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56388阅读:13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当缓冲装置受到冲击(人头模型或行人头部)时,通过缓冲装置的弯曲形状,利用其变形引导吸收一次冲击,并通过延长缓冲装置内侧挡板,当缓冲装置受到冲击时,确保能再度吸收该冲击的冲击能量的空间。
背景技术
一般来说,在轿车等汽车的前部,配置有搭载着发动机等装置或系统的发动机室。
该发动机室空间是由装配在车体前方两侧的缓冲装置和用于打开和关闭由该缓冲装置划分成的空间的发动机罩形成的空间。
而近年来,除当然必须满足受到冲击时的乘客安全以外,实际上汽车车体结构也必须能够满足各种相关法规的规定,即行驶车辆与行人相撞时可保证行人的安全。
根据这种趋势,出现了这样一些机构,即,通过对行驶车辆与行人相撞时对行人身体各部位造成的伤害情况做出特定的规定的试验方法(EURO-NCAP)来评价车体稳定性的机构。
上述机构公布了采用特定的算式将各种车辆与行人相撞时对行人的腿肚或膝部、大腿部以及头部等身体各部位的预想伤害程度进行量化的方法,使普通消费者购车时能对车辆的安全性进行比较判断。
因此,在开发新车种时,所开发出的车辆除当然必须满足各种相关法规,也必须满足评价并公布上述车体安全性的机构的相关法规。
这种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冲击吸收结构有,例如,日本特开2003-104240号公报中所揭示的车辆防护结构,它是在缓冲装置的垂直法兰上设置有预定间隔的托架,并在上述托架的纵向壁部安装树脂制垫圈(collar)以增加对冲击能量的吸收;而日本特开2003-89363号公报中所揭示的车辆缓冲装置的结构,是使缓冲装置与挡板连接的部分与纵向壁部和倾斜部相结合,有效吸收冲击能量以防止缓冲装置外壁受损。
而日本特开2001-334958号公报中所揭示的车辆前部的结构特点为,形成有弹性的垂直法兰,以增加冲击安全性。
具体来说,上述现有技术中最普遍的结构如图1及图2所示,是在轿车前方和发动机室侧方空间形成缓冲装置1。
上述缓冲装置1包括形成外部的外板2、从上述外板2弯曲到发动机室内部的垂直法兰3和水平法兰4、用于保持整体刚性并同时维持内部清洁的用作挡板的外侧挡板5及内侧挡板6。
另外,在上述缓冲装置上部设有可转动的用于打开和关闭发动机室的发动机罩7,该发动机罩7是由形成外部的外部护板8和在该外部护板8内侧与其形成一体的内部护板9构成。
但在现有的缓冲装置1中,由于从外板2延长至发动机室的垂直法兰3被制成难以弯曲变形的直线形,所以,当车辆与行人(或人头模型冲击试验时)相撞时,不能吸收由所接触的行人头部传来的冲击。
这很容易由假定试验说明,即,在行人与行驶车辆正面相撞时,当行人身体下部与车体前部发生一次冲击后,行人身体上部由于惯性而沿车体发动机罩7使上抬的头部与缓冲装置1发生二次正面冲击。
即,如图3所示,由于上述缓冲装置1具有不利于发生冲击时使外板2的垂直法兰3变形的高刚性结构,且上述缓冲装置1和内、外侧挡板6、5间的空间不是能够确保减小冲击时对行人伤害程度的充分的变形空间(如,小孩需要50~60毫米左右,成人需要70~80毫米左右,而现有技术中为30~40毫米左右),因此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不仅使行人头部受到高减速度,而且加重了伤害程度。
即,图4为车辆冲击时垂直法兰3与行人(如小孩和大人)受伤害程度的关系的示意图,现有技术中需另设冲击能量吸收机械装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提出的,而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该结构在将从缓冲装置面板的外板延长至发动机室的垂直法兰弯曲成V字状的同时,将与缓冲装置外侧挡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的内侧挡板的上部长度延长,从而在缓冲装置面板受到冲击(人头模型或行人的头部)时,在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冲击吸收的同时,在缓冲装置受到冲击时,能确保吸收由该冲击导致的冲击能量的二次吸收空间,当行人与汽车相撞时,既能使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程度降至最小限度,又能满足相关法规的规定事项。


图1为表示人头模型撞击位置的汽车中的本发明适用部位的结构图;图2为表示现有结构的图1的A-A线的剖面图;图3为现有技术中因撞击导致缓冲装置变形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现有技术中车辆相撞时垂直法兰与行人伤害程度的关系曲线;图5为表示本发明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结构的图1的A-A线剖面图;图6表示人头模型受撞击时行人保护试验减速变化的现有技术与本发明的比较曲线图。
符号说明1缓冲装置;2外板;3垂直法兰;4水平法兰;5外侧挡板;6内侧挡板;7发动机罩;8外部护板;9内部护板;P冲击能量吸收空间。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
在附图中,与现有技术相同部分使用同一标号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本发明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结构的图1的A-A线剖面图;图6表示人头模型受撞击时行人保护试验减速变化的现有技术与本发明的比较曲线图。
如图5和图6所示,在缓冲装置1与发动机罩7的常用连接结构中,缓冲装置1由形成外部的外板2、从上述外板2弯曲到发动机室内部的垂直法兰3和水平法兰4、形成闭合截面的内侧挡板5和外侧挡板6构成,发动机罩7用于打开和关闭发动机室,由形成外部的外部护板8和在该外部护板8内侧与其形成一体的内部护板9构成,当缓冲装置1受到撞击(人头模型或行人的头部)时,上述垂直法兰3弯曲成V字状,以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冲击吸收,上述内侧挡板6的上部延长形成利用弹簧100与水平法兰4相结合的结构。利用这种结合,使外侧挡板5与水平法兰4之间形成二次冲击吸收空间P。
即,由上述垂直法兰3的V字型弯曲部一次吸收的冲击能量可在上述水平法兰4下部再度被二次吸收。
实施例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发明的汽车缓冲装置1与发动机罩7中,上述缓冲装置1的基本构成部件为形成外部的外板2和位于该外板2内侧并形成一体的垂直及水平法兰3、4。
另外,上述缓冲装置1具有形成一体的用于保持其整体刚性而形成闭合截面的外侧及内侧挡板5、6。
另一方面,在上述缓冲装置1上部设有可转动的用于打开和关闭发动机室的由外部护板8及内部护板9构成的发动机罩7。
此时,在缓冲装置1受到撞击时,上述垂直法兰3弯曲成V字状,以致可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冲击吸收;利用弹簧100延长上述内侧挡板6的长度,从而与水平法兰4相结合,由此,就能确保上述垂直法兰3下部的由撞击导致的二次冲击能量的吸收空间P。
即,通过延长上述内侧挡板6的长度,在延长的上述内侧挡板6的上部与外侧挡板5的上侧面之间,可确保图5所示的冲击能量的吸收空间P。
因此,在上述改良结构的状态下,在汽车行驶期间,当汽车前方或侧方与行人相撞时,该冲击能量通过弯曲成V字状的垂直法兰3的变形而被一次吸收。
并且,通过由上述内侧及外侧挡板6、5所确保的吸收空间P,可对由上述垂直法兰3的变形而被一次吸收的能量进行二次吸收,因此,当行人与汽车相撞时,能将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程度控制在最小程度。
即,当上述缓冲装置1受到冲击时,因该冲击能量由垂直法兰3的弯曲形状与形成于内外侧挡板6、5之间的吸收空间P依次进行一、二次吸收,所以,如图6的比较曲线所示,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特点在于进一步减小了传递给行人的冲击力,显著降低了给行人造成伤害的危险性。
发明效果如上所述,在将从缓冲装置面板的外板延长至发动机室的垂直法兰弯曲成V字状的同时,将与缓冲装置外侧挡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的内侧挡板的长度延长至上部,从而在缓冲装置受到冲击(人头模型或行人的头部)时,在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吸收冲击的同时,在缓冲装置受到冲击时,能确保吸收由该冲击导致的冲击能量的二次吸收空间,当行人与汽车相撞时,既能使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程度降至最小限度,又能满足相关法规的规定事项。
权利要求
1.一种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通常由缓冲装置与发动机罩连接而成,所述缓冲装置由形成外部的外板、从所述外板弯曲到发动机室内部的垂直法兰和水平法兰、以及组成闭合截面的内外侧挡板构成,所述发动机罩用于打开和关闭发动机室,由形成外部的外部护板和在所述外部护板内侧与其形成一体的内部护板构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法兰弯曲成V字状,在缓冲装置受到冲击时,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冲击吸收;所述内侧挡板的上部延长并与所述水平法兰相结合,在其与外侧挡板之间形成二次冲击吸收空间,由此,对由所述垂直法兰的V字型弯曲部一次吸收的冲击能量在所述水平法兰下部再进行二次吸收。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缓冲装置装配部的多级式冲击吸收结构,是一种汽车的缓冲装置与发动机罩的连接结构,该结构在将从缓冲装置面板的外板延长至发动机室的垂直法兰弯曲成V字状的同时,将与缓冲装置外侧挡板一起形成闭合截面的内侧挡板的上部长度延长,从而在缓冲装置面板受到冲击(人头模型或行人的头部)时,在利用变形引导一次冲击吸收的同时,在缓冲装置受到冲击时,能确保吸收由该冲击导致的冲击能量的二次吸收空间,当行人与汽车相撞时,既能使行人头部受到的伤害程度降至最小限度,又能满足相关法规的规定事项。
文档编号B60R21/02GK1572604SQ20031012518
公开日2005年2月2日 申请日期2003年12月30日 优先权日2003年6月11日
发明者崔仁皓 申请人: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