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导热绝缘胶黏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6132发布日期:2018-11-02 21:49阅读:19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热绝缘胶黏剂,属于化学粘合剂
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随着微电子集成技术和组装技术高速发展,电子元件,电子仪器日益轻薄短小化,组装密度迅速提高,及时散热能力成为影响其使用寿命的重要限制因素。为保障元器件运行的可靠性,急需研制具有高可靠性、高散热性的综合性能优异的导热绝缘胶作为热界面和封装材料,它可以迅速将发热元件热量传递给散热设备,保障电子设备正常运行。目前已开发的有环氧、聚氨酯以及有机硅系列,尤其是环氧导热绝缘胶。环氧树脂具有良好的机械、电气、粘接性、化学稳定性等性能,使其在粘合剂、电气绝缘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环氧塑封料(emc)以其成本低廉、工艺简单和适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在集成电路封装材料中独占鳌头。但环氧树脂胶接性能不佳,室温剪切强度小(≤5mpa),室温导热率不高(≤0.6w/m·k),耐热性能一般(≤120℃),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电子封装材料的要求。如要显著提高胶粘剂的导热性不能单纯依靠树脂本身的导热性。一般来讲,导热性能的优劣主要取决于导热填料本身导热率、表面形态和添加量,因此导热胶粘剂的关键技术是如何选择导热性能好、无毒、价格低廉的无机填料。通常胶粘剂的导热性随着导热填料加入量的加大而增加,但填料量加大后胶粘剂的粘度也会随之提高,从而影响胶粘剂的涂布均匀性,给实际应用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这也是目前在导热绝缘胶粘剂方面急需解决的问题。故研究、开发高导热绝缘和良好综合性能的胶粘剂非常重要。因此,如何改善传统导热绝缘胶黏剂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和粘结性能难以进一步提高的缺点,以获取更高综合性能,是其需研究解决的问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传统导热绝缘胶黏剂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和粘结性能难以进一步提高的缺点,提供了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导热绝缘胶黏剂。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导热绝缘胶黏剂,包括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自制填料30~50份环氧树脂150~200份丙酮10~20份聚乙烯吡咯烷酮4~8份聚丙烯酸锌10~15份增塑剂20~35份固化剂40~50份所述自制填料的制备方法为:(1)将明胶和水按质量比为1:10~1:12搅拌混合后,静置溶胀,再加入明胶质量2~3倍的氨水,以及明胶质量0.02~0.04倍的纳米铁粉,超声分散2~4h,得分散液;(2)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80~100份分散液,30~40份正硅酸乙酯稀释液,将正硅酸乙酯稀释液于搅拌状态下逐滴滴加至分散液中,待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3~5h,再经真空干燥,得干凝胶;(3)将干凝胶于氩气保护状态下,加热升温至600~650℃,保温反应2~4h后,继续升温至1520~1550℃,保温反应3~5h后,冷却,出料,粉碎,得自制填料;所述导热绝缘胶黏剂的配制过程为:(4)按原料组成称量各组分;(5)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锌、增塑剂和固化剂搅拌混合,再加入自制填料,球磨混合,出料,即得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环氧树脂e-44或环氧树脂e-52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环氧硬脂酸辛酯或己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二丙烯三胺中的任意一种。步骤(1)所述明胶为等电点为5.5~6.0的明胶。步骤(2)所述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是由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1~1:3配制而成。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1)本发明技术方案通过采用自制填料,相比于传统直接添加填料而言,有效改善了填料在环氧树脂粘合剂体系中的分散性,以及填料和环氧树脂之间的界面相容性,从而使产品的导热性能提高的同时,绝缘性能得以有效保留;(2)本发明技术方案在自制填料制备过程中,以明胶作为载体,首先用氨水调节体系的环境为碱性,从而使明胶分子结构中的羧基离子化,因为带有同种负电荷使明胶分子膨胀,在后续制备过程中,更容易吸附固定正硅酸乙酯水解产生的二氧化硅,而再后续高温反应过程中,明胶为有机质,首先发生热解,热解产生挥发份,焦油以及炭质骨架,随着温度进一步升高,炭质骨架和二氧化硅在纳米铁粉催化下反应,形成c-si化学键合,从而在炭质骨架表面形成牢固的不易脱落的碳化硅-二氧化硅复合镀层,从而形成多孔复合球形结构,而明胶热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份作为致孔剂,使该结构表面多孔,有利于添加到环氧树脂中后,各组分渗透进入结构内部,而在焦油作用下,一方面,有利于环氧树脂的固化,另一方面,可提高自制填料和环氧树脂的界面相容性,此外,从填料成分角度而言,炭、二氧化硅以及碳化硅的添加,可有效提高环氧树脂体系的导热性能,而从填料结构角度而言,二氧化硅和碳化硅层在炭质骨架表面的牢固包裹,形成绝缘导热层,可避免炭质骨架相互之间形成导电通路,使产品导热性能提高的同时,绝缘性能得以有效保留。具体实施方式按质量比为1:10~1:12将明胶和水混合倒入1号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混合20~30min后,于室温条件下,静置溶胀8~12h,待溶胀结束后,再向1号烧杯中加入明胶质量2~3倍的质量分数为10~12%的氨水,以及明胶质量0.02~0.04倍的纳米铁粉,再将1号烧杯移入超声分散仪,于超声频率为55~60khz条件下,超声分散2~4h,得分散液;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80~100份分散液,30~40份正硅酸乙酯稀释液,先将分散液倒入三口烧瓶中,再于转速为300~500r/min搅拌状态下,边搅拌边通过滴液漏斗向三口烧瓶中逐滴滴加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控制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速率为3~5ml/min,待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3~5h,再将三口烧瓶中物料倒入2号烧杯中,于室温条件下静置8~12h后,真空干燥,得干凝胶;将所得干凝胶转入管式炉中,以80~150ml/min速率向炉内通入氩气,在氩气保护状态下,以4~6℃/min速率程序升温至600~650℃,保温反应2~4h后,将管式炉中物料趁热转入高压反应釜中,并向反应釜中通入氩气直至反应釜内压力达0.6~0.8mpa,于反应釜内继续以8~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1520~1550℃,于压力为1.6~2.0mpa条件下,保温反应3~5h后,于氩气保护状态下冷却至室温,出料,粉碎,得自制填料;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30~50份自制填料,150~200份环氧树脂,10~20份丙酮,4~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0~15份聚丙烯酸锌,20~35份增塑剂,10~50份固化剂,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锌、增塑剂和固化剂倒入混料机中,于转速为800~12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2~4h后,再将混料机中物料转入球磨罐中,并向球磨罐中加入自制填料,球磨混合4~6h后,出料,即得自制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环氧树脂e-44或环氧树脂e-52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环氧硬脂酸辛酯或己二酸二辛酯中的任意一种。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二丙烯三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明胶为等电点为5.5~6.0的明胶。所述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是由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1~1:3配制而成。按质量比为1:12将明胶和水混合倒入1号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混合30min后,于室温条件下,静置溶胀12h,待溶胀结束后,再向1号烧杯中加入明胶质量3倍的质量分数为12%的氨水,以及明胶质量0.04倍的纳米铁粉,再将1号烧杯移入超声分散仪,于超声频率为60khz条件下,超声分散4h,得分散液;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100份分散液,40份正硅酸乙酯稀释液,先将分散液倒入三口烧瓶中,再于转速为500r/min搅拌状态下,边搅拌边通过滴液漏斗向三口烧瓶中逐滴滴加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控制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速率为5ml/min,待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5h,再将三口烧瓶中物料倒入2号烧杯中,于室温条件下静置12h后,真空干燥,得干凝胶;将所得干凝胶转入管式炉中,以150ml/min速率向炉内通入氩气,在氩气保护状态下,以6℃/min速率程序升温至650℃,保温反应4h后,将管式炉中物料趁热转入高压反应釜中,并向反应釜中通入氩气直至反应釜内压力达0.8mpa,于反应釜内继续以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1550℃,于压力为2.0mpa条件下,保温反应5h后,于氩气保护状态下冷却至室温,出料,粉碎,得自制填料;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50份自制填料,200份环氧树脂,20份丙酮,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5份聚丙烯酸锌,35份增塑剂,50份固化剂,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锌、增塑剂和固化剂倒入混料机中,于转速为12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h后,再将混料机中物料转入球磨罐中,并向球磨罐中加入自制填料,球磨混合6h后,出料,即得自制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所述明胶为等电点为6.0的明胶。所述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是由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3配制而成。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50份炭黑、二氧化硅和碳化硅,200份环氧树脂,20份丙酮,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5份聚丙烯酸锌,35份增塑剂,50份固化剂,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锌、增塑剂和固化剂倒入混料机中,于转速为12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h后,再将混料机中物料转入球磨罐中,并向球磨罐中加入炭黑、二氧化硅和碳化硅,球磨混合6h后,出料,即得自制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按质量比为1:12将明胶和水混合倒入1号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混合30min后,于室温条件下,静置溶胀12h,待溶胀结束后,再向1号烧杯中加入明胶质量3倍的质量分数为12%的氨水,再将1号烧杯移入超声分散仪,于超声频率为60khz条件下,超声分散4h,得分散液;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100份分散液,40份正硅酸乙酯稀释液,先将分散液倒入三口烧瓶中,再于转速为500r/min搅拌状态下,边搅拌边通过滴液漏斗向三口烧瓶中逐滴滴加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控制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速率为5ml/min,待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5h,再将三口烧瓶中物料倒入2号烧杯中,于室温条件下静置12h后,真空干燥,得干凝胶;将所得干凝胶转入管式炉中,以150ml/min速率向炉内通入氩气,在氩气保护状态下,以6℃/min速率程序升温至650℃,保温反应4h后,将管式炉中物料趁热转入高压反应釜中,并向反应釜中通入氩气直至反应釜内压力达0.8mpa,于反应釜内继续以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1550℃,于压力为2.0mpa条件下,保温反应5h后,于氩气保护状态下冷却至室温,出料,粉碎,得自制填料;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50份自制填料,200份环氧树脂,20份丙酮,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15份聚丙烯酸锌,35份增塑剂,50份固化剂,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聚丙烯酸锌、增塑剂和固化剂倒入混料机中,于转速为12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h后,再将混料机中物料转入球磨罐中,并向球磨罐中加入自制填料,球磨混合6h后,出料,即得自制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二丙烯三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明胶为等电点为6.0的明胶。所述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是由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3配制而成。按质量比为1:12将明胶和水混合倒入1号烧杯中,用玻璃棒搅拌混合30min后,于室温条件下,静置溶胀12h,待溶胀结束后,再向1号烧杯中加入明胶质量3倍的质量分数为12%的氨水,以及明胶质量0.04倍的纳米铁粉,再将1号烧杯移入超声分散仪,于超声频率为60khz条件下,超声分散4h,得分散液;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100份分散液,40份正硅酸乙酯稀释液,先将分散液倒入三口烧瓶中,再于转速为500r/min搅拌状态下,边搅拌边通过滴液漏斗向三口烧瓶中逐滴滴加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控制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速率为5ml/min,待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滴加完毕后,继续搅拌反应5h,再将三口烧瓶中物料倒入2号烧杯中,于室温条件下静置12h后,真空干燥,得干凝胶;将所得干凝胶转入管式炉中,以150ml/min速率向炉内通入氩气,在氩气保护状态下,以6℃/min速率程序升温至650℃,保温反应4h后,将管式炉中物料趁热转入高压反应釜中,并向反应釜中通入氩气直至反应釜内压力达0.8mpa,于反应釜内继续以10℃/min速率程序升温至1550℃,于压力为2.0mpa条件下,保温反应5h后,于氩气保护状态下冷却至室温,出料,粉碎,得自制填料;按重量份数计,依次取50份自制填料,200份环氧树脂,20份丙酮,8份聚乙烯吡咯烷酮,35份增塑剂,50份固化剂,先将环氧树脂、丙酮、聚乙烯吡咯烷酮、增塑剂和固化剂倒入混料机中,于转速为1200r/min条件下,搅拌混合4h后,再将混料机中物料转入球磨罐中,并向球磨罐中加入自制填料,球磨混合6h后,出料,即得自制导热绝缘胶黏剂。所述环氧树脂为环氧树脂e-42。所述增塑剂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所述固化剂为二乙烯三胺,三乙烯四胺或二丙烯三胺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明胶为等电点为6.0的明胶。所述正硅酸乙酯稀释液是由正硅酸乙酯和无水乙醇按质量比为1:3配制而成。对比例:合肥某纳米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导热绝缘胶黏剂。将实例1至实例4所得的导热绝缘胶黏剂及对比例产品进行性能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如下:1.胶合强度:根据gb/t17657检测试件;2.绝缘性能:按照gb/t1692分别测试试件体积电阻率;3.导热性能:导热系数参照astmd5470对试件进行检测。具体检测结果如表1所示:表1导热绝缘胶黏剂具体检测结果检测项目实例1实例2实例3实例4对比例胶合强度/mpa0.830.790.770.560.37电阻率/×10-12ω·cm9.16.38.95.43.5导热系数/w·(m·k)-14.354.312.631.470.26由表1检测结果可知,本发明技术方案制备的导热绝缘胶黏剂具有优异的导热性能、绝缘性能和粘结性能的特点,在化学粘合剂技术行业的发展中具有广阔的前景。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