剂样品。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在荷兰Panalytic公司的X’ pert Pro衍射仪上进行,采用X’ Celerator 探测器,Co-Ka ( λ = O. 1789 nm)靶辐射,管压 40 kV,管流 40 mA,扫描步长为O. 0167°,每步10 S,扫描范围为2 Θ = 10 100°。图1为实施例1中的样品活性测试前后的催化剂的XRD图谱。由图1可见,催化剂在活性测试前后的物相组成发生了明显改变——反应前催化剂各组分以CuFe2O4和a -Fe2O3的形式存在,而反应后催化剂则以Cu和Fe3O4的形式存在。活性测试条件原料气为模拟甲烷重整气,组成为15 vol. % CO, 55 vol. % H2, 7vol. % CO2, 23 vol. % N2,反应汽气比为1:1,空速为4000 h—1,催化剂活性测试温区为200 500。。。稳定性测试温区为200 450 °C,后一轮的测试条件为在完成前一轮的活性测试后,将其置于450°C下保持12小时,再降到200°C稳定2小时后继续测试。图2为本发明催化剂的 水煤气变换稳定性测试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经过三轮的活性测试后,催化剂在250°C处的CO转化率依然达到了 90. 6 %,其降幅仅为6. 8 %(相对于第一轮中的97. 2 %),表明催化剂有较好的稳定性。催化剂的活性用CO转化率表示。CO 转化率=(1- YcJ / Vco)/ (I + Vco) X 100 %,其中,Vc。’ 为反应器出口气中CO的体积百分数,Vco为原料气中CO的体积百分数。以CO转化率表示催化活性,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活性评价结果如表1:
表I实施例及对比例的活性评价结果
权利要求
1.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其特征在于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 ;其中Cu含量为15-50 wt. %,以CuO计;Fe含量为 50-85 wt. %,以 Fe2O3 计。
2.一种制备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催化剂,包括以下步骤(1)将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在搅拌下,与沉淀剂同时逐步加入45 95°C的去离子水中;(2)调节溶液的pH=8 11,恒温搅拌陈化O. 5 12 h,得到沉淀;(3)将沉淀物经离心、去离子水洗涤3 10次,在120°C下至少干燥12 h,即得催化剂前驱体;(4)将催化剂前驱体制成具有一定粉粒比的混合物,在250 850°C下焙烧I 8 h,再经挤条或压片成型即得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沉淀剂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氨水、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钾、碳酸氢铵中的一种或几种的混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铜盐为硝酸铜,铁盐为硝酸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Cu-Fe耦合的一氧化碳宽温变换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属水煤气变换工艺及催化剂技术领域。本发明催化剂的低温活性组分为Cu,Fe2O3作载体;高温活性组分为Fe3O4;其中Cu含量为15-50wt.%,以CuO计;Fe含量为50-85wt.%,以Fe2O3计。催化剂主要采用共沉淀法制备,铜盐和铁盐溶液混合均匀后,经沉淀、陈化、离心、洗涤、干燥、焙烧和成型制得催化剂。本发明的催化剂形成了反尖晶石结构的CuFe2O4物种,提高了Cu微晶的耐热性能,具有活性高、适用温区宽、耐热稳定性优异等特点,适用于以天然气、轻油等低含硫原料,经转化、水煤气变换的制氢工艺条件。
文档编号C01B3/16GK103055865SQ20131000016
公开日2013年4月24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4日
发明者林性贻, 陈崇启, 詹瑛瑛, 郑起, 张勇 申请人:福州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