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磁感应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82644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汽车磁感应防撞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磁感应防撞装置。
背景技术
从目前国内外所有的汽车制造业来看,其制造技术不断提高。但是,就汽车本身的防碰撞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一直以来,这个难题都未能攻克与解决,而所采取的解决办法,也只是应用了一些被动式的防护措施(譬如安全带、简易性、被动式的防碰撞设施或安全气囊等)。而所有这些措施对于保护驾乘人员的人身安全,其保障作用也是及其有限的,并非绝对安全;而对于保护车辆突遇相撞事故,能使车辆不致损坏或降低损坏程度,则是根本办不到的。其次,对于气车制造业来说,一种新车型从设计、制造、在形成批量生产前,都必须进行整车的防碰撞试验,这种试验纯属破坏性的,其试验结果显示,在车体严重破损、甚至达到报废程度。其实,采取这种破坏性碰撞试验的强制性措施,实属一种无奈的举措,这种试验,也只能验证汽车相撞后的破损程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办法。再则,从道路交通肇事方面进行分析,如两辆或多辆汽车形成相撞或连环相撞时,虽说汽车上都配置有安全带或安全气囊,甚至安装了简易性防碰撞设施,可车毁人亡的恶性交通肇事却难以避免,其人身、财产损失相当惨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的汽车磁感应防撞装置。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它包含螺母(1)、垫圈(2)、(3)、外壳(4)、吸板(5)、螺钉(6)、连接臂(7)、螺钉(8)、防护帽(9)、防护罩(10)、螺拴(11)、弹性垫圈(12)、磁铁(13)、绝缘板(14)、螺钉(15)、垫圈(16)、弹性垫圈(17)、螺拴(18)。在磁铁(13)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在磁铁(13)的侧方有螺拴(11)穿过弹性垫圈(12)、防护罩(10)后固定于外壳(4)上为一体,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螺钉(15)穿过垫圈(16)、连接臂(7)、弹性垫圈(17)后与螺拴(18)固定连接。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本实用新型可在各种汽车上实施。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原理示意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螺栓与防护罩、弹性垫圈连接结构原理示意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螺钉与螺母、垫圈、外壳、绝缘板、吸板、等连接结构原理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防护罩侧面结构原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磁铁(13)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在磁铁(13)的侧方有螺拴(11)穿过弹性垫圈(12)、防护罩(10)后固定于外壳(4)上为一体,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螺钉(15)穿过垫圈(16)、连接臂(7)、弹性垫圈(17)后与螺拴(18)固定连接。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连接臂与汽车大架子连接。防护帽为防磁性的材料制成的。汽车加强带与外壳固定连接。在任何汽车上是车前还是车后必须按装同一个极性的磁铁,如是N极都是N极,S极都是S极,绝不能有相同极性的产品出现。这样才能产生同极相斥的作用,当两车无论是车头、或是车尾在肇事时(追尾),由于都是同极性,形成一个巨大的排斥力,会减轻肇事的程度或避免事故。否则则会走向反面,后果不可设想。
权利要求1.一种汽车防撞磁感应装置,它包含螺母(1)、垫圈(2)、(3)外壳(4)、吸板(5)、螺钉(6)、连接臂(7)、螺钉(8)、防护帽(9)、防护罩(10)、螺拴(11)、弹性垫圈(12)、磁铁(13)、绝缘板(14)、螺钉(15)、垫圈(16)、弹性垫圈(17)、螺拴(18),其特征在于在磁铁(13)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在磁铁(13)的侧方有螺拴(11)穿过弹性垫圈(12)、防护罩(10)后固定于外壳(4)上为一体,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汽车防撞磁感应装置,其特征是螺钉(15)穿过垫圈(16)、连接臂(7)、弹性垫圈(17)后与螺拴(18)固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领域,具体为一种汽车磁感应防撞装置。其特点是在磁铁(13)的前方有螺钉(6)穿过吸板(5)、垫圈(3)、外壳(4)后与螺母(1)固定连接,在磁铁(13)的侧方有螺拴(11)穿过弹性垫圈(12)、防护罩(10)后固定于外壳(4)上为一体,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螺钉(15)穿过垫圈(16)、连接臂(7)、弹性垫圈(17)后与螺拴(18)固定连接。防护罩(10)两端为弧形。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操作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减少人员伤亡。本实用新型可在各种汽车上实施。
文档编号B60R19/03GK2691956SQ20042001869
公开日2005年4月13日 申请日期2004年3月31日 优先权日2004年3月31日
发明者丁建民 申请人:丁建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