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01911阅读:31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适于挤出成型用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特别是指一种将挤出成型品用于热成型时也适宜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
以往,含接枝橡胶粒子的苯乙烯系树脂如ABS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树脂)、MBS(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MBS树脂(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丁二烯-苯乙烯树脂)、AES树脂(丙烯腈-EPDM-苯乙烯树脂)等主要是被使用于注塑成型,一部分则被使用在挤出成型,也有被使用于挤出成型的后热成型之用。
上述苯乙烯系树脂使用在注塑成型时无任何问题,只是如果使用在挤出成型时,却经常会产生实用上的问题;例如将其使用在挤出成型时,其成品表面会生成条痕或模线,或者产生光泽不均等现象,而造成成品外观不良的缺失;还有,制造时滚筒会受污染,而导致成型作业经常被迫中断;此外,前述原料若以注塑成型法加工时,尽管拥有充分的冲击强度,但挤出成型品的冲击强度却仍差,而当挤出成型品更进一步热成型时,更会产生很明显的厚度差异,导致外观及强度不佳。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当使用于挤出成型时,挤出成型品的外观和冲击强度优越,且事实上无污染性的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次一目的是提供一种从挤出成品制造热成型品时,不易发生厚度差异,而获得外观及强度优异制品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
本发明的主要特征在于由苯乙烯系接枝共聚合物(A)15~100重量%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85~0重量%形成的总苯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与2,2′-乙二酰胺双-〔乙基-3-(3,5-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酯〕(以下简称PCC)0.01~3.0重量份所构成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
用于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意指在橡胶状聚合物的存在下使含苯乙烯的乙烯基单体聚合,以便使制造出来的苯乙烯系聚合物含有接枝成橡胶状粒子的聚合物。
橡胶状聚合物使用以二烯系单体为单体成分经聚合后玻璃化温度-20℃以下的聚合物;前述二烯系单体有丁二烯、异戊二烯、亚乙基降冰片烯等;而具有代表性的橡胶状聚合物如聚丁二烯、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丁二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丁二烯-丙烯腈-二乙烯基苯共聚物等的丁二烯系聚合物,或乙烯-丙烯-亚乙基降冰片烯共聚物等,尤其以丁二烯系聚合物为佳。
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的较佳制法是使橡胶状聚合物溶解于含苯乙烯的乙烯基单体后,再于搅拌下聚合(以下简称橡胶溶液接枝聚合法),上述橡胶溶液接枝聚合法是藉搅拌下的块状聚合或溶液聚合,而具有形成橡胶粒子的过程之聚合法,且有连续式的块状或溶液聚合法、分批式的块状悬浊聚合法等;但就品质的均一性、色相等观点而言,以连续式的块状或溶液聚合法为佳。
前述用以橡胶液接枝聚合法的橡胶状聚合物有高顺式聚丁二烯、含1,2-乙烯基结合约7~35重量%的低顺式聚丁二烯、苯乙烯-丁二烯无规则共聚物、苯乙烯-丁二烯嵌段共聚物的丁二烯系聚合物或乙烯-丙烯-亚乙基降冰片烯共聚物等,前述聚合物尤以丁二烯系聚合物为佳。
上述橡胶状聚合物与含苯乙烯的乙烯基单体的比例,宜使所得到的接枝共聚物中橡胶状聚合物的含有率为5~30重量%。
前述橡胶聚合物中被接枝的聚合物组成,也就是构成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中用以接枝的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单体组成,是苯乙烯40重量%以上(但以50~90重量%为佳),丙烯腈及/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构成的硬质丙烯基单体60重量%以下(尤以50~10重量%为佳)、其他的乙烯基单体则以0~30重量%为宜;上述硬质丙烯基单体中的丙烯基单体中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例为丙烯腈0~100重量%、甲基丙烯酸甲酯0~100重量%;而就硬度与美观的观点而言,上述甲基丙烯酸甲酯的范围以10~80重量%为宜;再者,此处可使用的其他乙烯基单体具有代表性的为α-甲基苯乙烯、对甲基苯乙烯、三溴苯乙烯、苯基马来酰亚胺、马来酸酐、富马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丙烯酸甲酯、N-乙烯基吡咯烷酮、衣康酸二甲酯、甲基丙烯酸羟乙酯、二乙烯基苯、二甲基丙烯酸亚乙酯等。
本发明中的乙烯基单体意指苯乙烯与可以自由基共聚的烯属不饱和的化合物;上述在橡胶液接枝聚合法所制造而得的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中,包含接枝有苯乙烯系聚合物的橡胶状粒子及部分的橡胶状粒子与游离的苯乙烯系聚合物。
上述橡胶状粒子的平均粒径从提高挤出成型品的冲击强度而言,以0.5~5.0μm为宜;而结合于橡胶状粒子的苯乙烯系聚合物,以及包含于橡胶状粒子内的苯乙烯系聚合物之量(即通称的接枝率),以橡胶状聚合物为基准通常宜为50~300重量%,尤以80~200重量%为佳。
上述游离的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平均分子量(Weight)宜为八万~四十万,而以十万~三十五万为更佳;而橡胶状粒子大小的选定宜依所要求光泽的程度做适当的选择,例如当挤出成品希望为高光泽时,其橡胶状粒子的粒径以0.5~1.3μm为宜,而若挤出成品希望为低光泽时,则以1.3~5.0为恰当。
苯乙烯系接枝聚合物(A)还有其他较佳的制造方法,其可于乳化的橡胶状聚合物中添加含苯乙烯的单体,或者一面添加一面聚合的方法(以下简称乳化接枝聚合法),而乳化块状聚合法、乳化悬浊聚合法当然亦包含于前述乳化接枝聚合法中。
使用于乳化接枝聚合法中的橡胶状聚合物,可使用含有二烯单体的聚合物,如聚丁二烯、丁二烯-丙烯腈共聚物、丁二烯-二乙烯基苯共聚物、丁二烯-丙烯酸丁酯共聚物等的丁二烯系聚合物,或乙烯-丙烯-亚乙基降冰片烯共聚物等、丁二烯系聚合物,尤其是以含有聚丁二烯及10重量%以下的苯乙烯及/或丙烯腈的丁二烯共聚物为佳;上述橡胶状聚合物与含有苯乙烯的乙烯基单体的比例是使所得到接枝共聚物中橡胶状聚合物的含有率为35~85重量%,其中尤以50~80重量%的比例为佳。
前述橡胶状聚合物中被用来接枝的聚合物(也就是,构成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中用以接枝的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单体)组成,是苯乙烯40重量%以上,较佳为50~90重量%,丙烯腈及/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构成的硬质丙烯基单体60重量%以下,较佳为50~10重量%、其他的乙烯基单体宜为0~30重量%;上述硬质丙烯基单体中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比例为丙烯腈0~100重量%、甲基丙烯酸甲酯0~100重量%;就物性及价格的观点而言,丙烯腈宜在70~100重量%的范围;此处可使用的其他乙烯基单体具有代表性的有对甲基苯乙烯、三溴苯乙烯、苯基马来酰亚胺、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缩水甘油酯及二乙烯基苯等。
在乳化接枝聚合法所产生的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中包含接枝有苯乙烯系聚合物的橡胶状粒子及部分的橡胶状粒子、与游离的苯乙烯系聚合物;上述橡胶状粒子的平均粒径从提高挤出成型品的冲击强度而言,以0.05~0.4μm为佳;结合于橡胶状粒子的苯乙烯系聚合物,以及包含于橡胶状粒子内的苯乙烯系的聚合体量(也就是接枝率),以橡胶状聚合物为基准通常是20~100重量%,其中尤以25~70重量%为佳;而游离的苯乙烯系聚合物平均分子量宜为四万~三十万,其中尤以五万~二十五万为佳。
前述橡胶状粒子中当0.05~0.1μm的粒子为0~85重量%、0.1~0.2μm的粒径为0~40重量%、0.2~0.4μm的粒径为15~100重量%时,从外观及物性而言颇佳。
从乳化状的苯乙烯接枝共聚物取出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的过程,通常使用凝结剂来凝结;上述凝结剂通常是硫酸、醋酸的酸类,如氯化钙的钙盐、如氯化镁、硫酸镁的镁盐、如硫酸铝的铝盐等,其中以镁盐为佳。
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由橡胶溶液接枝聚合法所制造出来的接枝共聚物,与由乳化接枝聚合法所制得的接枝共聚物二者以适当比例并用,从挤出成型品的外观、冲击强度及防止热成型品厚度不均等方面而言尤佳;亦即,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G1)是依块状或溶液聚合法进行橡胶粒子的形成,並含有橡胶状聚合物5~30重量%、且平均橡胶粒径为0.5~5.0μm;此外,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G2)依乳化聚合所制得,並含有橡胶状聚合物35~85重量%,其平均橡胶粒径为0.05~0.4μm;而相对于如上两者橡胶状聚合体的合计,前述(G1)中的橡胶状聚合物的比例为3~80重量%(其中尤以5~70重量%为佳)。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苯乙烯系聚合物(B)为苯乙烯含有率在50重量%以上的热可塑性苯乙烯系聚合物,例如聚苯乙烯、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苯基马来酰亚胺共聚物、苯乙烯-丙烯腈-二乙基苯共聚物、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使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与苯胺反应而酰亚胺化形成的共聚物等;其中由单体组成为苯乙烯50~90重量%、丙烯腈及/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构成的硬质丙烯基单体50~10重量%,其他的乙烯基单体0~30重量%为佳;此处硬质丙烯基单体中的丙烯腈与甲基丙烯酸甲酯的使用比例是丙烯腈0~100重量%、甲基丙烯酸甲酯0~100重量%的范围;当重视成品的硬度与美观时,该甲基丙烯酸甲酯以10~90重量%的范围为佳。
此苯乙烯系聚合物(B)的平均分子量宜为六万~四十万,尤以八万~三十万为佳;又总苯乙烯系树脂中所含有的橡胶状聚合物的含有率宜为4~30重量%,尤以10~25重量%为佳。
本发明所使用的总苯乙烯系树脂中的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与苯乙烯聚合物(B)的配合比例是前者为15~100重量%、后者为85~0重量%的范围内;若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为15重量%以下,则挤出成型品的冲击强度不足。
用于本发明的PCC功用是可防止挤出成型时所使用的滚筒污染,同时可消除挤出成型品表面的条痕;此种效果的产生是以往所不知,且为非常不可思议的现象,此作用机构在目前仍未明了。
上述PCC的使用量相对于总苯乙烯系树脂宜为0.01~3.0重量份,尤其以0.02~1.5重量份为佳;当PCC的使用量低于0.01重量份时,无法产生前述效果,而若使用量高于3.0重量份时,则徒增经济上的不利;前述PCC的添加方法可在苯乙烯系树脂聚合后混入,也可在各成分的聚合阶段中加入,並无特别的限制。
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可用来使用于挤出成型用的所有用途,如用于片材、薄膜、管材、异形挤出品等,且特别适用于片材及薄膜;而前述片材、薄膜更可使用于热成型,例如真空成型、加压成型,上述热成型品的用途举例而言有容器类、冷冻库的门里层及内层箱、手提箱、皮箱等。
相对于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可依需要添加使用其他的物质,作为此种物质的例子有抗氧化剂、润滑剂、紫外线吸收剂、紫外线安定剂、带电防止剂、填充剂、强化剂、着色剂、阻燃剂、阻燃助剂、热安定剂、偶合剂或其他添加剂等,其中抗氧化剂通常宜使用如酚系抗氧化剂、硫醚系抗氧化剂、磷系抗氧化剂、螯合剂等物质;而酚系抗氧化剂具有代表性者有(3,5-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三乙二醇双〔3-(3-叔丁基-5-甲基-4-羟苯基)丙酸酯〕、季戊四醇四〔3-(3,5-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酯〕、2-叔丁基-6-(3-叔丁基-2-羟基-6-甲基苯甲基)-4-甲基苯基丙烯酸酯、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酚)及2,2′-硫双(4-甲基-6-叔丁基酚)等。
硫醚系抗氧化剂具有代表性者如硫双丙酸双十八酯、硫双丙酸双棕榈酯、季戊四醇四(β-十二烷甲基-硫丙酸酯)、双十八烷基硫醚等。
磷系抗氧化剂为亚磷酸酯系抗氧化剂,具有代表性者如三(壬基苯基)亚磷酸酯、亚磷酸十三烷基酯、环状新戊烷四氢萘基双(十八烷基亚磷酸酯)、4,4′-亚丁基双(3-甲基-6-叔丁基苯基-双十三烷基亚磷酸酯)、三(2,4-叔丁基苯基)亚磷酸酯、或四(2,4-叔丁基苯基)-4,4′-亚联苯基膦酸酯、9,10-二氢-9-氧-10-二氧磷基菲-10-氧化物等。
而螯合剂具有代表性者为二苯甲酰基甲烷、乙二胺四醋酸的钠盐等。
前述抗氧化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总苯乙烯系树脂通常为合计0.03~1.6重量%。
润滑剂具有代表性者如硬脂酸钙、硬脂酸镁、硬脂酸锂等金属肥皂、乙撑二硬脂酰胺、甲撑二硬脂酰胺、棕榈酸酰胺、硬脂酸丁酯、硬脂酸棕榈酯、聚乙二醇单硬脂酸酯、正二十二烷酸、硬脂酸等的化合物、聚乙烯蜡、褐煤蜡、巴西棕榈蜡、石油蜡等;上述润滑剂的添加量相对于总乙烯系树脂通常合计的0.03~5.0重量%。
紫外线吸收剂具有代表性者为苯並三唑系化合物、二苯甲酮系化合物,而紫外线安定剂具有代表性者为阻胺系化合物;前述物质的添加量相对于总苯乙烯系树脂通常合计量的0.02~2.0重量%。
带电防止剂具有代表性者如叔胺系化合物、季铵盐系化合物等的低分子系化合物,或聚酰胺聚醚、如3-氯-1,2-环氧丙烷聚合物的显示永久带电防止剂的高分子系物质。
填充剂具有代表性者如碳酸钙、二氧化硅、云母。
强化剂具有代表性者如玻璃纤维、碳纤维、各种晶丝类。
着色剂具有代表性者如氧化钛、氧化铁、碳黑、酞菁染料。
阻燃剂或阻燃助剂具有代表性者如十溴二苯基醚、四溴双酚A、溴化聚苯乙烯齐聚合物、溴化环氧树脂、六溴环十二烷、氯化聚乙烯、磷酸三苯酯、红磷、氧化锑、氢氧化铝、氢氧化镁、硼酸锌、蜜胺、硅氧油、聚四氟乙烯粉末、膨胀性石墨等。
安定剂具有代表性者如二丁基锡马来酸盐、碱性镁铝羟基碳酸盐等。
偶合剂具有代表性者如硅烷系、酞酸酯、锗酸酯系化合物。
在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中为了改性,可以适当使用聚合物系的添加剂,上述聚合物系添加剂具有代表性者可举例如为改善挤出成型加工性的各种丙烯酸系聚合物(被称为加工助剂)、或氯化聚乙烯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碳酸酯树脂、聚酰胺树脂、聚对酞酸丁烯酯、烯烃系聚合物、苯乙烯系热可塑性弹性体、低分子量的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硅氧油、各种相溶化剂等。
前述记载于本发明中的橡胶状粒子的平均粒径是指使用树脂组合物的薄片以穿透型电子显微镜拍摄照片而求得橡胶粒子的面积,再取其面积的平均值而得。
而本发明的苯乙烯系聚合物等的平均分子量是指以凝胶渗透色层分析法求得的聚苯乙烯换算出来的重量平均分子量。
〈实施例〉以下依实施例更详细说明本发明,且以下的制造例、实施例及比较例记载的%及份只要无特别说明,均以重量为基准。
〈制造例1〉由橡胶溶液接枝聚合法制造接枝聚合物由苯乙烯67%、丙烯腈22%、聚丁二烯(旭化成公司制造、商品名为阿沙普兰700A)11%所构成的原料混合液以24kg/hr的速度混合;而乙撑二硬脂酰胺8.0g/hr、过氧化苯甲酰及叔十二硫醇与后述回收液并合而成为喂给液,以供应四座串连且附搅拌器的斧型聚合槽(一座聚合槽的容积为45升)。
前述聚合槽的反应温度分别保持于第一聚合槽97℃、第二聚合槽100℃、第三聚合槽106℃以及第四聚合槽110℃;而反应液中的甲苯保持于16%的比例,当第四聚合槽内反应液倾出时,使其通过一脱挥发装置以去除挥发分,而得到颗粒状的接枝聚合物;另一方面,所除去的挥发分以冷凝器凝缩作为回收液,而连续地与前述原料混合液相混合再使用;以此方法藉由过氧化苯甲酰的量调整反应速度,或藉由叔十二硫醇的量调整熔融流动指数,而以约24kg/hr的速度制成接枝共聚物(具有苯乙烯67%、丙烯腈22%、聚丁二烯11%的组成,上述聚合物的熔融流动指数为0.9,而平均橡胶粒径为1.1μm,以下视为G-1)。
前述溶融流动指数是依ASTM D-1238conditionG测定(单位g/10min)。
〈制造例2〉聚丁二烯乳化胶的制造丁二烯 100份去离子水 90份硬脂酸钾 2.7份不均化松香酸钾 2.7份过硫酸钾 1.6份十二硫醇 0.33份依上述配方,于60℃搅拌下进行60小时反应,最后在减压下除去残余丁二烯之后,藉由添加浓度调整用的水制成浓度50%的聚丁二烯乳胶(以下视为E-1)。
〈制造例3〉由乳化接枝聚合法制造接枝共聚物E-1(固体成份) 60份苯乙烯 30份丙烯腈 12份枯烯氢过氧化物 0.22份油酸钾 1.5份焦磷酸钠 0.3份右旋糖 0.5份硫酸亚铁 0.1份水(含E-1中的水) 100份依上述配方,在85℃搅拌下进行5.5小时反应,制成接枝共聚物乳胶。
接着,将前述接枝共聚物乳胶加热后,加入必要量的硫酸镁5%的水溶液至凝结,使其凝结后进行过滤、干燥而得到接枝共聚物粉末(以下视为G-2);前述接枝共聚合体的组成为聚丁二烯60%、苯乙烯29%、丙烯腈11%,其平均橡胶粒径为0.31μm。
〈制造例4〉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制造以12kg/hr的速度将苯乙烯73%、丙烯腈27%的原料混合,再将乙撑二硬脂酰胺3.0g/hr及过氧化苯甲酰及叔十二硫醇和后述回收液并作为喂给液,以供给至内温保持于108℃、容积45升且附有搅拌器的斧型聚合槽中,且使反应液中的甲苯比例保持在15%,而聚合率保持在55%。
当反应液通过脱挥发装置除去挥发成分后,可得到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的颗粒;另一方面,所除去的挥发成分以冷凝器凝缩作为回收液,並连续地与前述原料混合液混合再使用;以此方法由过氧化苯甲酰之量调整反应速度,或调整叔十二硫醇的量,而以约12kg/hr的速度制成熔融流动指数为1的苯乙烯-丙烯腈共聚物(苯乙烯73%、丙烯腈27%,以下视为S-1)。
〈制造例5〉苯乙烯系聚合物的制造除原料混合液组成为苯乙烯60%、丙烯腈22%、甲基丙烯酸甲酯18%外,其余同制造例4的方法,且以约12kg/hr的速度制造熔融流动指数为1.0的苯乙烯-丙烯腈-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苯乙烯60%、丙烯腈22%、甲基丙烯酸甲酯18%,以下视为S-2)。
〈实施例1〉
将G-1 40份、G-2 20份、S-1 40份、PCC0.3份以及重量比为(3,5-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十八烷基酯17%、亚磷酸三(2,4-叔丁基苯基)酯50%、硬脂酸镁33%的比例混合物(以下简称添加剂A)0.7份以挤出机混合,再利用一挤出薄片制造装置使其形成厚度3.0mm的薄片,前述挤出薄片制造装置是将四支冷却滚筒连续于螺杆,杆径90mm、L/D=28的单轴式挤出成型机之后。
挤出成型在挤出薄片外观及滚筒污染性安定之后,于48小时后以肉眼观察,薄片外观完全没有模线,且光泽良好而没有不均匀,成型的滚筒也无污染。
将挤出薄片切开作成试验片,依ASTM D-256测定艾氏(izod)冲击强度为15(单位为kg-Cm/Cm);此外,为提供参考,对于由注塑成型所制造出来的试验片也加以测定,其艾氏冲击强度为20。
〈比较例1〉除不使用PCC外,其余均与实施例1同,且同样挤出薄片成型以进行试验。
结果,在薄片上有很多条痕,且光泽不均、滚筒严重污染,而薄片的艾氏冲击强度为14,由注塑成型所测得的艾氏冲击强度为20。
〈实施例2〉将S-1 70份、G-2 30份及PCC 0.2份、添加剂A 0.7份以挤出机混合,从此混合物以同于实施例1的挤出薄片制造装置制成挤出薄片,以进行试验。
薄片外观完全无条痕、光泽良好且无不均匀、滚筒也没有污染。
薄片的艾氏冲击强度为7,由注塑成型所测得的艾氏冲击强度为17。
〈比较例2〉除不使用PCC外,其余均同于实施例2使用挤出薄片成型以进行试验。
在薄片上有很多条痕,且光泽不均、滚筒严重污染,而薄片的艾氏冲击强度为6,由注塑成型所测得的艾氏冲击强度为16。
〈实施例3〉将G-1 90份、G-2 10份及PCC 0.3份、添加剂A 0.7份以挤出机混合的,从此混合物以同于实施例1的挤出薄片制造装置制成挤出薄片,以进行试验。
薄片外观完全无条痕、光泽良好且无不均匀、滚筒亦无污染。
薄片的艾氏冲击强度为18,由注塑成型所测得的艾氏冲击强度为25。
〈实施例4〉将G-1 40份、G-2 20份、S-2 40份以及PCC0.3份、添加剂A 0.7份以挤出机混合,从该混合物以同于实施例1的挤出薄片制造装置制成挤出薄片,以进行试验。
薄片外观完全无条痕、光泽良好且无不均匀、滚筒也没有污染。
薄片的艾氏冲击强度为15,由注塑成型所测得的艾氏冲击强度为22。
〈应用例1〉利用实施例1及4制得的挤出薄片,由如下所示的真空成型性基础试验法进行真空成型性评价;结果如表1,以实施例1及4所制造出的挤出薄片真空成型性大幅度提升。
〈真空成型性基础试验法〉依ASTM D-638的拉张试验法实施,横断面愈小且延伸率愈大表示真空成型性愈佳。
应用例2〉利用由实施例4作成的挤出薄片,以硬度H的铅笔(三菱铅笔制商品名优尼)进行铅笔硬度测试后,毫无伤痕且外观完好如初。
经由以上说明、试验结果可知,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所得到的挤出成型品具有优异的外观及冲击强度,且不会污染滚筒;而当挤出成型品制造热成型品时,不仅不易引起厚度不均的现象,也可得到外观及强度优异的成品;因此,本发明上述组合物的确非常具有产业上的利用价值。
权利要求
1.一种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15~100重量%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85~0重量%形成的总苯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与2,2′-乙二酰胺双-[乙基-3-(3,5-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酯]0.01~30重量份所构成。
2.依据权利要求第1项所述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构成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所含有的接枝苯乙烯系聚合物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的单体组成,均是由苯乙烯50~90重量%、和由丙烯腈及/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构成的硬质丙烯基单体50~10重量%,以及其他乙烯基单体0~30重量%所组成的。
3.依据权利要求第1或2项所述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该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是由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G1),是藉块状或溶液聚合法形成橡胶粒子,且含5~30重量%橡胶状聚合物,其平均橡胶粒径为0.5~5.0μm;及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G2),是藉乳化聚合法制得,为含35~85重量%橡胶状聚合物,其平均橡胶粒径为0.05~0.4μm;所构成相对于两者合计的橡胶状聚合物,(G1)的橡胶状聚合物为3~80重量%的比例,且总苯乙烯系树脂中的橡胶状聚合物的合计量为4~30重量%。
4.依据权利要求第3项所述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其特征在于,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G1)中所含有的接枝苯乙烯系聚合物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之至少一种组成为苯乙烯50~90重量%、丙烯腈及/或甲基丙烯酸甲酯所构成的硬质丙烯基单体50~10重量%,其他的乙烯基单体0~30重量%,且硬质丙烯基单体中甲基丙烯酸甲酯占有比例为10~80重量%。
5.一种挤出成型品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经由挤出机将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15~100重量%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85~0重量%所构成的总苯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及2,2′-乙二酰胺双-〔乙基-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酯〕0.01~3.0重量份所构成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进行挤出成型制出成品。
全文摘要
本发明的挤出成型用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是由苯乙烯系接枝共聚物(A)15~100重量%及苯乙烯系聚合物(B)85~0重量%形成的总苯乙烯系树脂100重量份,与2,2′-乙二酰胺-双-[乙基-3-(3,5-二叔丁基-4-羟苯基)丙酸酯]0.01~3.0重量份所构成。由本发明的苯乙烯系树脂组合物所得到的挤出成型品具有优异的外观及冲击强度,且由挤出成型品制造热成型品时,也不易引起厚度不均的现象。
文档编号C08L55/02GK1086524SQ92112708
公开日1994年5月11日 申请日期1992年11月3日 优先权日1992年11月3日
发明者薛东弼, 陈哲祥, 苏荣藏 申请人:奇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