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973040阅读:17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车辆刹车装置,具体涉及一种紧急刹车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机动车辆刹车装置为轮毂制动,由于车轮与地面的接触面较小,故刹车效果不理想,制动距离长,安全性较差。中国专利CN1398746A公开了一种机动车紧急刹车装置,其主要由摩擦块、铰链支撑体和升降机构组成,摩擦块是在长方形钢板的下面粘接橡胶层,充分利用摩擦块与地面摩擦面积的增加来增大摩擦阻力。此专利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摩擦块的钢板自重大,增加了车辆的载荷,而且控制摩擦块的控制机构也较复杂;二是在刹车过程中没有外力施加在摩擦块上,主要靠摩擦块钢板的自身重量来增大摩擦力,在紧急刹车时虽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制动距离还是相对较长。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已有技术中摩擦块自重大,控制机构复杂;刹车时无外力施加于摩擦块上,使制动距离还是相对较长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刹车装置,其摩擦块自重相对较小,制动摩擦力大,刹车快速稳定。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包括摩擦块,所述摩擦块通过连杆与车大梁上的连接柱连接,连杆的中部与压力机构的压力缸连接,压力缸装在车大梁上,压力缸经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压力制动系统连接。
所述压力机构为汽压机构,所述压力缸为汽压缸,汽压缸的汽压柱与连杆的中部连接,汽压缸装在车大梁上,汽压缸经汽压管和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汽压制动系统连接。
所述压力机构还可采用液压机构,所述压力缸为液压缸,液压缸的液压柱与连杆的中部连接,液压缸装在车大梁上,液压缸经液压管和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液压制动系统连接。
所述连杆至少有两根,其一端分别铰链于摩擦块两侧,另一端分别铰链于后轮后面车大梁的两根连接柱上。
所述摩擦块为长方形耐摩橡胶块。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摩擦块的连杆控制机构简单,在急刹车时汽压或液压制动系统将悬挂于机动车大梁下方的摩擦块落下与地面压合,产生强大的摩擦力,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快速平稳地停下来,从而,保证人车安全。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车大梁,2、车轴,3、后轮,4、连接柱,5、铰链接点,6、汽压或液压缸,7、汽压或液压管,8、连接管,9、连杆,10、摩擦块,11、汽压或液压柱。
具体实施方式
参见
图1,本实用新型由摩擦块、连杆机构和汽压或液压系统(摩擦块的起落采用汽压或液压均可)组成。摩擦块10采用一长方形耐摩橡胶块,连杆9可用两根,其一端分别铰链连接在摩擦块10的两侧,另一端分别铰链在两根连接柱4上,连杆9的中部与汽压或液压柱11连接,汽压或液压缸6装在车大梁1上,汽压或液压缸6经汽压或液压管7和连接管8与前后轮的汽压或液压制动系统连接。摩擦块和连杆机构可设置在后轮后面的车大梁上。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制动踏板来控制,制动踏板可设置为二级控制,第一级控制前后轮毂制动,第二级同时控制前后轮毂制动和摩擦块制动。当遇到紧急情况时,汽压或液压制动系统将悬挂于机动车大梁下方的摩擦块落下与地面压合,产生强大的摩擦力,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快速平稳地停下来,保证了人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可有效缩短制动距离,防止车辆在刹车时侧滑甩尾和车辆后弹簧板折断。
权利要求1.一种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包括摩擦块,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块通过连杆与车大梁上的连接柱连接,连杆的中部与压力机构的压力缸连接,压力缸装在车大梁上,压力缸经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压力制动系统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机构为汽压机构,所述压力缸为汽压缸,汽压缸的汽压柱与连杆的中部连接,汽压缸装在车大梁上,汽压缸经汽压管和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汽压制动系统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机构为液压机构,所述压力缸为液压缸,液压缸的液压柱与连杆的中部连接,液压缸装在车大梁上,液压缸经液压管和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液压制动系统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杆至少有两根,其一端分别铰链于摩擦块两侧,另一端分别铰链于后轮后面车大梁的两根连接柱上。
5.根据权利要求1、2或3所述的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摩擦块为长方形耐摩橡胶块。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机动车摩擦块刹车装置。它包括摩擦块,摩擦块通过连杆与车大梁上的连接柱连接,连杆的中部与汽压或液压缸连接,汽压或液压缸装在车大梁上,汽压或液压缸经汽压或液压管及连接管与制动前后轮的汽压或液压制动系统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摩擦块的连杆控制机构简单,在急刹车时汽压或液压制动系统将悬挂于机动车大梁下方的摩擦块落下与地面压合,产生强大的摩擦力,使高速行驶的车辆快速平稳地停下来,从而有效地保证人车安全。
文档编号B60T1/14GK2825385SQ20052007119
公开日2006年10月11日 申请日期2005年4月25日 优先权日2005年4月25日
发明者戴全东 申请人:戴全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